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经典曲目恢复带动濒危曲种重生”实践探索

2022-05-16 17:58徐华云
曲艺 2022年5期
关键词:曲种重生曲艺

徐华云

“以经典曲目恢复带动濒危曲种重生”是山东省艺术研究院联合菏泽市艺术研究所,在10余年的曲艺类非遗保护实践中探索出的既切实可行又行之有效的非遗保护模式。这一模式针对21世纪初山东曲艺类非遗曲种锐减、队伍萎缩、创作乏力等传承窘况,从经典曲目的恢复着手,并与曲艺资料挖掘整理、曲书目创作、人才培养、市场开拓、理论研究等举措紧密结合,探索山东曲艺类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有效路径,以求实现濒危曲种重生的最终目标。

一、背景原因

山东曲艺在历史上曾经盛及一时,据考证,山东土生土长连同外地传入但已地方化的曲艺形式曾达20余种之多,是北方曲艺的重要发祥地和流布地。特别是清末开埠以来,省城济南南词北曲荟萃,名家大师云集,茶园、茶棚、书场鳞次栉比,使之有了“书山曲海”的美誉,当年业内流行的“北京学艺,天津练活,济南踢门槛”的说法,更说明了济南曲艺的盛况与地位。除济南外,大运河两岸的济宁、临清、聊城、古曹州(今菏泽地区)、郯城等运河城市集镇曲艺也是盛极一时,闻名遐迩。山东曲艺是山东人民长期以来创造积累的文化财富,是山东人民智慧的结晶,具有文学、审美、社会学、民俗学等多重价值。保护和发扬山东曲艺,对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好地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文化强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正如其他省市的曲艺一样,在经济现代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山东曲艺也经受着巨大冲击,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挑战。21世纪初,山东曲艺能正常演出的曲种已为数不多,不少曲种如山东大鼓、莺歌柳书、山东花鼓、山东渔鼓、山东落子等因多种缘故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处于濒危状态。面对传承人年老体弱、传承后继无人的窘况,如何让曲艺优秀的演唱、演奏技艺有效传承,成为曲艺非遗保护中亟需破解的一大课题。

山东省艺术研究院与菏泽市艺术研究所是山东省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的龙头单位。山东省艺术研究院前身是省戏曲研究室,自20世纪50年代起,就非常注重对全省曲艺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工作,由于成績突出,2007年被评为全省文化系统唯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并作为非遗保护责任单位,承担起山东大鼓、山东琴书、山东快书等国家级和古琴艺术、快板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传承工作。

菏泽是有名的曲艺之乡,曾有山东琴书、山东花鼓、莺歌柳书、坠子书、山东落子、山东渔鼓、弦子鼓、山东快书等10余个曲种广为流布,深受群众喜爱。自2005年非遗保护工作全面启动以来,菏泽市一批珍贵、濒危的曲种被列入了国家级、省级或市级非遗项目。市级艺术研究机构菏泽市艺术研究所凭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菏泽地方曲艺整理和研究工作的优势,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山东琴书、莺歌柳书、山东花鼓,市级项目山东落子的责任保护单位。

针对濒危曲种传承窘况,山东省艺术研究院与菏泽市艺术研究所依托深厚的学术积淀和高度的文化担当,决定探索出一条濒危曲种重生的新路。经过多次碰撞交流,最终敲定了“以经典曲目恢复带动濒危曲种重生”的总体思路。经典曲目是在数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大浪淘沙存留下来的菁华,具有极大的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通过经典曲目恢复来带动濒危曲种重生,不仅可以更好地传承和保护经典,而且可以弥补当前曲艺新作匮乏问题,缩短人才培养周期,使传承取得立竿见影之效。在经典曲目整理恢复的同时,还可以加强人才培养,带动曲艺研究和交流展演。

二、实践举措

“以经典曲目恢复带动濒危曲种重生”实践重点围绕“经典曲目整理恢复、人才培养、曲艺研究与交流”三个方面开展,针对性解决山东曲艺传承面临的关键问题。

(一) 经典曲目整理恢复

山东曲艺各曲种的曲书目非常丰富,既有故事情节紧凑、短小精悍的短篇,又有故事情节曲折、人物丰富生动的长篇。山东曲艺的音乐风格也是多种多样,既有联缀各种民间俗曲、小调的曲牌类,又有主要以书鼓、三弦伴奏的板腔类,还有音乐旋律性弱、更趋口语化的诵说类,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兼容性。

