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超,冯春林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提质增效、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对复合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高职教育为地方经济发展输送技术技能型人才,要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提出了要建设50个左右的高水平高职学校及150个左右的高水平专业群,这标志着高职教育已进入“双高”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时代。《意见》提出要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人才资源。
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一直是教育界研究的热点,很多学者从不同的教育类型、学科或专业门类开展了研究,如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1-2]、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3-4]、专业学科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5-6]。这些文献在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结构、内容、实施等方面做了有益探索,但关于专业群层面的研究不足,实践中还存在保障体系不健全等问题[7]。本文以专业群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内涵和特征,在进行过程解构基础上,提出构建质量保障体系的措施,以促进“双高”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包括以学校为主体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以政府、社会、企业为主体的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其中学校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本源和核心。本文经研究认为,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是为了实现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运用系统原理将组织、资源、任务、活动联系起来的有机系统。
1)保障体系的目标。一是达成,即从“生产者”视角达成预先制定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二是服务,即从“服务对象”视角培养优质的,匹配相关产业群、岗位群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2)保障体系的主体。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主体不仅包括教学机构,如二级学院、各专业所在的教研室,还包括图书馆、后勤保障部门、团委、学生处、教务处等相关职能部门。
专业群人才培养包括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过程,例如目标决策、制定标准、教学运行、质量监查、质量评价和反馈改进等,这些过程循环往复、不断修正与改进,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螺旋提升。
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生产组织方式也不断重构调整,面向单一产业、单一岗位的培养模式已难以适应新的发展要求,面向产业群、岗位群的专业群培养模式应运而生。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是为了培养具有宽泛的职业知识基础,具备复合技能、素质的人才,这体现了保障目标的集成性。专业群输出的人才要面向区域的特色产业、主导产业及产业业态,这体现了保障目标的特定性。
专业群内各专业学生既要掌握本专业的知识、技能,也要学习群内相关专业的知识、技能,以适应岗位群的综合要求。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联合培养,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发展规划需统一制定;专业群的师资、课程、实训条件等要素需互相耦合;专业群课程资源、实训资源需对群内外开放共享。
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需遵守“戴明环”质量管理原理,由计划、实施、检查、执行等阶段环环相扣,体现了实施过程的逻辑性;在制定标准、教学运行、质量评价等过程中,以专业群为基本单元开展工作,打破了专业间的壁垒,教学主体间形成联动工作机制,以保障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
专业群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基于人才培养投入、产出的逻辑主线,将专业群人才培养全过程解构为理念层面、输入层面、运行层面和输出层面,如图1所示。
图1 专业群人才培养过程
专业群人才培养的理念层面包括专业群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发展规划、质量标准、相关制度设计等内容。理念层面的影响对人才培养有规范、引导作用。“双高”专业群的建设需满足地方产业升级对工匠型人才的需求,深化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专业内涵建设,提升人才培养的层次和水平。
专业群人才培养的输入层面是人才培养所需的资源条件总和,包括经费、基础设施、师资队伍、课程、教材、实训条件等。输入层面的要素源于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多方主体的共同投入。“双高”专业群的建设需有充裕的经费、良好的基础设施、结构化师资团队、优质的课程等资源要素的投入,才有高质量人才的产出。
专业群人才培养的运行层面是人才培养实施的具体开展与管理活动的总和,包括课堂教学、实验实训、技能大赛、第二课堂、毕业设计等。运行过程中需做好培养质量监控、质量评价、质量诊改等。“双高”专业群建设中,课堂教学与实验实训仍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形式,需建立“过程监控、多元评价、持续改进”的闭环式质量管理体系,全面保障教学与实训等环节的有序运行。
专业群人才培养的输出是具有复合型知识、技能与素质的毕业生。对毕业生质量需采取多维主体进行全方位评价,以用人单位的视角,对毕业生进行质量评价,反馈人才培养质量存在的问题,以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1)人才培养质量要体现外适性的要求。“双高”专业群及其专业的设置、人才培养规格等需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因此,修订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群发展规划时需到企业、标杆院校等进行调研,了解区域产业的需求、岗位群的新要求,以及时调整专业群的人才培养定位。
2)制定专业群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质量标准包括资源保障标准、培养达成标准、成效标准,体现高标准要求、融合多专业、可量化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特点,并做好质量提升计划。
3)制定专业群相关制度。通过制定专业群教学组织制度、专业群带头人制度、专业群教学质量管理制度、群内专业辅修制度等,确保对专业群人才培养有规范作用、激励作用和引领作用。
1)重构专业群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保障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按照“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原则重构专业群课程体系[8]。“底层共享”是指设置培养专业群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平台课程;“中层互立”是指根据群内专业不同职业方向设置的、由核心课程组成的模块课程;“高层互选”是指开设可互选、共享的拓展性课程,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是保障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双高”专业群需建设高水平、高层次、内外结合、混合多元的师资队伍。一方面,通过将企业的能工巧匠、技术骨干,行业的领军人才引进课堂,合作开展项目研究,落实双元育人;另一方面,加强校内“跨界型”“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完善分类、分层的培训体系,通过“企业实践进修+访学+学历进修+校本培训”等多样化的培训形式,建设适合专业群发展的专职教师队伍。
3)开发综合实训平台。实训资源是保障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的必要条件。“双高”专业群需开发综合实训平台。一方面,统筹校企双方的智力、物力、资金、技术等多维资源共建实训资源;另一方面,做好综合实训平台的规划与运行管理,推进平台的开放和共享。
1)质量生成管理。质量生成管理是对人才培养质量生成的实施过程管理,确保按照既有的标准、方案、计划实施,达成培养目标。在专业群培养模式中,以精细化的学情分析为起点,实施分组学习、课岗结合、书证融通等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以企业真实任务为驱动,把课堂搬到生产一线,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结合,确保复合型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
2)质量监控管理。遴选具有较强专业知识和丰富教学经验的人员,组建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督导小组,以听课、教学工作常规检查、抽查和巡视、组织师生座谈会等方式开展质量监控工作。通过发现问题、督促整改、总结经验,促进专业群教学管理水平持续提升,推动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3)质量评价管理。设立科学规范的评价标准,健全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双高”专业群日常教学质量评价与人才培养质量保障评价。采用以学评教、同行评价、督导评价等多种形式,从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开展专业群教学质量评价;以专业群相关责任人、职能部门负责人、校外专家为主体,开展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保障评价。
4)质量诊改管理。对照专业群人才培养各项质量标准,结合评价结果以及质量监控与追踪反馈的信息,开展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化诊改。从学校、专业群、课程、教师、学生等层面开展相关工作,以“机制+文化”为驱动,构建网络化、全覆盖的质量诊改体系。
在输出层面做好毕业生的质量追踪。质量追踪周期包括短期(1年)、中期(1~5年)和长期(5~10年),质量追踪调查对象包括用人单位、家长和毕业生。从家长角度,评价学校育人的质量与水平、师风师德、校风学风等;从用人单位角度,评价毕业生的知识、职业能力、专业素养,以及与其他学校毕业生的对比情况;从毕业生角度,做好毕业生的自评,调查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的相关度、课程的匹配度、教学满意度等。
本文基于人才培养的投入与产出逻辑,构建了理念层面、输入层面、运行层面、输出层面递进式的保障体系,对高职院校专业群如何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提供了借鉴。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子体系,如质量监控体系、质量评价体系、质量诊改体系、质量追踪体系等方面的研究深度还有待加强,将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