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 河南平顶山467000)
近年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年龄普遍升高,受患病后卧床制动、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合并多种基础疾病、营养不良及机体代谢能力减退等因素影响,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率升高[1]。DVT是血液在静脉中异常凝结而引发的疾病,DVT的发生可导致患者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受阻,下肢出现疼痛、肿胀等现象,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及预后。DVT初期,患者临床症状不明显,难以及时发现,导致病症加重,继而引发肺栓塞,危及患者生命安全[2-3]。专职血栓质控预防模式是由护士、临床医生、康复师及营养师等多方协作,通过多方面、多维度、多途径的健康教育调动患者对自身疾病预防的积极性[4]。本研究就专职血栓质控预防模式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DVT效果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提供可靠依据。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7月1日~2020年7月31日我院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8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患者经临床影像学检查确诊为髋部骨折、臼骨骨折、类风湿性髋关节炎、股骨头坏死;②患者符合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指征并接受手术;③患者意识清晰,年龄50~78岁;④患者入组前经超声检查确诊为下肢DVT;⑤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患者既往有精神疾病史;②患者有下肢DVT病史;③患者合并全身恶性肿瘤;④患者正在服用抗血小板或抗凝类药物;⑤患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碍;⑥患者合并血液系统疾病;⑦患者有限制肢体活动的骨骼系统或神经系统疾病;⑧患者为病理性骨折;⑨患者存在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⑩患者合并急慢性疾病,同时参与其他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44例和观察组43例。对照组男23例、女21例,年龄51~75(62.35±6.27)岁;体质量指数(BMI)21~25(23.56±0.87);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下23例,大专12例,本科及以上9例;家庭人均月收入:<3500元23例,≥3500元21例。观察组男24例、女19例,年龄52~78(63.74±6.56)岁;BMI 21~25(23.47±0.92);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下19例,大专14例,本科及以上10例;家庭人均月收入:<3500元22例,≥3500元21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包括术前健康教育、术后营养支持、监测生命体征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专职血栓质控预防模式。组建专职血栓质控预防团队:团队由护士、临床医生、康复师及营养师组成,每个月召开1次会议,共同制订DVT防护路径。包括入院评估、术前术后评估、术后康复、术后营养及健康教育等护理行为的专职血栓质控预防流程。①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完成对住院患者的一般信息采集、DVT风险初步评估、DVT预防及治疗措施的落实。通过院内信息系统将Caprini评分结果传送至骨科医生,经医生评估确定后再发送至专职血栓质控预防团队[5]。团队根据患者营养状况、基础疾病及肢体功能评分共同制订全髋关节置换手术DVT预防方案。②临床医生需及时了解患者的四肢血管彩超结果,并根据《中国骨科大手术静深脉血栓预防指南》要求,Caprini评分≥5分患者采取物理预防或药物预防,对存在争议的疑难病例,团队查房后调整方案并传送至护士,由护士负责执行。③营养师对患者实施围术期营养管理。在患者入院24 h内,采用营养风险筛查表(NRS 2002)对患者进行评估。评分<3分患者在入院1周后再次筛查;评分>3分患者应实施围术期无阶梯营养疗法,包括术前指导患者口服碳水化合物、术后早期给予滋养型肠内营养制剂支持治疗、保护患者肠黏膜屏障,促进患者恢复正常的胃肠吸收功能。④康复师及护士对患者年龄、生活质量及肢体功能进行评估,与家庭照顾者共同制订康复锻炼计划。同时鼓励患者参与DVT的预防管理,并向患者讲解术后康复锻炼的目的及常见DVT预防锻炼方式。主要为:a.指导患者住院期间进行缩唇训练与吹气球训练[6]。下肢肌力锻炼包括踝关节背伸训练、挤压腓肠肌训练、肱四头肌静止收缩训练,每组训练10次,4~5组/d。b.协助患者在术后保持髋关节外展30°,在患者下肢内侧放置外展枕夹,避免髋部过度屈曲或内旋,保持髋部外展,在卧床及训练期间,避免过度加压腓总神经[7]。c.术后2~3 d,患者独立完成膝关节、髋关节的屈伸训练,每个动作持续3~5 s,5次/组,连续训练5组。术后1周内,指导患者双侧下肢外展、臀部收缩、髋关节屈伸训练,每个动作持续5~8 s,5次/组,连续训练8组。术后1周后,由临床医生与康复师共同评估患者的股骨应力、固定方式、肢体负重情况等,指导患者下床进行步态练习[8]。⑤由护士、临床医生、营养师及康复师共同对患者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DVT专职血栓质控预防健康教育活动,内容依据患者护理记录单情况,并将DVT预防知识制作成口袋书、视频教育短片、展板等,展示给患者及家属,落实多途径、多学科及多层次的专职血栓质控预防管理活动[9]。
