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适应性研究

2022-05-13 10:23赵晶晶张薇张浩
职业技术教育 2022年12期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城市群

赵晶晶 张薇 张浩

摘 要 增强适应性是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党中央对职业教育改革提出的明确要求。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是我国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单元。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发展需要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做支撑,发展与城市群产业相适应的职业教育是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的关键步骤。基于产业分析的视角,对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职业教育适应性进行研究发现,大湾区职业教育存在资源规模不足、分布不均、专业与产业匹配度有待提升、职业教育合作难度较大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是: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协同治理组织架构,理顺竞合关系;稳步扩大各层次职业教育规模,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充分利用产业优势,增强产教融合广度、深度和灵活度;提升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科学性,明确各级城市角色定位。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职业教育适应性;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2)12-0024-06

一、问题提出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世界级城市群的发展目标。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从国际经验看,构建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符合经济空间演变规律。据统计,美国以纽约为中心城市的东海岸城市群以占美国1.5%的土地承载了美国约20%的人口和经济总量;日本以东京为中心城市的首都圈,以占6%的土地承载了日本60%的人口和更高比例的经济总量[1]。由此可见,未来国际竞争将逐渐演化成城市群之间的竞争,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将是我国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单元。城市群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本要素的投入,从我国现实情况看,城市群建设的关键要素正在由资金、土地和低层次劳动力向高层次、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逐渐转变。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彰显出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国际经验同样表明职业教育与城市群建设之间具有良好的协同效应,职业教育成为区域产业效率提升的重要推动力。近年来,党中央多次强调要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发展要求。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再次强调要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增强适应性是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根本方向。因此,如何在特定地域范围内为数量、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相异的城市发展做好服务,如何进行更加有效的区域职业教育资源调整进而提升适应性,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议题。

职业教育是与区域经济社会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适应性是其天然属性,且具有明确的空间指向,其核心在于职业教育人才供给对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的适应能力,不适应区域产业发展的职业教育不能称之为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为此,对于职业教育适应性的研究多以特定区域范围为基点,将城市群作为基本单元对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适应性进行分析会发现职业教育调整的新思路和新视角,这也是近年来学界研究的热点。关于人力资源对城市群建设的支撑和互动作用,城市群聚焦理论、工业区位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以及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相关理论等均为以上论述提供了强有力支撑。从实践领域看,以纽约、伦敦、东京、巴黎、洛杉矶五大都市为核心的城市群产业链与职业教育空间布局存在良好协同发展效应,对我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我国针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与职业教育适应性研究主要出现在近几年,根据研究内容可以概况为三种类型:一是区域化发展视角下的探索。例如,安冬平通过多重维度的动静态分析提出构建动静结合、时空兼备的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立体多维式”内涵解释框架[2]。二是实践探究。例如,陶红、林徐润都通过对粤港澳大湾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产业结构相关数据进行测算,提出加强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策略[3][4]。三是教育生態学视角下的理论研究。例如,董平等提出要构建包含大湾区生态、学校生态、课堂生态的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生态系统[5]。总体来看,目前相关理论研究较为成熟,特别是基于多学科交叉视角的协同治理研究对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提出了诸多有益建议,但是实证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受制于香港和澳门相关数据获取困难,且部分指标统计口径与其他城市存在差异,本研究基于产业分析的视角,聚焦于粤港澳大湾区珠三角九市(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的职业教育适应性分析,数据来源于2020年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和城市统计年鉴,其中高等职业教育特指专科层次,中等职业学校数据不包含技工学校,此外亦可能存在督导评估数据与事业统计存在小幅偏差的情况。

二、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适应性分析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现阶段区域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大湾区经济发展为职业院校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与产业支撑,职业院校也为大湾区建设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持,二者相辅相成耦合发展,对大湾区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适应性进行研究是解释并解决现实问题的必然要求。

(一)产业发展与职业教育概况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典型的产业集聚区域,肩负着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重任,目前几乎涵盖所有产业类型,形成了集金融、科技、多类型产业于一体的综合产业群,特别是中心城市产业优势的外溢效应有效促进了周边城市的发展。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的地区生产总值与三产占比情况如表1所示。2019年,大湾区九市地区生产总值为8.7万亿元,对全国GDP贡献率为8.6%,仅次于长三角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在全国的经济地位居于前列。其中,深圳、广州地区生产总值均超2万亿元,佛山和东莞地区生产总值在1万亿元左右,其他城市不足0.5万亿元。随着科技与交通的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形成了服务业逐渐集中于核心城市、制造业主要集聚于外围城市的格局。从产业结构看,第三产业占比最大的城市包括广州、深圳、珠海、江门、肇庆,呈现出“三、二、一”的产业格局,佛山、惠州、东莞、中山第二产业占比最大,呈现出“二、三、一”的结构。具体来看,广州第三产业在三产中占比最高,达71.6%。深圳第三产业比重达60.9%,文化创意、高新技术产业尤为发达。

