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净欣
3月的上海,正午已经热了起来。因为之前将冰箱搬去了新家,疫情之下储存食物变得格外艰难。小心翼翼地打开旧保温袋,里面好不容易抢到的排骨还是坏了。我呆呆地站着,心里有点委屈。这时,手机响了一声,是熟悉的微信提示音,原来是居委会在小区志愿者群里发布了“召集令”:我们小区终于来物资啦,谁有空来帮忙分发?
联系自己的处境,我想小区里一定也有很多人和我一样,缺少食物储备,希望尽快领到物资。记得当天小区报出了第一例新冠肺炎阳性病例,但我没有过犹豫——我是年轻人,抵抗力强,不怕!我一扫情绪的低落,匆匆吃了两块小面包,就往居委会跑去。
在居委会,我领到了第一个任务:把堆在楼栋下的饼干、牛奶等发给每一层居民。该怎么发呢?是从顶楼开始叫,还是从底楼开始?其他组都已经动起来了,但我没有,而是仔细思考着:顶楼的人下楼需要时间,底楼的人听到有人领东西也会出来,这样能节约时间。就这么办,从顶楼往下叫!这时,恰好有一位阿姨下来了,说自己是楼组长,能帮我叫人。就这样,我很快地完成了第一栋楼的物资发放任务,按照我的设想,我单人负责的楼栋比旁边两人搭档的发放效率还高。这次经历告诉我,志愿服务也要动脑筋、有规划。
在后续的服务中,我常常听到居民们有关小区信息发布混乱的怨言。作为青年党员,除了不跟风、不抱怨,还得主动想办法解决问题。于是,我在志愿者群里提议建立楼组长群和各楼栋的微信群,及时传达居委会发布的通知;没有楼组长或楼组长不善用智能手机的,由志愿者就近帮助建群。最后,在我和志愿者伙伴们的共同推动和居委会干部的支持下,这张“网”终于建成了,我们既摸清了楼栋的人口底数,也了解了独居老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情况,让核酸检测能实现“应检尽检”,也确保物资发放不漏一人。
如今,我和志愿者伙伴們并肩战斗已有月余,我深刻地感到我们这支志愿者团队越来越斗志昂扬,“战友”情谊也越来越深。我想用笔记录下我们志愿者团队英勇战“疫”的点点滴滴:设计分区域核酸检测方案、让居民往返路线实现单向闭环的跑步教练于祥英,又当团长又当志愿者的二宝宝妈杨婷,古稀之年仍然次次冲在一线的老党员黄叔、张叔……当然,也有在这场战“疫”中逐渐成熟的自己。尽管每次完成任务都会大汗淋漓,但每次取团购物资的时候,我一定会帮同楼不方便接电话的听障小姑娘一并取回;团购到好吃的东西,我一定会给伙伴、邻居们分享一点——“挂你门把手上了,记得拿。”后来,志愿者伙伴们的事迹从我的笔下走上了《上观新闻》《劳动观察》和“上海徐汇”微信公众号,带着我们对家园的热爱,同许多感人的抗疫事迹一道,汇聚成了一股强大的正能量。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在关爱他人的同时,我也喜悦地收获着伙伴们对我的关心。有得知我没有冰箱,主动帮我把肉存在自己冰箱的选调生小伙伴;有看到我又累又饿地回家时送来亲手做的韭菜盒子的邻居小姐姐;有我半夜胃疼在群里求助时,起身穿衣帮我找药的听障小姑娘……遇到了这么多善良勇敢的人,我常常感到幸运。
在疫情阴霾的笼罩下,我们没有消沉,而是用笑容勇敢面对,共同为生活的家园撑起一片晴朗的蓝天。当我和年轻的志愿者们推着物资走在小区路上,我们的笑声也感染了周围的居民,他们向我们投来赞许的目光,小声地说:“他们年轻人的笑声,是这段时间里最好听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