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人物有效教学小说类课文

2022-05-13 13:12郑艳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2年3期
关键词:老支书冲突小说

郑艳

小说是高年级教材中的重要文体,也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资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一个纯粹的小说单元,其语文要素也揭示了“情节”“环境”“人物”的小说三要素。小说以刻画典型、鲜明的人物形象为己任,因此教师就需要紧扣小说的文体特点,尤其是小说三要素,尝试让学生从不同的维度来感受形象特征。笔者就以这个单元的开篇课文《桥》的教学为例,谈谈是如何教学小说类课文的。

一、感知辨析,借助环境凸显人物

环境是小说描写的核心要素之一,不仅展现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还承载着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作用。小说中典型的人物、独特的事件都是发生在特定的环境之中。因此,小说中的环境都是与情节的发展相辅相成的,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资源。

《桥》一文在环境方面的描写虽然笔墨不多,却形成了一条线索,让整个故事有机地串联了起来,从而将故事中危急、紧张的氛围渲染了出来。如开篇作者就将由于山洪暴发而造成的村民混乱以及危急的氛围烘托了出来。短短的一百多字,却被作者划分成为五个自然段,后续人物的出场、相互之间的冲突也都在这样的环境下形成。为了配合氛围的紧张与危急,作者在描述环境时,也多用急促、有力的短句,短句所形成的节奏和韵律,无形之中就给读者产生了紧张与急迫之感。

教学这样的语句,教师可以分四步。首先,让学生从整体上朗读、感知这些短句,形成整体性的感知,仿佛多迟疑一秒,就离危险更进一步。随后,教师组织学生将思维进一步聚焦,关注让自己觉得心都提起来的关键语句。如“山洪咆哮”与“受惊的野马”,凸显了洪水的凶猛,破坏力之大。从“木桥开始发抖”“痛苦地呻吟”,想象万一桥断裂,就会将群众置于失去生命的境地。紧接着,将学生的阅读思维从原本的理解转向写作方法的洞察上。这篇小说的环境描写,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可谓是比比皆是。如咆哮的洪水、跳舞的洪水以及放肆地舔、蹿、爬等,都将凶猛的洪水拟人化,将一幅幅鲜活的动态画面展现在读者面前。最后,引导学生关注随着情节发展,穿插在人物言行中的环境描写,随情节的发展和推进,所展现出来的语句也就越发有力。

纵观这一教学案例,教师以小说文体的视角,引导学生以课文中的环境描写为蓝本,分别经历了内容感知与表达形式洞察两个核心过程,在朗读、感知与品悟的过程中,让学生穿梭于语言文字符号中,感受语言文字背后所蕴藏的情感内涵以及作者所包含的创作智慧。

二、体悟洞察,梳理情节内化品质

事离不开人,人离不开事。小说的情节跌宕起伏,主要借助于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言行所形成的巨大冲突。人物在具体冲突、独特情节下的言行,不仅可以展现人物角色之间的联系,还能够展现人物形象的个性特点和精神品质,凸显人物与情节之间的紧密联系。

《桥》一文之所以精妙,就在于作者能够在短短的篇幅中设置出各种不同的矛盾冲突。面对洪水暴发,村民们手足无措、仓皇出逃,与镇定自若站在桥头控制场面的老支书形成对比,就此形成第一次冲突。第二次冲突是老支书命令“党员排在后边”时,有人提出了“党员也是人”的抱怨,至此形成了观点上的第二次冲突。第三次冲突是在洪水已经“舔到人们的腰”时,老支书与一位冲在最前面的小伙子发生了矛盾。第四次冲突是在桥摇摇欲坠的最后关头,老支书与小伙子在生死之际,选择谁先过桥,再次发生了冲突。

