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国胜
早春二月,万物复苏。在绿城郑州一个普通的居民小区里,按照事先的约定,我见到了慕名已久的张秀荣老人。
张秀荣已年届90岁,个头不高,身材微微有些发福,满头白发,岁月在她脸上刻下了道道皱纹,一双大眼睛看上去非常慈祥,看不出她和同年龄段的老太太有什么不同。但我知道,她确确实实是一个不平凡的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她是黄泛区农场的优秀女拖拉机手;1953年,曾参加全国第二次妇女代表大会,受到毛主席、周总理、朱总司令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954年,又同吴学谦、李四光等人一起,到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参加国际农村青年代表大会。
话题自然从黄泛区农场谈起。回忆起在黄泛区农场的峥嵘岁月,张秀荣一脸灿烂。她思路清晰,说话中气十足,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
听着老人充满激情而又富有条理的讲述,我的思绪穿越时空,仿佛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激情投入新生活
1933年10月,张秀荣出生在河南省荥阳县一个普通农民的家庭。由于生活贫苦,她没有上过一天学,早早就随父母下地干农活。也许正应了那位哲人的话吧:“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苦难的生活既使她受尽了千般磨难,也锻造了她天不怕、地不怕,凡事都争强好胜的性格。
1949年荥阳解放后,张秀荣满怀激情,积极投入新的生活。尽管只有16岁,但她风风火火,很快就成为乡农会的积极分子。1950年,荥阳县第一批发展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员(后改为社会主义青年团),张秀荣就入了团。后又被送到荥阳地委团校学习。张秀荣有一副好嗓子,爱唱歌、唱戏,是团校文艺活动的积极分子。团校学习结束后,组织上看她是个好苗子,有意培养她,又把她送到地委妇女干部学校进修。进修结束后,张秀荣留校担任辅导员,正式参加了工作。
1951年下半年,张秀荣被抽到区里土地改革复查队,发动群众查找土改中的问题,动员群众成立互助组,群众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当时的荥阳县城大街上还贴有宣传张秀荣事迹的漫画。
1952年初的一天,张秀荣在街上遇到了曾在一起工作过的刘文然,才知道他已调到刚成立的黄泛区农场,任场团委副书记。刘文然向她介绍了黄泛区农场的情况,说农场初创,地多人少,要招收一批拖拉机学员,问她愿不愿意到农场开拖拉机。“开拖拉机?”张秀荣立即想起了不久前《人民日报》刊登过的苏联女拖拉机手安格琳娜和北大荒女拖拉机手梁军的事迹,眼前浮现出一幅拖拉机在广阔天地驰骋的画面,于是就满口答应。刘文然说:“你已经参加了工作,如果真想去,还需要县里领导批准才行。”于是,张秀荣就去找霍雷县长。霍县长知道张秀荣工作泼辣能干,不愿意让她走。张秀荣就三番五次地请求,最后霍县长才勉强同意:“去吧,到哪儿都是革命工作。”