大湾区内地九市中等職业学校共183所,其中广州最多,达58所,占比31.7%;其次是佛山26所,东莞20所,惠州、深圳、江门、肇庆、中山在10~20所之间,珠海仅有7所。高等职业院校共67所,其中广州最多,达46所,占比高达68.7%;东莞有4所,深圳、佛山、惠州分别为3所,江门、肇庆、中山和珠海为2所,占比不足7%。从学生规模看,大湾区九市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共46.3万人,其中广州最多,为15.8万人,占比34.2%;其次是佛山6.6万人,惠州、深圳、江门、肇庆、中山在校生均不足5万人;珠海仅1.8万人,占比3.9%。高等职业院校在校生共69.7万人,其中广州最多,为48.5万人,占比69.7%;其次是深圳4.7万人,东莞、江门、惠州、中山、肇庆、珠海在校生均在4万人以下。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职业院校及学生规模分布情况见表2。

(二)适应性概况

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格局下,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具有新的发展逻辑和价值判断,与产业发展的适应性体现在诸多层面。考虑到数据可获得性和聚焦研究重点,本文主要从专业设置、校企合作和学生就业等方面展开分析。

从专业设置看,大湾区内地九市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当前劳动力市场就业结构存在明显差异,专业设置向第三产业过度倾斜。成渝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也存在类似情况,但是大湾区该问题尤为突出。以高职为例,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比为49.3%,高职第三产业专业数占比高达71.5%;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占比为50.7%,第二产业专业数占比为28.0%。在中职学校专业设置上,也存在同类问题,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比为49.3%,中职学校第三产业专业数占比为81.3%。我国主要城市群分产业就业人员、高职学校专业设置占比情况见表3。

从校企合作看,受益于雄厚的产业基础条件,大湾区内地九市在这方面的优势明显,除高职校均校内实习实践基地数外,其他指标均位于前列。我国主要城市群职业学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情况见表4,全国平均每所高职学校正在开展校企合作的企业数为135个,中职学校为19个,大湾区内地九市在这两项指标上分别为274个和40个。其中深圳、佛山和江门平均每所高职学校正在开展校企合作的企业数均远超大湾区平均水平,珠海、广州、惠州、肇庆平均每所中职学校正在开展校企合作的企业数均远超大湾区平均水平。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大湾区内地九市高职学校校均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数为244个,中职校均校内实践基地数为17个,位列城市群之首。

就业情况是反映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关键性指标。我国主要城市群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见表5,从城市群横向比较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表现突出,在直接就业比例、就业岗位与专业相关的比例以及本地就业情况等方面都显著优于其他城市群。具体来看,除惠州外,大湾区各城市高职院校毕业生直接就业的比例均超过90%,其中肇庆和中山超过97%。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岗位与专业相关的比例在65%~83%之间,其中肇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岗位与专业相关的比例达到82.6%。值得注意的是,大湾区九市高职院校毕业生留在当地就业的比例差异较大,佛山、深圳高职院校毕业生中超过80%留在当地就业,肇庆、中山、广州、东莞在60%~80%之间,惠州、珠海和江门则不足50%,江门高职学校仅有27%的毕业生留在当地就业。

三、主要问题剖析

总体上看,大湾区职业教育适应性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发展规模、资源分布、专业设置等方面还存在与产业不匹配等情况,城市间职业教育缺乏明确的分工协作,要根据产业发展需求调整布局,助力提升大湾区整体经济效率。

(一)办学规模滞后于城市群产业发展需求

对于正在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粤港澳大湾区而言,目前的职业教育规模尚未达到与其经济发展以及人口规模相匹配的层级。据统计,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发展基础较好,每十万人口职业教育在校生为19.2人,位列各城市群第3位。但从经济发展情况综合来看则劣势明显,每千亿GDP拥有职业学校数分别为2.9所,在各城市群中位次靠后,甚至垫底。我国主要城市群职业教育规模情况见表6。

