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萍
中国古诗词的发展经历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等。从《诗经》的风、雅、颂走到今天,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历经沧桑与传奇,伴随着精神文化不断发展。我们在不断赏析着古诗词的意境美,也品味着古诗词带给我们的精神食粮,通过对古诗词的深入研究和学习,我们的艺术创作更加深入人心,使中国的传统艺术文学家喻户晓,让国人领略中国古代文学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中国古人的智慧和博学。
古诗词无处不在,倾听、阅读与体会古诗词,已经成为人们精神世界的一部分,尤其是在艺术领域,更要学会多读、精读、泛读相结合。尤其是越来越多的古诗词加上了韵律,更加优美动听、美轮美奂,但是因为受到文化心理、民族个性、审美等影响,我们对中国古诗词的了解需要建立在深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学会在诗词的意境中享受生活的美,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并由此带动更多的人去接受这美好的馈赠,让中国文化遍地开花,源远流长。所以,本文将从诗律、诗情、诗境三个方面对中国古诗词《锦瑟》进行分析。
《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他的诗词大量运用象征手法,这首诗也不例外,诗运用象征、隐喻的手法,创造性地发展了传统的“比兴”方法。诗人借琴生情,想象感慨自己到五十岁了,美丽如锦绘有花纹的瑟有五十根弦,一弦一柱都唤起了他对逝水流年的追忆,暗示自己才华出众而时光流逝。诗词写道:“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其含义说:精美的瑟为什么竟有五十根弦,一弦一柱都叫我追忆青春年华。庄周翩翩起舞睡梦中化为蝴蝶,望帝把自己的幽恨托身于杜鹃。沧海明月高照,鲛人泣泪皆成珠,蓝田红日和暖可看到良玉生烟。此时此景为什么要现在才追忆,只是当时的我茫茫然不懂得珍惜。
一、文学艺术性
诗题“锦瑟”,是用了起句的头两个字。旧说中,我们都以为这是咏物诗,其实不然。后人专家们都认为:这首诗与精美的瑟无关,其实是一篇借瑟以隐题“无题”之作。诗人为了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怀和无法直接表达的内心情感,诗的首联以幽怨、悲凉的锦瑟起兴,借助形象联想来彰显五味杂陈的内心,精美的词在抒发内心情感的同时,也为诵读和吟唱提供了丰富的内在动力、文化心理、审美情趣等,点明“思华年”的主旨,这是传统比兴手法创造性的发展。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锦瑟》诗中间两联,最能体现李商隐诗词的绝妙之处,表现了其诗精辟引典、美不胜收、精深譬喻的特点。李商隐把“庄生梦蝶”的典故融入诗中,并且巧妙地设计了“晓”与“迷”两个字,此字恰到好处,深层的比喻溢于言表。“晓”寓意早晨,比喻人一生中的青年时代。“晓梦”则是指青春美梦,比喻年轻时立下的远大理想、宏伟大志,喜悦中的五彩缤纷。“迷”指迷恋,不放弃,沉溺且不可割舍,不懈地追求喜悦。诗人用字精巧绝妙,赋予典故,使诗文美轮美奂、美不胜收,让读者有感于物、有悟于心,诗句产生了影视效应,再现了诗人当时的内心挣扎、无奈和因为不可割舍的理想而进行不懈追求的情景,他挣扎于权势争夺之中,受尽欺凌,左右为难终不得志,到头来只是一场悲苦的梦而已。
腹联前一句把几个典故糅合在一起,让人展开丰富的联想,把时间推进到晚唐时期,这是美好的民间传统之说。沧海月明、珠泪交错在辽阔无际的苍茫之中,透露出一种无言的寂寥和悲哀。它既是悲苦、清寥音乐的描述,也是对诗人悲情人生的描绘,用锦瑟的虚无缥缈象征人生追求向往的无奈,如此皎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浴于泪波之界,在诗人笔下,已然形成一个难以分辨的妙境。一笔而能有如此丰富的内涵、奇丽联想的,实不多见。下一句的“蓝田沧海”,也并非空穴来风,也是对“思华年”的概括。
尾联的“此情”是指诗句中所有悲情身世的各种境界,美好的理想、忧国感伤、倾诉春心托付于杜鹃的感说及全部内心感受,哀怨迷茫、虚无缥缈的寂寥之情。如果说以上是对锦瑟奏出音符的联想,那么尾联就是弹奏结束后的如梦初醒和满眼惆怅。
这是诗人奏出的人生哀歌,也是追思人生的伤感悲声,在身世悲凉充满伤感的诗歌中透出浓浓的哀伤,反映了在那个充满悲剧的年代,在不平与愤懑中呐喊,他在回顾华年往事时,运用艺术性超强的语言将自己的身世和此情此景化成一幅幅图画。他们既有“思华年”与惘然的感同身受,又有整体诗韵的高超技艺。因此,全诗形象鲜明,内涵宽泛、朦胧,构成了诗意境上的突出特点,它具有诗、画、乐三位一体的特点,此时,古诗词的艺术性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诗乐一体、诗为乐心
