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欠这位女作家一句“ 谢谢”

2022-05-13 14:31崔燕
青岛画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栈桥山路青岛

崔燕

在《苏雪林自传》中,关于她在青岛的履迹,只有不到50个字的记录:1935年夏,她与丈夫康到青岛逃热度假,留下了29篇文章。虽然只有寥寥数语,但是信息量却非常大。

首先,当年青岛是远东地区最有名的避暑胜地之一。每到盛夏,青島就成了一个小联合国,国外的游人与国内的精英纷至沓来,享受北纬36度的滨海度假情致。从旅游度假的意义来讲,青岛当时的国际化程度要高于当下。

其次,苏雪林一直不满与丈夫的包办婚姻,婚后的感情也并不融洽,两地分居一生无子,共同生活的时间加起来只有四年。甚至1949年后,两个人分隔海峡两岸,从此再未相见。苏雪林在与青岛有关的文中写到丈夫时,用的是“康”的昵称,而非张宝龄这个名字,可见在青岛的一个月度假时间,是夫妻二人名至实归的“蜜月”,也是苏雪林一生中不多的温柔岁月。

再者,青岛在上世纪的30年代是中国有名的文学高地,诸多大师级的文学巨匠在青岛留痕。但是像苏雪林如此高产的作家,几乎没有。可以说,在现当代中国,像她这样著作等身的大师级人物,为青岛写下这么多的文字,苏先生可谓第一!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苏雪林在武汉、乐山、苏州、上海等城市都长时间居住过,但是远远没有她给予青岛在文字上的厚爱更多。

笔者在2009年曾写过一文《福山路2号:苏雪林的青岛留痕》。当时的福山路2号正处在多年失修破败的状态。当时就有一个疑问,这位作家为什么被我们长时间遗忘?这位作家曾经居住过的地方为什么没有成为故居?据了解,虽然苏雪林在青岛居住的时间不过一个多月,但她却是上世纪30年代直接记录青岛文字最多的作家。

“苏雪林的文字不仅有不俗的文学价值,而且还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我这么大岁数了,也未曾见过她笔下的太平角。”已故文史专家鲁海曾说过,苏雪林在青岛的留痕有着相当大的人文价值。她所居住的福山路2号之所以被遗漏为名人故居,是出于名人故居的最初的定义——“居住需在一年以上”,苏雪林在此只住了一个多月,因此只能称其为“旧居”。“不过,从苏雪林的名声和她为青岛留下的文字来看,福山路2号应该被列为青岛名人故居的一部分”。

与福山路3号、著名作家沈从文故居对望的福山路2号,是一幢有近百年历史的德式风格老楼。这里曾经是山东大学教职员寄宿舍,那个时候的山东大学在全国也是名声响亮,集聚了不少当时在全国十分知名的学者在此执教。以他们为“引力”,无数名人都来到过青岛,拜会在山大教学的朋友,在这座老楼里住过的最有名的人,堪称现代文学史上享年最长的作家苏雪林。

上世纪30年代,苏雪林以《绿天》《棘心》等作品蜚声文坛,被阿英称之为“女性作家中最优秀的散文作者”,与冰心、凌叔华、冯沅君和丁玲一起并称为上世纪30年代五大女作家。苏雪林来青岛避暑曾住在这里,写下了《岛居漫兴》20篇和《劳山二日游》9篇。

据她的《逃热》记载可以看出,来青之前,苏雪林就意图在青留下作品,文中写到:“记得十年前,上海正燃烧在五十年未有大热之中,我们由上海赴苏州居住,《绿天》即在彼时开始写作。现在上海又被六十年未有之大热所燃烧。我们又同赴‘欲界仙都’的青岛,我能再写点什么出来藉以纪念我们的‘锡庆’吗?”

