浅谈传统文化荆河戏的保护与传承

2022-05-19 15:11严清元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22年2期

◎严清元

荆河戏因流传于长江荆河段而得名,是湘鄂两省地方戏剧种,流行于澧县、津市、临澧、石门、松滋、石首、公安等30多个县市地区。2006 年 5 月,荆河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确定了澧县荆河剧团即现在的澧县荆河剧院为该项目的保护主体。因其所处地域和民间风俗的特殊性,荆河戏具有一套特有的“唱、做、念、打”,念白主要为“澧州官话”。

一、荆河戏的保护与传承的现状

澧县荆河剧院“十二五”“十三五”及“十四五”期间针对保护与传承采取多项具体措施。例如,组织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又君(已故)对荆河戏的“唱、做、念、打”、王与佑对荆河戏独特的“吹、拉、弹、唱”等表演程式做演集编写;组织乐队演奏员演奏荆河戏“唢呐曲牌”“锣鼓点子”录制保存;协助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肖耀庭等老艺人完成了《荆河戏音乐研究》《荆河戏音乐集萃》《荆河戏艺术探源》专著出版;组织三级舞美设计师严森焱协助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长江大学)和荆州市群众艺术馆出版了《荆河戏研究论文集(198—2019)》等等。为了传承不断档,2020年得到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与湖南艺术职业学院联合办班,招收25名小演员赴长沙进行为期五年的委培学习,从而推进荆河戏传承工作顺利进行。

作为项目的保护传承基地,澧县这些年一直致力于将这些荆河戏的先辈们呕心沥血、不计功名留存下来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收集整合,让这些资源跨越时空,相互联结。

二、当前荆河戏保护与传承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系统的研究和规划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许多传统内容值得称道。但现在针对荆河戏相关专业领域方面的研究著作少之又少。在日益强调文化多样性的今天,可以说是极其有限。

(二)队伍老龄化,人才匮乏

骨感的现实使荆河戏的传承工作困难重重。从表1可以看出,从事荆河戏传承的专业队伍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老龄化、青黄不接的现象。这些拥有精湛技艺的传承人技艺是真好,舞台上那么一扮,英姿飒爽的精气神就让他们为其耗尽毕生心血,但在其传承过程中多是口传心授,大部分演员在演艺生涯中,虽然丰富经验,但极度欠缺文化素养,理论知识相对不足,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且大多是初、高中文化水平,没有经过专业的理论学习,在整个传承过程中,很容易造成误读和误解,在专业提升上形成了很大阻碍,严重影响了艺术传承质量和传承水平,传承最终只能流于表面。

表1 非物质文化遗产荆河戏保护从业人员情况表

(三)传承断档,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

文艺生命的延续注定是人才的延续。对传承人的保护可以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也是难点。荆河戏的两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的萧耀庭老先生已八十多岁,王与佑老先生也是人到七十古来稀的时候了。老演员相继离退休、中青年演员基本结婚生子,编剧、导演、作曲、演员这些业务领域都出现了严重的人才断档,很多技艺已经失传或正面临失传。

一个国家的文化只有在发展中才能获得无限生机,传承也是一种发展,而且是更多元化的发展。正如美国文化学家爱尔乌德在他所著的《文化进化论》一书中提到的:“文化是由传递而普遍遗留下去的,并且渐次连接于语言媒介的团体传说中。”

三、对荆河戏传承与保护的对策

(一)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措施

对传承人给予经济上必要的资助和扶持,并且对资金流向务必要实施密切追踪,要切实发放到传承人个人且仅用于传承活动,建立健全完善的对传承人资助资金的监管制度,建立公开化、网格化、系统化的资金追踪系统,避免造成资金在下发途中无故流失或未到个人等失误。同时还要帮助传承人进行跟踪调查、记录、研究、整合各项技艺和技能,从而使其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还帮助他们举办讲习所、学校,提供传承场所,让传承人向人民群众进行技艺和技能的传承和传播,达到传承保护的目的。

(二)加大投入,多元化传承

1.敢于“新”与“旧”结合,借鉴成功案例

怎样把古老的经典艺术与当代审美进行完美的拼接与融合,使老剧种在现代舞台上展现光亮?著名小说家白先勇先生为了能让经典艺术被继续传唱下去,将昆曲中的传统剧目《牡丹亭》进行了精心改编创作。该剧目严格遵守了昆曲传统的戏曲表现手段,服装设计、舞美设计及舞蹈指导均尽量做到保持昆曲的抽象写意且符合现代审美,竭尽全力达到听觉与视觉上的和谐统一,给这门古老的艺术再次赋予青春的生命。敢于“新”与“旧”结合,荆河戏是否也可以受其启发,借鉴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经验,将老戏新编,在不丢传统基石的条件下,将传统的荆河戏剧目再次赋予新生命。

2.加强传播途径,达到传承目标

例如,常德五彩梦传媒有限公司在2015年期间,连续数月租下当地剧院演出场地进行澧州大鼓传承活动,观众场场爆满,并将演出视频上传至网络与网友共享,观众直称“看得过瘾”。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传承保护单位,澧县荆河剧院完全可以利用自有剧场优势,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扩大受众范围。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可以选择性地在戏曲频道或地方电视台等广泛宣传荆河戏,开设传统文化专栏,将荆河戏的传统大戏、传统折子戏、移植古装戏、自创现代戏等都放进去播放,让广大电视观众能了解荆河戏,喜欢荆河戏。还可以建立起荆河戏自己的网络平台,创新制作形式,运用科技手段,增强艺术表现力,紧跟时代潮流,在热门流量APP中开设专业的官方公众号,利用互联网的流量优势,汇集全国各地的戏迷,建立起富有民族民间特色的网络链接,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参与进来,采取专家解读或点评等方式,对演员的表演做深入浅出的介绍和剖析,便于广大戏迷欣赏和学习。

(三)完善相关的工作机制

必须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地选拔专业人才,建立健全绩效考核长效机制和奖惩机制。《孙子兵法》中提道:“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其中“信”讲的就是赏罚分明。个个放心,人人奋勇,调动专业人才对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竞争力,做到人才队伍建设的良性循环发展。加大培养戏曲各类专业人才的力度,稳定人才队伍,避免人才流失。正是因为专业人才的严重不足,所以才导致了现在的荆河戏在戏曲的传承和发展上的艰难。

(四)建立培养体制,组织专业人员加强研究

在院团因传承的必要性招收小演员进行专业化选拔培养的同时,可以与教育部门联合定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班”,对在校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相关培训,与中小学联合授课,学校聘请经过专业考核的德艺双馨的荆河戏老师组成教师团队,为学生进行讲授、指导、排练,有专门的活动教室作为保障,开设特色课程,一至四年级学生每周一节荆河戏戏曲课,了解荆河戏知识,演唱荆河戏选段,感受传统地方戏的独特魅力。除此之外,还可与高校联合开设荆河戏社团,采用师带徒、徒帮徒的活动形式,学习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体验剧中人物,练习荆河戏特有的唱、做、念、打。定期举办中小学戏曲大赛,成立以学校为单位的荆河戏校队,在每年学校举办的学生艺术节时,组织一次荆河戏的专场汇报,为家长和学生表演,做到“润物无声、育人无形”,让他们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发扬者。

四、结语

千百年来的文化积淀,所承载的是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退去的精神文化财富。民族民间艺术的保护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这对于我们今天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与历史,找回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自信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