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培养要走向“创新为王”

2022-05-13 00:32周丽
教育家 2022年19期
关键词:创造力创新能力青少年

周丽

创新人才的造就离不开创新思维的培养,而中国学生缺乏创新思维、基础教育忽视创新思维培养,似乎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补齐这块短板是学界的共识,也是中国的教育政策制定者、研究者们不断思考、呼吁和寻求突破的一个问题。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 谈松华

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素养,很重要的一点是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其思维品质。1979年,国际性民间学术团体罗马俱乐部在《学无止境》报告中指出,人类面临的各种难题大多是人类自身的行为造成的,而造成这种行为的原因是人类习惯于“撞击式思维方式”和“维持性学习方式”。迎接未来挑战,人类必须变旧有思维方式为“预期性”和“创造性”思维方式。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中将知识分为四类,即“know-what”“know-why”“know-how”和“know-who”,前两者属于显性知识,后两者属于隐性知识,其构成了知识从提出问题到探索、解决问题再到最后得出结论的过程。

这两份报告提出的一些观点历久弥新。反观我们的中小学校,在教育教学中往往只看结果,不重视学生思考、创新的过程,对学生思维的判断或者说发现缺少有效的方法;很多学校仍以传授显性知识为主,对隐性知识关注不够,致使学生在单纯的知识传授和单调的校园生活中磨灭了好奇心、学习兴趣和创造力。面对新时代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中小学教育必须从“撞击式思维”培养转向“预期性思维”培养,从维持性学习转向创新性学习。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周满生

现在我国教育界存在一种偏颇的观点,即认为中小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知识、打好基础,创造力的培养是大学、研究生阶段的任务。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基础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创造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加大这一阶段青少年创造力培养的力度,如果等到定型以后再进行培养,提高的可能性就会降低。正因如此,不少国家从中小学阶段就开始注重青少年创造力的培养,并将其提升到人才培养的国家战略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从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概括起来,可将其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核心要素归纳为: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给予高度重视;为学生构建知识基础,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培养创新型教师;改革课堂教学;训练思维方法;改革学生评价方式,强调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在强调训练思维方法方面,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成分,训练发散思维能力可以有效地提高青少年的创造力。在课堂教学和课外科技活动中,英国致力于使学生掌握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想象的基本方法以及一些创造技能,如类比思维、迁移思维、重组思维、逆向思维、头脑风暴、列举属性、遥远联想等,注重培养学生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等创造性思维品质。在这些方面,中国教师明显重视不够。

我们需要以跨文化的比较视角,深入了解国外培养青少年创造力的实践经验,从而为提升我国青少年创造力提供可靠依据,还要帮助学生确立新的探索性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把学习、生活实践和科学探索紧密结合起来,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数学家 袁亚湘

虽然我国的青少年中有不少具有很强的创新思维能力,但总体上仍低于欧美科技强国的青少年。主要表现为:中国青少年习惯于被人教、受人引导、做听话的孩子,不善于独立思考,不敢于尝试全新的事物;习惯于随大众、趋大流,不愿与众不同,不敢标新立异;乐于稳中求进,探险精神不足。这主要受到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影响。目前我们的教育就是鼓励孩子当“听话的乖宝宝”,过于强调学习是为了考试,让孩子们认为最重要的是掌握已有的知识,学会已知的东西。大量刷题让孩子们失去思考的时间、学习的兴趣。

创新思维是创新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我国能否成为科技强国,关键在于能否有一支创新能力强的科技队伍。其实,不仅仅是科技领域,其他领域的发展关键也是创新能力。可以说,培养广大青少年的创新能力,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我们必须改革当前以“应试”为导向的中小学教育,强化素质教育,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热情,鼓励他们展开奇思妙想,引导他们做前人没有做过的实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国家督学、北京开放大学校长、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 褚宏启

创新能力是一種高阶行为能力,是人类心理机能的高级表现。创新并不是科学家、发明家的专利,每个学生都具有创新能力,而且创新能力也是可以培养的。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能力,要点有四——

第一,在教育目标层面,把培养创新能力作为优先目标。创新能力是核心素养的核心,是国家也是个体的核心竞争力。目前,一些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仍把工作重心放在培养“会考试的人”而不是“会创造的人”上。对此,我国的教育目标需要升级转型,从“分数挂帅”走向“创新为王”。

第二,在教学内容方面,通过开设专门的思维课程,以及在各门学科中融入创新思维训练的相关内容,加强创新思维训练。包括:改造传统学科课程的内容结构与教材的呈现方式,重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聚合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元认知能力等。

第三,在教学方法方面,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人格。通过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通过保护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自信心、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独立性与自主性等,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第四,在教育评价方面,深化考试与学生评价改革,为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制度激励,把学生创新能力作为重要考评内容,重视学生创新性思维、创造型人格、创新性成果的测评。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顾泠沅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只有在变革的浪潮中把握机遇、补齐短板、做强优势,才能造就新时代基础教育的新高地。我们的短板在哪里?比如现有教育体系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需要,不少学校万马齐喑争分数、不堪负担摧残人的现象尚未根本扭转,极大地制约了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基础教育新高地建设亟须触及这块短板,针对问题,制定实施切实可行的举措。

国际上,从1988年耶鲁大学斯滕伯格提出创造性思维的三层面模型到2019年OECD发布关于培养学生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的研究报告,解决这一问题已成为高品质教学的明显趋势。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趋势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不能把培养创新力仅局限于拔尖人才培养,也不能只是培养职业能力或者某种特定的技能、技法,而必须注重所有学生日常学习中的创造能力。二是指向个性品质。创造力是创新性人才的核心,是全球21世纪核心素养的共同要素,它指向的是未来人才所需的最深层次的个性品质,包括热情、责任、思维、行动等诸多方面。这样的诉求,业已成为各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三是走向未来征程。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危机与挑战迫在眉睫。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新百年征程,改革创新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激活一代接一代人的创造力,理应是教育人的时代追求、崇高目标和精神境界。

猜你喜欢
创造力创新能力青少年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