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困惑、困境与出路

2022-05-17 02:07:30李术才蒋红光朱太锐郎剑锋刘国亮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导师研究生

李术才 蒋红光 朱太锐 郑 彬 郎剑锋 刘国亮

综合性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困惑、困境与出路

李术才 蒋红光 朱太锐 郑 彬 郎剑锋 刘国亮

基于山东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的情况调研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了目前对专业学位重要性、培养定位和政策落实等方面认识上的困惑,以及培养过程中“双师型”导师队伍、课程教学和专业实践等方面条件不足的困境。结合国家层面政策和山东大学的改革举措,提出推进综合性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首先是消除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中的困惑,更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理念,深入认识和探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律,不断优化教育管理理念。同时,为打破困境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从认识层面的“应然”到具体实践的“实然”,综合性大学应扬长补短,以知识生产模式转型引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多元协同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路径。

专业学位;综合性大学;多元协同;研究生教育;山东大学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研究生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主渠道,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服务教育强国战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以下简称“《方案》”)指出,发展专业学位是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进一步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水平,是推进我国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支撑。

《方案》也指出,现阶段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重学术学位、轻专业学位的观念仍需扭转”,还存在“简单套用学术学位发展理念、思路、措施的现象”[2]。高校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主体,而其中综合性大学长期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特色和优势尚未充分凸显,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新阶段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基于山东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现状的情况调研和问卷调查结果,对综合性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认识与实践层面的困惑和困境开展实证研究,并提出抓住机遇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现状调研和问卷调查开展情况

山东大学是中国目前学科门类最齐全的大学之一,在综合性大学中具有代表性。目前,在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术学位研究生规模总体持平,硕士研究生中专业学位硕士生占比为60.2%。近年来,通过实施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专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推进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等改革举措,山东大学研究生教育基本形成了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分类培养的格局。然而,鉴于目前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理念和办学条件等方面还有许多不足,继续加大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力度,突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构建相对独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3],成为当前学校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当务之急。

根据《山东大学关于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实施方案》中提出的“建设示范性联合培养基地”和“建强双导师队伍”的工作思路,学校开展了对相关学院行业产业导师聘任和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情况的专项梳理工作。同时,借鉴中国农业科学院已有调查问卷,结合学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现状,围绕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了解和认识、实践层面的做法和效果、体制机制保障等内容,改进并编制了“山东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调查问卷”。问卷分为4类,分别面向在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内导师、行业产业导师和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

研究者通过问卷星数据收集平台创建在线问卷,采用二维码和链接分享方式发放问卷。调查采用无记名的方式,答案没有对错之分,所有答卷自愿独立完成。本次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055份,涵盖24个专业学位类别。其中,研究生有效问卷1572份,含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问卷1410份、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151份、在职申请学位人员11份;校内导师问卷324份,行业产业导师问卷112份,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问卷47份。

二、现状调研和问卷调查结果

1.摸索中前进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认识层面的困惑

近年来,综合性大学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精神,积极推进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改革,不断积累经验并摸索规律。导师、教育管理人员和研究生等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认识,主要来自研究生教育的具体实践以及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出台的政策文件。这种认识往往停留于感性经验层面,与理论层面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内在逻辑和客观规律或有出入,表现为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重要性、人才培养定位和政策落实的认识依然存在困惑。

(1)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问卷调查了导师、教育管理人员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并探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基于对不同类型研究生社会需求的认识,68.75%的行业导师、62.65%的校内导师和61.70%的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认为社会更需要的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明显高于选择“学术学位研究生”的比例(不足30%),如图1所示。然而,从学院对不同类型研究生需求的角度看,该现象发生了逆转,55.56%的校内导师和63.83%的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认为,所在学院更需要的是学术学位研究生,选择“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比例下降到40.43%和27.66%。可见,作为培养主体的高校导师和管理人员,确实存在比较严重的“重学术学位、轻专业学位”的观念,并进一步影响到培养过程各环节。由此导致的培养质量问题,也给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带来了不好的社会影响。

