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丹
【人物简介】
鲁彦周(1928—2006年),出生于安徽省巢湖市,中国内地作家、编剧。代表作品《凤凰之歌》《淮北寄语》《天云山传奇》《廖仲恺》。
著名作家鲁彦周一家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他的熏陶下,他的子女们大多走上了与文学相关的工作岗位。至今,他的子女们仍清晰地记得,家里的大书柜是他们童年时的“好伙伴”。
【家风故事】
四处搜罗“闲书”
1928年10月,鲁彦周出生在巢湖鲁集村,8岁开始读书,在私塾一直念到15岁,期间,天资聪颖的他在学习之余,还四处搜罗“闲书”看,《西厢记》《左传》《三国演义》《水浒传》《今古奇观》《平山冷燕》等,他全看了个遍。
那时,他还看了一本新书,是苏联的《铁流》,这本书别具一格,他从未见过,看得十分入迷。闲暇时,他还常去柘皋镇看书,当时,柘皋镇很繁荣,是个木材集散地,镇上有两家小书店,其中一家是他的亲戚开的,他总是站在书店里看书,《七侠五义》《施公案》《包公案》等就是站着看完的。
《天云山传奇》轰动文坛
1954年,鲁彦周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79年,他创作的中篇小说《天云山传奇》发表在1979年初出版的《清明》创刊号上。小说发表后立即引起了轰动,令中国文坛为之一震,拍成电影后获得了金鸡奖和百花奖。
此后,他又陆续写成小说《彩虹坪》《古塔上的风铃》,电影文学剧本《廖仲恺》《凤凰之歌》等。他所创作的《找红军》获儿童文学奖、《归来》获全国剧本一等奖、《天云山传奇》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晚年时,笔耕不辍的他仍拖着病体坚持写作,并历时4年完成了75万字的长篇小说《梨花似雪》。2006年11月26日晚,他在合肥病逝,享年78岁。
子女们与文学结缘
除了自己在文学上取得非凡的成就外,鲁彦周还引领着子女们走上了文学之路,除了二女儿外,他的其他三个子女都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大女儿鲁书妮从小酷爱读书,9岁时,便将每月5元的零花钱,大多花在买书上,短短1年后,她所买的书便装满了一个大木箱。
1977年,凭借着深厚的文字功底,鲁书妮来到《安徽文学》杂志社工作,后来,她又先后在《大时代文学》杂志社、《清明》杂志社工作,担任编辑,“我感觉自己十分幸运,自己喜欢文学,从事的工作也一直与文学相关”。
三女儿鲁书江是母亲张嘉口中的“学者型人才”。1977年,她考上大學后,就读外语系,此后又考上了研究生,“读的是比较文学专业,也和文学结上了缘”。
20世纪90年代初,勤奋好学的鲁书江前往加拿大留学,“先是读研,后又攻读了博士学位,专业也都跟文学有关”。
如今,她已是美国匹兹堡大学英美文学系终身教授。
小儿子鲁书潮在大学毕业后,历任合肥市文联《希望》文学编辑部小说编辑,安徽文艺出版社副编审,《东方文汇》编辑室主任等职务,并于199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他先后著有长篇小说《岁月如歌》《夫妻冤家》,短篇小说集《少女的梦》等。
小儿媳王丽萍是著名剧作家,国家一级编剧。她编剧的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飞天奖”最佳编剧奖、金鹰奖、白玉兰最佳电视剧银奖和最佳编剧奖等,是首部进入非洲的中国电视剧,有一亿非洲观众收看了该剧。
家里的大书柜是童年时的好伙伴
在鲁书妮的记忆中,童年时,家里有一个大书柜,书柜里整齐地摆放着父亲的藏书,大多是中外名著,如《静静的顿河》《玩偶之家》《安娜·卡列尼娜》……“小时候,我和弟弟妹妹经常从书柜里拿书看。”
窝在家里看书成为他们童年时最大的娱乐方式,“每个人从书柜里拿自己喜欢看的书看,互不打扰,非常安静”。鲁书妮说,多年来,一家人仍旧保持着看书的习惯,“每个人都捧着书看,也不聊天”。
听父亲讲故事是最美好的回忆
除了大书柜,鲁书妮说,听父亲讲故事是最美好的回忆,“小时候,每到晚饭之后,我和弟弟妹妹们便围坐在一起,听父亲讲故事”。
在她的记忆中,父亲鲁彦周坐在旧藤椅上,一烟在手,随意舒服地跷着腿,她和弟弟妹妹们则托着腮,认真地倾听着,“现在,故事开始,今天,我们来讲……”伴随着鲁彦周绘声绘色的讲述,他们被领进了一个个陌生而神奇的世界。
在鲁彦周的熏陶下,三女儿鲁书江也开始给弟弟鲁书潮讲自己编的故事,“那些故事都是她自己编的,特别有意思,弟弟经常被逗得笑得前仰后合”。
鲁书妮说,妹妹讲故事时总是重复:“后来……后来……”这句口头禅还成为一家人茶余饭后的玩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