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让正
(重庆三峡学院财经学院,重庆 万州 404100)
废旧农膜的回收难度大、成本高、难利用,是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难点和农村白色污染治理的重点。 重庆市的废旧农膜回收工作成效显著,受到全国关注,研究重庆市的废旧农膜回收再利用工作对全国的农膜回收率提高有着积极作用。加强废旧农膜资源化利用研究有以下意义:(1)提高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效率,降低土地白色污染,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2)加强农户的环保意识,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加快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
国内学者在农业绿色发展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分析方面。周宏春认为乡村绿色发展是满足社会消费升级、提供生态绿色农产品的需要,是改善人民居住环境、守住乡愁的需要,也是新时代发展的动力来源[1]。 谷芳媛和石晶认为要通过劳动分工提升农业生产的专业水平,创新农产品生产、开发、销售的整个供应链体系中技术手段,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品交易效率,从而挖掘出乡村中的绿色资源,推进村民增收[2]。 于法稳提出要想实现农业绿色发展,提升农产品品质,关键是要保护好水土资源的质量[3]。 樊胜岳、李耀龙、马晓杰等通过中国30 个省份的数据得出了数字化水平与农业绿色发展呈倒U 形的关系,提出加大数字化投入以减小地区发展差异[4]。
在指标评价方面,孙炜琳、王瑞波、姜茜等将农业的绿色发展视为农业发展观的一场革命,提出了创新体制机制,建立一套适合全国各地区农业绿色发展的评级方法,以此为基础加强各地绿色农业发展的责任意识,为全国性的农业绿色发展提供方向指导[5]。许烜和宋微通过资源利用、环境友好、生态保护、农村发展四个维度构建了农业绿色发展的评价体系[6]。 赵熙钰着眼于农业大省河南的生产实际,将农业绿色生产的过程分为了产前、产中和产后并建立了一套农业绿色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7]。
关于废弃农膜资源化利用政策方面的研究比较多,其他的主要集中在对废弃农膜资源化利用的影响因素和现状研究上。李岸征通过对我国的农用地膜污染防治法律制度进行研究,指出了我国现阶段的农用地膜污染防治法律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国外的部分国家的成熟理论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建议[8]。 李丽通过传播学视角,发现农膜回收观念的扩散目前来看是并不成功的扩散,农膜回收效果与政策强度息息相关[9]。关于废弃农膜回收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刘洋、周孟亮、翟雪玲等通过对新疆棉农的调研数据,分析了农膜回收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发现96.89%的棉农愿意接受政府对于回收农膜的补偿,并且得到了正规教育、时间成本、资金成本、收入效益、对环保法规的信任、对政策的了解程度、政府的宣传程度是影响棉农补偿意愿的关键因素,政策类型影响的大小分别为激励性政策、引导性政策、约束性政策[10,11]。
王丹以庆阳市为对象进行研究,得出了废旧农膜的回收率的大小与下列因素有关,大小顺序为:捡拾方式>附近是否有回收点>以旧换新落实情况>农膜覆盖面积>监管是否严格>农膜残留危害认知>乡镇政府宣传培训力度[12]。 蒋琳莉、张俊颷、何可等通过湖北省的调研数据发现,农村废弃物集中处理设施的设置,农户的相关环保意识、提高农户农业收入以及提升农户的受教育水平、都会提高农户的农业废弃物回收积极性[13]。
美国作家R.Carson 最早提到绿色发展,强调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对环境产生破坏。英国经济学家大卫.皮尔斯首次提出了绿色发展的概念,他认为绿色发展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兼顾了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我国首次提出农业绿色发展是在《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 文件中,其对农业绿色发展的定义主要可以概括为坚持环境有好的发展理念,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强化资源利用,推进绿色的农业生产方式,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魏琦认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对绿色发展理念最具概括性的表述,农业绿色发展的核心要义是统筹协调农业发展的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 即实现资源节约、 环境友好、生态保育、质量高效, 突出强调农业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农产品均要实现绿色化[14]。
