措嘎湖畔的家国情

2022-05-14 16:23昕雨
莫愁·时代人物 2022年5期
关键词:格桑牲畜湖畔

昕雨

阿旺西若

海拔四千多米的喜马拉雅山南麓,是我国重要的边境前沿。这里,冰川和群山包裹着如蓝宝石般的措嘎湖。湖边,常年矗立着一座小木屋,屋顶上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招展,格外醒目,似乎在无声地宣告着它的主权。这座小木屋便是牧民阿旺西若的家。

1959年春天,阿旺西若出生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隆子县扎日乡桑巴东村措嘎湖畔。当地森林资源丰富,村民们大多以狩猎为生。由于措嘎湖位于边境最前沿,中印两国猎人为了打猎,常常互跨边境。

从阿旺西若记事起,村民们与对面印度猎人的冲突就没有停止过。“快、快,关门!印度猎人来了!”父亲将年幼的阿旺西若一把推进屋子。枪声、怒斥声、脚步声、牲畜的嘶吼声,屋外乱成一团。待一切归于平静,展现在阿旺西若面前的是满地的狼藉和鲜血,“快来看,印度猎人杀了我们的牲畜。肉割走了,只剩下内脏。”

在牧人的生活中,牲畜就是一切。所有的日用品都要依靠牲畜获得。“我们打猎,从来不会伤害牲畜,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气愤之余,大家围坐在一起商议对策,决定将牲畜集中起来专人放养,减小被盗杀的风险。

即便如此,偷窃物品、放火烧房、盗杀牲畜,印度猎人的跨境恶行依旧防不胜防。“孩子,这是我们世代赖以生存的家园,你长大了要守好它。”曾经参加过中印自卫反击战的父亲经常对阿旺西若讲起那场战争的情形。“守卫家园和国土,就是要不畏艰险,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这信念深深地刻在了阿旺西若的心里。

有一年深秋,一场大雪覆盖了山谷。三个背着枪、挎着长刀的印度猎人与阿旺西若狭路相逢。阿旺西若迎上去与对方据理力争,“我的祖先世代都在这里放牧,这里一直是我们的草场,以后你们不能过来打猎。”最终,对方灰溜溜地离开了。

措嘎湖每年放牧的时间只有五个月,但它距离隆子县扎日乡政府所在地有35公里。途中需穿越丛林峡谷,蹚过溪流泥泞,攀爬雪山峭壁,徒步翻越那拉、邦拉两座大山和海拔5000多米的杂拉雪山,来回一趟步行二十多个小时,还常伴有熊、虎等野兽骚扰。因此,原本居住在此的九户牧民陆续搬到了山下。

2003年,措嘎湖畔就剩下了一户人家——阿旺西若和哥哥吉金多吉两人。昔日邻居好心劝说:“一起走吧,太苦了,留下来连媳妇也娶不上。”兄弟俩一口回绝,“都走了,这里的雪山、草场,还有美丽的措嘎湖,谁来守护呢?”

自己选的路,再苦也要走下去。累了、病了,只要站在措嘎湖畔,翠绿的湖水、圣洁的雪山尽收眼底,顿时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在年复一年的坚守中,兄弟俩一起放牧巡边、堆砌标识、瞭望观察,倾心守护着家园。

多年来,阿旺西若学会了与印度猎人斗智斗勇:告诉他们这里是中国的土地,有人民解放军常年巡逻;拍下他们偷盗、破坏的罪证,下次遇到进行指责;请人写下英文告示,贴在门上进行警告……以至于有些印度猎人远远看到他,扭头便走。

有一次,阿旺西若将牲畜赶到不远的山头上放牧,返回时发现印度猎人在放牧点的板房上写了字。兄弟俩左瞅右瞅也看不懂文字的意思。“万一有重大情况呢?可不能大意,我去打电话报告乡政府。哥,你留在家里看着。”阿旺西若急得脸都红了。

在措嘎湖打通电话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得步行三个小时,爬到杂拉雪山顶上才有信号。阿旺西若三步并作两步,只用了一个半小时就把这情况反映给了乡政府。乡政府马上派人来核实,还专程给他俩带来了很多面国旗。

自那之后,措嘎湖畔的小木屋屋顶上便一直飘扬着鲜艳的五星红旗。每年即便在大雪封山,无人居住的冬季,阿旺西若也要上山两三次,看看国旗是否在飘扬,“只要国旗在,心里就踏实了。”

尽管在措嘎湖畔生活多年,对这里的山水草木都很熟悉,但危险依旧无处不在。2016年元月的一天,天气格外寒冷。阿旺西若小心翼翼地行走在去往邦拉山的羊肠小道上,一侧是看不见底的悬崖。突然,他一脚踩到了雪下的暗冰,滑了下去。慌乱中的阿旺西若本能地伸手向两边抓,滑落30多米后,他终于抓住一棵杜鹃花的树根,半个身体挂在悬崖边。

