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漾
【摘要】诗歌单元的教学内容广泛、拓展性强,适合作为单元整合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探究内容。在诗歌单元整合教学中,讲求“分析—连结—组合”。分析指要厘清诗歌单元内在学习逻辑,把握诗歌单元学习要素的逐层渗透方式。连结是根据单元课内、课外双线并行的编排特点,打破常规的单篇教学模式,调整顺序。组合则要求教学中要发挥“教科书教学、读整本书教学、语文实践活动教学”三大板块间的联动功能,通过任务设置,驱动学生感受诗歌之美、欣赏诗歌之真、展示诗歌之雅。最终,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积极的生发。
【关键词】小学语文;四年级;诗歌单元;单元整合教学;单元整体教学
“单元整合”的概念提出立足于统编版语文教材的编排形式。统编版语文教材将每一册的课文按照主题、文体等依据,划分为八个单元。每个单元设置“单元导语”,明确语文要素,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提供了主线。如果单纯围绕“单元导语”去落实教学活动,单元的整体性并不够突出。而“单元整合”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结构方式。一方面整合教科书中的教学内容,通过分析—连结—组合,将教科书中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意识、有条理的重组,达到课内资源的整合效果;另一方面,单元整合所带来的效率提高,又能将节省的时间,分配到整本书阅读、语文实践活动当中。这样,既整合了教学内容又能够整合教学方式。因此,单元整合教学的模式对于教学内容广泛、拓展性强的诗歌单元来说非常具有实施意义。
一、要素分析,逐层渗透融合
本教学单元围绕“现代诗歌”这一人文主题,编排了冰心的《短诗三首》、艾青的《绿》、叶赛宁的《白桦》及戴望舒的《在天晴了的时候》四首现代诗歌。同时,本单元也是统编教材编排的第二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单元。也就是说,在本单元的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要与综合性学习活动兼顾安排、穿插进行。单元的语文要素明确指向两个方面:阅读训练要素和表达训练要素。其中,阅读训练要素为“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表达训练要素为“根据需要收集资料,初步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和“合作编小诗集,举办诗歌朗诵会”。这两点要素渗透本单元的各个部分内容,串连学习素材,由浅入深地实现要素训练。
然而,如何将学习要素真正落实,让学生在诗歌单元的学习后获得对应的学习能力,我们可以结合每课课后习题的训练指向,来分析出单元学习要素设置的逻辑与渗透的方式。
语言感悟能力方面,从《短诗三首》提出的“反复朗读”到《绿》和《白桦》提出的“有感情地朗读”,这些朗读要求都是为学生感悟诗歌语言、了解现代诗特点作铺垫。短小精悍的诗句式整齐,节奏感强烈,适合反复朗读、投入激动的情感,学生从短诗中更容易把握排比手法在诗歌中运用的优点,朗读过程也更容易把握语言节奏、感悟情感递进。后面再学习中篇幅的现代诗歌,学生就能依托熟悉的排比句式、对称句式,去把握对中长篇幅诗歌的朗诵,进阶到有感情地朗诵也就水到渠成了。同时,在课后习题中,多次提到“感觉”这个词语,让学生针对诗句中的一个词(这个词常常是一个有比喻义的意象)或者几个词组进行理解,交流感受,也是在一步步地训练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从解释一个词(或词组)到描述一个词(或词组),实质上就是通过说的方式,来训练学生的想象力。这里的想象,可能是一幅画面,可能是一个场景,可能是诗作与学生贯通的某种情感,也可能是藏匿于生活中平时未来得及放大的点滴。
语言运用能力方面,其要求的渗透更多体现在每课后面的“活动提示”。在开始接触现代诗歌时,注重的是“厚积”,也就是对于现代诗歌进行一个广泛的、没有限制的收集与摘抄工作。学生刚接触现代诗,学习的就是选自《繁星》的三首短诗。那么,教师可以相机进行一个0.5课时长的《繁星》诗集导读,在导读课外阅读书目的过程中,也给学生“收集资料、初步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做了一个简单的方法指导,即以课文相关的内容为出发点去寻找书籍资料、网页资料。随着课文诗歌学习的深入,中后期就要将“厚积”逐渐转化为“薄发”——一“发”于口,用口头表达的方式仿照一些句式鲜明的诗句说一说,二“发”于笔,结合课文诗歌的主题,去进行诗歌的创作,如,学习《绿》后,仿照1-3小节,去描写一种颜色;学习《白桦》后,仿照文中的词语排列,去描写一种植物;学习《在天晴了的时候》后,用诗的形式,写写自己看到过的雨后天晴的景象。从仿词形、仿句式再到逐步放開形式,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就能从“爬”支架,到不用限定支架也能“爬”。
二、板块联动,优化学习过程
单元整合教学,“整合”是关键,整合的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这里的教学内容,不能单纯着眼于课本这“一亩三分田”中,整合的教学内容,应是以单元要素为主线串连起来的课内外资源,应是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的拓展出来的多样化学习形式。对此,特级教师李怀源老师也提出了单元整体教学是在完成教科书教学的基础上,与教科书的单元相联系,每个单元都包含整本书教学和语文实践活动教学。他认为,单元整体教学分为三个板块:教科书教学、读整本书教学、语文实践活动教学。“这三个运行模块以单元的语言文字运用为基本的整合点,完成常规语文教学基本任务,同时又突出各个板块自己的功能。”在诗歌单元的整合教学过程中,我们也根据这一理论设置教学板块,打破常规的单篇教学模式,调整顺序,适当重复地运用材料,发挥板块间的联动功能。