农业绿色发展不同于绿色农业,它是一种多指标、多方位、多环节、众望所归的农业发展模式,需要通过社会多方的资源利用、生产合作与绿色农业生产方式相结合,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业绿色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废弃农膜是指废弃农用地膜和农用棚膜。废旧农膜危害:(1)破坏农村环境。废旧农膜在田地里难以降解,形成白色污染。 (2)危害农作物生长。 农作物生长过程中根系容易受到破碎农膜的影响,造成水分缺失和根系畸形的后果。(3)破坏土壤环境。地膜碎片在土壤中会影响地下水的渗透,土地的透气性和土地菌群的存活,导致土地干旱和盐碱化。
3.1.1 农膜使用量。 从表1 中可以看出,重庆市近年来农用塑料薄膜使用最多的年份是2017 年,使用量4.55 万t,使用最少的年份是2020 年,使用量4.17 万t;地膜的使用量最多的是2017 年的2.46 万t,地膜使用最少的是2020 年2.26 万t。 从趋势上可以看出重庆市农膜的使用量在近几年是下降趋势。
3.1.2 地膜覆盖面积。根据表1,重庆市2020 年地膜覆盖面积235279 hm2,农作物播种面积3372541 hm2。与前面几年相比较,地膜覆盖面积从最高峰2017 年的256632 hm2逐步下降,直到2020 年下降了7.9%。而农作物播种面积在2016—2020 年期间变化不大。 由此可见,重庆市近年来地膜覆盖面积相对降低。
3.1.3 财政补贴情况。 2020 年共安排3650 万元市级财政资金,用以完成政府购买服务、实施"以奖代补"方式促进废旧农膜资源化利用、扶持加工企业,推广加厚和全生物降解地膜的推广示范,有50%的区县共落实区县财政资金2250 万元支持废弃农膜回收工作。 补助标准如表2 所示,对于村级和乡镇级的回收站实施农膜2500 元/t 和肥料包装袋1000 元/t的补贴,对加工企业实施500 元/t 的补贴,对渝东北、渝东南地区无加工企业、需要转运到周边区县的贫困区县每吨增加运距补助200 元。
表3 重庆市废旧农膜资源化利用补贴标准 单位:万t
3.1.4 回收网点建设情况。截至2021 年2月,重庆市已建成废弃农膜回收点共计2226 个,其中村级回收网点1196 个、乡镇级回收点1130 个、分拣贮运中心35 个,确定39 家回收企业与16 家加工企业负责全市废弃农膜加工处置。重庆全市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基本建成,部分区县已经实现农膜回收点全覆盖。
3.1.5 废旧农膜回收量。 2020 年重庆市完成废旧农膜回收22314 t,农膜回收率达到87.7%,比国家的任务目标高出7.7 个百分点。 截至2021 年11月,黔江区完成废弃农膜回收265.585 t,回收率88.3%;万州区完成农膜回收430.54 t,回收率90.7%;丰都县完成农膜回收696.39 t,肥料包装袋143.57 t,共计839.96 t,农膜回收率达87.35%;奉节县完成农膜回收331 t,回收率达87%。 从上述数据不难看出重庆市2021 年废旧农膜的回收率会高于2020 年的水平。3.1.6 政策宣传情况。 重庆市非常重视宣传工作。 重庆各区县结合当地风俗习惯,开展了多方法,多渠道、高频次的“接地气”的环保宣传。 在永川区,通过助贫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烨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等单位协同开展模范示范工作;在大足区,每个村都会安排大喇叭进行废旧农膜回收的宣传资料播报;在梁平区,村委会和农家院坝成为了宣传环保的场所;在綦江区,有大量的流动宣传车辆挂着宣传横幅穿越大街小巷和村落进行宣传;在潼南区,政府鼓励农户编废旧农膜回收顺口溜、 发放印有宣传标语的小物件。
3.2.1 形成了新的工作模式。 要坚持农业绿色发展,减少农田“白色污染”,保护农业生产环境,重点在废旧农膜回收工作的落实上。重庆市强化废旧农膜回收的方式,回收采取现金收购、以旧换新、以物易物等方式极大地促进了农户参与的积极性。重庆在废弃农膜回收过程中充分借助了供销合作系统的组织优势、网络优势和服务优势。重庆各个区县的农膜回收利用工作均是在地方供销合作社牵头下开展,基本建成了“农户-村级回收点-乡镇级回收点-区分拣储运中心-加工企业”的服务网络体系,这一产业链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农户出售废旧农膜的积极性。 这也让农户、企业形成了新的利益链条,让废旧农膜能够最大限度地离开耕地、进入回收网点、化作新资源。
图1 废旧农膜回收模式图
3.2.2 形成了示范推动作用。 全国供销总社在2020年7月肯定了重庆供销社的工作成果,重庆市的废旧农膜回收工作成为了供全国学习的典范。重庆市的做法在于“有创意、有办法、有魄力、有远见”。有创意,体现在重庆供销社为了让“废物”有一个好的去处,构建了从回收到加工的全产业链。 有办法,在于自研环保循环系统,使废旧农膜变成了统一规格的黑色工业塑料颗粒。有魄力,重庆市供销社在市财政局支持下,提前下达部分区县加工企业补贴预算,助力废旧农膜回收工作的进行。 有远见,重庆市试点无废城市,2019年开始进行14 个区县进行可降解地膜试验示范,到2021 年的涉农区县全覆盖,在农业绿色发展的道路上起着先锋模范作用。