图1 导师、教育管理人员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需求度认识

从研究生问卷调查结果看,“所学知识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就业方向明确”等是学生主动选择专业学位的主要原因,占比为59.35%。但仍有13.04%的学生表示是“因为调剂,不想放弃学习机会”而被动选择专业学位,35.12%的学生表示在报考之前对专业学位“一般了解”“比较不了解”或“完全不了解”,29.64%的学生认为专业学位的地位更低,36.26%的学生表示在毕业后“一般愿意”“比较不愿意”或“完全不愿意”到本行业的一线岗位工作。以上数据反映出,现阶段专业学位研究生对所学专业认知度不够、角色定位不清晰、专业认同度不高及相关职业领域就业意向不强等问题依然存在[4]。

对于培养单位而言,很多学院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受重视程度不够,甚至是处于被误解和被忽视的境地。由于2009年之前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面向在职人员的“单证”教育,目前非全日制硕士生也多为攻读专业学位者,容易让人产生专业学位地位不如学术学位的误解。一些培养单位甚至把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当作创收手段,特别是对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同等学力申请学位者的管理不够用心,质量保障措施不到位。同时,培养单位对于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社会急需实践创新人才的必要性认识不充分,固守以学术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观念,没有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真正纳入整个研究生教育体系中进行统筹安排,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资源投入明显不如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比如,有学生在问卷调查的开放式问题中指出“目前的奖助体系主要针对学术学位研究生,专业学位研究生往往处于弱势地位”等。

从导师的角度来看,学术型研究生往往更受器重。目前高校各类考核评价都重视高水平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课题组中学术型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的参与,对于导师完成课题研究,取得科研成果以及提高自身学术影响力帮助更大,故而导师对学术学位研究生往往更为关注,会投入更多精力。相比之下,专业学位研究生通常难以获得导师足够的重视和精力投入,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甚至成为学院硬性指派给导师的任务。在一些学术学位研究生招生指标紧缺的学院,还存在有的导师把专业学位研究生当作学术型人才培养的情况。在问卷调查中,有学生提到“导师不支持我去企业实习”,希望“导师加强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负责和指导”等。

(2)对人才培养定位的认识。经过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总结,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逐渐形成不同于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包括根据不同类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培养方式和质量评价体系等。从本次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校内导师、行业企业导师、教育管理人员和研究生有着高度认同的方面,包括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知识传授、实践训练等培养环节“应然”做法的共识。然而,对于“专业学位硕士生在校期间是否有必要公开发表至少一篇学术论文”,接受调查的校内导师中,有37.35%的人认为“有必要发表一篇论文”,36.42%的人认为“没有必要”,还有23.15%的导师认为“有必要,且必须要发表高质量的文章”。这一点反映出目前导师们尚未形成对专业学位人才培养定位的普遍共识。也有专家指出,专业学位从早期的发展开始,便挣扎于模仿学术学位和摆脱学术学位影响的矛盾之中[5]。

我国专业学位的设立晚于学术学位,尤其是综合性大学长期以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为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尚未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模式,常常与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发生混淆,或者被视为降低了“标准”的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6]。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惯性沿袭学术学位人才培养理念,培养目标与行业产业需求结合不够紧密,培养方案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不够高,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考试和资格认证有效衔接不够,结合自身办学条件和地域特色的发展定位不清晰等问题普遍存在,使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落入了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窠臼。

同时,也存在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混同于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情况,忽视其属于研究生教育层次的学术性特征,也影响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目标的实现[7]。由于临床医学类、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本身与实践有着紧密联系,在人才培养中自然更注重经验传递,在突出实践性的同时,也存在过于弱化学术能力培养的问题。问卷调查中,关于“目前学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优势与不足”,有导师提出“过多安排临床实践,没有科研培训”。一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陷于一种“只重经验传递”而“不重理论提升”的状态,同样偏离了提高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8]。

(3)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政策及落实的认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政策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行动准则,由政府或政府授权的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及相关部委制定和出台。一般来说,公共教育政策本身具有一定的模糊性,需要经过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培养单位逐层解读与细化[9]。由于当前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复杂性与规律性认识不够,导致各方面对相关教育政策及其落实存在理解上的模糊性。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在对国家、学校和国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了解程度上,导师、教育管理人员和研究生表现出一致的倾向,即更多的人选择“了解一些”(如图2)。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对于国家层面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政策和学校提供的相关指导性意见,学院层面认识不透彻不全面,对相关政策落实缺少主动的研究与探讨。

