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净净
做人要低调,做剧要高调,这是导演李路的行事风格。然而,这段时间,一贯低调的他接受了小婚家的采访,因为《人世间》火了,作为导演,他必须要“高调”一把:解读剧情,讲幕后故事,再聊聊戏里戏外的感悟。
从27岁拍电视剧开始,如今已经28年,產量不多,但质量很高,从《人民的名义》到《巡回检察组》再到如今的《人世间》,都是口碑、收视双赢的现象级作品。不同于以往,这次拍摄《人世间》,李路感觉压力格外大,有“茅盾文学奖”的压力,有“开拍一个月就被迪士尼买下海外播映权”的压力,也有第一次拍跨度50年题材的挑战。
但就像以往很多次抗过种种压力最终迎来双丰收一样,这一次同样如此。这部讲述父辈故事的电视剧赢得了众多年轻观众的喜爱,因为它道尽了人情冷暖的人世间,也讲透了那个时代的友情、爱情和亲情。而能把这些情感讲“入味”,则是因为导演身上的“暖”。
李路说,可能就因为自己有这种特质,更会关注到人性中的温暖,“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关心,我不会选择《人世间》”。
拍一部伟大的作品
2017年12月,梁晓声的长篇小说《人世间》首次出版。小说以平民子弟周秉昆的生活轨迹为线索,通过一个家庭的变迁展示了近50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
当时,李路正在和腾讯影业合作选择拍摄题材。对方问:“你想拍什么样的作品?”他开玩笑说:“伟大的。”“希望他们给我找一部伟大的作品”。
李路一直在寻找这样的作品。7年前,他曾自己掏钱买过一个工人题材的小说,“找了一圈儿编剧,没人敢写,到期就收回了”。所以看到《人世间》,他一眼相中。
小说中讲述的50年,既有中国社会发展的“光荣与梦想”,更直面改革开放进程中的艰难与复杂,改编成影视作品的难度可想而知,但李路当时只有见到好作品的兴奋,“《人世间》这三个字非常厚重,敢叫这个名字,内核也承载得起。我们马上就约了梁晓声老师。”
第一次见面就谈了一下午,“我觉得他是作家里面少有的热血青年,有家国情怀,有担当,有悲天悯人的气质。他说了写这部小说的出发点,我说了想拍这部电视剧的初衷。”志同道合,一拍即合!2018年11月拿到版权,寻找编剧、磨合剧本,又经过3年多的孵化,终于在2022年与观众见面了。
之前,主创们经历了艰难的创作历程。剧中有主线人物,也有众多血肉丰满的群像,有名有姓的演员就有100多人,主演们更是好演员扎堆。有雷佳音、辛柏青、宋佳、殷桃这“四梁”,也有丁勇岱、萨日娜、成泰燊、黄小蕾、隋俊波、宋春丽、王阳、于震组成的“八柱”。
把这么多国内顶尖的好演员凑到一起不容易:小宋佳是李路提前一年到上海跟她约的;雷佳音一开始没接(在拍其他戏),到处托人跟他聊才聊下来的;拍了一个月,小宋佳和辛柏青还没有进组,最后都等来了……对于这些演员的表现,李路也很满意,“不管大小演员都合适,非常难得。”
在演员到位之前,为了让观众能一眼“梦回”那个年代,剧组下了大功夫。李路的创作观念是“能在外景完成的不在内景完成,能找到实景的不去搭景”,于是,他放弃更节约成本和可控的搭景,带着整班人马来到小说故事的发生地——东北拍摄。
剧组有一个1万多平方米的棚,专门用来装服装和道具,里面有很多征集来的旧物件,一些窗户、门和地板是从待拆迁的棚户区买回来的,地上的黑土也是专门借的,“每一件道具、每一件服装都要讲故事,都要参与表演。”
绿皮火车、大众澡堂、粮票邮票、毛线裤、洗脸盆、收音机,连挂历显示的是哪一年都不能出错。“一定要真实,像墙皮做了脱落感、风霜感,报纸也要烟熏过,还买了很多插曲,非常贵,但都是时代的印记。”正是这些“毛茸茸的生活质感”,一点点还原出了中国人这50年吃穿用度的细节。
如今说起其中的过程,一句话可以总结,但真正做起来“非常不容易”,戏里跨越50年,戏外拍了176天,在东北寒冷潮湿的棚里,李路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半年间这个“可爱的胖子”瘦了二十多斤,身体透支,拍完就大病了一场。
作为导演和总制片人,李路要坚持的事情非常多,“能坚持下来呈现给观众的,还没有被削减锋芒、符合自己审美、言之有物的作品,是非常不容易的”。
我比蔡晓光苦多了
《人世间》展现了一大批时代群像,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们大多能在剧中人身上找到共鸣。拍摄时,大家跟李路开玩笑:“你就是蔡晓光吧!”
