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家的本领与情操

2022-05-16 17:26朱蕾
锦绣·中旬刊 2022年1期

摘要:《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李剑鸣先生的一部史学概论性质的专著。尽管该书出版已十年有余,但于今读来仍令人感触良多。本文主要从:重视史学继承、历史研究中的立场、培养写作能力三个方面表达自己从书中获得的启发。

关键词:《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 史学继承  史学写作

《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一书是李剑鸣先生在多年从事研究事授课的基础上,将原来的讲义经过认真总结而撰写定稿的。李剑鸣先生作为北京大学历史系的教授、博士生导师有着丰富的教学和指导研究生的经验,故可以说本书是作者治学与教学的结晶。对初入历史学的研究者有莫大的帮助与指导作用。

一、重视史学继承

治学贵在创新,这是古今学者的通识和追求。面对近期史学界对学术创新重要性的广泛讨论,认为“创新就是要研究新問题,使用新材料,采用新方法,提出新理论”,李剑鸣教授则在书中举出“其实,前人论学,有‘因(继承)有‘创(创新),如果脱离继承来谈创新,一味追求‘独辟蹊径和‘言人之所未言,未必能够达到求新的目的”,认为“只有首先做到很好地继承,才谈得上创新”,强调了史学继承的必要性。

史学发展到今天,从未有人涉猎的课题越来越少,治史者无论选取什么课题,首先都必须对前人留下的研究成果进行全面的了解和适当的评估。在选取研究课题时,研究者只有充分掌握以往的研究状况,才能清楚的界定自己课题的含义和价值,避免重复,找到新的切入点,明确自己探讨的方向和重点。同时,了解以往的研究状况,相当于同先行的同行专家进行对话,可以开阔视野、获得启发,选择性地吸收其中的有用成分,作为自己研究的铺垫。此外,“问题”在当今历史研究中占据了核心地位,创新的关键在于提出新的问题,而任何问题都不可能凭空产生,只能产生于以往研究所构筑的知识环境中。

可见,重视史学继承是由当今历史研究现状所决定的。只有充分继承前人的学术成果,从中汲取必需的成分,形成“初始知识”和基本能力,才能开始独立的研究,以期在前人所铺筑的学术阶梯上取得新的成绩。诚如李剑鸣教授在书中所说,“创新虽然意味着突破和超越既有的知识与思想,但往往不完全是‘开天辟地的工作,而是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的‘推陈出新”。

二、历史研究中的立场

历史是今人对过去的认识,这要求历史学家必须将历史上的人和事置于当时当地的情境中来理解和评论,具备强烈的时空意识。作者认为这正是历史研究中最大的难点,治史者必须置身于当时的历史情境中来理解当时发生的事情,以力求还原历史的本貌。

研究外国史更“实际上是与历史时空中的异质文化进行接触和对话”,这要求治史者不仅要突破时空的限制,还要突破文化的隔膜。在如今交通及通讯技术不断发展、国际学术交流日趋便利的情况下,研究外国史的学者日渐增多。但是,面对别国历史,学者们应该以什么样的立场从什么样的视角去研究?如何才能突破文化差异所造成的隔膜,与对象国取得文化共同性,从而更为客观的理解他国历史?作者认为,首先研究者对异质文化需要抱有开放和平等的心态,站在与他国对等的地位去接纳和看待它国不同的文化观念和制度,“在这个过程中,本民族文化可以作为理解的参照,但不能当成衡量的标准”。其次,在世界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历史学家也应该有全球视野的学术意识、用全球史观去看待他国的历史和文化。如今国际史学界合作和交流的加深、特别是网络资源的增多,为各国学者分享资源、思想提供了方便,都有利于推动国际视野的历史学者国际视野的开拓、克服民族立场的片面性。

但“不以本民族文化为标准,并不等于彻底放弃民族立场”。事实上,任何人都是在特定的文化中长大的,要求历史学者摆脱民族文化的影响,从超民族的视角来观察历史是不可能的。正是不同民族学者具有的不同文化背景才使得历史认识的多样化,从而构成人类丰富多彩的文化和历史。既要善用自身的民族个性又不能使其变成民族偏见,立足于历史学的求真原则,才是一位历史学者在研究中该有的立场。

三、培养写作能力

关于史学写作,严耕望先生曾在他的著作《治史三书》中谈到:“写作是最精细的阅读,最严密的思考,也是问题研究进程中最严肃的最后阶段,非写作成文,不能视为研究终结。”严耕望先生的这段话一方面阐释了写作的意义,写作是历史研究的最后阶段,是一项研究终结、成熟的标志;另一方面则表明了历史写作的难度,只有经过精致细密的材料搜集和严谨周密的思考才可能形成好的文章,产生成熟的学问。

史学写作并非一件易事,李剑鸣教授也在本书中提出了同样的观点。他说“前人论文章写作,有‘苦心经营的说法。写作确实不是轻易的事,需要同时兼顾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的问题。”史学论著与文学作品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文章的内容。文学写作可以天马行空、玩赏辞章;史学写作则必须持之有故、信而有征,它始终受到材料的制约,而不能任意挥洒和自由发挥。这就要求史家在写作时要对材料不断进行取舍和安排、提出独到的见解,以保证文章内容的充实。文章的价值需通过读者的阅读才能充分表现出来,如果丝毫不讲究形式、不重视文笔,这篇文章也将难以流传久远。而史家对文比笔的理解和追求各不相同,产生了多种多样的文字风格,或典雅、或清丽、或华美,李剑鸣教授认为平淡的文风更合乎史学的要求,史家的文笔应以准确、清楚、易懂、可读为基本准则。此外,史学写作还必须符合一定的体例与规范。如引文的处理、标注的方式、书目的安排,对此,作者在书中单列了一章(第十一章)进行详细论述。这些事看似小节,属于史学专业基本常识,但要做到恰当并不容易。

“总之,史学作为一种特殊的人文学,必须在知识、思想和美感三个方面达成适度平衡,以充分实现它对于人生的价值。这三者的平衡,最终是通过文字表述来实现的”,这对史家的写作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何培养写作能力,作者认为关键在于增强意识,注重读书,勤加练习,只要平时留心,日就月将,就会取得进步,并最终达到较高的文章境界。

参考文献

[1]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206页。

[2]严耕望:《治史三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67页

[3]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411页。

作者简介:朱蕾(1998—),女,汉,湖南娄底,硕士在读,西南大学,美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