山东省艺术研究院与菏泽市艺术研究所因长期以来一直从事山东曲艺的整理和研究工作,存有大量珍贵的曲艺资料。山东省艺术研究院保存有20多个地方曲种的代表性曲目一千余段,以及大量的音像和图片资料。据保守估计,这些资料占山东省曲艺静态文化遗产的比例高达80%。由于年代久远,有些手抄本已经发潮、老化、腐蚀,有些磁带也出现了发霉、脱磁,有鉴于此,山东省艺术研究院于2005年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对院藏珍贵资料进行全面系统的抢救挖掘和整理编纂。十余年来,出版发行了《山东琴书大全》《梨花大鼓大全》《呼延庆打擂》《顾成德演唱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音像集》等多部图书和音像资料,不仅使收藏的曲书目资料得到更好的保存,而且还为曲艺恢复、创作和理论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资料支撑。菏泽市艺术研究所也在曲艺资料的整理、挖掘、抢救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录制出版了《曹州曲韵·菏泽民间曲艺经典曲目集萃》(8个曲种)、《李巧莲曲艺作品集》、《山东琴书演唱作品集》、《坠子书》、《山东琴书山东花鼓唱腔集》等。

在曲艺资料整理出版的基础上,我们挑选了山东大鼓、山东琴书、莺歌柳书、山东花鼓等曲种的50余个经典曲目进行整理恢复。经典曲目的恢复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保留精华的基础上有所改进和创新,使之更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趣味。因此,我们专门邀请有关专家对经典曲目的曲本和音乐进行把脉。然后,通过师带徒、校园教学等方式进行传授。

(二)人才培养

人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活态载体,抢救性普查、科学认定传承人以及培养青年人才是曲艺非遗保护的关键。

为此,我们一是积极举荐曲艺项目和传承人,使他们得到国家政策保护,享受相应的传承人待遇。截至目前,山东曲艺类非遗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3项,国家级传承人12位,省级非遗项目49项,省级传承人48位,数量和等级都位于全国前列。二是给传承人制定切实可行的责任目标,定期指导、督查任务进展、完成情况。三是与职业院校等单位合作,建立项目传承基地,选取有潜力的学生进行培养。四是积极为曲艺演员搭建平台,鼓励他们参加各类演出。

(三)加强曲艺研究与交流,促进濒危曲种重生

曲艺遗产的活态传承不仅需要曲艺艺人的努力,还离不开社会公众的参与和关注,离不开曲艺理论研究的指导。

十余年来,山东省艺术研究院与菏泽市艺术研究所注重与媒体及兄弟文化单位联合,着力打造了一批精品非遗活动,如“全国首届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演暨经验交流会”,“中国曲艺团长高峰论坛”暨“全国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学术交流展演”,“欧洲摄影家看非遗——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巡礼”摄影采风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鲁、港、澳艺术推广大家谈”,“蝶变之路——从花鼓戏到四平调”,“泉城书会”暨“明湖论坛”等,在社会各界引起良好反响,提升了曲艺类非遗的社会影响力和关注度,使许多濒危曲种重新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实践未动,理论先行”,为给“以经典曲目恢复带动濒危曲种重生”实践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持和理论保障,山东省艺术研究院和菏泽市艺术研究所分别成立了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机构,建立起了健康合理的专业人才梯队,专门从事山东曲艺的保护研究工作。十余年来,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科研成果:出版了《齐鲁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曲艺卷》《儒学与曲艺》《孙少林与晨光茶社》《山东省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图典》《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等多部有分量的著作,完成了《山东曲艺现状调研与发展对策研究》《山东省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标准的基础性研究》《菏泽民间曲艺研究》等多个国家和省级课题,在《中国文化报》《中国社会科学报》《联合日报》等报纸刊物上发表论文上百篇,多人多次获得中国曲艺牡丹奖理论奖,山东省艺术科学、山东省非遗保护科研优秀成果奖等。

三、成效与经验

(一)提高了曲艺传承实效

当前曲艺发展存在人才流失、作品短缺、边缘化等问题,单纯追求出新人、出新作不符合曲艺遗产传承保护实际。曲艺类非遗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存留下来的经典作品很多,这些作品虽然水平参差不齐,有精华也有糟粕,但通过我们去粗取精的筛选,将那些语言通俗易懂、诙谐幽默,音乐唱腔曲牌、板式丰富,体现仁义礼智信、弘扬真善美等社会正能量的优秀曲目进行整理改编传授,可大大缩短作品创作和人才培养周期,让经典曲目回归,使传承取得立竿见影之效。

