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浩
小品画作为独立的一种绘画形式,审美特征和表现风格是相对独特的,小品画的“小”指的是尺幅小,一种表现形式,但它并不来自大尺幅绘画作品的缩小或截取,“品”才是画家所追求和表达的东西,在方寸之间去营造一种精妙、有趣的美感。虽然小品画尺幅小,表现力不及大画那样壮阔,但依然能够表达出中国画所讲求的意境和情趣,也更加容易表达画家的艺术追求和审美的独特性。通常的小品画有尺幅小、个性强、注重意境、重抒情、强调趣味性的特点,做到小而精,观之让人流连忘返。往往小品画的创作是画家对某种事物突发灵感,想来表达情感和想法,所以画面中流露了画家的生活情调和审美追求。
黄格胜先生的小品画作品就富含情感和意趣,小品画创作是他绘画领域重要的一部分,他勤于写生,佳作迭出,他用独特的笔墨语言和朴实率真的画风表达出自己的内心世界,他常说“无情莫作画”,正是因为喜欢它爱它,才会去画它,表现广西风光的秀丽源于他对家乡深深的情感,心中有情感画面中才会有意趣,所以“意趣具于笔前, 故画成神足。”黄格胜先生的小品画中没有荒凉、凄清的出世感,有的是朴实、清新、阳光的气息,是广西地域风貌的真实展示,也是黄格胜先生对广西山水发自内心的感受。因为有了这种自然纯真、不加修饰的自然美,让黄格胜先生的画风充满意趣,“趣”是一种文化,一种心境,与“情”有深深的渊源和联系,故“情”能生“趣”,有“趣”才动“情”,在“趣”的表达上黄格胜先生有很深的造诣,通过他的画面构造不难看出他对“趣”的理解。
“有笔有墨谓之画”,清代花鸟画大家恽南田认为笔墨是构成中国画的主要元素,中国画的灵魂和精髓在于笔墨,然而好的笔墨要有韵味和意趣,故“有韵有趣谓之笔墨。”黄格胜先生所遵循的是传统绘画理念,仍然注重对于笔墨的表达。笔是骨,墨是肉,二者要均衡自如,又不相互冲突,黄格胜先生用笔朴拙而沉稳有力,干湿浓淡变化得体,墨随笔生,相互交融,作为画面中线的辅助,温润而空灵,所以他所作的小品画仍然有很高的趣味性和可读性。李苦禅先生说:“画到高处是写,写到高处是画”,黄格胜用笔的秘诀是书法,黄格胜先生善于用书法中的用线去表达物体形象或质感,这些用笔的习惯是有意无意贯穿在作画过程中的,是画家素养的体现。故在他的画面中,不难看出他对于线的要求,其行笔有力、富有节奏,如锥画沙、金刚杵,用笔中锋,兼用侧锋或逆锋,用线较粗、墨色较重,表达出古拙生动、苍茫浑厚的效果,所以他笔下的山石、树木、古寨都富有质感和历史沉淀的气息,这是他不同于其他画家的,他所表达的壮美广西,那种浑厚、苍茫的质感与气息和他的用笔追求是息息相关的。在作品《暮归》中,他摒弃了艳丽、媚俗的弊端,追求淳朴、率真的画风,强调墨色的对比和韵味,用线苍劲有力、变化微妙,让点、线、墨、色有机结合,树、石头、房屋的用线各有不同,不仅能够表达物体本身的特征,也促成了画面中的虚实疏密效果。栅栏和船篙墨色较重、用笔沉稳,又富有节奏和变化,打破了石头墨块的平面,这就是他在他的《叙画》中提到的“纵变横化,故生动焉”;支撑房屋的木柱用线较粗,墨色较重,直中求曲力避直硬,显得松动自然,落于石路旁边,虽然只有几根,却有力地支撑了上面的房屋,颇有潘天寿“造险”与“破险”之妙;巨石作为树的背景,用线干涩且墨色较轻,是为了做虚,丰富了画面层次。这些用笔营造了一种自然、欢快的气氛,仿佛在跳跃、奔跑,让画面富有生机和趣味性。
潘天寿说:“画事以笔取气,以墨取韵。”气韵的营造直接来源于笔墨,而“画事以得墨之神情为难。”墨之“神情”的关键在于墨的变化,黄格胜先生的小品画不仅用笔变化无穷,用墨同样胆大多变,具有创造力,正是因为他这种敢于“玩”墨和随心所欲的境界,所以在他的画面中不乏墨趣。他在小品画写生或创作中对于墨的运用和表现也格外重视,落墨大胆同时也细心收拾,在画面关系处理中不仅强调用墨本身的审美性还要去强调其中的呼应关系,墨的应用和表现不仅本身是读者赏析画面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对画面虚实处理的一种方法,细看他的作品可以看到用墨之丰富,生动且巧妙。“墨之气骨由笔而生”,黄格胜先生在小品画创作中更加注重笔墨的融汇和交替,用墨的同时借助了用笔的气骨,富有变化又趋于整体,虚实相宜,在他的画中可以读出“苍茫者,山之气也,浑厚者,山之体也。” 黄格胜先生画气苍茫浑厚,有很强的可读性,也得益于用墨之气骨。
《暮归》
《放学晚了早回家》
