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医美陷阱”

2022-05-17 23:07鞠秦仪张宏羽
检察风云 2022年9期
关键词:免费机构消费者

文/鞠秦仪 本刊记者 张宏羽

近年来,“颜值经济”异军突起,医美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并有着千亿元市场规模。《更美2021医美行业白皮书》显示,2021年医美市场规模约2274亿元,其预测2022年度医美市场规模约达2643亿元。

然而,看似红火的医美市场,实则暗流汹涌。各种市场乱象愈演愈烈:不仅有常见的违规从业、假货横行、虚假宣传,更出现了医美贷款、承诺免费医美项目、新型传销、诈骗等消费陷阱……

北京炜衡(上海)律师事务所律师鞠秦仪告诉记者,市场乱象主要是由于背后潜藏着巨大的利益。医美市场作为一个新兴的庞大的消费市场,具有部分医疗服务的特征,即流程复杂、专业性强、消费者和服务提供者之间存在较大的信息不对称,同时相关市场规范尚未完全建立,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亦不强,等等,诸多因素造就了不法分子从中渔利的灰色空间。

免费陷阱

2019年的一天,在一个“薅羊毛”的微信群中,消息提醒不断闪烁。连平常“潜水”的一些群友都被一则免费医美服务的消息“炸”了出来。水光针、热玛吉、玻尿酸……在“内幕消息”中,这些价格高昂的医美服务,竟然都可以免费体验。一些群友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联系了发布这条消息的网络总代理。

这名网络总代理凭借多个微信群和朋友圈,积累了稳定的客户基础。她将这些“送上门”的客户都介绍给了与医美机构有合作的S公司。S公司承诺,只要充值买卡,就能免费享受医美机构的特定服务,还会分期返还全部充值款。听到这套说辞,不少人纷纷签订合同并付款。对于一些不能接受高额充值款的客户,销售人员还会建议他们去申请小额贷款,并承诺所有贷款都由S公司偿还。

刚开始的时候,有客户每月会收到返现,也体验了免费项目。“真实案例”成了最佳广告,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前来充值,而这些钱都流入了医美机构的账户。

医美机构依靠其他收费项目的盈利填补免费项目的亏损——“拆东墙补西墙”。雪球越滚越大,加上疫情的影响,医美机构的收费项目经营情况堪忧,导致资金链彻底断裂。一夜之间,S公司和医美机构“人去楼空”……有的客户甚至未体验过一个项目,也未拿到承诺返还的钱款,还有的客户面临着每月还网贷的压力。最终,他们选择了报警。据了解,在这一免费医美项目中充值的客户至少有数百人,每人的充值金额在3万—8万元不等。

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薅羊毛”反被“割韭菜”,免费的代价很大!对于此类“免费医美项目”骗局,消费者应该如何辨清真相呢?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检察院第三检察部检察官柏陞阳告诉记者,目前,“颜值焦虑”正在年轻人中蔓延,医美需求与日俱增。设下“免费医美项目”骗局的不法分子,一般都会精准选择被害人——20多岁的年轻人。检察官表示,天上不会掉馅饼,诱惑背后是陷阱。尤其是听到返本付息、高额回报的承诺,一定要提高警惕。

小贷公司与医美机构会合作推出一些小额消费贷款项目。这些项目有着审批快、额度低、周期短、利率适中、纯信用贷款等特点,主要是针对那些有需求但又无力支付费用的人群。检察官提醒小贷公司,一些小贷公司对医美行业的风险认知不足,存在被不法分子利用的可能,造成一定的损失。对于此类情况,小贷公司应引起重视。

鞠秦仪律师表示,值得注意的是,因需要医美而进行借贷的消费者应该都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应当有能力认识到自身进行贷款消费可能存在的风险和后续责任。所以消费者应当根据自身的经济状况,综合判断,谨慎进行消费类的贷款。

虚假宣传

当下,医美行业方兴未艾,尤其受到年轻人的热捧。一些不良商家瞄准这一“生财赛道”,不惜铤而走险,触碰法律红线。医美市场乱象频发。

一些医美行业经营者为了牟取不正当利益,对资质荣誉、产品功效、整形疗效等进行虚假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2021年10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公布10件医美领域不正当竞争案件,曝光医美虚假宣传骗局。

“韩国首尔大学医学院特聘外籍教授”“澳洲墨尔本整形专家课程国际讲师”“凝时焕眸术整形专利获得者”……光看这些名头,你可能会以为这家医美机构很是靠谱。现实恰恰相反——在南京某美容医院虚假宣传医生资历案中,当事方制作了6个KT广告板,分别介绍陈某、黄某某、刘某某、潘某某、郝某某和郭某某6名工作人员信息。其中,陈某、刘某某等人的宣传信息不实,系当事方为了包装医生进行的夸大、虚假宣传。

除了虚假宣传医生资历、医疗机构资质荣誉,在利益的驱动下,有的医美机构虚构诊疗前后对比图,有的一味鼓吹产品或服务疗效,通过使用虚假案例、虚构疗效等方式,对医美效果进行夸大、虚假宣传,对风险、后遗症避而不谈。

记者发现,舟山某美容会所就曾因虚假宣传功效被处罚。2021年4月,执法人员在现场检查中发现当事方宣传牌印有“2015年引进全国最先进的美容养生项目”等内容。另外,在护理室内有三块“JIMI WATER CLUB”的宣传牌,上面印有“特性一:通过纳米科学技术,将水转换为纳米雾状粒子,利用热胀原理,打开肌肤毛孔,形成肌肤觉醒效果,把皮肤浸于42℃热水中5分钟,即可防止紫外线造成的伤害长达1星期”等内容,并包含3组消费者使用前后的对比照片。当事人无法说明宣传内容的真实性,无法提供相关材料予以证明。执法部门认为,当事方的行为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第8条第1款的规定,依据第20条第1款责令当事人停止违法行为,处罚款2万元。

