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奕静
今年一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9.42万亿元,同比增长10.7%、外贸总额连续7个季度保持同比正增长、与RCEP其他14个成员国进出口总值超过2万亿元,占同期中国外贸总值的30.4%……2022年开年以来,尽管面临着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多点散发、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影响等诸多不确定因素,在多种变量下,今年一季度我国外贸仍保持“两位数”增长,实现开年稳。
作为山东对外开放的桥头堡、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前沿,青岛拥有汇聚开放发展要素的天然优势,外贸发展是青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领点,也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发力点。在青岛海关发布的一季度全市外贸成绩单中,青岛市以1958.6亿元人民币外贸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9.6%的增速领跑山东,占山东省进出口总值的27.6%,并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居深圳、宁波、广州、厦门和成都之后,列第6位。
与此同时,今年一季度,青岛外贸市场主体保持发展韧性,民营企业进出口占比稳定提升;出口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机电产品占全市出口总值的45.6%。区域合作红利逐渐释放,对RCEP其他成员国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出口总值达742.6亿元、597亿元。
稳定增长的数据,折射出的不仅是青岛所保持的城市外贸竞争力、持续扩容的多元化市场主体,更是强大的国际贸易“朋友圈”。
外向型经济特色鲜明,对外贸依存度超过50%,对青岛而言,外贸始终是经济发展的一抹底色,代表着这座城市的开放与活力。青岛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青岛要打造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基本建成国际贸易中心城市。在此目标下,青岛外贸于一季度稳步向前,为全年增长创造了有利开局。
与此同时,全球经济预期下滑,国内疫情多点散发下产业链、供应链遭遇堵点、海运价格、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也为青岛稳运营、稳外贸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在“变量”中寻机遇,把握RCEP、“一带一路”带来的契机,激发外贸市场主体的活力将成为青岛外贸进阶发展的新挑战。
通胀加剧 外部环境影响超预期
2021年,全球疫情加剧,国际市场对我国保持进口需求高位,青岛外贸历史上首次实现一年跨越两个千亿元台阶的突破,全年进出口总值规模超8000亿元。位于胶州市的青岛前丰制帽有限公司因东南亚地区工厂大规模停产或减产、周边地区订单回流中国,实现了订单的爆发式增长,首季度订单依旧保持稳定增长。
然而,随着订单回流、客户担心货源短缺而加大储备等“一次性因素”的消退,能否在去年外贸高基数下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成为了青岛外贸企业一大难点。
今年以来,国际国内环境有些突发因素超出预期,外贸所处的外部环境更趋严峻复杂,联合国贸发会议最近发布的贸易和发展报告将2022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测从3.6%下调至2.6%。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下滑使部分外贸企业感受到市场形势严峻。青岛凯莱诗化妆品有限公司表示,与去年同期相比,合作伙伴和订单数虽略有增加,但未来前景不容乐观。
世界银行指出:“无论是从全球还是从发达经济体来看,通胀处于200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物价上涨已成定局。”而对外贸企业而言,通货膨胀意味着出口的各类商品增速分化在加快。青岛艾特工艺相关负责人坦言:“我们出口的玻璃制品属于家具装饰品。受疫情影响,本土消费者购买力大幅下降,部分美国客户因市场占有率不足出现破产,陷入破产危机,不可避免地导致订单减少。”招商银行研究院统计的数据显示,家电、灯具、音视频设备等耐用消费品增速加速下行;而箱包、鞋靴等日常消费品中仍然保持较高增长,展现出极强的差异化需求。
疫情散发 供应链瓶颈仍未缓解
除外贸所处的外部环境更趋严峻复杂外,青岛外贸企业挑战更在于供应链瓶颈。一方面,国内疫情多点散发,一些城市不得不按下“慢行键”。疫情防控形势下,部分区域停工停产、物流循环不畅导致的供应链堵点、卡点增多使青岛外贸企业面临着一定的经营压力。青岛海利特机械是一家生产野营帐篷车、游艇拖车等产品的进出口制造型公司,相关负责人坦言:“我们的机械产品依赖于多个部件,供货配套商主要在天津。近期物流堵塞导致原材料运输不畅,企业的生产经营计划随之被打乱。”另一方面,海运价格始终居高不下,物流成本的增加冲减利润,令企业短期接单压力有所增加,其影响亦不容忽视。