(二)职业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问题凸显

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从学校总量、优质学校数量和教师情况来看,均存在资源分布不均衡问题。职业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广州,其他地区职业院校数量偏少。以中等职业学校为例,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中等职业学校合计183所,广州占比最高达58所,珠海仅7所。从优质教育资源分布看,各城市也存在较大差异。大湾区内地九市中5个城市拥有“双高计划”高职学校,其中广州9所,深圳2所,佛山、东莞、中山各1所,而珠海、惠州、江门和肇庆没有“双高”学校。广州有10所国家级示范中职学校,其他城市均未超过5所。在高职学校牵头成立职教集团的数量上,大湾区整体情况尚不具备明显优势,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等城市群高职学校牵头成立职教集团均超过10%,粤港澳大湾区在这一指标上不足5%,具体到各城市也存在严重不均衡。从师资情况看,广州、江门、佛山、中山和深圳等地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占比在70%左右。中职学校中,各城市的“双师型”教师占比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广州、中山、佛山、江门占比超过50%,肇庆仅为36.8%。与此同时,优质教师资源的区域极化效应明显,近几年广州、深圳等地吸引了大批高素质“双师型”教师,导致部分城市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积极性明显降低。大湾区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占比情况见表7。

(三)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不高

整体上看,大湾区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出现了较为明显的“第三产业化”趋势,在部分城市制造业占比仍然处于高位的情况下缩减了二产专业数量。长期以来,学生和家长认为制造业岗位有工作重复、劳动密集、工资水平低、晋升渠道单一、学历水平低、工作环境差等特点,对其发展前景存在误解。多数职业院校顺势大力发展办学成本低、学生选择意愿更为强烈的第三产业相关专业,造成了职业院校过度迎合所谓“个人发展意愿”,专业设置超前“第三产业化”。从三次产业所涉及的专业布局来看,大湾区内地九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数量占其专业总量的比重分别为1.39%、17.32%、81.29%,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数量占其专业总量的比重分别为0.55%、27.96%、71.50%,9所城市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都以第三产业相关专业为主,第一和第二产业的支撑力度过低,职业院校培养的第一、二产业专业人才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以广州为例,其专业布点以财经商贸、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大类为主,对于能源动力、生物化工等新兴产业的专业设置依然偏少。而佛山、东莞、惠州等以装备制造业为支柱产业的地区,财经商贸大类的专业布点最多,明显与这些地区的市场需求与城市发展目标不相契合。

(四)大湾区内地九市与港澳协同发展存在难度

“一国两制”下,粤港澳地区社会制度和法律制度的差异为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带来较大困难。尽管粤港澳地区不断尝试进行教育合作,但多数仅限于个别学校和企业之间。例如,深圳市特区建发科技园区发展有限公司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香港职业训练局开展校企合作,为粤港澳青年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和创业就业示范基地。广州南沙区青联牵头与15家单位联合建设港澳青年学生实习就业基地,吸引港澳青年学生在自贸区南沙片区实习,拓展港澳青年内地发展空间等。可见,粤港澳地区的职业院校合作多见于友好关系城市和学校之间的自发性合作,这种合作方式虽然不受到制度政策的制约,但是弊端也非常明显,合作由于缺乏制度保障容易受到多重因素的干扰,随时可能面临终止。一旦合作项目结束,职业教育资源共享自然也会中断[6]。此外,职业教育合作形式也较为单一,多以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为主,且多为公益性质。

四、增强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对策建议

“十四五”时期,处于产业发展前沿的粤港澳大湾区将面临新市场、新技术的不断冲击,城市群内部产业更新迭代提速、产业转移频率加快,对职业教育治理体系、供给规模、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等的适应性和灵活性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互动融合,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协同治理组织架构,理顺竞合关系

粤港澳大湾区地缘相近、文化同源、产业相似、交通便利,具有良好的资源共享和协同治理基础。但是“一国两制”下,区域间社会制度、经济制度以及法治制度存在一定差异,加之高度市场化导致城市之间长期存在资源竞争意识,职业教育协同治理更显艰难。因此,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调节作用,通过政策引导避免过度竞争造成城市群整体福利损失。对于跨域职业教育合作要给予一定政策保障和倾斜,最大程度清除跨域职业教育合作的政策阻碍。成立权威性的跨域职业院校合作委员会,理顺城市之间的竞合关系,将恶性竞争引向良性合作,为职业教育长期深度合作提供制度保障和方向性指引。主持制定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根据不同城市发展现状、未来发展需求以及产业发展特征,协助确立职业院校愿景目标和发展策略。搭建数据平台,定期发布城市群内部产业动向及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动态等相关信息,探索与港澳地区职业院校在特色专业上进行学分、学历、技能等资格认证的互通,共同制定课程标准等。

(二)稳步扩大各层次职业教育规模,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与其他城市群相比,大湾区职业教育在规模上虽然占据一定优势,但是相对经济发展水平还显迟滞,要积极发展与城市群经济社会相适应的职业教育规模。整体上,进一步扩大各层次职业教育规模,对于生源充足、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旺盛的城市,鼓励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同时在教学用地、实习实训设备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保证正常教学秩序。与此同时,抓准时代和政策良机,契合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的未来需求,探索快速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在中心城市广州、深圳等地积极创建高质量的本科高职,致力于推广和运用世界领先水平的产业技术,在学制、学位、招生考试制度、管理体制、学校设置等领域开展系统性规划和创新性探索,为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培养渠道和成长通道,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要进一步扩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力度,虽然在经费投入总量上大湾区占优,但是与经济总量和产业发展需求相比,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应进一步明确不同层级政府经费投入的承担比例和具体实施细则。

