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园启示(三)

2022-05-19 11:13彭敦运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2年9期
关键词:橘园江夏橘树

彭敦运

校本课程的开发,仅有少数人的参与是不够的,也是不合适的。这是因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他们都应是课程的主人,何况课程还是校本的。

● 线上备采会

年级的第三次“备采会”是在线上举行的。会议议程不复杂,在交代了几则注意事项后,彭老师给大家发了一篇题为《橘梦回归》的短文,其中涉及不同地名及一些数据,他希望班主任结合本班情况能够进行必要的解读。最后,他还希望大家在宅家抗疫期间,利用网络收集到与“江夏橘”相关的信息和可以利用的历史资料。

《橘梦回归》中提到:

“……武昌县(今江夏区)解放后,当年国民党军队开办的农场被人民政府接收并改为‘纸坊农场’。……由于缺乏管理经验,到1958年合并到武昌县园艺场时,先前的那些橘树已经残存无几,而且不再结果。

“1956年,县政府在土地堂乡长山岭成立了‘园艺场’。1962年,县园艺场成立科研小组,特地从宜昌的湖北蜜橘繁殖基地购回1000株橘树苗,栽种在281亩土地上。第二年,又从恩施引进橘苗8500株,试验栽培100亩。几经坎坷后才勉强开始挂果。

“……到1984年时,武昌县的柑橘园已经发展到8507亩,年产柑橘625吨。主要品种为‘金弹’和‘温州蜜桔’。”

彭老师抛出的橄榄枝,很快就得到了回应,很多教师,还有志愿者,以及部分学生,都上传了不少有用的信息,如:

“云中金刚”的帖子说:“武昌县的柑橘发展,得益于一位名叫汤立和的宁港人,他是西北农学院1963年的毕业生,曾在西北从事果树栽培研究。1977年6月,应武昌县委领导的邀请,从陕西调回家乡进入县林业局,并担任新成立的林业特产研究所所长。”

景老师上传的信息说:“是的,我知道这个人,当了所长没几天,便一头扎进了果树种植研究。他组建的团队还在乌龟山开垦了32亩梯田,引种了橘树。只是不知道这‘乌龟山’在哪里?”

七(5)班的肖剑同学说:“我爸爸讲过汤爷爷的事,说他先后多次走访湖北省农业厅、湖北省果树科学研究所、华中农学院等单位,但许多人都说,‘武汉种不了柑橘’,因为防不住霜冻,但汤爷爷没有气馁。他带领自己的团队继续科学实验,过年都不休息。”

七(8)班的刘寅同学说:“听奶奶说,汤爷爷是湖北省‘四先’大会表彰的老干部,2010年还接受过中央电视台《致富经》栏目的采访……”

一位在区科委工作的家长跟帖说:“汤立和主任在华中农业大学教授的帮助下,很多年前就着手进行果树资源调查和柑橘品种地引进试验,随后还向武汉市农委和武昌县委提交过一份《关于武汉市郊可以适当发展柑橘生产的意见》。就是这份‘意见书’,引起了市、县两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并很快转化为柑橘种植方案,最后落实为武昌县乃至整个武汉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果树核心产业。”

学校的副校长也参与了年级群的讨论。他说:“我查了一下《武昌县志》,那一年,全县的柑橘种植面积一下子就扩大到了6万亩,当时的年产值达到了5000万元,一批果农因为种植柑橘也改版成了人们艳羡的‘万元户’,要知道,20世纪80年代的万元户,比今天的百万元户还金贵!”

孙老师说:“难怪宁港那边的橘农都称汤立和为‘柑橘之父’啊。”

……

● 落地

彭老师发现,经过这三次备采会,校本课程“江夏橘”开发小组,已经掌握了“楚橘的兴盛”“小冰河引起的衰落”“坎坷的复种之路”,如果还能获得一些“橘树特征”“橘果特色”“采摘技巧”“橘文化”等相关内容,“江夏橘”这门校本课程就可以拿出初稿了。他也发现,后面四项中的前三项,可以到橘园直接获取;而最后一项,完全可以发动学生在网上遴选,在汗牛充栋的史料中找到最適合的成分。

恢复线下教学的几天后,全年级终于走进了橘园,那轰轰烈烈的气势,喜得橘园老总出门相迎,依门相送……

回到学校,七年级一边小结,一边紧锣密鼓展开了课程开发。彭老师在微信群中提出了几条原则:

①“江夏橘”这门课程的指导思想必须严格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能引导师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

②所取内容应具有江夏特色。

③课程内容必须适合初中生的需要,过高过低、过宽过窄都不行。

④必须得到信息技术的支撑与整合。

⑤资料必须翔实,图文必须有明确的出处,而且不得侵害他人的知识产权。

⑥课程内容的排列依据两条主线:一条是“橘线”,即“楚国社树”—“小冰河天灾”—“追寻复种梦”—“橘科技术”—“橘文化”;一条是“信息技术线”,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能使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得到提升。

⑦教学内容不超过30个课时,而且便于学生自学,且有自主探索的空间。

在课程开发的原则确定后,开发小组立即进行了具体分工,又经过40天的工作,《江夏橘》教材的初稿终于亮相。这本近4万字的小书,安排了21篇“主课文”,主课文的前面是“章引”,后面是“自主选做的练习”,再后面是副课文“移动学习”。

第一个单元包括《橘》《橘与桔》《橘不是柑》《橘与枳》《金衣丹》《楚国社树》《橘林苍苍》7篇文章;第二单元包括《小冰河期》《橘香难觅也要觅》2篇文章;第三单元包括《追梦》《橘色透林红》2篇文章;第四单元包括《柑橘小生境》《栽培》《橘树修剪》《采摘》《储藏》5篇文章;第五单元包括《九章·橘颂》《诗赋各一首》《浣溪沙》《杜甫与〈病橘〉》4篇文章,最后是《明天的橘园》。

教材是课程走向课堂的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程教育的依据。为了让《江夏橘》深入人心,彭老师继续要求所有老师都要知晓《江夏橘》的内容,教学小组的10位执教教师除熟悉全部内容以外,每人还要承担两篇课文的教学任务,备好课,写好教案,并做好线下、线上教授的双重准备。

全年级在一个学期的“实践活动”中完成了《江夏橘》的教学任务,担任专题教学任务的教师实行“走教”。考虑到学生多、教师少的实际,提倡主讲教师带两到三位“辅教”完成教学任务。“辅教”可以是七年级的教师,也可以是热心且有一定表达、教授能力的家长,甚至是学生。

《江夏橘》终于落地了,虽然还不是很成熟,但它的落地,促进了师生走近乃至走进了“橘文化”。在随后的“学党史”活动中,《橘之路》还成了好些社区最受欢迎的党课之一。

优秀的文化传统也需要不断赓续与创新,不然,断层必出。为什么古人一直主张“养正于蒙”,就是因为青少年的思想品德、知识能力、身体素质都将在这一阶段得到发展。《江夏橘》这门课程,旨在继承橘之精神,彰显橘之物格,实施创新,打破了长期使用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材的固有模式,使课程更灵活、更“地方”和更有针对性。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先生不应当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今天回忆起来,此言依然如警钟长鸣,振聋发聩。

猜你喜欢
橘园江夏橘树
橘园绿肥覆盖还田下的腐解及养分释放动态特征
给橘树弯腰
橘树弯
橘园
会跑的小橘树
七月梧桐最入画
给你一个橙子好不好?
丰收的橘园
青春经不起狂轰滥炸
一起撑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