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强文
折柳送别的习俗最早出现在《诗经》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杨柳”指的就是柳树。因为“柳”和“留”谐音,所以古人在分别时,总要在河边的柳树上折一段柳枝,送给即将远行的亲人或好友。折柳送别的习俗在唐代非常盛行,所以很多唐诗中都有柳树的身影。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青门柳》在表达送别之情的古诗中极具代表性。根据古诗的描述,长安城东边的霸城门,因其颜色为青色,故称青门。人们送行到青门的时候,都会折柳以表离别之情。此刻,柳树的青色在诗人的笔下却成了让人伤心的颜色,因为看到它就意味着要和亲人或者朋友分别了。说的是“几人”离恨,其实是“几多人”“不知多少人”的意思,其中就有诗人自己。折柳送别本是寻常之事,然而离别之人、离别之事竟然多到柳条被折得干干净净、无柳可折的地步,这忧伤之情就不同寻常了。全诗没有一个“愁”字,离别之愁却跃然纸上。
要是送别的地方没有柳条可以折呢?那就摘花。戴叔伦曾在诗中写过“深山古路无杨柳,折取桐花寄远人”。深山送行的路上,没有柳枝可以攀折,诗人便随手折了桐花送给远行的友人。这就是唐代流行的关于送别的另一种风俗——“攀花”。送的花可以是各种各样的,比如蜡梅花、牡丹花、山茶花、桃花、杏花,甚至不知名的小野花,只要随手能摘到,就可以送。
《江夏送张丞》这首诗是李白在流放时期写的。题目里的“江夏”是现在的湖北武昌,“张丞”是李白的朋友,在李白危难时期伸出过援手。
诗中送别的场景可谓是绿草如茵、山花烂漫。但是面对离别,诗人“以乐景写哀情”,美好的景色反倒更加襯托出了离别的哀伤。面对即将远行的友人,诗人就地取材,摘了一束山花送给他,表达自己的美好祝愿,希望友人前程如花般锦绣。送走友人之后,诗人难掩悲伤,在江边转过身来泪流满面。
除了柳和花,古人送别的仪式中,还少不了歌。
《谢亭送别》中的“劳歌”,就是关于送别的歌。
诗人许浑在谢亭送别朋友。饯别宴上,听罢一曲送别的歌,朋友的船就出发了。许浑不胜酒力,沉沉睡去。醒来之后,许浑并没有说自己有多难过多悲伤,只是黯然惆怅,无言走下风雨笼罩的谢亭。
离别的歌也不一定都是惆怅的。李白的《赠汪伦》中,踏歌送别就格外美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在桃花潭游玩的日子里,受到了汪伦的热情款待。临别时,一群当地的老百姓在汪伦的带领下,踏着节拍,边走边唱前来给李白送行,场面非常隆重。后两句虽然夸张,但通过以水比情,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真挚的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