重庆市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较多,土地耕种活动基本是老人和妇女承担[15]。 这部分劳动力普遍存在受传统的粗放经营思想影响较深、文化素质不高、环保意识淡薄的特点,加之废旧农膜拾捡难度大、重庆的丘陵地形加大了拾捡难度、回收价格并不能使农户动心,这就使得农户的积极性变得非常低。 通过调查发现原因主要有:(1) 农用塑料薄膜会因为使用时间和产品品质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破损,影响拾捡工作的进行。 (2)给农民的回收价格不具有吸引力,1.5 元/kg的回收价格是财政补贴倾向与再加工企业造成的。(3)农村的劳动力短缺,人工费用上升,回收费用不具吸引力综合导致了大块的废旧薄膜有人捡,零碎的没人捡,使田间废旧农膜残留仍然较多。(4)重庆地形的限制让这一份钱更难挣。 重庆市多丘陵,田间地头载具难达,加上这一带农户多会使用农膜进行稻谷的种植,遗留在水田里的农膜更让人不想拾捡。
重庆市耕地98%都处于丘陵地区,土地破碎,有80%的土地面积都小于666.7 hm2,并且农户土地分散,这也导致了农膜的使用分散且使用量小,加大了农业机械的使用成本。近年来政府对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的投放力度加大,这是存在一定政策红利的,但是废旧农膜拾捡机械的研发制造存在一定的技术难题,使得各地的机械都是地区特性高,不适合大面积推广。第二,机械化回收虽然是未来努力的方向,但是现如今的技术还不成熟,使用机械作业,成本高、效率低。第三,通过笔者在重庆市的多方调查,发现现如今的废旧农膜拾捡还是以人工为主。
代世林是一位企业家,他与綦江区供销合作社合资组建的合民鑫公司是綦江区最大的废弃农膜加工一体化公司,在全区有21 个乡镇级回收站和62 个村级回收网点。 就是这么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公司,在经营一年之后还是没有盈利。 合民鑫公司透露回收1 t 废旧地膜需要支出人民币800 元,可以生产出价值500 元的塑料颗粒。 就以这种经营模式来看,合民鑫公司无法依靠自己实现盈利,现阶段只能靠政策扶持维持生产,这也是废旧农膜加工企业的通病。 如果加工企业倒闭,废旧的地膜也就没了去处,这不利于白色污染的治理,更不利于农业的绿色发展。
在2018 年5月,国家农业农村部出台了使用农用地膜的新标准,限制0.01 mm 以下的超薄地膜。 但是仍然有不法企业生产和销售超薄地膜,超薄地膜流入市场加上农户对此不敏感,很容易购入不达标的地膜,这会让本就不易进行的废旧农膜回收工作变得更加艰难,造成更大的环境污染。
对于农户的主动拾捡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本文建议:(1)重庆市要加强政策宣传和舆论引导,抓住春节等人员聚集的时机,让农户意识到废旧农膜引起的“白色污染”的危害性,要给农户讲明白废旧农膜残留在土地间对农业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 (2)要提高农户出售废旧农膜的价格,依靠价格的吸引力,引导农户参与到农膜回收工作中。(3)完善“村村通”的建设,针对一些农地偏远的地区,农户会因为距离太远而降低农膜拾捡的积极性,完善道路建设会对此有一定的帮助。
重庆市由于地形限制和农地破碎程度较高的原因,机械化进程艰难,针对此情况可以以政府为主导,农机企业为核心,研发小型的残膜捡拾机,提高低需求农户的使用可能。 加大政策扶持,让农户有足够的能力负担残膜拾捡机的费用,从而提高拾捡废膜的机械化水平,让残膜回收率变得更高,加速循环经济的发展,提高农业绿色发展的机械化水平。
农膜回收的地点与农户到回收点的距离存在紧密的联系,加快村级和乡镇级回收点的建设是促进农膜回收率提高的必要手段[12]。 重庆市部分区县已经实现了村级回收点的全覆盖,但是发展还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这也就需要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增加从业人员数量,促进全市村级回收点的全覆盖,让所有有意愿参与到农膜拾捡的农户能用最短的时间完成“农户-村级回收点”这一流程。 针对废旧农膜加工企业难以赢利的问题,应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保证现阶段企业的运行;企业也应当加快业务和技术的创新,让业务多元化,技术精密化,做到企业资金的自给自足。
重庆市仍然存在超薄地膜在市面上流通的现象。重庆多个区县禁止使用厚度低于0.01 mm 的超薄地膜,定期开展超薄地膜清理专项行动。但是堵不如疏,重庆市2019 年11月开展可降解生物地膜的示范点工作,与普通膜相比,这种可降解生物地膜可以在210 d 以内完全降解为水和二氧化碳,不会对土地造成污染,还有肥土的作用[16]。 重庆市的试点虽然还在进行,但是要实现农户的可降解膜采购使用仍然困难重重,农户难以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不利于推广,这就要求政府要出台政策,加大宣传,提高财政补助,让可降解地膜变成农户的首选薄膜,这也是绿色农业的前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