面对作者所设置的情节和冲突,教师可以将这一内容的教学设置为三个板块。其一,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和梳理故事情节的发展,并对应提取起因、发展、高潮和结果的相关信息,罗列出故事发展的情节线索图。其二,统整联系发展的情节与穿插其中的环境,并在情节和环境一一对应的过程中,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在情节推进中,环境有着怎样的变化?小说中的老支书、小伙子和村民之间,分别都发生了什么?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提炼和概括故事中的四次冲突,感受微型小说情节设置上的精妙与独到。其三,整合联系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语文要素,由阅读的内容想开去,积极鼓励学生借助课文中现有的资源,进行拓展性、想象性的思考:除了课文中所设置的情节之外,结合当时的人物和环境,你觉得还可能有哪些冲突?此时,学生的思维在小说环境的渲染与四次冲突的推动之下逐步被打开。有学生认为有形势危急与人们求生欲望之间的冲突,还有学生看出了老支书作为父亲和村支书两种不同身份的冲突。一边是生活中的父亲和丈夫,一边是工作中的支书与党员,但在这种矛盾和冲突下,老人将群众利益放在了第一位,甚至将自己的儿子从队伍中揪了出来,坚守了自己的党性原则。而在最后时刻,他却将生的希望留给了儿子,凸显了自己作为父亲的职责与爱子之心,更彰显出了老人身上巨大的光辉之美。

在这一案例的教学中,教师没有让学生的思维停留在表层的情节上,而是紧扣情节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矛盾和冲突,让学生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体悟并内化了人物的精神品质。

三、品味涵泳,依托细节对话人物

小说的创作可以利用虚拟化的场景,展现人物的形象特点,从而起到反应社会生活、揭示社会矛盾的作用。因此,作者往往会将描写的细节聚焦在人物的言行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品味式閱读和涵泳式阅读的方法,与课文中的人物进行对话,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解构小说所蕴藏的主题。

《桥》是一篇极具时代气息的小说,但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相对有限,对于课文中党员和村支书这样的名词并不十分了解,所以,他们在体悟人物特点、明晰小说表达的主题时会遇到一定的障碍。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人物言行的细节中开掘出适切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在入情入境的感知与品析中,将人物的形象鲜明地凸显出来。

如教师组织学生圈画出描写老支书语言的文字,并让学生对自己觉得最感动的语句进行批注。在具体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先从老支书的语言中感受到了他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威严,这些可以从描写人物对话时的语言以及“冷冷”“像只豹子”等关键的词句中感受到。此时,教师出示了四年级下册《“诺曼底号”遇难记》中描写船长哈尔威的语句,并引导学生进行对比辨析:同样都是用语言来震慑别人,但内容和方法相同吗?显然不同,船长哈尔威是用威逼、恐吓的方式展开的,如“哪个男人胆敢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而老支书却是以“退党”的方式来震慑。对比之下,学生就能认识到老支书在人民心目中地位崇高,得到了全村人民的信服。其中,不少学生也发现,老支书的语言非常简短,如“桥窄”就两个字,并没有做过多解释,不仅体现了当时的情况危急,还凸显了老支书在面临险境、面对失控场面时的沉着与冷静。

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借助于提示性语言,引导学生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了揣摩,同时学生也进行了拓展性对比阅读。学生在辨析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人物的特质,不仅有效地理解了课文,还关注了提示语和人物语言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在感受人物形象特点的过程中思辨能力得到了发展。

小说类课文的教学,教师需要精准解读编者的设置用意,尤其需要深入理解文章中的内涵,引导学生紧扣课文中关键的语言,将人物形象的感知置于重要的地位,抓住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深入地感受人物形象,并借助小说核心三要素的文体特征,将课文信息构建成为一个立体化的整体,从而让学生在构建知识、获取信息的基础上,学会从多个角度把握人物的形象特点,将小说类课文的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猜你喜欢
老支书冲突小说
叁见影(微篇小说)
遛弯儿(微篇小说)
执灯而立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秘密
回避冲突不如直面冲突
冲突管理
举报信
好处费
全面冲突管理的构建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