(二)拓宽了人才培养路径

采取师带徒与学校正规化教育传承相结合的传授方式,拓宽了传统曲艺人才培养途径。除督促传承人以师带徒方式传承外,我们还与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山东管理学院、济南艺校、山东交通学院、青岛渤海职业学院、日照民管学会、临沂大学、临沂民管学会、阳信艺术学校、菏泽学院等单位合作,建立曲艺项目传承基地。教学中制定规范的教学计划,使经典曲目恢复排练与基本功训练相结合,让学生较早接触经典曲目,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活跃了曲艺演出与交流

十余年来,整理恢复了《菜园段》《大西厢》《战马超》《断桥》《偷诗》《老鼠告猫》等50余个经典曲目,培养了以孔鲁顺、闫雯、金雪、孙艾佳、刘婷婷、王萌等为代表的优秀曲艺演员。这些演员常年活跃于城乡各地舞台上,使沉寂多年、鲜为人知的濒危曲种重新走进了百姓生活。另外,他们还多次斩获牡丹奖、群星奖、泰山文艺奖等重量级奖项,《水漫金山》《断桥》《王二姐思夫》等部分经典曲目多次赴法国等国,以及北京、南京、延边等地参加国内外文化交流演出。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华夏之声”“香港之声”,台湾中国电视公司还对山东琴书、莺歌柳书等进行了专访,使山东曲艺远播海内外,大大增强了山东曲艺的影响力。

四、问题与对策

(一)经典曲目传承数量有限

受演出市场影响和编创人才匮乏的制约,总体来看,山东曲艺经典曲目传承数量还是太少,与濒危曲种重生目标距离较大。目前活跃的多数曲艺传承人所会曲目不多,经常上演的统共就那么几个,而且多数都是10分钟左右的段儿书。这样虽然能够保证一时的演出效果,但长此以往,一个曲种可能就仅剩下那么几个小段可演了,显然不是曲艺发展的长久之计。而且,传统曲艺文化底蕴深厚,曲艺表演技巧繁复,如果没有一定的书目积累,很难掌握传统曲艺的内核和精髓,在此基础上的改革创新就更难以做到。所以,还是应该鼓励引导年轻传承人多学、多练,多向老艺人请教,尽可能全面深入地继承传统曲艺的表演技艺。

(二)曲艺演员流失严重

随着“以经典曲目恢复带动濒危曲种”实践活动的开展,以及曲艺非遗保护意识的深入人心,这些年通过拜师学艺或校园教学的方式学习曲艺的年轻人多了起来。但因为曲艺表演收入偏低,专职曲艺表演难以成为谋生手段,导致很多学员基本都是作为兼职学习。由此,学员学习几个小段没有问题,偶尔展示下学习成果也没有问题,但谈及完整地传承曲艺艺术还相差太远。此外,曲艺类非遗进校园活动的开展,也在校园内培养了一些优秀学员。但由于学习曲艺与升学和就业相关度不大,很多学生都是半途而废,导致培养的曲艺学生成才率很低。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曲艺非遗保护政策和曲艺教学体系的不断完善。

(三)曲艺演出场所稀少,市场机制不健全

山东曲艺在繁盛时期,专业固定的演出场所可谓星罗棋布,比比皆是,单是济南和青岛两地就有80多处,其他大部分县市也都建有曲艺场(厅),演出情况异常活跃。“文化大革命”时期山东省的曲艺演出场所或撤销或查封或挪作他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所剩无几。现在,虽然曲艺总体形势趋向回温,有些曲艺场所重新开张,但总体来说目前曲艺演出场所仍是太过稀少,不利于曲艺类非遗的生存与发展。

在当前的曲艺演出中,还存在着市场机制不健全的问题。目前广泛存在的曲艺惠民演出主要是靠政府出资,这些演出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扩大曲艺影响力、搭建演出平台等方面有着不容置疑的重要作用,但这种人为营造的演出“市场”与原先曲艺自由竞争的演出机制大相径庭,无法发挥有效的市场调节作用。如此,曲艺对政府的依赖只会越来越强,独立生存的能力只会越来越弱。

总之,“以经典曲目恢复带动濒危曲种重生”实践是山东曲艺非遗保护在规定情境下的最佳选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要想达到濒危曲种重生的最终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曲藝从业者、科研机构、政府、媒体等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作者:山东省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邓科)

猜你喜欢
曲种重生曲艺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曲艺泉城》
重生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每一刻你都将重生
浅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曲艺传承与保护
女权主义REBORN重生
少数民族曲艺是各民族精神与文化的艺术展现
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普查环节诸问题浅谈
烘云托月:聚焦曲艺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