图2 导师、教育管理人员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了解程度

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政策认识的模糊性,首先来自政策本身的不完全性。如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文本中提到:“聘请企(行)业专家参与培养方案修(制)订和培养过程的各环节”,但对企(行)业专家参与培养过程具体职责和相关约束、奖惩等,缺乏相应的制度支持。如“鼓励培养单位吸纳社会资源共建若干校内外创新实践基地”,也仅仅停留在提倡和鼓励层面。校企合作培养人才过程中,企业和高校的责权利以及相关的程序规范等基本是缺失的状态。本次问卷调查中,关于“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接受问卷调查的行业产业导师、校内导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倾向于认为,主要是“校企合作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

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政策认识的模糊性,还在于没有充分结合本专业学位特点和培养单位特色进行适用性解读。综合性大学开展研究生教育主要实行学校职能部门、学院分权式管理模式,并日益强调学院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然而,与学院办学地位不相符的是,在相关政策实施细则的制定中,学校及其职能部门是主导,学院的角色则是服从与执行,导致学院开展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时缺少主观能动性。比如,在专业学位研究生优质生源选拔、课程体系建设、专业实践管理、优秀成果评价、学位授予把关等方面,一些学院简单套用各级主管部门的相关文件,往往是含含糊糊地解读和执行,也欠缺与行业企业的协同联动。因此,培养单位基于自身办学条件对政策框架的适用性解读和落实不到位,也没有主动去适应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内在要求。

2.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实践层面的困境

自2009年专业学位研究生被纳入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渠道,专业学位类别快速增加,制度不断完善,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入,质量不断提高,社会认可度不断增强[10]。在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推动和政策激励下,综合性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入。然而,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认识困惑也深刻影响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实施和发展。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和培养机制的要素构成,一些综合性大学在“双师型”导师队伍、课程教学和专业实践等方面准备不足,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陷于总体质量不高的困境,未能打造出特色鲜明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品牌。

(1)“双师型”导师队伍现状与问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提高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需要一支综合素质优良、实践能力过硬的“双师型”导师队伍,从而有效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实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研究生职业能力的需求[11]。然而,目前综合性大学“双师型”导师队伍建设成效不足,具有实务经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校内导师比重偏低,校外导师数量和质量尚未充分满足研究生实践培养环节需求,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还不完善等问题普遍存在。

首先,在导师队伍结构上,实践型导师较为缺乏,无法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实践进行专业指导。如图3所示,本次接受问卷调查的校内导师中,33.33%的导师无相关从业经历,仅有39.51%的导师拥有相关类别专业学位所对应的职业或执业资格证书。同时,行业产业导师队伍目前的规模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规模严重不匹配。很多高校在师资引进、职称评定和导师选聘工作中,规定了学历学位、科研论文、承担项目等方面的条件,在职业经历方面却少有具体要求。此外,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渠道不通畅、效果不能保证,也制约了其实践能力的提升。因而,校内导师相关行业工作经历、实践技术经验总体不足,实践教学和指导实践环节的能力较弱。

图3 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内外导师的从业经历

其次,“双导师”制落实不到位,校企合作责权机制不健全。在填写本次调查问卷之时,有45.8%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还没有分配校外导师。接受问卷调查的校外导师中,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的比例仅为50%。总体而言,在研究生专业实践环节,校外导师一般能够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建议。但是,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相关政策制定和落实过程中,在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教学和讲座、学位论文指导等环节,校外导师参与度明显不够。而且,在行业产业导师问卷调查中,担任校外导师且“和校内教师有长期合作的人员”超过66%。这反映出,校企合作培养研究生的实现更多依赖于导师的个人资源。究其原因,重要的一点便是校企合作责权机制不健全。而要建立校企合作双方责权明确、互利双赢、人才培养密切互动的运行机制,需要学校转变观念并提供制度保障,更需要政府和教育部门的保障支持。

(2)课程教学的现状与问题。多年以来,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独立性和实践性不足的问题突出,包括简单套用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实验实践类、技术发展前沿类课程建设力度不够,教学案例使用和推广未得到应有重视,融合实践能力考查的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和创新不够,没有根据社会需求变化情况及时调整课程内容等。为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公开出版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试行)》,对建设专业学位研究生独立课程体系提供了有针对性的指导。该指南明确提出,要“以研究生成长成才为中心,结合各专业学位类别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特点,注重思维方法和能力培养,既考虑课程的前沿性,又考虑课程的实践性”[12]。

