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彦
人间芳菲四月天。
这是雄安新区横空出世的第五个4月1日。
《光明日报》整版发表了著名“短篇报告文学之王”——李春雷老师的报告文学《最后的小麦》。
雄安新区建设得怎么样了?那里的百姓,尤其是那些搬迁后的原本种地的老百姓干什么去了?五年后的雄安是个什么样子了?那曾经的,过去的古老的容城、雄县、安新怎么样了?未来的雄安新区又是什么样子?
一连串的疑问在人们心中。去过的、没有去过的,大家都想去那里看个究竟。
在这篇《最后的小麦》里,好像可以找到些许答案,也好像听到了一首雄安黎明的乐曲。
谷子——麦子,一个本土,一个外来。看似果腹之谈,实则引出“民以食为天”的悲悯情怀。透露出雄安崛起过程中,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已陆续展开。
李春雷老师没有直接回答人们关心的问题,而是以他独特的视角,找到了文章的主人公田井安。从一个卑微的、邋遢的、没有文化的,曾经是光棍儿的、被老婆抛弃的、只住三间土坯房的小人物的故事说起,试图回答波澜壮阔的、亘古未有的雄安的崛起和变化。
田井安,一个特殊的名字。田,一为姓氏,二为田地。井,一为水井,二曾用过“井田制”。安,平安之意。合起来,这个名字就有了特别之意。田井安,看似是一个人名,却是有田有井天下安的意味。字面理解看,那是祖祖辈辈对后来人的祝福。可雄安的建立,将从他们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上剥离出来,过上他们不曾熟悉或者很陌生的生活。他们能适应未来的生活吗?在这里,田井安也就有了代表人物的意思。更有了中国农民的承载。
只读过3年小学认识了300多个字、最后只认得自己名字的田井安并不懂得其中的含义。一个农民汉子,只会重复着先辈们种地的样子,劳作着,勤奋着。他的最高理想是能吃上白面馒头,到娶了媳妇的年龄,能娶个媳妇。可他小的时候饥饿缠身,别说吃上白面馒头,就是玉米、红薯也难以充饥。给人帮工吃上馒头了,還撑得躺在地上,站不起来了,那窘相不堪回首。好不容易在父辈和全家人的努力下,盖了三间土坯房,娶了个二婚的外地媳妇,生了个女儿,人家嫌他穷,抛弃他们父女俩跑了。偏偏祸不单行,父母病逝,他又患上了严重的心脏病,换支架没有钱,生命进入了低谷,刚刚50岁出头,就变成了“小老人”。田井安的命运走到了低点,他不敢想他的未来会变好。他还有什么指望呢?这是生活本身给他的生命提出的艰难的挑战。那个危机的生命揪着读者悲悯的心。大家在盼望着、指望着什么呢?作者在深入采访后,描写出了一个真实的人物形象。
田井安还有一线生机,是他的赖以生存的土地和他辛勤耕耘后的小麦。可国家大事让他即将告别土地,告别他最后的麦子。
李春雷老师对小米情有独钟,他说,小米是中华民族的“儿子”,麦子是中华民族的“女婿”。中华民族是一个开放包容的民族,不管本来和外来,都能和谐共处,为民所用。
谷子是农耕文化的代表作物,后来小麦挤走了“土著”的谷子的主角地位,被人推到了杂粮的角落。从以小米取薪的本土贵族,到小麦磨成白花花的面粉,变成了餐桌上魔幻的新娘的冲突,关于土地、粮食的主题深掩在作者清新而又优美的叙述中。一串串谷穗,一粒粒麦子,一个个棒槌大的金娃娃,还有那一嘟噜一嘟噜的红薯,是“田井安们”的最爱,也是千百年来以食为天的人们梦寐以求的。
可一个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世界级城市中心,将这块千百年的耕耘沃土变成一座世界之城,田井安们心中难言眷顾。更不知道自己没有文化、没有技能,未来该做何事为好,忧愁和担忧时时袭来。作者一步步展开主人公的惆怅。雄安本土的人们怎样生活,牵动着每一个读者的心。
好在作品精练简洁,为那个心酸的无计可施的田井安找到了新解,而且是“颠覆性的豹变”。读到“豹变”,那颗吊在嗓子眼上的心,才放下来。这时,小时候记下的一个词“跌宕起伏”,蹦到了我的脑海里。
观音庙遗迹——古黄河故道,大禹治水遗迹——夏王朝的开启。雄安在崛起中,又呈现着亘古至今的国家记忆。
房子拆了,没地方翻盖,自己的家在哪里?雄安的根在哪里?现实的提问又如何回答呢?
