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建筑垃圾处理领域的发展思考

2022-05-17 05:14郝粼波
中国环保产业 2022年4期
关键词:垃圾处理资源化装配式

郝粼波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120)

从20 世纪的沟谷丘壑填埋,到21 世纪第一个十年的低效资源化尝试,再到第二个十年的“生产自动化、产品精细化”的初步实现[1],我国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处理水平在不断提升。

“十三五”期间,我国建筑垃圾产量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其产生量为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2],是生活垃圾产量的10 倍以上,已成为我国城市单一品种排放数量最大、最集中的固体废物。

1 建筑垃圾处理产业发展现状

建筑垃圾一般分为拆除垃圾、装修垃圾、工程渣土、工程垃圾、工程泥浆5 类。其中,工程渣土和工程泥浆多源于施工现场,目前采用直接循环利用和填埋为主的处理方式。除去上述两类建筑垃圾,2020 年我国建筑垃圾总产量超过30 亿t,其中拆除垃圾约占45%、工程垃圾约占30%、装修垃圾约占25%。从以上数据可以明显看出,拆除垃圾是我国建筑垃圾的主要来源。

“十三五”时期我国建筑垃圾产量情况见图1。

图1 “十三五”时期建筑垃圾产量情况图

2 建筑垃圾处理产业面临的挑战

2.1 资源化利用率过低

作为我国城市单一品种排放数量最大的固体废物,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程度并不高,利用率极其有限。截至“十三五”末期,我国在产在建的年处置能力在100 万t 以上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线仅有70 余条,而且多为中小规模处置企业,总体资源化利用率仅在1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90%的资源化利用率。未经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而简易堆放的建筑垃圾中,可检测到砷(As)、铬(Cr)、汞(Hg)、锌(Zn)等重金属[3],在降水作用影响下极易造成污染组分浸出、迁移,污染生态环境[4]。

2.2 源头减量刻不容缓

2013 年1 月,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2013〕1 号转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制定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

2020 年5 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推进建筑垃圾减量化的指导意见》明确规定:各地区建筑垃圾减量化工作机制需在2020 年年底前初步建立;到2025 年年底,各地区建筑垃圾减量化工作机制需进一步完善,实现新建建筑施工现场建筑垃圾(不包括工程渣土、工程泥浆)排放量每万m2不高于300t、装配式建筑施工现场建筑垃圾(不包括工程渣土、工程泥浆)排放量每万m2不高于200t。

这些政策文件都强调了建筑垃圾源头分类、集中处理和分级利用的必要性。

2.3 政策法规亟待完善

根据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建筑垃圾管理与资源化工作委员会统计,从2010 年至今,虽然我国多地都制定了关于建筑垃圾管理的政策及办法,但是大多未明确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要求,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均仅维持在20%左右。

缺乏统一规划是目前我国建筑垃圾处理产业发展的主要短板。建筑垃圾的监管处于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市政市容、城市管理等多头管理的状态中。发达国家很早以前就认识到了建筑垃圾管理不规范的危害性,对于建筑垃圾的“收运处”一体化管理高度重视,并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措施及处置方案[5]。

此外,从财政角度看,各地再生资源化产品大多没有被纳入政府公共建设材料名录,直接导致财政补贴难以到位,这也切实影响了实体处置企业的积极性。

2.4 工厂化建设势在必行

目前国内多数建筑垃圾处理厂建设标准过低,在生产稳定性、绿色环保性、智慧自动化等方面均与现代化工厂存在明显差距,其原因主要为:

(1)传统矿山露天作业思路严重阻碍了建筑垃圾处理“工厂化”的推进。

(2)处理“场”向处理“厂”的迈进需要技术、思维储备的厚积薄发。

我国建筑垃圾的处理处置整体上还处在简单化、无序化的初级状态。这就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鼓励规划、设计、施工、运输、拆除等单位积极参与,进一步加快资源化利用的技术创新,组织开展建筑垃圾资源化再生利用关键技术科研攻关,努力拓宽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方式和渠道。现代化智慧环保型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厂案例效果见图2。