从山东大学研究生课程建设相关数据来看,专门面向专业学位研究生开设的课程仅占16.6%,“课程教学”为主的占33.7%,67%的课程采用了“考试”的考核方式。本次问卷调查中,关于“目前学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优势与不足”,不少研究生提出“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课程内容相差不大”“理论课程较多,希望多开设实用性较强的专业实践课”“课程设置跟企业和生产实际脱钩”等。从研究生的反馈可以看出,专业学位不同于学术学位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特色以及职业指向性等,在课程教学中并未得到应有的体现。

本次问卷调查中,关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如何安排更为合理”,比较多的回答是希望更多“实用性前沿技术”的教学内容和“案例式教学”(如图4所示),这也印证了当前学校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存在教学内容陈旧和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其次,学生对企业现场教学也表现出较强的意愿,亟须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主导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增加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机会;最后,学生对职业认知教育的兴趣要远远低于教学一方,行业导师对此的认可比例并不低,需要尝试改进理论知识的教与学等。

(3)专业实践的现状与问题。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对研究生掌握和运用理论知识、提升实践创新能力、涵养职业伦理和职业道德等起着重要作用。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生专业实践主要通过以下方式:①由学院统一安排到联合培养基地,占16.76%;②由导师或者其他教师推荐到相关企业,或者跟随导师完成校企合作课题,占58.79%;③研究生自己联系企业实习,占17%。可以看出,研究生的专业实践环节落实多是导师或研究生的个人行为。相比之下,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基地没有起到应有的实践教学支撑作用,有的实践基地只有“挂牌”而无“建设”,也没有实际发挥培养研究生的功能。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生专业实践内容以参与科研或工程项目(占41.21%)和技术岗位锻炼(占25.61%)为主。然而,即便是到了企业进行专业实践,这部分研究生的参与度和成长度也不尽如人意。从本次问卷调查可知,“实践单位的条件有限”“实践的时间有限”“实践形式单一”等,是研究生反映在校外专业实践环节遇到的突出问题,有29.1%的学生认为实践期间的收获“一般”“较小”或“很小”。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研究生、导师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没有理顺,小企业不符合研究生要求,高端企业与学校合作关系不深入、不密切,研究生实质性参与的机会少且较难接触核心领域。而且,不同学院专业实践阶段性和整体性考核执行程度不一,研究生专业实践效果总体上参差不齐,部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环节就是走过场。

三、从消除困惑到改革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

以上对山东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情况调查数据的分析,反映出当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尤其是综合性大学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观念、制度和条件等方面存在困惑与困境。为推进综合性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并进一步彰显其特色,首先需要不断深化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认识以消除发展中的困惑。同时,为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从认识、制度层面的“应然”到具体教育实践的“实然”,综合性大学需扬长补短,以知识生产模式转型引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多元协同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路径。

1.进一步深化认识,消除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之困惑

为消除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重要性、人才培养定位和相关政策落实的认识困惑,综合性大学要勇担时代使命,切实扭转人才培养理念,探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律,并不断优化教育管理理念。包括充分认识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加强教育科学研究以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要遵循的规律,以分类细化管理理念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优质高效发展。

(1)践行新时代大学使命,更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理念。我国高校长期以来把培养高水平学术型人才和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作为大学的最高使命,在教育理念上有着重学术、轻技能的传统。在知识生产模式发生深刻变革的背景下,知识生产以应用和解决社会问题为基础和前提。“为知识而知识”的知识生产方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当代知识生产的内在复杂性及大学科学研究自身发展的需要[13]。

首先,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应用和转化的需求不断增长,需要大量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倒逼大学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在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已经走向了社会服务中心的大学要实现自身的发展,就必须改变“为学术而学术”的传统观念,在培养新时代需要的实践创新人才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等方面发挥重要服务和引领作用,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已经成为对新时代一流大学建设的内在要求。综合性大学尤其要及时转轨,与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相适应,致力于知识的传播、生产和应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其次,作为研究生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提高了学位类型结构的社会适应性和实用性,推动了知识的良性持续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需要,培养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2]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而言,关键在于在实践情景中培养研究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升其职业胜任能力。而在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背景下,知识生产更多源于实际情境中的问题,工作现场成为重要的知识生产场所。因此,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实践性”“应用性”“职业性”内在规定与新知识生产模式的应用情境性、跨学科和问题导向特征之间有着内在逻辑上的契合度和一致性[14],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高校实现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途径,也是综合性大学以一流的研究生教育支撑“双一流”建设的必由之路。

