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与中国人的信仰

2022-05-13 18:50黄海涛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4期
关键词:血缘伦理信仰

黄海涛

黄河文化与世界上其他三大古代文明最大的不同,是以根亲血缘、族群姓氏解决了中华民族的信仰和纽带的历史傳承问题。特别是黄河文化建立起的氏族血缘根亲的认同,形成了华夏文化血浓于水的底层法则和结构,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根亲逻辑和伦理信仰。这个根亲逻辑和伦理信仰的特点是,黄河、黄土地、黄皮肤是中华民族的底色,黄河母亲河两岸血脉根亲的姓氏是中华儿女的胎记,认祖寻根这个揪心的乡愁是5000多年中华文明传承的调性。这个根亲逻辑和伦理信仰的本质是,把灵魂安顿好,把生命照看好。把灵魂安顿好,就是安顿好逝去的列祖列宗的灵魂。因为有了血脉根亲的纽带,黄河儿女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先祖灵魂的传承中。把生命照看好,就是照看好世上的子女。因为有了孩子,黄河儿女子子孙孙都生活在希望和未来中。因此,黄河文化是个有继承、有希望和有未来的文化。

黄河文化是伴生于农耕文明的血缘根亲世俗主导型文明,形成了天神崇拜和祖宗崇拜并行的二元信仰体系。黄河文化与其他三大流域古代文化在信仰上最大的不同,表现在其他三大古代文化是一元“上帝”崇拜的文明,而黄河文化除了崇拜“天帝”,还有一个祖宗崇拜传承的文明。围绕祖宗崇拜的培根铸魂、凝神聚气,是黄河文化传统信仰基因“多肽链”的“碱基序列”。

黄河文化自古就有借祖宗和神灵来安慰自己的社会信仰机制,中国人对天发誓与对祖宗发誓兼容并蓄。中国是信仰自由国家,信奉天神与祖宗,既互相交融又并行不悖。道家做事,儒家做人,佛家修心,三教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时,中国老百姓相信的关公、财神、妈祖等,都是跟世俗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而且这些神本来就是人,由人而神,人神同质。甚至古时便有支配日、月、风、雨等自然变化和生、死、福、祸等人为变化的最高神祇神帝、上帝、天公、老天爷、玉皇大帝,也是俗姓张氏。

实际上,中国人骨子里更亲近的是信仰祖宗,尤其是从商周时代起,许多先祖就已经开始对神权提出质疑了。直到如今,中国历史这么悠久,始终没有形成那种绝对的、全知全能、主宰一切、远远超乎一般世俗生活经验之上的一种神,像犹太教的神,基督教的神,伊斯兰教的神。就是因为中国人更信父母、信祖宗、信血缘、信根亲因果。因此黄河文化的人伦、家庭、族群观念非常强烈。

黄河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正如荀子所说,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之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群”即人从自然存在成为伦理存在的文化过程。基于血脉根亲的伦理,是中华文明5000多年传承的一条主线。这条主线在奴隶社会表现为社会心理依赖,在封建社会表现为社会伦理秩序,在近现代社会表现为社会族群凝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虽经受反复涤荡,但是伦理型文化的内核并没有根本改变。每年春节,几十亿次的中国人口大流动,其主要原因是家庭伦理的召唤。这就是黄河文化的基因,就是当代中国文化的基础。

中国3000年的奴隶社会、2000年的封建社会,在政治、法制、军事制度之外,有一个无形的伦理道德制度之手,牢牢地控制着华夏大地的芸芸众生。以至于封建社会有“皇权不治县下”之说,即县以下治理主要靠的是宗亲、祠堂维护社会秩序,靠的就是对天地君亲师伦理敬畏和根亲崇拜的信仰。封建社会的专制,从乡村角度讲,实质上很大成分是血缘根亲“自治”。这种“自治”主要靠的不是政权、法律,而是用伦理“家法”维护社会秩序,形成了“以文化人”的局面。

这个所谓的“以文化人”主要表现形式就是礼仪。这是炎黄子孙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道德底线和调控社会秩序的思想基础。特别是封建社会的儒教治国,讲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臣如父子,用根亲伦理关系维系或巩固政权关系。这种血脉根亲是以礼的形式对外宣示和表达的。“人无礼,无以立。”礼是“人际交往的通行证”,是儒教治国理政的生态内涵。正是在这个伦理观教化下,形成了人们在世上安身立命的底线。人们可以没有任何主义和理想,但是他不能没有血脉根亲;人们可以不讲主义和理想,但是他不能没有对礼仪的信仰。礼仪就是血脉根亲这个生物桥梁和纽带背后的文化桥梁和纽带,既共生又伴生。中华民族人际交往所有的一切,都是在这样的文化历史延长线上展开的。