县里这一关过了,但还有父母这一关。张秀荣家里当时有6口人,父母年纪大了,两个姐姐已经出嫁,一个弟弟年纪还小,里里外外全靠张秀荣张罗,父母亲着实不愿意让她离开。但张秀荣是一个有主見的人,一旦想好了的事,就不会轻易改变。张秀荣对父母说:“我没上过学,现在整天做群众工作,组织互助组,动员参军抗美援朝,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我感到知识能力欠缺。我要到黄泛区农场学知识、长见识、见世面、干工作、学开拖拉机。等我学到本事,再回来给咱家、给咱村、给咱县干更多的事。再说,西华县离咱家也不算太远,我去了还会经常回来看您二老的。”一番话说得父母亲双双落泪。两个姐姐和姐夫也都知道张秀荣说一不二的脾气,就帮着张秀荣说话:“叫她去吧,家里还有我们呢。”最终,父母也只好点头同意。
1952年3月20日,张秀荣满怀对新生活的憧憬,和刘文然另外招收的8个人一起,一路欢笑来到了位于豫东平原的黄泛区农场。
驰骋田野女机手
“黄泛区”是“黄河水泛滥过的区域”的简称。1938年6月,抗战史上的“花园口事件”造成了震惊中外的黄泛区。有一首流传很广的无题诗,形象地描绘出新中国成立前黄泛区的惨景:“百里不见炊烟起,唯有黄沙扑空城。无径荒草狐兔跑,泽国芦苇蛤蟆鸣。”
黄泛区农场就位于黄泛区的腹心西华、扶沟两县境内。当时有6个耕作队(后来称作业站)。张秀荣到黄泛区农场后,被分配到西华县城西边约12公里处的第一耕作队。
放下行李,张秀荣在第一耕作队队部转了一圈,扑入眼帘的是一口水井,三排麦草房,一盘石磨,两辆马车和几头拉磨拉车的牲口。唯一吸引人的地方,是几台露天摆放的机器。
“真是荒凉啊!”张秀荣长叹一声。如此艰苦的条件,出乎她的意料。
听说来了新人,10多个像她一样年龄大小的女青年围了上来。一交谈才知道,这些女青年是半年多前从开封几所中学招来的拖拉机手学员,这又让张秀荣多少有些自卑,人家都是中学生,可自己是个文盲。好在这些姐妹不仅没有嫌弃她的意思,还争着带她去领折叠行军床、蚊帐、工作服和碗筷等生活用品。尤其让张秀荣感动的是,一个叫张美英的女青年,认识当天就爽快地送给她一条小褥子。
几天后,张秀荣和这些女青年都亲如姐妹了——毕竟都是十几岁的女孩子,都是远离父母,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现在她们又有了一个共同的身份——拖拉机手女学员。
农场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对起床、学习、吃饭、工作、睡觉,都有明确的作息时间安排。
每天早晨5点半起床后,这些学员集中在一起,学习文化和农业机械的理论、构造、使用、保养以及故障排除、修理、安全生产等知识。早饭后跟着师傅到大田去学开拖拉机。学一阶段后,又对机车进行拆卸组装。
张秀荣文化低,但她不退缩,不懂就问。除学开拖拉机外,每天晚上熄灯之前,她还参加了当时全国各地开展的祁建华速成识字班。1年后测试,她文化程度达到了小学毕业,业务能力达到了初级驾驶员的水平。同志们说:“张秀荣你真中,原想着你文化低学不会,没想到你进步得比我们还快。”张秀荣笑着说:“你们没有看见我除了吃饭、睡觉,其他时间都在学习吗?你们经常辅导我学习,不是叫你们也受累了吗?”听了张秀荣的话,大家一个个陷入了沉思。是啊,张秀荣能取得这个成绩,真的是来之不易啊!