(2)加强教育科学研究,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规律。正是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现实困境,为研究生教育研究提供了广阔的问题域,激发了研究生教育研究的产生与发展。经过对研究生教育实践经验的不断总结和研究生教育研究的长期积累,研究生教育学逐渐发展成为教育研究的新领域。相关研究成果对于深入、系统地认识研究生教育问题,指导研究生教育实践发挥了积极作用[15]。

学者们不断回应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实践,致力于揭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本质和规律,澄清公众和教育参与者对专业学位的错误认识,并在政策制定和政策咨询中发挥智库功能。随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迈入新的发展阶段,正如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洪大用所提出的,要“加大对研究生教育研究的支持力度”。这是因为“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主题就是由大到强、由强到优。为此,迫切需要更加科学、更加系统的教育研究成果,来支撑、引导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16]。

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本质和规律全面准确的认识,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践的逻辑起点和基本遵循,也是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保障。因此,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并加大对研究生教育研究的支持。以山东大学为例,2018年以来学校启动研究生教育教学优秀成果培育计划项目,设立重点支持项目和自由探索项目,面向特定主题开展研究生教育教学研究,培育优秀成果并推广应用。通过激励广大导师和教育管理人员结合研究生培养实践开展研究和探索,为学校研究生教育决策提供建议,增强了相关政策制定的系统性、战略性和前瞻性。

(3)确立分类细化管理理念,提升多元参与的主观能动性。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管理体系包括国家、地方和培养单位三个层次,针对专业学位还设置有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作为专业组织从事教育指导评估、交流合作和研究咨询等[17]。随着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入,以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需要不断创新管理机制和优化发展环境,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优质高效发展。

一方面,在相关政策制定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检查评估工作中,需要不断加强国家层面宏观政策的指导、引领、监督和推动作用。包括明确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确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目标,提出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培养质量的总体构想和具体规划,创造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健康、快速、规范发展的宏观环境。如2020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了《全国专业学位水平评估实施方案》,同时启动了全国专业学位水平评估。此次评估明确了突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以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胜任能力为核心,强化行业需求导向,重视用人单位反馈评价等评估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督导评估作用的发挥,能够推动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律,促进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衔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健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评价体系,提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水平和质量[18]。

另一方面,从国家、地方到学校,再到各基层研究生培养单位,应不断细化分类管理,突出特色发展。细化分类管理不是简单地下放权限,而是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律和单位办学特色,重新调整管理细节。从而,政策执行的主体可以有针对性解读已有政策,在执行中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协调落实,以确保制度的完善和执行的高效[19]。例如山东大学实施的“强院兴校”战略,旨在发挥学院办学主体作用,精简不必要的环节,减少由多头管理导致的行政干扰。具体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根据不同专业类别特点,从深化产教融合、加强学科交叉、对接行业标准和推进国际化认证等角度厘清改革发展的重点路径,充分发挥学院的积极主动性,分类别推进改革方案落地实施。

最后,应调动行业企业积极参与相关政策制定和人才培养过程,促进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职业需求的紧密衔接,避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政策制定的滞后。高校应成立有行业专家参与的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在国家相应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的指导下,在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实践创新成果评价等方面发挥应有作用,结合各专项任务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究和咨询、服务工作。如山东大学分别设立各类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负责指导、规范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委员会中有一定比例的行(企)业专家。另外,为更好地吸收社会资源、打开大门办教育,山东大学在交通运输领域先行先试,与齐鲁交通发展集团共建齐鲁交通学院,让行业专家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开启了国内大学校企共建学院的先河。

2.改革完善培养模式及评价机制,构建多元协同育人体系

根据西方学者关于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相关研究,知识的生产正在经历着深刻变革,意味着大学不再仅仅是知识生产的唯一主体,而是依赖于大学、产业、政府和社会实体形成“四重螺旋”紧密连接,在竞争合作中共同协同创新[20]。综合性大学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探索过程中,应以新知识生产模式理念为引领,以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评价为最初和最终导向,发挥自身优势并彰显特色,弥补在引入企业行业资源方面的不足,推动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多元协同育人体系,提升研究生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能力。