李春雷老师把视角投向了田井安三间土坯房旁的观音庙遗址。田井安反复念叨的是,家在观音庙的旁边,他和观音庙是邻居。观音庙在,家就在。观音庙是群众心中的地标。
雄安是个什么地方?作者把视野投向历史的深处,他从《尚书·禹贡》的记载中找到了答案,推定在白洋淀上游,九河之域就是大禹治水的地方。大禹曾引导黄河由西南向东北,在徐水漕河那个地方拐了个弯儿,引黄河水入白洋淀,白洋淀水进天津后入渤海。
“一项伟大的功绩,诞生了。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轰然开启。
华夏民族由此正式进入国家的轨道!
……”
这一串省略号,给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
田井安的担忧解决了。家在哪里?家就在雄安的建设中,在容东、容西的大规模建设中。容城、雄县、安新三县的地域上,每家每户都有详细的录像、照片和老物件收集。深挖的土层都进行了严密的考古,进行了文化土层的研究和标记。哪怕一片瓦砾,都有了它来龙去脉的历史档案。
雄安新纪元的开启并未丢失他有史以来的文化。相反,在建设雄安的过程中,还让人知道了他过去的身世和在那片土地上留下的传奇。容城县的杨继盛、刘因、孙其峰,雄州的地下长城,白洋淀的雁翎队等不同时代的传奇,都一一呈现在新时代的春风里。
在李春雷老师的另一篇作品里,他谈到要到杨继盛的老家,去采写“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古今往事。
不管是当今的千年秀林,还是雄安郊野公园都尽显着这块土地上生生不息的文化。仿佛那成千上万年的历史,与游园的人互动,与访者聊天。农耕文化还在,工业文明可见。在雄安,在最后的小麦的打谷场上,分明看到了今天的高粱、大豆、水稻和玉米。也分明看到了雄州的黑陶,容城的衣裳,安新的苇席和芦花。
在李春雷老师的笔下,未来之城一定有几处巨大的博物馆,那里展陈着从黄河古道到今天通向环球的天上、地上、地下的康庄大道。那风景,既有天上的飞碟落地的雄安高铁站,也有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的雄安所在地,从肇始到千年大计的崛起传奇。
有人说,报告文学是超越新闻、历史和文学的跨界写作。李春雷老师确实引领我们走进了雄安的前世和今生。尽管才刚刚开始。
天上馅饼——容东片区,无计之人——老来新郎,原来可以活成人人羡慕的模样。
田井安没有奢望过,也不敢想天上真的会掉馅饼,会掉下来砸到自己头上。也根本想象不到那个馅饼是啥样子的。
他不是不敢想,是真的没有能力想象到,今天他的生活好像是作家笔下想象的情景或者是画家笔下梦幻般的色彩。只有三间土坯房子的田井安住进了荣东开发区的120平方米的高楼大厦。那房子可是精装修,还是木地板,不用自己花钱。还陪送女儿一套房,20多万元的汽车。自己花了17万元安装了支架,治好了病,身体好了。还买了自己的代步小轿车。更让他想不到的是,连梦都不敢做的事儿发生了,年过半百的“小老人”还真娶上了新媳妇儿,自己真的当上了新郎官儿。
李春雷老师的报告语言,如同开闸的春水,缓缓地流淌到了干涸的土地上,浸润、弥漫、慢慢再漾出水来,一点点的碧波徐徐展开。