当时,第一耕作队有大的美式迪士链轨式拖拉机2台,小的美式福特、卡门轮式拖拉机3台,还有2台拖拉康拜因(收割机的音译)、2台自动康拜因。大的拖拉机每台配备6人,小的拖拉机每台配备4人。为抢农时,下田耕作都是分日夜两班,人停机不停。老驾驶员为值班车长,男女学员全部分配到各机车班组。张秀荣干活肯吃苦,无论是学打犁子,还是用绳拉启动小发动机,男女学员中数她干得最好。保养机器时,不管是向燃油箱里加油,向轴承里注润滑油,拿工具擦油泥,还是紧螺丝,她主动勤快,不怕脏累,因而车长们都喜欢带她。春耕生产时,先放手让她学开拖拉机。开拖拉机看起来很神气,其实是个力气活,又脏又累,操向手杆要20多斤的力量不断地搬动,况且机器行进中还要经受隆隆的噪音和高频率振动及弥漫的沙尘,一班下来许多学员没精打采,有的走着路就会打瞌睡。但张秀荣却从不叫苦,她从心里喜欢这份工作。
春耕生产一过,队长高其昌看张秀荣能干,就教她整修康拜因收割机,先是拆卸组装拖拉康拜因,后又对自动康拜因拆卸组装。张秀荣不懂就问,反复实践,对每个零件的部位、功能都记得很准。车长对她放心,从试车就叫她开,前进、后退、快慢,很快她都能熟练操作,田间收割车长就叫她单独值班。看她能独立操作,同志们都以赞许的眼光看着她。
麦收后就是夏耕、夏种。为改良土壤,当时是先播上绿豆,秋季不收籽,作为绿肥翻到土里。领导叫她开一台迪士拖拉机带播种机承担这一任务,也许是为了检验女学员的实际工作能力,给她配备的全是女学员,800亩地要求尽快完成。张秀荣就和姐妹们商量,一定要争口气,叫男同志看看咱们能不能顶起“半片天”。张秀荣带领几个女学员,天不明就下地,轮流换班吃饭,播了一趟又一趟,就这样干到昏天黑地,硬是把800亩地一天播种完毕。作业站王庆荣站长站在地头怜惜地说:“你们这些闺女疯啦?不要命啦!这样的干法累坏了身体咋办?”张秀荣她们觉得这是对她们这些女拖拉机手的肯定,心里有说不出来的高兴。
秋天来临,张秀荣又带领女机手们先是把满地的掩青绿豆耕翻掩埋,继而耙碎整平,然后再播下小麦。繁忙的秋耕、秋种,机手们都是日夜双班不停地作业。
有一天夜间12点多,正在地里工作的张秀荣听到有飞机低空轰隆的声音。一看,只见从飞机上“噗噔噗噔”掉下来什么东西,她停车拿着手电筒查看,见是几个包袋,又发现有一些散落的传单,都是宣扬什么 “反攻大陆”之类的内容。张秀荣知道这是蒋介石从台湾派来飞机搞破坏活动的,于是就把这些东西搬到车上,等到天明再送给领导处理。但从那以后,有的女学员就不愿再值夜班,害怕夜晚会发生什么意外。张秀荣就跟大家讲:“怕什么,现在是共产党的天下,最多是一些小毛贼捣乱,我们有民兵有枪,随时就可以把他们抓起来。谁如果害怕,跟我一个班,保准你没事。”她的话给大家壮了胆,姐妹们也就像往常一样照常值夜班了。
小麦、玉米、棉花的播种,比播种绿肥的标准要高得多,要求行距一致、垄条笔直、播量精确、下种均匀、不深不淺、不重播不漏播。张秀荣在老驾驶员的指导下,也很快掌握了技术要领。庄稼出苗后满地青青,她到地里欣赏自己亲手创造的美景,联想到成熟后的丰收,心里充满了喜悦。
到黄泛区农场的头一年,张秀荣就掌握了拖拉机、收割机的驾驶操作技术,不论白天黑夜,能独立完成田间机耕作业任务。年终表先,张秀荣被评为全场一等劳动模范,获奖金40元。当时的市场物价很低,张秀荣用这添了几件新衣裳,过年回家又给父母亲留下了20元钱,乐得二老合不上嘴。
凝聚力量领头人
创业初期,工作是紧张的。为不误农时,机务人员往往是日夜两班生产,一天要紧张工作10多个小时。为了活跃生活,张秀荣就牵头组织一些文艺活动,让大家用轻松愉快的歌声涤去繁忙劳动所带来的疲劳困倦。
当时,农场有20多个腰鼓和几个洋鼓,这些女学员就成立了鼓乐队。凡是集会、节日庆典,她们就看着带铃响的指挥棍,“咚锵咚锵”地列队表演起来。业余时间,经常是由张秀荣起头唱歌和唱戏,文化生活非常活跃。