(1)确立面向需求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目标。综合性大学既要适应学术语境的需要,还要满足应用语境的要求,在人才培养中更多地融入实用的特性,从而更好地发挥其服务社会的职能[21]。基于面向需求的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规格应与职业标准对接,加强实践环节培养,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养成,满足企业行业对高层次专业人才在知识、能力、素养方面的要求。以山东大学为例,为加强对国家重大需求和行业产业发展的快速响应能力,近年来实施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专项计划。如瞄准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与管理战略需求,公共卫生学院与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合作组建学科交叉创新团队,聚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领域,充分整合医科、理科、工科、文科的学科交叉优势资源,广泛联合并吸纳国内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与管理相关教育教学资源,建设跨专业、跨学院、跨单位课程体系,共同培养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方面的急需人才。

(2)开展基于多学科优势的实践性课程体系建设。区别于学术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目标的达成需要以实践性课程体系为载体。以知识生产的跨学科性、情境性理论为指导,综合性大学应充分发挥多学科优势,从多学科交叉解决重大实际问题和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需要出发,设计专业学位课程内容及其结构体系。包括加强实用性、跨学科课程设置,加强前沿知识引领、学科交叉融合、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内容设计,以及邀请校外专家实际参与课程讲授等。依据国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指导性培养方案和山东大学关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工作要求,一些学院基于多学科优势的实践性课程体系建设特色明显,呼应了本专业学位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例如,经济学院在金融硕士研究生培养中,依托学校多学科资源和文史学科见长的优势,注重与数学、计算机、医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设置人文素养类、经济金融理论、信息科技技术、数据科学算法、科学研究方法等交叉类课程,赋能学生多元思维和创新精神,助力高端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

(3)形成多方合作的实践创新共同体。以项目为牵引凝聚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和研究生形成实践创新共同体,有助于加快“双导师”制的推进与落实,提升综合性大学实践创新人才的培养能力。首先,基于校企合作科技攻关项目,校内和校外导师自发形成一支跨学科、跨单位、跨领域、跨区域的团队,可以实现导师间的优势互补,显著提高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效率。其次,以师生合作构建良好的导学关系,能够促进导师和研究生形成科研和实践的共同体,彼此教学相长、共同提升,从而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22]。最后,完善相关责权机制,将实践、服务成果纳入校内导师考核、评聘体系,健全行业产业导师选聘和培训制度等,推进人才培养过程中校内导师和行业产业导师之间的合作、交流和共享,保障导师队伍整体达到“双师型”素质和能力标准。在2021年山东省研究生优秀导学团队评选中,山东大学有5个团队得到表扬。相关研究生导学团队建立了和谐发展的导学关系,导师组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职责,提升研究生知识创新和实践创新能力。

(4)构建校内外协同创新实践平台。为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充分、高质量的专业实践,综合性大学应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供需互动机制,结合用人单位实际需求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实践场所和条件。如山东大学主动对接山东省“八大战略布局”和“十强”产业发展需求,打造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加强与相关企业行业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资源共享和合作,建立产教有机融合的协同育人模式。同时,为及时弥补研究生校外实践条件的不足,综合性大学可以推进内部不同学院之间的资源共享,积极整合校内科研基地和实验室等,建设开放实验平台和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内实践实训提供条件。如山东大学推进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专业学位研究生参与重大工程项目、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试验装备的建设与研发工作。尤其是土木水利、交通运输等专业类别,在工程所在地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为导向,引领研究生不断攻克国家重大工程中的技术难题,提升其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5)构建多元化评价机制。随着现代知识生产模式呈现出的主体多元性特点,大学应转变传统的以同行评价为主的质量评价方式。专业学位应该是“职业性与学术性高度统一”的,实际上也指明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须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实际需求。在人才培养的“学术性”评价方面,专业学位作为学位类型的一种,对学位获得者的知识获取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有着明确的要求和标准,坚持这个标准可以消除社会公众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学术水平不足的偏见和误会,并体现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学术价值[23]。在人才培养“职业性”方面,应加强毕业生职业发展质量评价反馈,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行业产业发展需求的衔接,满足各行各业专门化人才需求的同时,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社会认同度。基于学术性和职业性相统一的要求,应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产出应用性成果,制定体现实践创新性和行业应用价值的学位论文标准。如山东大学出台的相关文件中,将学术论文、发明专利、科技奖励、创新创业成效等多元化代表性成果纳入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评奖的评价体系;分类制定专业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及评价指标体系,鼓励各专业学位类别积极探索符合本类别实际的学位论文规范;同时规定了专业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必须包含一定比例的行业、产业专家等。

《方案》中明确提出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建成灵活规范、产教融合、优质高效、符合规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主体,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当前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也是勇担“强校兴国”时代使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内在要求和必由之路。综合性大学应发挥多学科交叉融合优势,加强与行业企业、区域发展的对接联动,不断探索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律的人才培养模式、质量保障和管理体制,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明显提高。同时,创造具有推广价值的好经验、好做法,为建设中国特色研究生教育强国做出应有贡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人就全国专业学位水平评估工作答记者问[EB/OL]. (2020-11-27).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271/202011/ t20201127_501984.html.

