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海涛 王羽
一、职业兴趣的作用价值
一直以来,我们对于大学阶段的学习似乎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模糊,这种现场的产生,我们可以从学生的上学过程中看出一些原因。我们的学习从小学到大学阶段,好像是在参加一场跑步比赛,从一进入小学,就开启了考试模式,很多人没能坚持下来,坚持下来的冲过了高考这道终点线,然后等着宣布成绩,不同成绩的人进入了不同的大学。再然后,好像比赛结束了,大家各自选择是继续坚持练习还是其他的道路。
为什么会这样呢,本文作者分析,有一种很大的可能,就是在大学之前的学习过程中,一直是外力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更大的作用,即外在动机的影响。这些外在动机可能来源于学生家长、老师的管束,也可能来自同学间的比较、竞争,这种外在动机驱动下的学习可以产生一定的效果,但缺乏长久的持续力,当步入大学后,家长、老师的管束已经大大减少,而考试及格就能毕业,导致同学间比较、竞争也弱化,所以,很多学生就产生了迷茫、不知所措,进而导致很多同学散漫、消极,不再努力用功,甚至沉迷游戏等。
基于上述分析,提出的解决方案就是引导学生形成内在动机,即让学生形成自己驱动自己学习的动力。那么大学阶段如何引导学生形成内在动机呢?这就要提到职业兴趣。
职业兴趣是基于兴趣概念提出的新理论,它主要是一个人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实际态度,以及对待工作的看法、适应情况,以及主动参与工作的积极性与愿望。一个对职业具有高度興趣的人,可以保持长久的工作活力,增加个人对工作的满意度,在工作中取得成就感。一系列数据显示,高职毕业生的职业兴趣良好,可以发挥出全部工作才能的80%以上,相反则只有30%[1]。当一个人的兴趣爱好与工作内容相一致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说这个人拥有职业兴趣,例如一个高职生喜欢数学、心思细腻,比较适合参与经济工作、当一名会计,若让其出去跑业务,则不利于获得成就感[2]。
那么,在大学阶段如何发现、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呢,这就要提到大学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二、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目前,学校对职业兴趣的引导和教育主要是依托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进行,那么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存在的问题也同时反映在职业兴趣的引导教育上。虽然生涯规划课程已经是必修课程,但在学校中的作用和效果还不理想,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涯规划引导方向不明,措施不当。刚入校的大学生对专业尚不明确,没有清晰的概念,多数并不了解专业要学什么,将来毕业后要做什么。单纯靠入学教育和专业解读,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让学生都能按照一个模式开展大学的学习是不科学的。反而导致很多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迷茫、厌学,不良学风较为明显[3]。
2、没有形成专业背景细分的生涯规划导师团队。目前学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大多依靠辅导员教师来讲授,甚至有些是依靠完全不同专业背景的老师来讲授,这样,造成课堂上,老师只能照本宣科,机械的讲解名词、概念,缺乏与专业实践的联系,不利于课程的有效实施。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从一进入大学,便弄不明白自己所学专业在未来工作中到底有哪些职业岗位,这些岗位要求掌握什么专业知识,具备哪些专业技能,长期下来,也就出现了学生学习目标不清晰,学习动力不足,以及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局面。
3、对课程的实践重视程度不够。目前,大多数院校生涯规划课程课时设置不多,而且在有限的课时中,让学生亲身实践的环节更少。生涯规划课程学习与专业课学习不同,因为专业课程一般课时较多,且呈现出多门课程相互关联、衔接的特点,所以,学生能够投入的精力自然就多。而在众多的课程学习中,让学生在课下抽出足够多的时间去补充生涯规划课程知识并不现实。这样造成的结果是学生学习生涯规划课程,只是在课堂上简单的听老师把课本上的内容讲述一遍,能理解多少就理解多少,下课后,似乎就完全放下了,学习效果自然也就不理想。
三、以职业兴趣为例的解决方案
针对上述提出的问题,本文作者聚焦职业兴趣方面,提出一些改进构想。
1、按照专业类别,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将六种职业兴趣类型按照关联程度分类为三种情况,以机械制造相关专业为例,围绕R型(现实型)为出发点,分别对相邻(相近)关系RC和RI、相隔(中性)关系RE和RA、相对(相斥)关系RI展开职业探索。让同学们查找相对应的职业类别,并进一步调研各个职业的特点。
2、培养具有专业背景的导师团队。因为专业教师,原本大都是对所学专业具有职业兴趣,让各专业的专业教师讲授生涯规划课程,这样使教师从各自专业角度出发,结合职业兴趣,讲授涵盖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的课程内容,可以更有效地把课程与职业相关联起来,从而让学生对未来的职业更清晰明了。有些学校建立了专业的导师队伍,就可以由专业导师直接讲授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不仅解决了本课程的学习,可能从整个学生在校期间的时间维度引导学生,不断巩固学生的生涯规划意识,提升生涯规划水平。
3、针对课程实践的问题,也可以考虑借助专业导师团队或专业课教师等资源,将专业课程的实践学习融入到生涯规划课程中。很多学生对单纯理论学习感觉枯燥,而倾向于实践操作,这样的融合不仅解决了生涯规划课程实践不足的问题,还能同时提升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和实践效果,进一步提升了学生对职业兴趣的关注度,同时规避了以往生涯规划课程与专业课程彼此割裂、互不相关的现象,有效助推二者之间的相互促进、相互助力、相互融合。
四、总结
生涯规划教育对于大学生的意义非常重大,尤其在当下,很多学生在大学的学习状态不佳,上课睡觉、看手机、玩游戏等现象较为严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和未来的职业没有清晰的概念,总觉得上学就是来拿个文凭的,工作完全是毕业之后的事儿。这样的认知使很多学生在关键的大学几年漫无目的、荒废时光。我们要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内在动机水平,就从职业兴趣培养方面入手,开设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让学生真正做到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规划好自己的生涯。
参考文献:
[1] 张小锋. 职业兴趣在高职学生就业中影响力的相关研究.高教学刊,2017.
[2] 林孟晖.高职生职业兴趣与职业自我效能、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3] 以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教育促进高校学风建设.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