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庆
1939年7月,日军对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发动围攻,妄图消灭八路军主力于辽县(今左权县)、榆社、武乡地区。7月5日,日军占领辽县县城,并在周围的盘城岭、七里店、文峰塔、石匣、火神庙及公路沿线的路岩岭、寒王、其至、石港等地修筑炮台。日军为巩固占领区,依托县城推行“囚笼政策”,全县被分割为辽东、辽西两个地区。百团大战后,日军伤亡惨重,遂疯狂反扑,血洗辽西,制造了一起起惨案,致使辽西出现大片无人村。1941年8月,为对抗日军反扑,中共晋冀豫区党委和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决定设立辽西县。当时的县委班子成员平均年龄才20岁出头。他们带领辽西人民直面敌人,处境非常困难,被日伪军杀害的英烈有很多。
巨贵如:辽西革命根据地的“一把锁”
在左权县烈士陵园有一通纪念碑,碑文记载了游击队长巨贵如的英雄事迹。碑文说:
辽西的神枪手瞑目了,门户的一把锁去掉了,敌人便大胆地敢向辽西进袭,川口以上各村便先后被敌强行联络,受敌压榨了许多日子……贵如烈士虽然牺牲了,他的光荣事迹却历历可数地摆在我们面前,鼓起我们革命抗战的勇气,誓为贵如烈士报仇雪恨。贵如烈士是个忠实的共产党员,其为国牺牲、视死如归精神,堪称中华民族优秀子孙,其忠肝义胆,可作继进者的模范。
巨贵如(1914—1941),出生于辽县川口村,在村小学读过3年书,忠厚诚实,沉静寡言。他痴迷民间音乐,可惜那个时代更需要刀枪。他曾任抗日自卫队中队长。日军侵占县城后,他率领游击小分队常出没于敌炮台周围及公路两侧,寻机打击、干扰敌人。据《辽西抗日烽火》一书载:
川口村是日军“扫荡”辽西及晋中腹地的必经之路,也是联通晋中平川的要道口,巨贵如和他的游击小分队,牢牢把住这个隘口,像一把铁锁,锁住大门。他亲手先后击毙日伪军十余名(内有日军小队长一名),缴获步枪和手枪数支,子弹数百发。《新华日报》(华北版)报道了他英勇杀敌的事迹,称赞他为辽西革命根据地的“一把锁”。
1940年7月,日军奔袭川口村。巨贵如召集游击队员,安排道:“敌人几次‘扫荡都扑了空,这次要给敌人些厉害。”当敌来临,巨贵如一枪放倒两个,紧接着扔出的手榴弹就在敌群中开了花,敌人乱了阵脚,仓皇而逃。同年9月,八路军突袭小岭底和石匣两处日军据点,5名日本兵从据点逃出来。其中两人跑到川口村一带,正撞上巨贵如率领的游击小队。敌人一个被生擒,一个被击毙。巨贵如乘胜追击,独自追赶一个日本兵。待二人短兵相接,巨贵如将敌刺死。就在这时,又一名日本兵突然从大树后扑过来。巨贵如用劲拉住棵小树,当敌靠近,松手将树枝弹出,树梢恰好扫倒敌人。敌人爬起来要逃,他一跃而上,将敌摁倒。就这样,日军据点的5个漏网之鱼,一人被俘,其余被全歼,同时缴获步枪4支。
据《辽西抗日烽火》一书记载:
1940年12月的一天,200名日伪军从县城出发,利用大风雪夜突袭川口村,巨贵如得到情报后首先安排转移群众,接着将民兵编为3个战斗小组,占据有利地形,与敌展开麻雀战。待敌人刚走上村口的小桥,巨贵如率队员们一起开枪,几名日本兵中弹倒下桥去。敌退回桥头,用机枪、小炮向村里猛轰。3个战斗小组相互掩护着与敌周旋。这时巨贵如在北岭发现3名日本兵赶着驮骡,立即带几名队员下山将敌人打退。村内日军听到村外枪响,以为是八路军援兵到来,匆忙退走。敌人偷袭沒得逞,反而被缴获了8箱子弹。
1941年,日军对辽西的“扫荡”“蚕食”更加紧迫。巨贵如率领游击小分队,采取地雷战、麻雀战、迂回战等,机动灵活地与敌作战,保护了辽西川口村周边各村的百姓。敌伪对巨贵如恨之入骨,想方设法要消灭巨贵如和川口村的游击队。4月19日,敌伪进村后没找到巨贵如等人,搜山时却与游击队相遇。巨贵如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干掉多名日本兵,自己却毫发未损。