剧中的蔡晓光,苦等周家女儿周蓉二十余年,即便她早已结婚生子,依然默默守护左右。善良、专一、热情、情商高……网友说他是“人间理想”。特别是他出身优越,有学识、有才情,后来又成为一名导演,看起来和李路的经历确实有些相似。
扮演他的演员王阳也有同感,“导演特别睿智、通透,也很会整合资源,情商非常高,所以我经常在现场说‘蔡晓光就是你,我从你身上能借鉴到很多’。”
不过,在李路看来,大家说像主要是因为他后来成了导演,“但我肯定不是蔡晓光。我小时候非常苦,可不是那样见山开山、遇水搭桥的干部子弟,在成长中,我比他野蛮一点儿。”
李路出生在高知家庭,父母于1962年从南京考到上海,读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后远离家乡分配到吉林工作,“他们把最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祖国的新闻事业。那时候,父母从南方分到东北,我也随着大人到苞米地里,跑一天都出不去,吃的苦是很多人想象不到的”。
李路出生在吉林,在那儿长大,也在那儿读书,中途曾回到南京,但没两年又回到东北,父母在东北25年,他也在东北生活了近20年。“我父母刚到东北,第一个住所就叫五间房,一家一户一间,公共卫生间都在室外,是有小说中光字片的印迹。”
《人世间》里每个角色身上都有他或亲朋好友的影子,“我舅舅是南京的知青,学习非常棒,后来到内蒙古插队。我的大舅舅是军工厂的厂长,所以小说里写周秉义去军工厂,我是有记忆的。我的亲弟弟和秉昆一样,在锅炉房出煤干了很多年,后来自学考上主持人。所以,虽然父母和我本人不算是工人阶层,但身边很多亲人朋友都有这样的生活经历。”
李路至今还记得父母从东北坐火车南归时的情景,前来送行的朋友同事多达百余人,大家在车站依依惜别,泣不成声,因为不知道这辈子还能不能再见,“那一幕里有太多人性的、时代的、家国的情愫,几十年来深深烙在我的脑海里”。这对他触动很大。
拍《人世间》也是因为作为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中国人,不自觉地怀有一种悲天悯人的家国情怀,“骨子里盼着国家发展好、百姓过得好,心怀朴素的使命感,想去追溯民族发展的脚步,再把这些故事讲给后人听”。
从小在黑土地上长大,李路对东北人的性格、想法,包括语态、包袱完全了解。之前的爆款剧《老大的幸福》讲的就是东北人的故事,东北人的豪爽、大气、深沉和与生俱来的幽默感,他再熟悉不过了。所以筹备《人世间》期间,他和作者梁晓声商量:“把这部剧放在吉林拍吧。”
在这里生活了多年,李路更熟悉也更亲切,拍的时候自然也夹带了一些“私货”,人民广场、地质宫、西安大路……长春的很多地方都有他留下的足迹,剧中“吉春火车站”是著名的地质宫,也是他小时候玩耍过的地方。
在长春取了200多处景,他想把长春最美的建筑和景色都放进去,“还有滑冰场、电车……绝对都是符合剧情并且加分的,这些东西我都熟悉,拍摄起来也便利”。如今,很多剧中的取景地也成了不少人的“打卡地”。
亲身的经历、真实的情感让《人世间》充满了浓浓的烟火气,有人夸“窄巷纵横交错的光字片,大众浴池酱油厂兵工厂,逼仄又热乎的东北炕头,墙上的老海报檐下的冰溜子,无不真意逼人”。李路身上南方人的细腻和东北人的豪爽粗犷完美融进这部剧的情感气质。
“你问我像剧中的谁,我感觉我像是融合体,有周父特刚的性格,也有秉义的委婉顾全大局,随着年龄推移,性格都会发生一些变化,岁月的磨砺,很多锋芒都收敛了。”当然,他觉得这不一定是好事,“做人要低调,做剧要高调”。
不完美才是人世间