她这篇《逃热》非常用心,题目也非常精致和有趣。逃热一词,或许比避暑更有文艺化的色彩。在《岛居漫兴》的开头,她自己说:“逃到哪里好呢?牯岭我曾去过,再去无味;莫干山邻近京沪,大人先生太多;只有青岛一水之便,十年前康赴平津之际曾在那里耽搁过几天,现又有熟人周承佑夫妇在彼,可任招待;所以我们便选取了青岛做我们逃热的目标之地。”

近年来,苏雪林在青岛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因为,她对这座城市而言,是一位具有特殊意义的作家。她于1935年夏来岛城度假,仅一个月的时间就创作了与青岛有关的29篇文章,对福山路、汇泉海水浴场、湛山精舍与水族馆、中山公园、太平山、万国公墓、太平角、栈桥和北九水、王哥庄、白云洞、明霞洞、上清宫都有描写。这些文字非常优美,却算不得苏雪林的经典代表作。但从文字描述的详实来看,这些文章就像彼时青岛的“浮世绘”,具有极高的文史价值。从苏雪林的笔下,我们可以穿越回老青岛,看到城市的老风貌风情——

在青岛,苏雪林和先到的丈夫康一起住到了福山路2号。对这幢很朴素很精雅的石楼,苏雪林在《福山路二号》中描述得很详细:“屋前左右有两座圆式尖顶塔,全部建筑看去好像西洋中世纪时代的古堡。屋子所占据的地势很高,站在屋的前面,我们可以望见跑马场新建的罗马式运动场和碧浪际天的大海。”宿舍屋后是八关山,清晨日出以前或晚餐以后,苏雪林和康可以随意上去,“眺望海面初升的旭日和金光灿烂的云霞”。

“由我们的住所福山路进发,走过王村路,又转过一个弯,便到中山公园的后门。马路两旁,都是几丈高矮,绿得叫人透不过气来的大树,并且层层匝匝,一直蔓延到路基的下面,与路下斜坡所生的树林相连结。马路两边枝叶相交,形成了一条蜿蜒无穷的碧巷,也可以说是一片波涛起伏的绿海。树的枝叶既如此之密而且厚……”。苏雪林住处离中山公园很近,她几乎每天都要去散步。

在《中山公园》一节中她详尽地描述了公园,让青岛人感觉非常亲切——“再过去便是植物场,木牌标明什么“樱花路”、“紫荆路”、“银杏路”、“桃杏路”,每一路辄植以同类树木千百株。譬如说是“樱花路”吧,这几百方丈的土地便压满了娇艳媚妩的日本女儿花,而紫荆路则又弥望燃烧着红焰焰的春之火了。其他松柏槐柳类推”。这些路名和花园至今还保留着,每年樱花的盛开更是如今岛城的一大盛事。

青岛给苏雪林的第一印象是树多:“到处是树,密密层层的,漫天盖地的树,叫你眼睛里所见的无非是那苍翠欲滴的树色,鼻子里所闻的无非是那芳醇欲醉的叶香,肌肤所感受的无非是那清冰如水的爽意。从高处一看,整个青岛,好像是一片汪洋的绿海,各种建筑物刚像是那露出水面的岛屿之属。”苏自命是自然的孩子,血管里流淌着原始蛮人的血液,最爱的自然物便是树,尤其爱森然成林。来到青岛这个树木成林的清凉世界,苏雪林的暑热霍然若失。

栈桥是青岛的地标,百年来来青岛必到栈桥。在苏雪林的笔下,栈桥气势不凡:“今夕晚潮更猛,一层层的狂涛骇浪,如万干白盔白甲跨着白马的士兵,奔腾呼啸而来,猛扑桥脚,以誓取这座长桥为目的。但见雪旆飞扬,银丸似雨,肉搏之烈,无以复加。但当这队决死的骑兵扑到那个字形桥头上的时候,便向两边披靡散开,并且于不知不觉间消灭了。第二队士兵同样扑来,同样披靡、散开、消灭。银色骑队永无休止地攻击,栈桥却永远屹立波心不动。这才知道这桥头的个字堤岸有分散风浪力量的功能。栈桥是一枝长箭,个字桥头,恰肖似一枚箭镞。镞尖正贯海心,又怕什么风狂浪急?”

夏天来青岛,海边也是必须的打卡之地。所以来青第三天,苏雪林夫妇便约了周君夫妇同去汇泉海水浴场接受海的洗礼。苏雪林因此认识了“海的女儿真相”,“是个翛然出尘,仪态万方的美人”。青岛海水的绿,绿得娇艳、庄严、灵幻、深沉,在她眼里甚是可爱。

猜你喜欢
栈桥山路青岛
三条山路
理由要充分
在栈桥上
杨鹤鸣
再见
美丽的栈桥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Elizabeth in Pride and Prejudice
山路
山路乾坤
美丽的青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