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书华
摘要:影视批评作为文艺批评家族中的新生力量亟待加强,晋文教授的传帮带实践让一批年轻学者逐渐脱颖而出,同时在研究生培养中摸索出了自己的独特培养方式。晋文的专著既首次提出了“晋派影视艺术”的学术概念,又在研究中选取无人涉猎的空白区进行探究,同时在流派建构方面采取了开放式的视野,在传统流派建构中大胆推陈出新,为流派学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专著的不足之处同样明显,在论述的历史纵深挖掘和深广度开掘方面还有待加强。
关键词:影视批评 晋派影视艺术 流派建构
我在20世纪90年代的《文艺报》曾经发过一篇文章《一个亟待填补的薄弱领域》其主要观点是说,面对作为大众文艺的影视的迅猛发展,影视批评的力量却极为薄弱,其批评水准也有待于提高,而文艺批评的主要力量,其前沿水准,在传统的惯力作用下,都集中在日益边缘化的传统文学的领域,这样的一种生产与需求极为悬殊的不平衡现象,在社会转型期特别突出,影视批评也是如此。
作为历史时间不长的现代艺术,对影视批评力量的加强,固然需要倡导原有的文艺批评力量从文学批评转入影视批评,但更需要的,则是立足于对新的一代批评力量的培养,这正是我看到这本由文艺批评家薛晋文教授带领一批青年学子完成的影视批评著作而感到欣喜的原因。
同样是因为影视是历史时间不长的现代艺术的原因,所以,对影视批评力量的培养,更多的是在高校之中完成的。这本影视批评著作的作者,就是临近毕业的影视专业的学术硕士生。于是,就有着一个如何培养这样的学术硕士生的问题。作为地方本科院校,用学术力量支持当地的文化艺术的发展,是其应尽的学术职责与社会职责,也是高校的学术教育,走出象牙塔与社會双向互动共同发展的通途。我注意到,这本学术著作是太原师范学院、山西大学影视专业学术硕士生在薛晋文教授指导下的集体成果,这样的培养方式及出成果的方式,是培养学术研究生的成功经验。远的有南京大学的培养研究生的治学传统,如许志英老师指导的博士生完成的在学术界反响很大的《中国现代文学主潮》,近的有山西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学术硕士生,多年来持续以山西诗人为研究对象的硕士生毕业论文写作,只是其更多地局限在了山西诗人的具体论析之中,未能将其放在中国诗歌发展的大背景下,所以,未能在中国诗歌界产生相应的影响,但我看到,这本《晋派影视艺术创作管窥》在很大程度上,正在避免这样的一种缺陷。
这本学术专著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上,还有一个值得称赞之处,就是其将批评对象集中于山西影视界有着一定影响但还处于正在成长之中或者说,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的影视导演,或者是那些有着相当的创作成就,但还没有得到相应研究的导演身上,从而如作者所说,是对山西影视研究的“无人区”“空白区”“处女地”的填补与开发。文艺批评的对象,从其知名度或成就大小来区分,我想可以分为这样几类:一类是经典作家作品,批评者对其的研究,更多的是发现其成功的经验以供文艺继续发展之借鉴及接收者汲取其营养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一类是优秀的作家作品,批评者对其的研究,更多的是与其及其接收者共同成长。一类是正在成长中的创作者,批评者对其的研究,有助于其扬长避短更好地发展,有助于接收者更精准地对其创作做更精准的接受。一类是最广大的基层业余的创作者的批评,批评者对其的研究,更多的是营造文艺创作的良好生态与“气候”。本书选取的是对第三类创作者的研究,这使本书的研究对象更为突出更为集中,对推动山西影视生产的作用更为直接更为迫切,也是符合研究者本身实际的研究水准的。
对这类创作者研究的难度或关键之处在于:小题目作大文章。要把研究对象放在一个广阔的学术背景下,汲取丰富的前沿的最有效用的学术资源对其给以定位与研究。我欣喜地看到,本书作者是朝着这个方向做着尽可能的努力,其一个突破点就是,试图借鉴已有的“山药蛋派”文学的研究成果,结合自己所研究对象的实际及其影视艺术的特点,从流派、区域文学角度,发现所研究对象的优劣短长并进一步指出其今后所可能实现的发展空间。在其中,特别突出的研究特点及成绩有三:第一,指明了研究对象所继承所共有的现实主义特点,特别是贴近生活真实,贴近底层,贴近小人物,回到事物本身,直观事物本质。这也是与近些年来中国学界文学界重“写实”的大潮相一致的,如中国学界从重观念突破到重史料呈现的学术转型,如中国文艺创作界非虚构写作的兴起,等等。第二,辩证地正确地理解与处理了弱势文化与强势文化的关系,辩证地正确地理解与处理了立足本土与走向世界的关系。毋庸讳言,山西文化较之京沪文化是弱势文化,中国虽然经济上正在成为世界强国,但相对欧美文化而言,中国文化仍然处于弱势文化位置,这只要比较一下诺贝尔文学奖、奥斯卡奖与国内奖项在国人视野中重量级的差别上即可了然。电影较之文学,参与海外奖项的机会更多。如何看取在国外获奖而在国内不被国人欢迎的矛盾,如何看取在国内有票房有市场有社会反响但走不出国门的矛盾,这在电影界表现更为突出,并在实际上影响着中国影视界的创作。本书作者则在论述中,时时结合具体的作品给以有说服力的论说,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第三,对新的社会格局下,流派的形成提出的有建设性的看法与批评的实践。这就是本书将非山西籍的刁亦男、忻钰坤、毕赣等人列入了晋派影视导演系列,虽然作者只是在晋派影视名家影响力的范围内给以论述。在我看来,随着中国行政力量对创作者创作身份定位的减弱,随着文艺创作者作为自由职业者身份的加强,随着文艺创作者在生活居住区域的自由流动,原有的文艺流派,其地域性文化属性、风格在流派的界定上可能更具有决定性作用,至于作者在体制内的身份等等,则越来越不重要了。不管怎样,本书在流派的论述上,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实践的可能。
如果说,本书有什么不足的话,我觉得,还是在把具体的论述对象放在大的学术格局创作格局给以审视做得不够,还是有着被局限在仅仅就具体作家作品作具体论说的缺点。在论述的深度、广度上,也还欠缺较大,譬如说,未能在学理上事实上具体指明中国电影在西方获奖的深层的具体原因,未能在学理上事实上具体指明中国电影在国内有着经济、社会双效益却无法走出国门的深层的具体的原因,也未能在学理上事实上指明如何将二者做有机的关联,这无疑影响了引导所论述对象的进一步的创作的力度。或者说,小题目作大文章,之“大”还不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