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延飞 兰州交大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工程师
高校图书馆作为彰显高校文化底蕴的主要标志性建筑,是促进学校不断发展的关键,建筑设计理念至关重要。在对高校图书馆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及时满足高校学术交流活动的主要需求,打造优雅、安静且舒适的环境,以彰显高校图书馆的重要价值。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对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在进行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加强对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以提高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的全面性和合理性。信息技术创新对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信息化技术的有效利用能够帮助高校图书整合馆内资源,并实现资源的数字化转换;其次,在高校图书馆中,馆藏空间集约化的设计重点从“书”转向“人”,充分体现了“以人文本”的原则[1];最后,信息化技术的有效利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学术传递的方式,并为读者提供了更为便捷的资源获取途径,打破了空间、时间上的制约,能够满足自由获取、浏览的需求。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习模式也发生了改变。在开展高校图书馆建设的过程中,学习模式也是影响其设计的主要因素。高校图书馆作为学习、科研的关键场所,应将学习模式融入建筑设计过程中,以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作用。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需要及时满足学习、研究以及学术交流等需求,并为学生成长提供舒适的场所。同时,在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过程中,应当采用更多创新性的设计思路和设计理念。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高校图书馆的管理理念也在不断优化。目前,高校图书馆开始从注重管理向注重服务转变,并将其理念渗透到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过程中,充分尊重个体差异,并结合人文关怀,针对各类设施、服务等进行了更新,始终坚持为读者提供舒适的环境。
开展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将“以人为本”的关键理念融入其中,充分考量“人”的需求[2]。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其主要的服务对象就是“人”,需要从人的特点出发,结合高校图书馆的实际状况,制定科学的设计方案。在此过程中,需遵循舒适、适用的设计原则。对于高校图书馆而言,需要积极开拓创新,及时满足不同阶段读者的需求,并加大高校图书馆内部管理力度。
设计师需要将功能价值作为重要的设计理念,全面彰显出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的价值。在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将功能价值作为核心,避免造成实用性不强等问题。
一般来说,高校图书馆是文化建筑中较为特别的建筑类型,对建筑设计理念有着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同时,高校图书馆具备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连接文化的关键纽带,是传播知识的重要场所[3]。在此基础上,应当将艺术性融入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过程中,并明确艺术性和技术性之间的平衡点,进一步加强高校图书馆整体的艺术美感。
目前,环境保护问题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也是影响社会进步的重要问题。在进行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将“生态环保”理念融入其中,并围绕绿色发展理念提高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的环保性和节能性。一般来说,高校图书馆的空间相对较大,使用空调、暖气的频率相对较高。目前在对高校图书馆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采取合理的措施,降低对空调、暖气的依赖性。
首先,在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的过程中需要采用环保的建筑材料,并提高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的保温性能[4]。其次,需要结合现代化建筑技术,充分利用太阳能与风能等可再生资源,合理降低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量。最后,在实际的建筑设计过程中,可以借助新技术营造微气候。采光和照明是充分展现生态环保的重要标准,设计过程中需要将二者作为重点内容进行分析,进一步提高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的质量。
在进行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的时候,应当把握好灵活性原则,从而提高高校图书馆的建设质量。在20 世纪60 年代,英国著名建筑师Harry Faulkner Brown提出了图书馆建筑设计的原则,并将灵活性原则放在设计原则中的首要位置。可见在图书馆建筑设计中,遵循灵活性的重要原则至关重要。对于高校图书馆建筑而言,需要在满足高校图书馆建筑功能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建筑结构的设计质量。同时,要对高校图书馆建筑内部的空间布局、划分以及功能使用等方面进行完善和优化,提高其灵活性。并基于灵活性原则分析层高、荷载等多方面设计要素,实现图书馆功能的动态化。