(一)双线并行,有机融合
诗歌单元作为一个“综合性学习活动”单元,单元后面设置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不应该视为一个单独的课时,它应当将最终展示的内容分解成阶段性小任务,恰当地安排在不同部分的教科书教学当中,让学生先逐步积累、再加强感受、然后获得成果、最终乐于展示。所以,诗歌单元的整合教学,可以分为两条学习线:课内学习为主线、课外积累为辅线,双线并进,同步配合,从而达到课内外学习资源、学习方法的有机融合。(具体见下图)
当明确课内主线和课外辅线两条学习线后,教师接下来就是思考怎么教的问题了。在单元整合教学中,我们认识到,教师在学习活动中,充当的是“导师”的角色。教师需要尽量给予学生学习的动力、赋予学生持续学习的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让学生的潜力得到发挥,自己能够多角度地进行阅读与思考,才能够尽可能地扩大学習的范围。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需将教科书教学、整本书教学及语文实践活动三个板块进行教学组合考虑,并且设置适当的学习任务,带领学生进入诗歌学习的充盈环境,达到整体板块联动、读写讲演结合、分步有序推进。通过对单元内容的整合,我们可以设置以下学习任务。
三、多元展示,助力学生长远发展
学生在诗歌单元的学习中,参与了许多学习活动,也累积了许多学习成果,如果最后的成果呈现仅仅依靠一本诗集、一次诗歌朗诵会,那么平均到每位学生所拥有的展示会就太少了。因此,尽可能地整合展示平台、提供多元的展示机会,更能使学生的诗歌学习产生更长远的激趣效果,强化学生的语言文学鉴赏与创作信心。
(一)课前一分钟:个性展示小平台
诗歌单元的学习初期,我们便布置了多途径搜集自己喜爱的诗歌进行摘抄的课后任务。摘抄任务是为了积累与初步感受诗歌,但同时,摘抄又是一种比较枯燥的学习工作。为了避免学生陷入“为抄而抄”的困境,及时的展示机会就很有必要。于是,我们将班级常规的课前一分钟演讲与诗歌分享结合起来,让学生带上自己的摘抄本,读读(背背)喜欢的诗,分享自己喜欢的原因或者自己的解读。同时,教师也提供了演讲模板“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带来的是我从……摘抄到的一首小诗……(诗文朗诵)我觉得……”让学生在分享的过程中更自然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同时也强化了多途径收集资料的意识。将课前一分钟的时间与诗歌摘抄分享的活动联系起来,只需不到两周的时间,就能够让全班的学生获得展示个性作业的小平台,既解决了每周语文课时紧张的问题,又让诗歌的芬芳溢向其它课堂。
(二)诗歌朗诵会:小组合作大平台
区别于课前一分钟的个性分享,诗歌朗诵会会将展示重心定位在小组学习成果的的展示上。一方面,鼓励创新朗诵表演方式,提高诗歌朗诵的篇目数量(或篇幅),尽量以诗集编排的诗组来进行朗诵;另一方面,对学生的朗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使用合适的语气、恰当的情感、自然的姿势进行诗歌朗诵。过程中,学生除了采用常规的诗配乐朗诵之外,不乏涌现一些非常具有创意的小组展示形式,如,模仿《朗读者》节目的访谈+朗诵的形式、情景剧朗诵形式等。在展示过程中,小组成员加深了对小组诗歌作品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诗歌的真、善、美。
(三)童诗电子刊:定格创作新进步
在学生的诗歌创作兴趣被激发起来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季节、节日、时事、生活等内容设置主题,布置创作任务,让学生多写多练,在短短小小的儿童诗创作中,体会文字与想象碰撞的魅力。而伴随着大量的童诗创作,也需要给予学生一个能够及时更新、及时展示、及时分享学习的平台。如果采用传统的纸质诗集制作,排版、印刷费时费力,而且创作的时效性、兴趣的当下性也有可能错失了。因此,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将学生的诗作以电子杂志刊物的形式进行发布,既能够及时记录学生的新创作,又能够更好地抓住学生的激趣点,保持学生对于诗歌创作的热情与兴趣。
总之,无论何种形式、何种平台的展示与分享,都是为了不断丰富和优化学生的学习环境与分为,构建生动、活泼的“学习场”。在“单元整合教学”的落实过程中,生本课堂要更加凸显,把探究、梳理、运用的主动权交换给学生,把评价、鼓励的标尺放给众人,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会得到提升,他们也将真正享受到学习与成长的快乐。
参考文献:
[1]李怀源.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理论与实务[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8):28-51.
[2]朱泽光.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设计[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9):135-154.
责任编辑 杨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