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妍 孙维广
摘要:雕塑是一种三维空间层面的艺术创作形式。经过多年的发展,雕塑在艺术创作领域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不但表现在空间上的改变,同时也包括了思想上的升华。雕塑作为一门重要的艺术类别,正逐渐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并且能够直接与大众进行对话。本文主要从雕塑的造型特点、语言要素及其表现形式等方面出发,对东北抗联题材主题性雕塑创作进行深入的梳理和分析。东北抗联题材主题性雕塑既是宣传东北抗联精神的重要艺术表现形式,也是东北抗联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抗联题材;雕塑;造型语言;主题性创作
一、引言
主题性雕塑,顾名思义就是某个特定地点、环境、建筑的主题说明,其特点是紧扣城市的环境和历史,目的是让人们能够看到一座城市的身世和精神,具有缅怀、教学、审美、表达等意义。主题性雕塑必须与周边环境进行有机结合,具有纪念、教育、美化、说明等意义1。
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创建和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近年来,东北抗联题材的艺术创作已经积累起了一大批具有典范意义的作品,并形成了一条美术表现形式多元、精神内容丰富的艺术文脉2。这些作品通过造型语言和审美思想,充分折射出我国雕塑艺术创作丰厚的人文思想内涵。
二、抗联题材主题性雕塑造型特点
东北抗联题材主题性雕塑,其主题之强烈、内容之特殊,令人瞩目。总的说来,其造型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主体性
历史题材雕塑的创作历来以其主体性而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东北抗联题材艺术作品,也以其鲜明的历史主体类型在中华民族历史主题艺术作品创作领域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如东北抗联历史陈列室中以“林海雪原,抗联英雄”为主题的大幅浮雕作品,以及靖宇陵园中的《壮岸》雕塑作品等,都以其崇高的艺术形象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而东北抗日联军纪念碑中的人物雕塑,则将抗联精神树立成了一座丰碑。
2.精神性
雕塑作为公共艺术的重要部分具有着明显的开放性特点,而雕塑类艺术作品的静态性、直观性和表现性,则无疑是宣扬抗联精神的最佳方式之一,更是增强雕塑创作内在文化精神的主要动力。若把抗联精神和雕塑形式进行有机结合,无疑能够让广大人民群众产生独特的艺术审美感受。因此,主题性雕塑既是宣扬东北抗联文化的主要载体,更是传播和推广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媒介。
3.艺术性
所有雕塑艺术作品都需要以艺术品质作为支撑,而彰显雕塑作品的艺术品质,最关键的便是艺术表现能力的体现。对于雕塑创作者而言,展现作品的艺术魅力就需要善于分析所塑造对象的特质,并且能够采用不同的艺术手段来进行展现,提高作品的感染力和艺术共鸣性,去粗取精或是大而化简的塑造,通过每一件作品的艺术表现来激发观者的心绪和思想,这样作品的艺术性方能得以提升。对于东北抗联题材主题性雕塑而言,由于作品是三维立体形式,不可能完全展现出整体的故事内容和主题环境,所以这就更加考验雕塑创作者的艺术修养和创作能力了,要求作者以造型语言来展现周边环境的内容3。
4.时代性
古今中外,众多艺术家留下了大批珍贵的艺术作品,为我们的艺术创作带来大量可供学习、研究、参考的对象,并能够帮助我们拓宽视野。于当代雕塑创作者而言,则需砥砺前行,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创新,与时代结合,表现国家的发展、社会的变化和时代的精神。东北抗联题材雕塑具有丰富的时代特性,在当下,更需要雕塑创作者们以全新的思维和感受,在体现东北抗联精神的同时较好地体现出人文精神和时代精神。
三、抗联题材主题性雕塑造型语言要素
雕塑的造型语言主要是指其立体形态的构成,这也是雕塑自身的“本体语言”,其具有多种的语言要素。
1.形体语言
雕塑的艺术形式与繪画有所不同,绘画属于平面艺术形式,而雕塑则是在三维空间上呈现出来的立体艺术形式,即形体语言的空间表达,正因如此,便赋予了雕塑特殊的美感和艺术性。但其与绘画艺术又有共通之处,皆是以各种要素组合而成,只不过绘画是以平面的点、线、面加上色彩的填充来创作的,而雕塑则是以体块、内容、角度等来构成的,这些空间上的三维“团块”便是雕塑造型的形体语言。如牡丹江畔的群雕《八女投江》,以堆砌的石材作为基本材料,加之写实主义的艺术手法,在情节的设计上,将人物的布局进行合理安排,增强作品的观赏性和形体语言的表现效果,并以其超大的体量给人以心灵的震撼4。
2.结构语言
雕塑艺术所呈现的艺术形式,常常是以结构的美感和立体的造型来体现的。结构语言对雕塑造型艺术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元素。雕塑艺术一般需事先通过内容的构思与设计再进行刻画,需考虑其组合形态,而最关键的是要有合理的物理结构方能给予支持。但仅仅考虑力学上的结构形式,不足以完成一件完美的艺术品,还需要整体的艺术架构。只有多方面考虑作品的结构,将雕塑的形式之美与结构之美相结合,才能塑造出成功的艺术佳作。
3.空间语言