待他拼命爬上悬崖,身上的棉衣全都湿透了。他坐在雪地上稳了稳心神,简单包扎下擦伤,随手捡起一根木棍,一瘸一拐地走了下去。像这样的意外不止一次,受伤对阿旺西若来说已是家常便饭。

2017年9月,与阿旺西若朝夕相处五十多年的哥哥因病去世。倍感孤独的阿旺西若陷入迷茫,“哥哥走了,我该怎么样走下去?”办完哥哥的后事,以前的老邻居和亲戚朋友担心他的生活,轮流劝他下山:“你现在年纪大了,万一在山上生病了怎么办?”

他不是没有过心动,谁不想过舒服日子呢?但当他驻足在措嘎湖畔,那些与哥哥相依相伴、共同守护的日子如潮水般涌上心头。“哥哥走了,措嘎湖不能没人守。这里是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只要有人在,家才能看得好,这块土地才能守得住。如果哥哥活着,这也一定是他的心愿。”

决定留下的那一刻,阿旺西若如释重负。他沿着措嘎湖走了很久,默默地对自己说:“守护好措嘎湖周边的一切,不让祖国的神圣领土在我的手中丢失一寸。”

措嘎湖是朝圣扎日神山的必去之地,每年都有很多虔诚之人前往,住一晚才能返回。阿旺西若便在自己的小木屋旁搭建了招待所,木床铺上海绵垫,准备好厚厚的棉被和毯子,省去了大家自带帐篷、被褥的麻烦,再加上免费提供热水等服务,颇受欢迎。阿旺西若是个热心人,来来往往的人员但凡遇到困难,他总是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时间长了,大家都把招待所看作一个温馨的“家”。其实,在阿旺西若的心里还藏着另一个想法:措嘎湖畔的人气足了,印度猎人就不敢来,国境线也就相对安宁了。

五星红旗在山顶飘扬

招待所让阿旺西若的生活变得忙碌,他也因此迎来了爱情。2014年,格桑旺姆从家乡来到扎日乡打工,在招待所里当服务员。日复一日地接触中,两人情投意合,渐生情愫。

“下山生活方便。”确定恋爱关系后,格桑旺姆劝他多为今后打算。“让我搬下去,绝对不可能。”平日里对爱人几乎百依百顺的他一听就急了。之后的日子,阿旺西若常对格桑旺姆讲起自己一家祖祖辈辈与措嘎湖相守的故事。那份难舍的深情尽在眼中,格桑旺姆被深深地打动了。

2015年1月10日,两人在措嘎湖边结为夫妻。沒有鲜花和钻戒,只有两颗彼此深爱的心。每年的五六月份,夫妻二人会赶着牦牛到措嘎湖放牧,直到11月大雪封山前夕再回来。这期间,格桑旺姆承担了下山采购物资的任务,每次都会徒步背着四十多斤的行李上去,肩膀被勒出血痕也不在意。这样的行程不知道跑了多少次。

2019年,政府在乡里给阿旺西若一家修建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家用设备一应俱全,但他从未改变初衷。在他的影响下,格桑旺姆也报名成为一名护边联防队员。如今,他们有了两个可爱的孩子。平常,孩子们总爱是缠着爸爸讲述那些巡边的故事。一家人最幸福的时刻,莫过于漫步在如诗如画的措嘎湖畔边聊边玩,享受天伦之乐。

“阿爸,这是给你们带的生活用品。看看还缺点啥?下次我再给你们带过来。”今年36岁的索朗平措从3岁开始,就被阿旺西若和吾金多吉收养。巡边之余,阿旺西若把最好的爱给了索朗平措,而他的辛苦也被儿子看在眼中,“阿爸这辈子太苦了。他坚守在措嘎湖畔半个多世纪,这种精神值得我一辈子学习。如果有一天,他走不动了,我愿意做他的‘双腿’,替他走下去守下去。”

2021年12月,阿旺西若被评为“2021年中国好人榜敬业奉献人物”。凝视着小木屋顶上鲜艳的五星红旗,回首往昔,他激动地说:“我守的不只是祖国的边境,更是中华民族的尊严。”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钟健 12497681@qq.com

猜你喜欢
格桑牲畜湖畔
射阳湖畔的一座威严纪念碑
破解湖畔“密”语
破解湖畔“密语”
湖畔野炊
糟糕鱼
失去自由的地方—牢
冬季牲畜的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治
格桑加措作品
为什么给牲畜喂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