孔子复礼的核心纽带是伦理孝道,伦理孝道的核心纽带是血脉根亲,根亲的核心纽带或标识就是血缘姓氏。甚至古代的黄河文化对伦理孝道的遵守,还受到法律的保护。比如北魏时期重视孝道,规定子女状告父母视为不孝,要受到法律制裁。这就是用法律制度强化了对根亲伦理孝道的信仰。时至今日,黄河文化影响下非常重视孝道的韩国,依然在家庭中保持着长子祭祀先祖和主理家政的庄严神圣的社会伦理特权。伦理依然决定着人的社会地位、社会形象、社会信仰。这标志着黄河文化的普世和深远的国际影响。

黄河文化的信仰是中华民族修复的基石。黄河文化的信仰源于根亲血缘,根亲血缘源于黄河文明农耕文化的集体劳作,源于先民的心理依赖和族群凝聚,源于农耕文明共同抵御天灾人祸的和合相聚。在史前那样一种自然生态人文生态的艰苦条件下,先民要生存与发展,就必须要学会抱团取暖,要学会民族修复。在经历了无数次磨难的考验,因为有信仰就有了民族修复的标准,因为有文化就有了民族团结的能力。海纳百川、包容共济下的民族自信机制,是黄河文化留给炎黄子孙的一笔宝贵财富。文化认同、祖先认同,就是信仰。这是民族修复的标准和民族修复的力量源泉。在天灾人祸下,许多国家的灭亡与分裂,根文原因是民族修复的失败。

信仰的安全也是民族的核心价值观,炎黄子孙必须锁定黄河文化的信仰和价值观。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指出:“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20世纪西方世界文化完成了对以基督教为精神家园的所谓“理想类型”的西方文明合法性论证,将文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形成“价值优先”的理念和文化霸权衍生的文化帝国主义的现实。面对西方的文化霸权,东南大学樊浩教授认为,中国文化战略必须解决两个层面的问题:在制度层面,国家的文化意识或文化自觉,以及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在精神层面,伦理型的中国文化期待一场新的伦理启蒙和伦理觉悟。这就是要讲清楚并传承好中华民族优秀的信仰。根亲文化是黄河文化的本源文化,是伦理的自然策源文化。这种揪心的血缘根亲意识,这种砸断骨头连着筋的族群凝聚,是黄河文化的优秀基因,它是实实在在、时时刻刻都存在的。国家认同,源于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文化认同就是有共同的信仰。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最根本的问题,民族文化出了问题,被丢失的民族是回不来的。黄河文化不仅是给了黄河儿女关于民族自豪的身份确认,而且给了黄河儿女文化自信的文明成果的认同。世界四大古代文明,只有黄河文化绵延不断地走到今天,这个根亲血缘和祖宗信仰的底层法则和结构,就是独特的黄河故事,这就是黄河文化给世界文明的终极启示。这也是我们从世界文明史的范畴,深刻建立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豪的原因。

有了黄河文化为坐标的民族文化,才会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当中国在19世纪中期遭遇到欧美列强的冲击时,已是一个有着5000多年连续历史的伟大文明,无论遭遇到的什么样的挑战和冲击,甚至是血腥的杀戮,中华民族历史深处那种“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典出《孟子》)的文明自信、文明自觉、文明自强都不曾消失。

民族复兴,离不开价值追求的指引;砥砺奋进,需要有精神力量的支撑。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黄河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的营养。黄河文化一方面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又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可资借鉴的标的,黄河文化更是中华民族的信仰。在黄河文化的大潮中,不管是前浪还是后浪,黄河文化和信仰都是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最基本策源与需要。因此赓续黄河文化的着力点,在动线上、在流程中,要走进深水区,在讲明道理的同时,要上升到原理、哲理的维度。在新时代中国梦的欢乐颂中,一定要“拨动”黄河文化信仰这个主旋律。

猜你喜欢
血缘伦理信仰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员工伦理型领导原型对伦理型领导有效性的影响:员工崇敬感的中介作用*
信仰
漫画
浅谈我国社会工作伦理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
论金庸小说《天龙八部》血缘的原罪隐喻
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研究
非血缘之爱
小人质的幸福那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