1.3 评价指标 ①比较两组干预前后DVT相关知识及健康信念评分:统一发放调查问卷,填写问卷时间为15~25 min,由护士统一回收。DVT相关知识采用改良版DVT基本知识调查表,该量表包括对DVT疾病认知、临床症状、易感因素、危害程度及预防措施等19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法,总分10~50分,评分越高表明患者对相关疾病知识了解程度越深。DVT健康信念采用骨科大手术患者下肢DVT健康信念问卷进行评价,该问卷包括疾病的易感性、健康行为的障碍、健康行为的益处、疾病严重性、健康动机及自我效能6个维度,29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法评分,总分29~145分,评分越高表明患者采取相应健康行为越佳[10]。②比较干预前后两组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检测其血浆黏度(PV)、血小板黏附率(PAdT)及红细胞比积(HCT)。③比较两组下肢DVT发生情况:总发生率(%)=发生DVT例数/总例数×100%。
2.1 两组干预前后DVT相关知识及健康信念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DVT相关知识及健康信念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干预前后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比较
2.3 两组下肢DVT发生率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DVT发生率比较[例(%)]
DVT是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常见并发症。有研究表明,全髋关节置换术DVT发生率高达35%~47%,与患者髋部疾病需卧床或制动导致肢体长时间处于被动状态、下肢血液回流受阻、肌肉泵功能受限等因素相关[11]。同时,围术期患者胃肠活动减慢、进食量减少,易因血容量不足导致血液黏稠度升高,增加了DVT发生风险。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年龄偏高,且器官功能衰退、多种基础疾病并存,也是术后DVT的危险因素。因此,临床应动态评估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机体状态,尽早实施预防措施,以减少术后DVT发生[12]。
常规护理中患者DVT预防知识的获取途径只依靠于单一的护理人员健康教育,导致多数患者存在对获取DVT预防知识不全面及功能锻炼不到位等问题。专职血栓质控预防模式是由护士、临床医生、康复师及营养师等多方协作实施,通过多方面、多维度、多途径的健康教育调动患者对自身疾病预防的积极性。组内成员职责明确,能为患者提供针对性较强的护理指导,充分调动患者参与围术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促进DVT预防方案的落实。动态监测患者的病情,以达到提高患者DVT防控意识及健康信念的目的。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两组DVT相关知识及健康信念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说明专职血栓质控预防模式有助于提高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对DVT防控意识及健康信念。本研究从患者机体功能着手,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及营养状态进行评估,围术期给予肠内营养干预,保护肠内黏膜,使其尽早恢复胃肠功能,补充血容量,降低血液黏稠度,促进术后康复。临床医生通过Caprini评分及时给予患者药物治疗或物理预防。术后早期康复锻炼能促进患者下肢血液回流,维持下肢肌泵功能,破坏红细胞聚集,有效防止DTV的发生。干预后,两组PV、PAdT、HCT水平均低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下肢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刘惠玉等[13]研究表明,术后早期进行踝关节背伸等肢体功能锻炼,观察组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与本研究结果相似,说明专职血栓质控预防模式有助于降低血液黏稠度,预防DVT发生。
综上所述,专职血栓质控预防模式有助于提高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DVT相关知识及预防信念,改善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降低术后下肢DVT发生风险,改善预后,值得临床借鉴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