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之外,你不曾了解的朱自清

2022-05-13 01:35度公子
阅读时代 2022年5期
关键词:朱自清陶渊明背影

度公子

1

朱家是有名的书香门第,朱鸿钧尤爱苏东坡,替自己取字号小坡,替自己的儿子取大名自华,源自苏诗“腹有诗书气自华”,他还有一个小名叫大囡,听说,男取女名好养活。1917年,朱自华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便替自己更名为朱自清,后来正是这个名字,被民国学者们公认为“五四之子”。

作为家中长子长孙,朱自清的婚姻来得很早,刚成年便娶了名医之女武钟谦为妻。结婚当日,父亲朱鸿钧送了他一件大氅,水獭领,紫貂皮,虽然样式并不流行,但也是费了心思所做,在当时算得上价值不菲。而这件紫氅大衣,仅仅陪伴了朱自清两年。

那是1920年,朱自清在北大读哲学,一日他去琉璃厂逛书店,在华洋书庄见到一部新版的《韦伯斯特大字典》,定价14元,对于当时只能“举债读书”的朱自清而言,14元可以抵他一个月的生活费。

几番纠结后,朱自清终是抱着这件还很新的皮大衣走进了北大后门一间当铺,他安慰自己以后有钱了可以再赎回来,但后来却是思想上日渐丰饶,而生活上,日益清贫。

在北大毕业后,朱自清与俞平伯被北大校长蒋梦麟推荐至杭州第一师范教书,此后五年,朱自清一直守在三尺讲台,却辗转江浙一带六所学校,原因无外乎“只为家贫成聚散”。

直到1925年,清华大学创办大学部,成立国文系,朱自清入职清华,才稳定了一段时间,但因为战乱,奔波仍然没有停止。

在西南联大任教期间,昆明的冬天格外寒冷,朱自清买不起大衣,便到街上去买了一件云南马帮赶马人爱穿的白毡披风,白天披在身上用来当棉衣,晚上则铺在床上当被褥。

这种披风也有优劣两等,朱自清甚至只能买做工粗糙、样式土气的那一种,因为价格便宜不少。

当时的教授中,只有朱自清一人穿这种披风走十来里路去上课,但是他从未觉得有失体面。紫皮氅换书,薄风衣御寒,朱自清一点都没辜负父亲替他取名的那句: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2

2018年春天,淮水上烟雨迷蒙,两位老人同游秦淮,谈古论今,一位姓朱,一位姓俞。

九十五年前,他们的祖辈也在一纸灯舫上目睹这六朝金粉色,之后两人相约各自写一篇同名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散文的作者正是朱自清与俞平伯,后来这些文字于1924年1月25日同期发表在著名的《东方杂志》上,引起文坛的重视,双双被世人誉为“白话美术文的典范”,一举打破了“白话文不能做美文”的迷信。

在此之后,朱自清在文坛的身份由诗人转换为散文大家。他在清华任教,也渐渐有新生慕名而來。

谈现代文学不能不谈散文,谈散文不能不谈朱自清。

1927年的夏天,清华园的月色光顾了朱自清的荷塘,很快便是一篇《荷塘月色》跃然纸上,诗人洛夫后来作过一首诗:

那一年

朱自清沿着荷塘散步

突然一阵大风

把帽子和灵感一起吹落水里

他跳进池塘才想起

是打捞帽子

或打捞灵感

最后,抱上岸的是

一身水淋淋的月光

他回家的第一件事是

熄灯

抹黑

写了这么一篇荷塘月色

这篇文章写得信手拈来,情景交融,但文章写成后的一件事却让朱自清困惑了很久。

因文中有一句写的是水中的蛙声与树上的蝉声……到了30年代,朱自清收到一位陈姓读者的信,信里指出文章有一处错误,因为“蝉子夜晚是不会叫的”。

虽然文章早已发表几年了,但朱自清仍立即求证,他向周围的同事们询问,得不到具体答案,于是特意写信请教昆虫学家刘崇乐先生。刘先生翻阅多部书籍,两人也只勉强得出一个结果:夏蝉大概夜晚是真的不叫的。