美术评论家苏旅先生在其著作中写到:“在黄格胜众多山水作品中,我们不难感觉出那种活生生的带有童年印记的、平民化的日常生活氛围。” 小品画题材广泛,具有随意性和创造性,黄格胜先生就善于把生活中的题材运用到小品画的创作中去,画面不仅不土不俗,而且具有很浓郁的生活气息、田园气息,增加了画面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在绘画题材上黄格胜先生运用广泛,如古寨、农田、石桥、草垛、小船、竹林、芭蕉等,甚至一些破败的亭子和小院都是他表达的对象,他是“将一切统一在一种并不媚俗而又通俗的现实之中”,他之所以善于表达这些生活中普通、自然的景都是源于他有份真实的情。所以,从黄格胜先生绘画的题材来看,就可以发现他是一位入世的山水画家,以一种乐观、热情的生活态度去寻找画面中的情趣,他在《不谈体会》中写道:“她的古老朴拙,参差错落,变化无穷,使我对之如痴如醉。尽管我早已遨游过大江南北、三山五岳,黄河两岸,回头看还是喜欢画自家山、自家水。”一切景语皆情语,让黄格胜先生痴迷于广西特色绘画题材的是他那颗赤子之心。
黄宾虹先生说:“天地之阴阳刚柔。生长万物均有不齐,人力补充之。”人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弥补原本自然所或缺的东西。在画事中,无论是写实还是写意,物体的塑造都离不开造型,人对于造型的理解各有不同,黄格胜先生就取法于似与不似之间,在他的画面中融入了他的理解和追求,让画面更加生动多变,更具意趣。他所描绘的对象,无论是寨子、山石、树木等等,造型无一不鲜活,体态无一不生动。在作品《放学晚了早回家》中,作为前景的树向右曲折而上,挺拔俊秀又不张扬,中景中巨石与房屋向左倾斜危而不倒,更显生动,“势”转向右边,而右下角有粗木作为支撑且落于重石之上,“势”又趋于平和,由此可见黄格胜先生是造“势”的高手。对于物体造型处理尤为讲究,他说“民居最忌画平,要注意利用屋顶的宽窄形状来蓄势和造势,用来打破画面的呆板。”黄格胜先生善于抓住物体的某一特征,进行放大夸张,通过变形、放大等处理,让形象更加独特更具趣味性。
“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此山水之布置也。”出于宋代画家郭熙所作的《林泉高致》,小品山水画的点景是为了更进一步表达情感和主题,还能增加画面趣味性和丰富性,所以小品山水画点景是“活气”的重要来源。黄格胜先生在小品画创作和写生中就尤为注重这方面,他笔下的点景十分丰富,如放学回家的小孩、扛着锄头的农夫、撑船的渔民,还有小狗、牛、和飞鸟等等,都围绕人们的生活展开,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其用笔简而生动,意在笔先。“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后世乃为滥觞。”小品山水画随中国画发展而发展,落款是中国画形式美的一部分,一个好的落款对于整幅画“气”的把控和对“意”的理解有很大的提升,不仅可以充实画面内容,还可以丰富画面层次和境界。在黄格胜小品山水画中随处可见古朴的吊脚楼、高低不平的石桥、石头上深黄的草垛等等,都是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充满了画家对地方的感情,他的落款也是如此。黄格胜落款语言幽默,田园气息浓厚,如《放学晚了早回家》《告诉奶奶好消息,期末考试得第一》《放学带牛一起回》,充满了童趣和农家气息,容易把读者引入一种亲切、熟悉的场景中去,还为整幅画的意趣添色增彩。
黄格胜先生是一位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用“心”和“情”去表达山水画意趣的画家。对于生活的观察是细致入微的,绘画题材的表现往往来自生活中的某一个细节或美妙的一瞬,他用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表现力给读者带来一个具有浓厚人文气韵,也充满“意”和“趣”的丹青世界。张大千认为艺术是感情的流露,为人格之体现,真正的画家的作画动机一定是出于情感的表达和心情的托付,所作之画才有情感,才充满“趣”。
颂雅风·艺术月刊2022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