一天早晨,张秀荣和许瑞霞在下夜班的路上,兴奋地唱起了《拖拉机手之歌》:“天亮了太阳升露水亮晶晶,田野里到处是优美的歌声,你看那健壮的拖拉机手,开着铁牛辛勤地劳动,哎嗨哎嗨开吧尽情开吧,开过荒山开过草原,在我们年轻的祖国,播下那幸福的种子……”正巧遇见在地里查看庄稼生长情况的场党委书记路岩岭。路书记笑着说:“你们唱得真好。还是你们幸福,能无忧无虑地唱歌。我们当年在战争年代,想自由地行走都不行啊。”听了路书记的话,张秀荣更意识到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加倍珍惜,进一步努力工作。
张秀荣是个热心肠,不管是谁遇到了困难,她都乐意帮助,深受大家的爱戴。当时的拖拉机手,不论男女,谁有啥不顺心的事,也都愿意跟张秀荣讲,她也总能耐心帮助他们化解问题、消除烦恼。一次,年轻的男拖拉机手许庆生找张秀荣说:“秀荣,我想请假回家,叫俺娘给我找个媳妇,在这里人家看不上我。”张秀荣一听,就知道他是和同是拖拉机手的恋人徐瑞霞闹矛盾了,就从中多次调解,使一对情人终成眷属。几十年过去了,两家人还经常走动,像亲戚一样。
建场初期农场条件艰苦,有个女拖拉手竟不辞而别。这时,也有其他拖拉机手思想发生了动摇,有一个人找到张秀荣说:“咱也走吧,我看这里不行。”张秀荣就严肃地批评了他:“干工作不能三心二意,一定要思想坚定,哪能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呢。要走你走,我决心在农场干一辈子。”那位同志思想受到很大震动,最后还是留了下来。
张秀荣乐于吃苦,又钻研业务,开拖拉机一年后就当上了车长。那时候为支援社会主义建设,国家将农场一些熟练的机务人员调到外地国营农场、拖拉机站、农机修造厂工作,农场只好再补充一些新生力量。张秀荣把自己从工作实践中得来的感受耐心细致地传授给新学员,告诉他们机车怎样保养,田间作业哪些应该知道、应该做到、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怎样做才能做好,手把手地教他们。1953年11月,中共中央中南局在黄泛区农场举办“机耕干部训练班”,张秀荣带领学员们一起参加,一方面从理论上提高自己,另一方面辅导学员。
进京出国女标兵
张秀荣工作成绩突出,场党委将她树为标兵,号召全场职工向她学习,以场为家,艰苦奋斗,努力为社会主义多作贡献。
1952年夏收后,张秀荣被推选为优秀妇女代表,参加许昌地区妇女代表大会,而后又参加了河南省妇女代表大会,并在代表大会上发了言,还被推选为省妇女联合会执行委员。
1953年4月15日,第二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张秀荣作为全国891名代表的一员参加了这次大会,并在大会上发言,受到了毛主席、周总理和朱总司令的亲切接见。
1953年4月20日,新华社发表的电讯稿《第二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继续开全体会议》中这样记载:“中国第二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19日繼续举行全体会议,听取代表们发言,在会上发言的有华北区工业模范魏晋云、松江省星火集体农庄生产队长金彩今、河南省国营黄泛区农场拖拉机手张秀荣、农业劳动模范李菊义、荆江分洪特等功臣辛志英、人民政府区长谢秀莲、工人家属模范高凤琴。”
会议期间,朱德总司令有一天参加会议,握着张秀荣的手,称赞她说:“女拖拉机手,年龄这么小,不简单啊!”