据《辽西抗日烽火》记载:
狡猾的日军大队人马顺大路撤离后,却留下一小队潜藏在水渠中。细雨蒙蒙,视线不清,贵如见敌离开后,就下山追击。发现敌弃下一头毛驴,还有几箱子弹,他率队员去取时,忽然发现敌人埋伏,他一面甩出手榴弹,一面大喊“快撤”。在他的掩护下,队员撤退上了山,而他中弹光荣牺牲,年仅27岁。
面对酷刑宁死不屈的英雄
为打破日军“囚笼政策”,辽西县各级党组织,带领全县广大群众和地方武装,积极参战支前。这其中还有无数位英雄奋战在抗日最前线,他们中的很多人也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献出了宝贵生命。
据七里河村“曹玉田同志千古”烈士纪念碑载:
玉田同志,左权七里河村人,生前性情温和,聪慧有才,勤劳生产,俭约持家,对家人、村人相处甚好,可称青年中优秀革命分子。七七事变后不辞劳苦,积极参加抗战工作,(民国)二十八年(1939)敌占县城,处境非常恶劣,不避艰险,但仍坚持革命工作,因此遭到村中落后分子反对,密报敌伪。虽受尽敌人惨无人道的拷打,死而复生几经数次,玉田同志赋有高度的中国青年革命品节和坚强意志,始终没有吐露革命真情,遂被敌于(民国)二十九年(1940)三月杀害。
据马厩村“革命烈士赵同庆同志纪念碑”载:
赵同庆现年三十一岁,幼学四年,后务农为业。抗战开始,参加革命,历任本村自卫队长、辽西县公安队员及区公安干事等职。于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素来工作积极,尚有艰苦奋斗的意志。日寇盘踞辽城,他更加义愤。不幸于1942年5月被汉奸秘告,敌即包围,在北地垴被捕,当以非刑拷打。赵同志至死不屈,表现了他的革命意志坚贞不移,最后敌施行残暴手段,光荣牺牲于骆驼岩村,人闻之深表惋惜。此种气节凛然,真不愧为优秀共产党员、爱国志士,实为我后代青年之楷模矣!
据“柳林村烈士纪念碑”载:
刘仁辰,家贫无力上学,幼即务家,后善泥木匠之技术,外出打工以补家用。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村副、农会分会会长,1941年又任村党支部书记。同年6月敌逼维持,刘仁辰明为维持暗为抗日政府传递情报,被敌特报告而被捕入狱,被打得皮开肉裂,也不吐一字。敌人无奈,入狱月余把他释放。回家之后,才知妻已病故,虽子女无人照顾,也毫不犹豫又继续革命工作,反贪除霸。1942年打断联络,率众退上东山掘窑而居。1943年3月13日,红都炮台之敌两路奔袭柳林,敌至东岭天还未明,仁辰同志发觉敌已至山顶,仁辰立即督促群众退却,被敌发觉,用机枪扫射而亡,时年五十一岁。
据“孔家庄村烈士纪念碑”载:
民国三十一年(1942)六月,敌人向我村进行了两次规模较大的“扫荡”,民国三十二年(1943)十一月敌人又将我村包围,刘玉梁、刘五斤领导和掩护群众退却,光荣牺牲。同年十二月,汉奸关宇毅带敌再次包围我村损失最大。几次“扫荡”,全村被杀害干部群众二十名、抢粮二百多担、抢去牲畜五十七头,烧毁房屋五十二间,抢走和损毁衣物、农具甚多。
刘玉川,幼时家贫,入学四年后即务农。1938年6月参加中国共产党,任村农会主席二年,又任民兵干事二年,民国三十二年(1943)十一月红都炮台之敌包围我村时,领导民兵与敌斗争不幸被捕,于辽县城惨遭拷打,死不屈服,被惨杀于辽县城。
据石匣村“李玉和烈士纪念碑”载:
李玉和同志,现年四十六岁,从小家贫,以学木匠为生。为人忠厚老实,勤俭度日。七七事变后,他奋起担当了抗日工作。敌占辽城,他担任本村农会主席。玉和同志不但不被敌势所威胁,对工作更加努力,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1940年4月,敌人在石匣筑起炮台,环境恶劣,随根据地担任农会主席。百团大战我军摧毁了石匣炮台,他仍在村掌握工作,石匣工作大为开展。1943年他担任石匣编村抗日村长,对工作积极,任何危难情况下他和群众总是在一起,不愧为群众楷模。1944年11月27日不幸有本村特务程存喜勾结敌人,将玉和同志包围在□□□□(字迹已无法辨认,编者注,下同)杀手段,他始终对敌搏斗不屈,咬掉敌人一手指,毁坏敌步枪两支,因寡不敌众被敌人用惨绝人寰的毒手将他害死。李玉和同志为国为民牺牲精神,永垂不朽,聊以为志。
在日军高压下顽强斗争的区领导
1943年,日军把“杀人魔头”清水利一调到辽县。赵树理在《辽县城复活了》一文中对清水利一有过描述:
清水很能杀人,自来到辽县之后,亲自指挥着杀过六百多人。他的杀法也很多:活剥过人皮,摘过人心,是他亲手干的,干的时候还召集老百姓去看;把一个活人,一条腿绑到树上,一条腿绑到骡子身上,把骡子打开,把一个人撕成两块,名叫“立劈”;把许多人埋到地里,脑袋露在上边,名叫“栽葱”。
日军为“强化治安”,纠集敌占区内的地痞流氓组建“灭共自卫团”,由盘踞在县城的清水直接指挥,所以也叫“清水工作队”。因为这群人挥舞棍棒无恶不作,所以老百姓都叫他们“棒棒队”。
清水利一指挥日军和“棒棒队”疯狂打击辽西县抗日组织。辽西县的抗日工作也异常艰难起来。
段吉昌(1918—1943),武乡县段村镇人,抗战后投身救亡运动,先后担任辽县十区区委书记、辽西县二区区委书记。敌人悬赏万元抓捕他,但他依旧坚守在对敌斗争第一线。1943年3月,因特务告密被捕,牺牲时年仅25岁。左权县烈士陵园的“段吉昌烈士纪念碑”上写道:
吉昌同志对革命工作忠实积极,埋头苦干,不怕困难。敌人在大维持时,人心动荡,社会秩序紊乱,生活處境全系敌占区。他本人受令任务坚决,奔走于十里店一带,领导群众对敌斗争。食不能接连,睡没有地点,常宿于野庙、山坡之中。为人民求生存,组织群众抵抗敌人斗争,了解敌人情形,破坏敌人工作,故引起极为注意,成敌人眼中之钉。工作环境险恶,数度为敌包围,英勇斗争而脱险。敌曾赏款万元来捉拿吉昌同志,但是为群众利益,得到群众拥护,未被敌抓捕。当环境特别险恶之时,曾有□□干部动摇妥协或消极工作,而他是更加坚决沉着,既能坚持工作又能照常学习。不幸于(19)43年3月,敌秘密特务报告,由特务带领敌人被捕于红土垴村。被捕后,敌人百般严刑拷打,严刑用遍,但是吉昌同志毫不屈服,坚持着高度的共产党员气节与敌展开口头搏斗。敌人无法,即取法西斯之最后□□成吉昌同志以死刑,群众闻之大小颇为悲痛。
刘云旺(1920—1944),辽县竹宁村人。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参加革命。1941年起任辽西县第一区、第三区区委副书记、书记兼区基干队政委等职。他的工作区域几乎全在敌占区,炮台林立,环境艰苦,而他总能出色完成各项任务。《辽西抗日烽火》一书记载:
第一区虽然全部为维持敌人的村子,敌人在各村都任命有伪村长,指定有联络员,但云旺同志对革命的两面政策,及宽大与镇压相结合政策贯彻得好,即使是炮台脚下敌统治十分严密的村子的伪村长,大多数也争取为我所用。他采取了巧妙的办法,选派为人正直的人担负伪职。他们名为敌人的伪村长和联络员,实际是在我掌握下为我办事的革命两面政权。他们应付敌人,保护群众利益,完成我方布置的各项任务。就连敌人任命的伪区长,也被争取为我们工作的依托对象。