只认得、只会写自己名字的田井安,一下子被拥抱进了新时代的现代化的生活。他曾梦想的城里人的生活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样子。是老师讲的,电灯电话,楼上楼下,能坐上公交车的。可是现在这个样子,一下子进入到新时代。
搬进容东片区的日子一下子就全变了,还超过了城里一般人的生活水平。满眼都是新的,满屋都是中意的,满小区都是现代化的公共服务设施。手里的钱,除了用的还有存的,每月有收入,60岁后还有退休金,让雄安之外的人羡慕。
这位憨厚的农民,永远地记住了改变他生活的两个日子。
那是2017年2月23日,村西南麦田里的土路上来了几个朴素的人,他们在村边上指点着,做了一个了不起的决定,还留下了一串串脚印。
2017年4月1日晴朗的天空,鸿雁传书,传来的消息,国家要在他们的土地上建设雄安新区了。
从那之后,天上的馅饼真的砸到了田井安的头上,那可真叫个香啊!
他的生活彻底改变了。从种小麦玉米到种花花草草,从农民变成了园丁;娶来的新媳妇儿,和他年龄差不多,他还成了雄安工地的建设工人。他咂摸出了美的味道。
从看乡戏“穆桂英挂帅”“瓦桥关”到居家看电视、看手机、看慰问演出,到省外旅游;从村里的小学校到新时代的现代化学校,他还真有点蒙了。他的视界真正面向了世界。他懂得了文化的重要,他开始尊重文化,开始关心国家大事。他心里知道,馅饼是从哪里掉下来的,应该听谁的话。
李春雷老师留下了伏笔,雄安新区的容东片区已有北京文化部门进驻,要给新入住的当地人给予读书和文化生活的对接。容西片区也拔地而起,又有数以万计的雄安人入住了。
田井安们勤劳质朴、心情舒畅,再加上他们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的改变,再过几年,想象田井安们的个人素养、气质有多大改变,就要尽可能去畅想,会有很多可能给你展现。《最后的麦子》的文学境界,给报告文学作家和读者提供了可资借鉴和想象的空间。
河北省作协原副主席、著名评论家王力平曾经说,报告文学写作第一境界是记事;第二境界是就事论势;第三境界是写人。
先说记事,从“土生”的谷子到“入赘”的小麦的和谐相处,揭示出了一个厚重的寓意。作者从“艰涩、生硬的椭圆形微黄色粒状物,竟然可以拥有七十二种变化”写起,一桩桩、一件件,都在叙说着中国农民的期盼、奋斗、牺牲和收获。在他笔下,在《最后的小麦》里,蕴藉了中国农民太多的情感和天道。于是,他塑造了挥之不去的田井安和那个嫁到雄安新区的李淑梅,他描绘出了让人身心向往的未来之城的大势。美丽的雄安,在打造世界级的核心城市,那是何等的美妙呢?一个曾经柔弱的、绝望的人,过上了这般好日子 ,那未来雄安大势也就跃然纸上了。
作为记录雄安成立五周年这一题材的文学呈现,既有新闻性,也有历史性,更离不开文学性。李春雷老师以谷子与麦子的争锋、田井安这一小人物命运、雄安5年变迁三条线路交替叙述,彼此联系,让人不忍释卷。读一遍嫌少,读两遍感动,再读下去,就恨不得一下飞去雄安。
在畅读中我们感受到了雄安的崛起,更感受到了雄安的召唤。在清新漫语的叙述中,我被未来之城深深吸引着、氤氲着。我要去雄安看一看的热情再一次被点燃。
我要去雄安看一看,曾經的华北明珠,今天的白领丽人——国家公主的美丽蝶变。
责任编辑/孙燕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