此外,原材料、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生产成本的增加逐渐稀释企业大部分利润,使外贸企业陷入了“有单不敢接”“增收不增利”的难题。“玻璃制品需要消耗煤炭等资源,生产成本受原材料价格制约。特别是2月末以来,欧洲地区地缘政治风险突然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使接单后利润空间被压缩。”青岛艾特工艺所反映出的外贸企业运营压力有所增加,代表着青岛资源型外贸企业目前存在的另一大痛点。
在供应链瓶颈等问题尚未根本缓解的情况下,部分外贸企业或选择供应链替代,加紧寻找替代供应商,或选择铁路等替代运输方式,以短暂应对内循环不畅的问题。
资源共享 提升供应链可控能力
稳外贸就是稳经济、稳增长。种种变量下,我国外贸企业难免遭遇下行压力,如何实现“保稳提质”,适应全球贸易格局变化新趋势,则更为考验青岛外贸的韧性。
应对疫情带来的产业链影响,有效强化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能力,提升外贸企业抗风险能力已成为当前各城市外贸稳健发展的必修课。日前,山东省交通运输厅提出,将港口进出口货物纳入“重点物资运输保障”范围,采用申领通行证方式保障正常通行,确保公路运输畅通无阻。因此,确保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生产链、供应链稳定畅通将成为青岛稳运营、稳外贸的关键所在。
在今年的青島市两会中,“工业互联网”连续五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为推动工业制造业转型升级,应对供应链变化提供了高效调动资源的“技术工具”。截至目前,青岛已经培育形成了工业互联网平台梯队,覆盖了装备制造、纺织服装、消费电子、家具、汽车、印刷等行业。
据悉,以“运动帽传统产业+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融合发展模式为模板,青岛前丰制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全自动制帽智能机器车间正加紧生产。在生产制造智能化基础上,企业实现了产业工人的转型升级,较好地应对了劳动成本上升以及产业转移带来的发展压力。
把握风口 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
2022年伊始,《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实施。作为世界上参与人口最多、成员结构最多元、发展潜力最大的贸易协定,RCEP无疑将是青岛优化国际市场布局的重要平台。
《关于高质量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RCEP)的指导意见》中提到,各地要结合地方优势和特点抢抓机遇,深入细致研究当地产业优势和RCEP国别市场机遇,指导企业开拓RCEP成员国市场。据悉,RCEP成员国多是青岛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东盟是青岛最大的贸易市场,一季度,青岛市对东盟进出口301亿元、增长4.8%、占全市进出口总值的15.4%。
在位置上,青岛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具备着开拓多元化市场、开展深入经贸合作的地理优势。RCEP生效后的首个季度,青岛对韩国和日本进出口分别增长24.5%和22.7%,占比分别提升1.2%和0.9%。“我们是一家专业手推车的制造企业,RCEP生效后,出口到日本的订单可享受更大的关税减免。”得益于RCEP框架下的关税减让安排,像青岛泰发集团一类的本地外贸企业在首季度便享受到政策红利。
把握RCEP协定“新风口”,分别制定日韩、东盟等市场开拓行动计划,扩大成员国间贸易规模及中小微企业受益面,是青岛拓展外贸发展空间、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创新之举。
在向外拓展市场的同时,深挖国内市场广阔潜力,实现内外贸融合发展、高效运行也是青岛激发外贸市场主体活力的另一可行举措。青岛泰发集团相关负责人称:“企业目前80%依靠外貿市场,20%依靠内贸,从出口转战内销‘两条腿走路是我们现在的新诉求。”在外贸形势日趋复杂的境况下,拓展内销市场不仅是外贸企业发展的机遇,也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帮助市场主体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新目标。
展望2022年,青岛外贸企业的直观感受,反映出当前青岛外贸仍面临不少痛点。种种压力下,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在未来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于“变量”中寻机遇将是青岛外贸提质增效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