诗作为我国最早产生的文体形式,自古以来就与乐就密不可分,诗与乐相生相伴,“可歌”与“入韵”是诗最显著的特征。如今古诗词大量为人们咏唱,《乐记》中诗与乐共同承载着以诗之言,表乐之心,《锦瑟》之韵律为现代人所著,更广为传唱,只因为其诗句之妙和韵律之美,相互拥有,彼此和谐,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在历史发展中,音乐使诗词更富有音乐性、影响性,诗词又重文字语言、语调,更加影响音乐旋律节奏和曲式的发展。不仅如此,诗与乐还共同受到了我国儒、道“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的影响,表现出中国人重和谐、重整体的思维方式、表述习惯和结构经验,以及追求自然、温和、淡远的美学理想。因此,透过诗词来理解音乐,是分析和表达古诗词歌曲的一种辅助手段。
中国古诗词的体裁也非常广泛,《锦瑟》的作者李商隐所提供的音乐语言呈现着歌曲的传统与民族性,诗句为七言,句式整體规范,合辙押韵,朗朗上口,音乐旋律与诗词交相呼应,与诗体结合紧密适度,诗体对音乐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曲式上,还反映在节奏与旋律中,古诗词是韵律化的文字,诗词异音、同音长短相间,它的韵律直接影响到旋律的走向,加之平仄与声韵相呼应,致使诗乐完美结合,妙不可言。
“诗言志,诗缘情”,是中国古代两个重要的诗歌理论。“言志”与“缘情”体现了人类不同发展时期的文化需要,是诗歌发展阶段的表达方式,其所包含的内容和侧重都对诗歌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诗歌是为了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和赞叹,所以情感于诗、寄予诗、表于乐,这也是我国古代诗歌的美学理论,在中国艺术发展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锦瑟》的朦胧不禁让我联想起白居易的《花非花》,短短的几句诗让人们感到如花似物,在时间上飘忽,在空间上缥缈,在来如梦、去似云中消失,而人们竟在这瞬间记忆着永恒,回忆着美好,珍惜它的可贵,也在探索着它的迷离。
作曲家黄自也按照诗词的“三三,三三,七七”的句式布局,构成了两个大的乐句,节奏安排、旋律走向与音韵相依,在每句的字尾上做了适度的拖腔处理,使诗词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相得益彰。
三、诗的意境
诗歌意境的形成离不开诗人对客观景物的描写,这些客观的景物,一旦渗透诗人之主观情感,即为诗歌之意象,可见诗歌意境的形成是离不开意象的。只有主观情意和客观景物的融合和高度的表达,才能达到情景交融。景是基础,情是重心、是主导,意境中的景是情中的景,不是大自然中的景,是特定情感支配下能够唤醒人感情的景,我们在欣赏古诗词时只有领会诗人描绘的意境才能体会到古诗词真正的美,才能在心里产生共鸣。
触景生情,移情入境,在古诗词中诗人往往因遇到某种物境有感而发,由此借物抒情,使人身临其境,宛若自在其中,在思想上产生共鸣,受到极大感染。《锦瑟》中诗人看到瑟有五十弦,马上想到自己已经年近五十,不由想起华年岁月,对人生感慨万千。在接触景物时,诗人原有的某种情感融入其中,借此对景色的描写带上主观的情感抒发出来。因此,与景的交融不管是情随景生,还是移情入景,都要在诗中完美和谐,情景交融,才能够成为好诗词。
文学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想象空间,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文艺的重要审美,是诗人超凡脱俗、凝神臆想的产物。诗的意境是整体的、是变动的,既有感动、情动、触动,更有心动,正是因为诗人通过感情的倾向使诗歌赋予意境的美,即整体的美、潜在的美,意在境中,情景交融,融情入景,意境是潜在的,风格是婉约的。诗情意境是中国古诗词的重要审美特征,也是艺术性的重要表现,语言的精华、思想的内置、情感的表达都是中国古诗词的精品。
总之,在中国古詩词的阅读和欣赏中,我们只有体会到了诗歌的意境美,才是读懂了诗;只有在掌握诗歌意境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多积累,多阅读,才能真正会读诗,拓宽自己的视野,领略祖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热爱祖国,传递正能量,感受古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