[2]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印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的通知[EB/OL]. (2020-09-25).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26/202009/t20200930_492590.html.

[3] 优化研究生培养结构发展专业学位教育——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负责人就《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答记者问[EB/OL]. (2020-09-30). http://www.moe.gov.cn/jyb_xwfb/ s271/202009/t20200930_492588.html.

[4] 罗英姿, 张艳梅.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研究——基于N大学的实证分析[J]. 中国农业教育, 2018(3): 48-54,94-95.

[5] 翟亚军. 去魅与回归: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本质与特 征[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4(2): 48-51.

[6] 杨斌. 专业学位教育的再认识与再进军[J]. 中国高等教育, 2017(2): 25-28.

[7] 刘国瑜. 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基本特征及其体现[J]. 中国高教研究, 2005(11): 31-32.

[8] 马健生, 陈玥. 专业学位教育中学术能力培养的错位问题检视[J]. 教育研究, 2015, 36(7): 40-48.

[9] 王莉.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政策的演进与发展趋势[J].高等教育研究, 2021, 42(7): 78-84.

[10] 黄宝印, 唐继卫, 郝彤亮.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J]. 中国高等教育, 2017, 4(2): 18-24.

[11] 蒋凯利.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师型”导师队伍建设研究[D]. 湘潭: 湘潭大学, 2017.

[12] 关于委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和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编写《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的通知[EB/OL]. (2018-05-04). http://www.moe.gov.cn/s78/A22/tong zhi/201805/t20180510_335548.html.

[13] 卓泽林. 大学知识生产范式的转向[J]. 教育学报, 2016, 12(2): 9-17.

[14] 杨超, 徐天伟. 知识生产模式转变背景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创新思考[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8, 36(4): 104-108.

[15] 王战军, 杨旭婷, 乔刚. 研究生教育学: 教育研究新领域[J].中国高教研究, 2019(8): 94-101.

[16] 洪大用. 为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发展提供更好的智力支撑[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0(1): 1-5.

[17] 陈静.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问题研究[D]. 重庆:西南大学, 2013.

[18] 中国教育新闻网. 以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胜任能力为核心, 重视用人单位反馈评价——《全国专业学位水平评估实施方案》出台[EB/OL]. (2020-11-28). http://www.jyb.cn/ rmtzgjyb/202011/t20201128_377374.html.

[19] 王莉, 陈秋苹.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政策: 挑战、调整与走向[J]. 江苏高教, 2020, 4(10): 88-92.

[20] 武学超. 模式3知识生产的理论阐释——内涵、情境、特质与大学向度[J]. 科学学研究, 2014, 32(9): 1297-1305.

[21] 杜燕锋, 于小艳. 大学知识生产模式转型与人才培养模式变革[J]. 高教探索, 2019(8): 21-25,31.

[22] 朱太锐, 刘国亮. 以立德树人职责落实为核心的高水平导师队伍建设任务与路径——以山东大学为例[J]. 山东高等教育, 2021, 9(1): 30-35.

[23] 万淼.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问题及其对策[D]. 开封: 河南大学, 2018.

山东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综合性大学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实践与探索”(编号:SDYJG21005)

10.16750/j.adge.2022.05.009

李术才,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济南 250100;蒋红光,山东大学齐鲁交通学院副教授,研究生院挂职副院长,济南 250100;朱太锐(通讯作者),山东大学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助理研究员,济南 250100;郑彬,山东大学研究生院专业学位教育办公室主任,助理研究员,济南 250100;郎剑锋,山东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教授,济南 250100;刘国亮,山东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教授,济南 250100。

(责任编辑 周玉清)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导师研究生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V eraW an g
导师榜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职业技术(2015年8期)2016-01-05 12:16:44
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与启示
爱情导师
小说月刊(2015年12期)2015-04-23 08:50:56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