从吉林艺术学院毕业后,李路从东北回到南京,进入江苏电视台工作,历任南京电影制片厂生产副厂长、江苏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主任等,目前依然担任江苏广电总台艺术总监。
导演系毕业的他一开始是奔着当电视剧导演去的,没想到当的却是晚会导演,因为当时台里已经有十来位电视剧导演,不缺人。不过,他并没有放弃做电视剧导演的梦想,一直在积累经验、寻找机会。
1993年,李路执导了以歌手张咪为原型的电视音乐连续剧《孤星》。这是他首次接触影视剧行业,并凭借该剧获得了第十一届江苏优秀电视剧优秀导演奖。这一年,他27岁。自此,李路正式进入电视剧导演的行列。
2000年,他拍摄的儿童剧《小萝卜头》获得第17届中国电视金鹰奖和第19届电视飞天奖;2010年,《老大的幸福》不但成为当年的爆款,也让“你幸福吗”成为当时的热梗;2017年,《人民的名义》大爆,收视率更是突破8%。这部作品和之后的《巡回检察组》(原名《人民的正义》)《人世间》构成了他的“人”字三部曲。
可以看出,从导演第一部作品起,李路就保持着题材的敏感和独到的眼光,“我这个人喜欢打破一些惯性”。这几年,不少人问他:“您的主旋律创作叫好又叫座,有什么秘籍?”他每次都会提到“观察和积累”,无论哪一行要做好,都要不停地学习。
作为文艺人,要有自己的社会修养和社会认知,才能创造社会价值,尽到社会责任,“观众接受一定是这个剧生逢其时。你不关注社会、时政,不关注观众的所思所想,就不会和观众产生共振。”导演工作说到底是对社会、人、事的观察、解读和展现,“简单地说是观察家,复杂地说是思想家”。
从李路导演的作品中也可以发现他对现实主义题材的偏好,他想通过作品向观众传达一种观照现实的力量和温度,大时代中的人间冷暖、喜怒哀乐最打动他。凡是过去,皆为序章。过往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工作经验都成为他拍现实题材最深的积淀。在创作上,他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作品一定是关注人、关注社会、关注时代的发展和变迁。
就像《人世间》呈现了三代人的故事,50年间,中国发生了世界瞩目的巨大变化,是靠几代人相互理解和无私付出才实现的。
剧中的周家人,父母结婚几十载聚少离多,周父支援西南三线建设,最长的一次是8年没有回家,人生有多少个8年?这些为国家发展做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的普通人,李路希望大家记得,用“有品质的故事”把中国的传统美德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递给观众。
所以,他的作品多以温暖为基调,“温暖大于寒冷,善良多于邪恶,光明胜于黑暗,也应该是影视作品的主流表达”。
在李路看来,温暖的、積极的、向善的主基调恰恰就是中国的现实主义,也是一代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或许《人世间》中的人物和结局并不完美,但这种不完美才是真正的“人世间”。酸甜苦辣,人间冷暖,小人物可以折射大时代,“老百姓的生活史背后也是一部国家的发展史”。
作品成功后,不断有项目、剧本送来,但李路并不想成为流水线式的导演,他希望能沉下心来做好作品,也希望接下来的作品有新的尝试,“要有进步,要有一定的力量,如果只是在数量上进步,在成绩单上加一笔,那太容易了”。所以,他会花费一段时间和精力,好好抉择,好好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