图2 现代化智慧环保型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厂案例效果图

3 建筑垃圾处理产业的发展机遇

3.1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的建筑垃圾处理要求

我国现有城镇总建筑存量面积约为650 亿m2,庞大的存量基础带来的是使用过程中21 亿t 二氧化碳的排放,约占我国碳排总放量的20%。

水泥、钢材、玻璃等建筑材料的生产运输,以及现场施工每年产生的净化碳约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11%。由此不难看出,建筑业建造方式、原材料供应来源的革新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根本所在,而建筑垃圾资源化再生材料的广泛推广正是夯实这个根本条件的必然要求。

3.2 未来建筑结构发展方向

相比传统的现浇建筑,集成化、绿色化、智能化的装配式建筑代表着未来的发展方向,也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完美契合。

装配式建筑的结构形式主要有三种:装配式混凝土结构(PC)、装配式钢结构(PS)、装配式木结构。以PC 构件为突破口,建筑垃圾资源化再生产品的应用也将涵盖以上三大板块。

4 新形势下建筑垃圾处理产业的发展思路和技术路线

4.1 总体发展思路

4.1.1 前后向一体化贯通,疏通产业链

以机理研究为基础,以关键技术创新为依托,以整体规划为行业融合剂,提高资源化产品附加值,增强建筑垃圾产业市场的存活能力。

4.1.2 增强示范效应,引领产业阶段式升级

“规划—设计—建设—运营”整体化打包,一体化贯彻建筑垃圾处理示范基地标杆效应。

4.1.3 找准发展突破口,顺应城市发展规律

找准“城市病”的问题所在,抓好治标治本的“良方”。杜绝分散割裂处理问题,从建筑垃圾原料到终端处置都要统筹规划。

4.1.4 找准国内市场技术薄弱点,拓宽技术发展空间

从建筑垃圾处理行业技术专利申请人情况来看,申请数量排名前十的企业及单位的专利申请数量均较少。整体来看,建筑垃圾处理行业的技术专利集中度仍处在较低水平,申请单位分散。1999—2020 年我国建筑垃圾处理行业技术专利申请数量情况见图3。

图3 1999-2021 年我国建筑垃圾处理行业技术专利申请数量

4.1.5 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深度挖掘行业内潜力增长点

以绿色建材、绿色产业、装配式建筑推进为突破口,促进行业质变增长。

4.2 技术路线

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技术路线见图4。

图4 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技术路线图

5 建筑垃圾处理领域市场空间

5.1 市场空间预估

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建筑垃圾处理行业市场调研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大规模的历史遗留危旧住房及简易棚户屋将在“十四五”期间完成拆除,保守预计2021—2026 年我国建筑拆除面积将保持5%的低速增长,“十四五”末期建筑垃圾年产量有望突破40 亿t。以目前业界相对认可的35 元/t(包含运输及处置)处理费计算,预计2026 年建筑垃圾处理市场规模将超过1400 亿元。

5.2 优化设想

(1)以沿海区域项目为依托,探寻工程渣土高附加值资源化产品方向。

(2)拆除垃圾产量受整体城市规划的影响,增速放缓,装修垃圾产量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日渐走高[6],装修垃圾高效分选预处理技术也是“十四五”期间建筑垃圾处理领域的发展重点。

(3)将建筑垃圾处置与高附加值再生产品生产线相结合,既可将已有和新增污染源集中处置,又可拓宽建筑垃圾处理行业的生存空间,丰富完善多领域、跨行业的循环经济体系,实现共赢。

(4)将建筑垃圾与其他城市固体废物协同处置,共建静脉产业园,充分实现“双流循环,低碳生产”的循环经济理念,将单一的建筑垃圾处理上升到城市固体废物综合处理层面。

(5)紧密把握“发展新型建造方式,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的政策导向,跨领域实现价值链提升。

6 结语

回顾过去二十余年我国建筑垃圾处理领域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不仅建筑垃圾产量逐年增长,我们对建筑垃圾处理的认知及方法论体系也在不断完善。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只有找准发展突破口、顺应城市发展规律,才能深度挖掘行业内潜力增长点,达到产业优化升级的最终目标。

猜你喜欢
垃圾处理资源化装配式
磷石膏资源化综合利用任重道远
装配式建筑设计中BIM技术的应用
煤矿矿井水处理技术及资源化综合利用
装配式EPC总承包项目管理
人造石行业固废资源化处理及综合利用概述
CO2资源化回收技术分析
成都市果蔬垃圾处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装配式建筑EPC总承包管理模式研究
装修一体化装配式建造技术研究
基于垃圾处理现状的一种多功能垃圾处理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