很快,朱自清回信给读者,并表明,下次散文集再版,他将删掉“月夜蝉声”的句子。

或许感动于朱自清的严谨,又是一个偶然的夏夜,朱自清徘徊于树影之下,竟然清晰地听到了蝉声,原来夏蝉不在夜晚发声,只是人们常识性的误解,这总算解了他一个谜团。

朱自清的认真不仅体现在写文上,更体现在治学上。

在儿女回忆中,为了能讲好古诗词课程,朱自清强迫自己每天一定要背诗两首,如果当天事务繁忙,早上洗漱的一点点时间甚至也被他利用起来,后来更是拜黄晦闻先生为师,从逐句换字的拟古诗做起,学习写作旧体诗词。

3

在当年的清华大学,有两位大师被称作中文系的双子星座,他们是闻一多和朱自清。

1946年,闻一多在昆明街头被暗杀,朱自清闻讯悲愤交加。

已经20年未曾写过新诗的笔,在这一天被重新提起:

“你是一团火,照见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不久后的一天,有人看到闻一多的墓前蹲着一个人,近看才发现原来是朱自清,当时下着小雨,打湿了朱自清的衣襟,他却毫无知觉。

平生莫恨无知己,英雄自古识英雄。此后朱自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与精力主持编撰《闻一多全集》,编撰完成仅仅一周,他便追随好友而去。

那是1948年,国共内战,物价飞涨,粮食供不应求,为解决国内饥荒问题,国民党给大学教授们配发了一个特供证,凭借此证可以低价购买细粮,但“救济粮”是由当时处于“扶日”立场的美国援助。

为了证明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当时清华大学的一批爱国教师起草了一份《百十师长严正声明》,断然拒绝来自美国的施舍物资,其中就包括所谓的美援平价面粉。

朱自清由于以往的作息不规律加上嗜食,胃病一直反反复复,这一年,朱自清的胃病比往常都更严重,粗粮根本吃不下去,但当组织人吴晗带着声明来到朱家时,他还是毫不犹豫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并当即让儿子将特供证取出来让吴晗带走。

据说,当年吴晗找了很多人参加签名活动,有些人不让进门,有些人直接拒绝参加,最后参加签字的共一百多人。

唯一没有活下来的是朱自清,因为他患有严重的胃溃疡,只有吃细粮才能下咽。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因严重的胃溃疡最终导致胃穿孔,在北大医院去世。弥留之际,朱自清仍不忘叮嘱夫人陈竹隐无论如何困难,都不能再领取配给的美援面粉,因为他已经在拒绝美援的声明上签了字。

这也是他留下的唯一遗嘱。

4

朱自清去世前不久,改写了李商隐的两句诗:

但得夕阳无限好,

何须惆怅近黄昏。

诗句被他誊写好压在自己书桌的玻璃板下。

可惜朱自清去世时尚未满50岁,他的夕阳与黄昏,还没来得及被多看几眼。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在朱自清的追悼会上,清华园降半旗以致哀,这是第一次为一位老师的去世降旗。

一年后,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写道“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古代有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近代有朱自清不食美援面粉。朱自清生前教古诗词,开过两次陶渊明的课,并仿写了一些陶渊明的诗,他的内心,一直渴望着安定与淡泊。

好友总结,对朱自清影响最大的诗人有三个,后两个是杜甫与苏轼,排在第一的是陶渊明。

如果没有战乱,先生一定是个诗意盎然的教书人,但体弱家贫之时,不忘家国情怀,不愧为“最完整的人格”。

(源自“一日一度”)责编:王晓静

猜你喜欢
朱自清陶渊明背影
清芬正气朱自清
主题:背影里的爱
背影
陶渊明失败了
贫而无谄的陶渊明
背影
不为五斗米折腰
朱自清的蝉声
朱自清自轻不失重
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