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血管介入治疗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疗效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

2022-05-13 03:25欧阳坤杨国栋唐英高鑫汤钊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总院神经内二科江西九江332000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2年9期
关键词:脑组织神经功能血小板

欧阳坤 杨国栋 唐英 高鑫 汤钊 (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总院神经内二科,江西 九江 332000)

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是指大脑血液循环障碍导致局部脑组织缺氧、缺血甚至坏死,最终导致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组疾病总称〔1〕。研究发现ICVD与颅内外血管狭窄密切相关,且随着患者年龄增大,血管状况逐渐恶化,病情逐渐加剧,因此老年人是该病的主要发病人群,且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复发率高及痊愈率低的“四高一低”的特点〔2〕。目前,临床治疗ICVD的主要方法包括药物、手术及颅内血管介入治疗三种方法,其中手术治疗因创伤大、并发症多等缺点导致临床应用局限性大;药物与颅内血管介入治疗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手段〔3〕。但药物治疗容易受溶栓禁忌及时间窗等因素影响,疗效并不满意。随着介入技术的不断成熟,颅内血管介入可直接开通闭塞血管,恢复脑部血流供应,在治疗ICVD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本研究通过比较颅内血管介入治疗与药物治疗老年ICVD在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及神经功能的效果差异,分析颅内血管介入对老年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在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160例老年ICV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ICVD的诊断标准,且经影像学确诊;②符合颅内血管介入治疗的标准;③具有神经系统损伤症状;④知情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出血性疾病或存在出血倾向;②对研究药物存在禁忌者;③合并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④合并血液系统、免疫系统疾病者;⑤存在认知功能障碍或精神障碍者;⑥近期有其他手术治疗者。将所有入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80例。两组年龄、性别、平均动脉压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根据患者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戒烟戒酒、控制血压、控制血糖等常规对症治疗。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国药准字H20065051,沈阳奥吉娜药业有限公司)100 mg,1 次/d;阿托伐他汀钙片(国药准字H20051407,辉瑞制药有限公司)20 mg,1次/d。根据患者病情,两种药物均连续用药24 w。

观察组给予颅内血管介入治疗,介入前给予患者阿司匹林肠溶片(国药准字H20065051,沈阳奥吉娜药业有限公司)100 mg,1次/d;氯吡格雷(国药准字J20180029,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75 mg,1次/d;连续服用3 d,行介入手术前输注舒地尔预防脑血管痉挛。待患者全麻后,检测生命体征,于腹股沟下行股动脉穿刺,在X线血管造影机的指导下,插入导丝头段通过狭窄部位,经微导丝引导扩张球囊撑开狭窄部位,观察血管再通情况,撤出器械,术毕。术后给予相同剂量的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根据患者病情连续服用24 w。

1.3观察指标 ①血液动力学指标: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两组血管收缩期峰流速(Vs)、舒张末期流速(Vd);②血液流变学指标:分别于治疗前后,抽取患者肘部静脉血5 ml,分离血清后采用LYB-N6B 型全自动血流变仪检测两组血浆黏度、血小板聚集率、网织红细胞情况;③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缺损情况进行评价;④不良反应发生率:随访过程中统计两组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t检验、χ2检验。

2 结 果

2.1两组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比较 治疗后,两组Vs、Vd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比较

2.2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比较 治疗后,两组血浆黏度、血小板聚集率及网织红细胞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2.3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分,n=80)

2.4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随访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n=80〕

3 讨 论

ICVD的发病机制与血管管壁病变及血流动力学障碍等因素密切相关,尤其是当血小板聚集形成斑块导致颅内动脉闭塞,进而导致脑组织缺氧、缺血,继而出现脑组织坏死并引发不同程度的脑损害〔4,5〕。ICVD患者因脑缺血部位或缺血情况,会出现失眠、情绪不稳、恶心呕吐、头晕目眩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昏迷休克甚至是死亡。研究表明,ICVD患者脑组织坏死情况多发生于缺血中心区域,而外围仍有大量神经元存活,如能尽快开通闭塞血管,恢复脑组织血流供应,即可有效改善缺血外围区域供氧供血状态,改善患者预后状况〔6,7〕。目前,临床治疗ICVD的主要方法有药物治疗、外科手术及颅内血管介入治疗。药物治疗是较为常用的治疗方法,主要采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聚集类的药物进行治疗,通过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控制并缓解病情。但是,药物治疗存在明显的弊端,主要包括不能有效缓解脑组织缺血导致的神经损伤,不能有效根治ICVD,且存在较为明显的不良反应〔8,9〕。而外科手术给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大,患者恢复困难。

颅内血管介入治疗是通过在血管内植入支架,达到扩张或重建血管的目的。ICVD患者因血管病变或硬化导致管腔狭窄血流速度明显加快〔10,11〕。本研究结果主要是由于药物治疗虽然能够起到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患者病变血管狭窄的状况,溶栓或治疗血管病变的效果比较差。观察组采用颅内血管介入治疗在血管内狭窄区域置入支架,利用血管自身弹性增大血管内直径,从根本上解决病变血管狭窄的问题,因此患者血流速度改善显著〔12〕。同时,ICVD患者容易出现血小板聚集、血液黏稠度上升等血液流变学改变,进一步增加患者血栓堵塞的风险;对照组虽然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但并不能从根本上缓解患者血管狭窄及血流速度等情况,因此在改变血液流变学方面的作用有限,而观察组通过扩张血管,使得堵塞或狭窄的血管再通,血液流通顺畅,有限达到了降低血小板聚集及血液黏稠度的问题,因此观察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ICVD患者因血管堵塞或狭窄时大脑供氧供血不足,脑细胞血液灌注不足,导致神经功能受损,研究中两组治疗前NIHSS评分都显示患者的神经功能存在缺损状况。对照组在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状况较治疗后所有改善,这主要是患者血流放缓、血小板聚集率降低,导致患者大脑供氧供血情况有所改善〔13〕。而观察组经颅内血管介入治疗后,神经功能恢复显著,其机制可能在于,通过颅内血管介入治疗后患者堵塞或狭窄的血管再通,恢复正常血流,从而为中枢神经系统的修复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患者缺血区域的血流供应恢复,可促进血管新生,降低神经元继发性损伤,从而促进脑功能重塑〔14〕。因此,经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在患者治疗过程中密切随访观察,结果表明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这主要是由于患者经颅内血管介入治疗后疗效显著,另一方面,颅内血管介入治疗后患者病变血管内膜重新修复,血管内皮功能逐渐恢复,有效防止了新的血栓形成,因此患者出现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概率明显降低〔15〕。

综上,老年ICVD患者采用颅内血管介入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血管堵塞或狭窄情况,确保血液顺畅流动,有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高。

猜你喜欢
脑组织神经功能血小板
献血间隔期,您了解清楚了吗?
电针对慢性社交挫败抑郁模型小鼠行为学及脑组织p11、5-HTR4表达的影响
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利培酮结合银杏叶胶囊治疗对神经功能的改善效果
集束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机采血小板和冰冻血小板临床输注效果的差异分析
外周血网织血小板百分比检测对血小板减少及输注无效的意义
不同方法调整血小板数量对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的影响
山楂叶总黄酮对大鼠缺血脑组织p38蛋白表达的影响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