为了粉碎敌人推行的“治安强化”和“连环保甲制”等制度,分化瓦解敌人,云旺同志正确贯彻了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一致对日。如一区寒王镇的地主士绅孙华,拥护抗日,坚决不给敌人办事,把他争取过来后通过他在上层人士中进行了大量工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对于死心塌地为敌办事、民愤极大的汉奸特务,经上级批准给以坚决镇压。同时他还十分重视抓争取敌伪下层军政人员,教育其家属的工作。在这方面,他主动配合敌工部门,进行了大量工作,对以后策动辽县敌警备队一百八十余人起义,也起了一定的配合作用。
1944年1月14日凌晨,正在殷家峪工作的刘云旺和一区区长巨善忠等10多人,被敌人包围。刘云旺迅速掩埋文件后突围,不幸被敌人击中,壮烈牺牲,年仅24岁。还有10多人同时遇难。
据“左权县烈士陵园纪念碑”记述:
(19)42年,清水特务侵入辽境,形势变化,□聚恐怖。云旺同志奉行工作任务,保护群众利益,改名换姓,挺进和辽路上,领导群众进行反包围、反蚕食、反特务斗争。敌曾数度跟踪追击、包围捕捉,总是勇敢冲杀,幸而脱险。他的革命志胆仍旧照常。不幸于(19)44年冬,清水特务领率一群特务将云旺同志包围于殷家峪村,当即与敌果断搏斗,卒因寡不敌众,被追赶于二里路远,而用兽刀刺死于沟中。群众闻之,如同失掉靠山如同失掉□母,均是失声大哭,泣声遥听山谷。
马佩珍(1913—1945),辽西梁峪村人。读完高小返乡完婚,婚后受岳父资助到设在榆社县的山西省立第八中学读书。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8月,出任公安局局长。1942年4月,任一区区长。1943年冬,调回辽县任县长秘书。据《辽西抗日烽火》一书记载:
1945年初,为了加强县城及城周围村工作,成立第四区,这一艰巨任务,又落到马佩珍的肩头,他被任命为四区区长。四区的范围在县城周围十五里以内。他深入城西关、沙河等处宣传抗日必胜,发动群众,部署策划伪军反正,引起日军清水特务队的注意。就在县城解放之前的3月16日,他在殷家庄工作后,深夜返宿曹家寨,被特务跟踪,在拂晓前被敌人包围。佩珍与抗日村长韩玉玺同志避入地道内,在群众掩护下,敌人至午未能找到。敌人怒盛,以酷刑拷打群众,佩珍不忍群众受苦,在洞内对敌开枪,敌人来到洞口,逼他们缴械投降,佩珍意志如钢,坚强不屈,抱必死之决心,岿然不动。最后,敌以柴草堆积洞口,纵火燃烧,将两个英雄铁汉活活熏死。敌将佩珍尸体运回城内,割下首级,挂于城门口,夸耀其“赫赫战果”。牺牲时年仅三十二岁。此次遇难的还有公安干事马庆成、交通员张锦江同志。
辽西县县长张广居(沁县梅沟村人,1936年加入牺盟会)为缅怀马佩珍的贡献,后来撰写了碑文:
计我与佩珍同志共同工作五年,生前常互为勗勉曰:“我等遭(招)致危险者数矣,□心马革裹尸,决勿丧节屈辱。”果实践前言矣。我等为和平民主团结,建设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而奋斗者,能不勉哉?
1945年11月,辽西县和左权县合并,称为左权县。辽西县在历史上虽只存在4年多,但在抗战最艰苦的年代发挥了巨大作用。牺牲的481名干部群众中,多数人未在纪念碑上留下名字,甚至都未留下姓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一切为国家、为民族、为和平付出宝贵生命的人们,不管时代怎样变化,我们都要永远铭记他们的牺牲和奉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努力,今天,我们缅怀烈士、崇尚英雄,就是要从他们身上汲取奋发力量,在新时代伟大征程上奋勇前行。
(转自《太行英烈碑》北岳文艺出版社2021年版,标题为编者所加,内容略有改动)
(责编 霍瑞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