1953年8月,张秀荣出席河南省第二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在会上代表黄泛区农场的女拖拉机手发言,受到省委杨慰屏书记的高度赞扬。
1954年11月,张秀荣被推选为出席国际农村青年代表大会的代表。当时,她既激动又担心,找到路书记说:“我文化低,像我这样的参加世界性的活动,要是比不上人家,不是丢中国的人吗?”路书记说:“你甭害怕,团中央组织的代表团,又不是你一个人,跟着代表团听领导的安排就是了。”
时任团中央国际联络部部长的吴学谦是代表团团长,副团长是地质学家李四光,团中央青年农村工作部部长是张曙光,共青团山东省委书记是张志光。成员有河南的张秀荣、辽宁的吕根泽、四川的罗世发,还有3位从农村成长起来的教师,一位是北京清华大学的教师,一位是上海的中学教师,另一位是浙江的小学教师,随团的还有一位女歌手、一位会武术表演的男青年、两个女翻译、一个男翻译等,共16人。代表团在北京集中后,先突击学俄语“你好”“晚安”“再见”等,学吃西餐如何使用刀子、叉子,学一些国际礼仪和注意事项。国家给这些代表定做了西装裙子、花色旗袍,还要她们烫发戴彩帽、围披肩等。张秀荣对这有些难为情,表现出不太乐意。团中央书记胡耀邦知道后,就严肃地对张秀荣说:“不这样不行呀。这不是你一个人的事,出去就是代表中国。”张秀荣窘迫地说:“我错了,一定听从领导的安排。”
代表团启程后,在苏联莫斯科停留了一天,参观了红场、列宁山、莫斯科大学、克里姆林宫博物院、市郊集体农庄等,拜谒了列宁、斯大林陵墓,晚上在莫斯科大剧院看演出。第二天飞机经匈牙利到达目的地——奥地利首都维也纳。1954年12月9日,联合国组织的国际农村青年代表大会正式开幕。这是历史上第一次举行的以世界农村青年为代表的盛大的国际会议,参加大会的有中国、苏联、英国、法国、意大利、印度等140多个国家的代表。各国代表团团长依次发言。吴学谦就新中国农村青年的生活、工作、学习等情况,做了精彩的演讲,赢得了各国代表热烈的掌声和称赞声。
过去,在许多外国人眼里,中国就是封建、贫穷、落后,妇女们大都是小脚。参加会议的一些外国女青年代表对张秀荣很好奇,有的要掀开她的裙子看她的小脚。张秀荣就伸出腿来,露出大脚板子,说:“看吧。”当翻译给她们讲张秀荣是新中国翻身农民,这一代都不再裹小脚了,她现在是拖拉机手,是开机器进行农业生产的,她们都露出了惊奇的神色,伸出大拇指表示敬佩。
12月9日至15日,大会安排代表们联欢。有各国专业文艺工作者表演节目,我国的歌手用外文演唱了中国歌曲,武术家表演了中国武术。张秀荣也应邀唱了一出河南梆子戏《王秀兰大生产》,那些老外也不知听懂没有,就是一个劲地鼓掌。
再接再厉创佳绩
从维也纳回国后,张秀荣匆匆赶回农场,向场领导汇报了出国的情况和感受。场党委路书记对她说:“你为国家争了光,也为农场争了光,要把这次出国的意义,向广大群众作宣传,到全场各作业站给职工做报告。”
拖拉机手也能出国,这对一线职工是个极大的鼓舞。作业站的职工一听说张秀荣做出国报告,都是欢喜雀跃,积极地布置会场,认真听讲,不时发出一阵阵掌声。不仅在本场讲,后来张秀荣还应西华、扶沟两县政府的邀请,到多所学校做报告。学生们听了报告,都表示要努力学习,将来也做个优秀拖拉机手,为建设社会主义做贡献。
张秀荣在获得众多荣誉以后,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工作更加努力。不管白天夜晚,不讲分内分外,一心想着怎样多做工作,回报组织上的关心培养。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她还经常带领机车组到其他作业站支援夏耕、麦收、秋收,帮助附近农村脱粒小麦。对她来说,一年四季都是农忙。
1955年春,农村互助合作运动搞得热火朝天,国家大规模建立农业拖拉机站。项城县为了更好地宣传群众,就邀请张秀荣开着拖拉机带着两铧犁前往示范,用事实教育群众。