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出高校图书馆建筑的重要作用,需要把握好开放性原则,提高设计的合理性和专业性。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也是为师生提供科研服务的重要场所,作为学术信息化、现代化的关键机构,需要本着开放性原则实现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目前,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创新为高校图书馆中的文献资源整合与利用等提供了重要保障。在高校图书馆中,需要展现出文献资料的作用,将文献面向师生和读者,并提供个性化的服务,确保高校图书馆空间开放、文献开放、管理开放,凸显出其建筑特色,还需将高校图书馆设计表现在合作共筑中,不仅要丰富服务内容,还要改善服务模式。
高校图书馆智能化建设需要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及手段等融入设计中,并实现实时监控与管理。首先,应当优化并升级办公自动化系统,强化高校图书馆中的资源管理和用户管理力度。其次,强化楼宇自动化系统,通过多样化、现代化以及标准化的楼宇控制综合体系,提高高校图书馆管理的针对性和全面性,为师生提供安全、稳定的学习环境。
随着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在进行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的时候,要将绿色环保理念融入其中。首先,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选用环保性的建筑材料,有效避免对人体有害的建筑材料。其次,结合高校图书馆的建设面积和建设要求,制定出科学有效的建筑材料使用方案,在充分发挥出建筑材料作用下提高高校图书馆建筑环保水平。最后,尽量使用可再生资源,有效降低对能源和资源的消耗量,实现环境友好建设。可以使用太阳能、风能等再生资源,并使用节能环保的灯具,在保证高校图书馆照明的基础上避免能源浪费。
高校图书馆作为公共场所,每天接纳的师生、读者数量相对较多,如果通风较差,必然会影响读者的健康。因此在开展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提高设计的合理性和全面性,将通风问题作为关键设计内容看待。部分高校图书馆为了追求美观,将空调、通风设施等作为促进馆内空气流通的重要方式,导致馆内的空气质量相对较差,且无法达到自然通风的效果[5]。对此,需要结合建筑平面布置及开窗形式创造空气对流,形成局部空间环境,保证高校图书馆内空气的流动性。此外,需要在人群密集处避免空气强对流,如阅览区、学习区等,有效避免强对流引发的感冒等问题。
对于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来说,需要保证馆内的采光。采光问题和通风问题一样重要,都会影响相关人员的健康。因此,在设计高校图书馆的过程中,需要提高对采光问题的重视程度,保证馆内光线充足,减少灯光照明的使用率,从而达到降低能耗、节约资源的目的。需要结合当地气候条件,从多个角度出发,明确光照时间,制定出对应的采光分析方案,为后续开展建筑设计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目前高校图书馆的建筑规模不断扩大,主要以多层建筑为主。因此在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的过程中需做好布局设计与规划设计工作,同时要从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提高布局规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为读者提供更多的便利。在此过程中,可以结合读者情况,将常去区域划分至相对低一些的楼层,针对区域路线进行设计,全面营造轻松、舒适的环境。此外,需要根据高校图书馆的功能制定出区域划分与布置方案,确保空间布局的实用性和合理性。
在现代化高校图书馆中,装饰设计也是建筑设计中的关键环节。由于文献保护、装饰布置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为了提高建设的质量,需要结合高校特色打造独特的图书馆,在提升装饰设计水平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室内一些交通联系空间进行灵动活泼的设计,如室内中庭连廊及楼梯、缓冲平台(见图1)等,丰富室内空间效果,全面满足读者的需求。
图1 缓冲平台
近年来,很多高校图书馆的建筑规模不断扩大,如果没有对空间进行有效设计,便会造成空间浪费问题,还会影响高校图书馆的整体利用价值。因此,在开展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应将人性化设计融入其中,充分利用建筑平面功能布局中一些开敞的共享空间,使其发挥更大的功能作用。例如,可以增设书画展区、摄影展区、中庭读书角(见图2)、多用途功能展区或者休闲区域等,将空闲空间充分利用起来。
图2 中庭读书角
首先,根据高校的办学特点,将其办学理念融入高校图书馆外观现象设计中,可以通过建筑的形态,或形似、或神似地展现出高校特色元素,形成独有的高校图书馆外观形象,加深社会各界对高校图书馆的印象。其次,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全面展现高校图书馆的建筑个性,不仅要保证高校图书馆具备传统图书馆的属性,还要融入现代化设计思路,提高灵动性。
需要保证内部空间设计的层次感,并将艺术与技术进行有效结合,为读者提供舒适、优雅的学习场所。以高校情况为基础依据,将现代化、简约化的设计思路融入其中。例如在设计高校图书馆中庭空间的过程中,可以与图书馆的大厅、外部环境进行交叉融合,在保证高校图书馆内部通风、采光的基础上提高设计质量。同时,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应做好艺术方面的处理工作,并通过局部的设计与引导,引导高校图书馆区域功能,充分展现出高校风格及特色。
高校图书馆不仅是高等学校的文献情报中心,还是培养人才和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因此,在建筑设计工作中,为提高高校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应不断优化功能布局[6]。例如在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量教育因素,为开办讲座、展厅展览等提供空间。
在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中,不仅需要做好功能布局工作,还要通过现代化技术进一步增强空间规划的灵活性和创新性。工作人员应将使用频率较高的图书放置在开放书架,便于取阅,而使用频率相对较低的图书可以放置在密集架,以此节约高校图书馆的使用空间。
在进行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不断提高高校图书馆建设的独特性和实用性,全面彰显出高校精神风貌和办学理念,促进高校图书馆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