(三)充分利用产业优势,增强产教融合广度、深度和灵活度

雄厚的产业积淀和市场活力是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迅猛发展的重要基础,要充分利用大湾区高度市场化优势,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制定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参与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由企业引导职业院校进行专业设置和动态调整,根据当地产业发展状况及院校自身特色及时调整学校发展规划和专业结构,对学校毕业生的工作情况进行跟踪调研,评估专业发展的优势和缺陷并及时进行调整改进。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是为企业所用,要明确企业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的责任,鼓励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共同进行产教融合创新尝试,探索合作新模式。打破原有地域限制,将局限于城市内部的产教融合向城市群范围内进行拓展,通过扩大产教融合地域范围缓解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滞后性与产业快速更新迭代、转移之间的矛盾。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培训的重要作用,培训是破解产业复合型人才需求和职业教育专业化人才培养矛盾的重要手段,要激发职业院校培训活力,创新培训模式,更好地为工人提供获取所需理论知识和核心专业技能的机会。

(四)提升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科学性,明确各级城市角色定位

利用中心城市职业教育资源带动周边城市职业教育发展,符合区域非均衡发展的基本原理。但是,周边城市在享受中心城市溢出效应的同时也需要承受强大的虹吸效应冲击。目前,粤港澳大灣区内地九市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分布在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并且有进一步极化的发展态势。特别是流动性较强的优质教师资源,不断向中心城市集聚,一定程度上加深并固化了资源配置不均,不利于粤港澳大湾区资源配置效率的整体提升。建议基于城市群整体发展的视角,着眼于更大范围内的经济社会需求,加强职业教育多中心规划和一体化布局。明确各级城市的职业教育发展定位,广州、深圳等地的高质量职业院校要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的职业教育,同时加快职业教育资源向非中心城市的延伸和加密,对于可流动性资源例如优质“双师型”教师,要协商建立区域内流动规则和教师培养补偿机制。紧密结合国家和区域发展规划,围绕城市群高质量发展需求,加大相关专业间的开放融合,对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跨产业复合性改造,设计更新针对产业前沿动态的课程教学资源,形成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避免城市间、产业间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就业的割裂。

参 考 文 献

[1]邓智团.有效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J].新华文摘,2021(4):2.

[2]安冬平.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时代意蕴与解释框架[J].职教论坛,2018(9):143-148.

[3]林徐润.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广东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J].教育与职业,2021(8):58-61.

[4]陶红,单丽娜.粤港澳大湾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9(9):126-131.

[5]董平,李艳娥.教育生态学视域下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生态发展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9(20):53-57.

[6]李妮.粤港澳大湾区的职业教育合作:理念、困境与多层级治理行动框架[J].继续教育研究,2020(6):51-56.

Study on the Adaptabil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y Analysis

Zhao Jingjing, Zhang Wei, Zhang Hao

Abstract  Enhancing adaptability is the basis for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is also the explicit require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put forward by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as the city cluster with the highest degree of openness and the strongest economic vitality in China, is an important region for China to build a world-class city cluster and participate i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the area needs the support of talents with reasonable structure. Develop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that is compatible with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urban agglomeration is a key step to improve the overall competitiveness of the region.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y analysis, the paper studies the adaptabil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nine cities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and finds that the large scal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resources in the bay area is insufficient and unevenly distributed, its matching degree with the industry needs to be improved,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cooperation is also more difficult. To this end, it should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straighten 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steadily expand the scal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t all levels and increase financial investment; make full use of industrial advantages to enhance the breadth, depth and flexibility of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mprove the scientific nature of the alloc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resources, and clarify the role of cities at all levels.

Key words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urban agglomerations; vocational education adaptability;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uthor  Zhao Jingjing, associate researcher of 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s (Beijing 100088); Zhang Wei, postgraduate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Zhang Hao, 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s

作者簡介

赵晶晶(1984- ),女,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教育经济,职业教育(北京,100088);张薇(1993- ),女,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张浩,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基金项目

2021年度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与职业教育布局的适应性研究”(GYJ2021033),主持人:赵晶晶

猜你喜欢
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城市群
《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发布
“粤港澳大湾区”,即将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即将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
19城市群规划2017年将完成
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探析
红色旅游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中管理问题研究
中国将形成5个超级城市群
中国城市群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