当时项城县老百姓还没见过会耕地的拖拉机。听说黄泛区农场来作拖拉机犁地示范表演,周围的群众像看戏一样早早围了上来。县领导指定一块二亩多的地,张秀荣开拖拉机一会儿就犁完了,犁得又深,翻得又平,群众看了十分赞扬。张秀荣也随之宣传:“我们农场用机器犁地、耙地,还用机器播种,收割庄稼也用机器,连收带打带吹风,出来是干净的粮食,农场现在是机械化了,将来农村也要机械化。”有一个头顶花手巾、腿缠扎腿带的老太婆,小脚一扭一扭地走到张秀荣跟前拉着她的手说:“这个妞,你咋恁能啊,女孩子家会开拖拉机。”张秀荣笑着说:“学开拖拉机容易,以后您的子孙们都学会开拖拉机,种地就不难了。”这一次的示范表演,对当地农民启发教育很大,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合作化的进展。
1955年,张秀荣又被推选为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出席了河南省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
这一年,张秀荣还担任了第一作业站机务队党分支书记。她以身作则,处处起先锋模范作用,还经常组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学习党的章程、纲领及各项方针政策,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经张秀荣介绍入党的曹怀礼、赵子明、藏贵生、王瑞兰、张学增、卢文碧等十几位同志,几十年来在不同岗位上都能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有的后来还走上了领导岗位。
张秀荣有实践经验,又善于动脑子,在工作中经常进行技术革新。迪士拖拉机没有驾驶楼,不挡风雨,她就想办法加装车楼;原装操作杆较短,搬动费力,就把它加长;发动机爆发声太大,噪音伤耳,就改进加装消声器降低噪音。拖拉机、康拜因某些注油口设计的位置不好注油,她就改变位置重新设置加油口;一些检查窗口原设计为螺栓紧固,每次检查费工费时,就改为扣压式活门,一掀就开,一压就闭。她改进的播种机,既能播大粒种子花生,也能播小粒种子苜蓿;她改进棉花播种机实行精量播种,每亩可节省棉種10多斤,并保证全苗壮苗;她和其他同志一道,结合实践,还研制了花生、红薯收获机等,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1958年,国家将西华县奉母公社以北、前后邵庄以东、颍河马山桥以西近两万亩的低洼地划给黄泛区农场建立第九作业站。场领导派张秀荣带领两部拖拉机组前往犁地。没有住的地方,他们就搭建草窝棚,机车组共8个人,7个男的睡在里边,张秀荣睡在外边。没有锅灶他们就卸圆盘耙片用土坷垃支起来烙馍,没有水则就地挖井,没有菜就地采集野菜烙菜馍,过起了原始人的生活。在此垦荒期间,有一次,张秀荣和吕秀梅开车到场部拉面粉和其他生活用品。人行小道,高低不平,一不小心,拖车侧翻到沟里去了。荒天野地,无人帮忙,她俩就奋力把拖车拉正,将一袋一袋的面粉搬上来,重新装到车上,弄得满身是泥,筋疲力尽,到了开荒点上已是深夜12点多。
为了搞好场群关系,张秀荣还将附近单位喜欢文艺的10多个人组织起来,经常是利用业余时间,坐马车到附近的方庄、二郎庙、泥土店、叶埠口等地慰问演出。农村文化生活贫乏,他们所到之处都受到热烈欢迎。有的村民还积极地帮助整理场地,搬桌子板凳,提茶送水,组织群众联欢。张秀荣经常唱的有时装戏《魏老汉慰问志愿军》和古装戏《秦香莲》《桃花庵》《三哭殿》等。当时,西华县豫剧团名演员桑振君每天的票房收入是12万(合现在的12元),群众就称张秀荣是“十二万五”,意思是说比桑振君唱得还好。当然,张秀荣的唱腔未必能比得上桑振君,只是说明其深受群众欢迎。
1979年3月,组织上调张秀荣到河南省农业机械化学校(现在的河南省机电专科学校)当辅导员。此后,她经常带领学生到黄泛区农场实习。工人们见到张秀荣,就像久别的亲人一样非常热情。学生们见状就问:“张老师,这农场人对你咋恁亲呢?”张秀荣说:“黄泛区农场就是我的家,我在这里工作了28年啊!”
奋斗的青春最美丽,沸腾的岁月难忘怀。采访结束时,张秀荣老人非常动情:“我去农场时不过十六七岁,现在已快90岁了。我的青春岁月是在黄泛区农场度过的,组织上给了我很多荣誉,我真诚地感谢培养我、帮助我的各位老领导、老师傅,感谢和我一起犁地、耙地、播种、收割的同事们。我从心里祝福黄泛区农场越来越好。”
责任编辑/董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