雕塑的创造是对二维平面的展开,是艺术形式的开拓,是三维的艺术表现。雕塑创作的形体语言和结构语言是雕塑造型的关键,但这些要素也是要基于空间语言的基础上才能表达出来的,因此空间语言是雕塑造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雕塑造型空间的形式和意境都是其语言传递的方法,都是属于视觉语言的塑造内容,将设计师的造型思维可视化,形成空间上的实体内容,这便是空间语言的重要之处。例如,王熙民作品《抗联游击队》便堪称解放初期抗联主题雕塑创作中的典范5,尽管小说所描摹的都是现实的英雄形象,但作者在小说的剧情上合理地加入了艺术化的色彩,画家们以艺术的真实来强调小说的艺术表现,使小说更富有典型性的特点。作品中并没有采取当时惯用的“高大”图式来凸显烈士们的永恒形象,而是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把战士们的形象放在了一种更具体、更实际的生活情境中,但正是这种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才使得作品栩栩如生,个性突出的人物充满了热情,生动地表现了抗联军人们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气节。
四、抗联题材主题性雕塑造型语言的表现
雕塑艺术自诞生以来,都是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对现实世界的审视过程以及塑造者内心情感的抒发都渐渐融入了雕塑的造型语言中,逐渐形成了雕塑的直观特征6,并在历史演进中形成了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简单来说,可以分为三种,即具象雕塑、抽象雕塑以及意向雕塑。
1.具象雕塑
具象雕塑在雕塑领域的地位重要,最早的雕塑艺术便是具象形的。从概念的角度来说就是通过艺术手段的塑造,创作出与实际物体外在形象相像的具体形式,必然是有可以辨认的内容,即从自然之物本身出发,微缩或再现自然之物。但随着历史和雕塑艺术自身的发展,具象雕塑的范围已经不仅仅是局限于单纯的再现了,更多的“非写实”形态已经出现,但仍不会跳脱“可辨认”的限定。如群雕作品《转战于白山黑水的抗日战士》,以具象的创作手法将抗联战士坚强且不可侵犯的特质表现得淋漓尽致,人物错落分置,坚贞不屈、顽强斗争的抗联精神尽显其中。
2.抽象雕塑
抽象是艺术家们最喜爱的艺术形式之一,能够产生更加丰富的艺术形象。虽然抽象艺术是由创作者主观意念推动,但也非“天马行空”,仍需有现实之物作为参照,必然是客观与主观的结合,二者交融的产物。抽象雕塑拥有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采用近似、类似、比喻、夸张等多种艺术方式进行加工,将形体进行变异化、符号化、意向化而产生抽象的元素。抽象性雕塑便是将这些元素进行重组,在立体三维空间中重新构造呈现。 抽象雕塑虽无具象意识,但其造型语言是复杂的,是以具象语言作为基础的形成,造型艺术就是多种艺术类别的综合,雕塑的造型语言无论抽象具象都是自然形体语言与艺术虚化语言的互相渗透的结果7。如《杨靖宇将军像》,这座高达5米多的铜像采用了具象与抽象相结合的手法,运用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造型语言将寒风中巍然屹立的杨靖宇将军表现得栩栩如生。以抽象性的造型手法能够最大程度地释放出其坚韧无畏的精神,同时以超大比例作为依托,将民族精神、个人信仰更好地突出表达。
3.意象雕塑
意象雕塑与具象抽象不同,它包含的内容更加广泛也更加厚重,所有的意向性元素、写意性元素、发散性元素、创造性元素等都属于意象的范畴。意象雕塑的表现形式更多的是非现实的,作品与作者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所呈现的形态是沟通作品、作者和观者三者之间的艺术枢纽,观者的感受可以是具象的亦可以是抽象的,显而易见,意象雕塑是集具象与抽象两种特性于一体,是夸张理想化的抽象形象,又是具体可辨认性的具象造型。如《关东魂·东北抗联》通过一组抗联战士在雪地中艰辛奋力前行的意象,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这些无名英雄的存在。所有观者在面对这件作品时,无不感叹,深深被作品背后的精神意志所感染,伟大的民族情怀油然而生8。
五、结语
抗联题材主题性雕塑创作对于东北抗联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其经过多年的發展已经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立的体系,成为东北地区一种令人瞩目的文化类型,其强烈的时代精神和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已经在人民大众心中深深扎根。因此,正视东北地区抗联主题性雕塑在新时代东北地区抗联文化建设中的地位,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当地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煜哲. 白山黑水间的艺术呈现 ——浅析抗联题材作品创作[J]. 大众文艺,2017,(22):43.
2.唐曌堃. 雕塑造型艺术中的形式语言表达思辨[J]. 大众文艺,2015,(3):103.
3.陈思. 东北抗联题材美术图像研究[J]. 美术,2020,(7):91-97.
4.孟继兵. 基于传统文化的雕塑造型语言探讨[J]. 美术教育研究,2018,(19):39.
5.孙艳萍. 探析东北抗联题材绘画及其精神价值[J]. 戏剧之家,2019,(6):165-165.
6.张可佳. 东北地区抗联题材雕塑的创作研究[J]. 大众文艺,2014,(23):138-139.
7.陈祥云,朱昌森. 抗联题材雕塑作品及其精神内核[J]. 作家,2014,(18):212-213.
8.张泽佳,张进平. 东北地区抗联题材雕塑的艺术表现形式研究[J]. 作家,2014,(4):189-190.
作者简介:
孙妍,硕士,佳木斯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工艺美术染织专业
通讯作者简介:
孙维广,佳木斯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