此外,医美行业具有单次消费价高、涉及专业知识复杂、决策失误需要承担的风险大等特点,使得消费者在消费之前大多会通过网络研究“攻略”。而消费评价等原本需要消费者依据真实服务体验来撰写的内容,被部分不良医美机构弄虚作假。一些机构通过“刷单炒信”,编造 用户评价、直播带货等方式虚构交易、虚假评价。

在南京某医美机构编造用户评价虚假宣传案中,该医美机构为了尽快打开市场,雇佣张某等8名刷单人员,在某点评网站上以消费者的身份下单并支付费用,实际并不消费,交易完成后,当事人将下单的费用退还给上述8名刷单人员,并按

照30元/单标准给予刷单佣金。2020年6月至2021年1月,当事方以实际下单、不实际消费的方式虚构交易,编造用户评价,在大众点评网络平台形成虚假的销售状况及用户评价,当事人共计刷单220笔,刷单佣金6600元,支付刷单费用13.48万元,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 后相关部门对其处罚款35万元。

鞠秦仪律师提醒,医美行业从业者在发布广告进行推广活动时应当严格遵守《广告法》《医疗广告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如果医美从业者存在虚假宣传的情况,则可能需要面临来自监管部门的严厉处罚。

年轻人消费能力不高,缺乏一定的社会阅历,且“免费”话术诱惑性强,极易令其上当受骗。

医美迷途

记者梳理发现,2020年以来,国家频频出招规范医美市场。2020年4月,国家卫健委等八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美容综合监管执法工作的通知》,2021年6月,国家卫健委联合八部委发布《打击非法医疗美容服务专项整治工作方案》,进一步开展专项整治工作。越来越多的“黑医美”和不合规产品被铲除。这些整治工作进一步肃清了行业乱象,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医美企业的营销模式、商业模式,甚至蹭医美概念的公司同样需要监管规制。野蛮生长的“生财模式”极有可能成为违法犯罪行为的温床。而规范化的商业模式才能让医美行业健康发展。

近年来,国内出现了披着医美外衣的新型传销,宣称“又能变美、又能赚钱”。此前,在广西警方办理的一起案件中,警方发现某投资公司虽然形式上从事的是合法经营,却打着医美旗号,利用集中培训的方式进行洗脑,引诱他人通过认购项目、缴纳会费取得入门资格,通过介绍他人发展下线形成层级关系,并以发展人员的数量为依据,计酬返利,其目的是裂变式招揽会员,从而获取高额非法利益。

检察官告诉记者,此类“医美传销”极具迷惑性和欺骗性。与传统的传销模式不同,“医美传销”涉及地区广、人员多,给绝大多数参与者及其家庭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和伤害。此外,“医美传销”虽然听上去新,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医美传销”中的会员,其缴纳的费用大多不会用于“医美服务”,其中超过90%都用于奖金分配。即便有“医美服务”,由于“标价”虚高,会员并不能享受到与支付金额匹配的“医美服务”。

谨防“医美传销”的陷阱

检察官提醒,“医美传销”将受到法律的严惩。对于首要分子,《刑法》第224条规定,“组织、领导以推销商品、提供服务等经营活动为名,要求参加者以缴纳费用或者购买商品、服务等方式获得加入资格,并按照一定顺序组成层级,直接或者间接以发展人员的数量作为计酬或者返利依据,引诱、胁迫参加者继续发展他人参加,骗取财物,扰乱经济社会秩序的传销活动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此外,虽然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属于只处理首要分子的罪名,但不代表传销人员在传销组织中的其他犯罪不会被追究。

在司法实务中,应该如何界定“医美陷阱”的性质,判断它们到底是民事欺诈还是合同诈骗,抑或是诈骗呢?

鞠秦仪律师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要看医美机构的主观意图和一直以来的行为模式。涉事的医美机构如果本身意图正当经营,确实只是因为经营不善、难以维系,那么还是在民事纠纷的范畴内;如果一开始推行这种模式,就是为了后续“卷款跑路”做准备,那么就可能涉及刑事责任。若触及刑事罪名,则需要根据金额、人数、社会不良影响等因素来判断需要承担的刑事责任的大小。

对于普通的消费者来说,医美服务有着专业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消费者往往很难掌握具体的服务流程和标准,后续维权也面临难题。对此,鞠秦仪律师建议消费者针对医美服务机构尽量选择正规机构和医生,而不要轻信广告或者所谓的网络推荐。在选择服务内容时,量入为出,理性消费,为了医美服务进行贷款要谨慎。同时,在接受服务时,亦要认真阅读服务协议、流程告知书、风险告知书等文件,并自行保管好相应票据和证明。

如果消费者遇到“医美陷阱”,有行政、民事、刑事三条救济途径可以选择:行政方面,可以立即向工商主管部门举报、向消费者保护机构投诉,请求他们的介入调查和处理;民事角度,可以根据相应的《服务合同》起诉涉事医美机构,要求立即返还款项并承担相应违约责任;刑事角度,可以向所属地公安机关报案,要求立案侦查。当然,鉴于民事诉讼途径往往成本相对较高、流程较为冗长,消费者在自行无法确认涉事医美机构到底应该承担何种责任的情况下,可以先进行行政管理方面的投诉和刑事方面的报案,在相关部门答复应当属于民事纠纷时,再行提起民事诉讼。

猜你喜欢
免费机构消费者
该不该免费送货
消费者网上购物六注意
免费开放
二十四气推拿 常年免费学习
知识付费消费者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
悄悄偷走消费者的创意
一周机构净减仓股前2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