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资博 程畅
摘 要: 新时代精神文明发展话语建构,从道路自信来看,表征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从理论自信来看,表征了文化软实力与硬实力并举;从制度自信来看,表征了格局构建和制度完善相结合;从文化自信来看,表征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协同。
关键词: 新时代;精神文明;话语建构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22.02.01
欢迎按以下方式引用:王资博,程畅.新时代精神文明发展话语建构的四大表征[J].克拉玛依学刊,2022(2)3-9.
精神文明是民族发展振兴的内在动力与活力源泉,没有精神文明的现代化,就无法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首次揭示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人类文明新形态”。[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话语的建构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话语建构的重要支撑,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一、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新时代精神文明发展话语建构的道路自信表征
新时代精神文明发展话语建构的道路自信表征,突出体现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并且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具体说来,其反映在以下四个主要方面。
(一)举旗帜: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新时代精神文明发展话语建构的道路自信,首要的就是举旗帜,要科学地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行、好、能等问题。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把握了历史大势,表征着科学真理的旗帜,为我们理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进程表明,一切的关键在于马克思主义。我们要高举马克思主义的大旗,不断推进其中国化、大众化,用它来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观历史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符合中国国情,致力于解决当代中国面临的历史性课题,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其科學地阐明了如何使发展中国家全面发展。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其实质就是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现代化道路建设提供理论指南、智慧支持和精神保障。
中国共产党用远大理想来导航,用科学理论作支撑,运用不断创新的指导思想,接续引领党和国家的奋进事业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质言之,党的奋斗历史就是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理论探索史”[2],时代课题就是理论创新的驱动力。中国共产党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精神上更为主动,逐渐产生了党的创新理论——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此,我们强调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同学习“四史”结合起来,从历史中汲取养分,更好地开展新时代党的各项工作。
(二)聚民心:巩固强大的思想文化基础
新时代精神文明发展话语建构的道路自信,要紧的就是聚民心,聚民心居于“关键”地位。这需要我们扬正控负,巩固强大的思想文化基础。主旋律文化作品大库,始终是我们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中需要用心、用情、用力开掘和经营的“富矿”。唱响主旋律,其题中之义在于以生动的故事强化国人的中华民族认同和家国情怀,凝聚民心士气。我们的主旋律文化作品,将宏大主题与微观视角进行链接,创新发展国际化、专业化、时代化、多样化地表达,增强感染力,让群众喜闻乐见、产生共鸣,实现口碑市场双赢。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想要战胜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的力量源泉之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强调的就是要凝聚中国力量。要着力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同时,城市品格的提炼,也是要对内凝聚人心。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提炼概括的上海城市品格“开放、创新、包容”,为新时代创造新奇迹提供强大精神动力。[3]我们还要重视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文艺作品形式丰富多样,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正能量,达到温润心灵、启迪心智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希望大家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4]。
(三)育新人:立德树人、以文化人
新时代精神文明发展话语建构的道路自信,本质就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通过立德树人、以文化人更好地培养时代新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国家现代化正是以人的现代化为前提和旨归。立德树人是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价值追求的崇高境界,其以立德为根本,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具体而言,一是继续强化思想政治课的重要地位,思想政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关涉到“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二是“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5];三是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文化知识教育各环节;四是要在社会实践育人中促进以德育德、以规立德和以文化德。新时代以文化人是文化自信视域下的重要命题。首先,要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推进文化建设。其次,要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再次,要坚持以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文化作品吸引、引导、启迪人。最后,要基于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文化期待,着力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达到以文化人的作用。
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文化乃民族的血脉,国家强盛的支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致力于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体而言,一是坚持文艺先行,召开各类文艺座谈会;二是秉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抓住文化强国建设的根;三是深刻把握繁荣文化事业和发展文化产业之一体两翼关系,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面发展。2019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达4.5%。[6]
(四)展形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新时代我们需要强化对“发展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等话语的建构,注重塑造我国国际形象。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崛起,总是伴随着好故事的讲述,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担负着讲好中国故事之重要使命。通过富有感染力与说服力的中国故事,增强对外话语的公信力,使之成为解决挨骂这一历史问题的重要举措。《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在海外热销,有助于展示中国故事背后的精神力量。[7]纪录片《中国脱贫攻坚》以纪实的美学表征同样获得国外受众认同,[8]这些都有利于让中国故事具有世界意义。中华民族逐渐走到世界舞台中央,不仅靠经济发展,而且靠文化的独特影响力,传播好中国声音是时代的要求。在新发展阶段,中国亟须在世界舞台上进一步展现中国元素。我们要积极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进一步传播好中国声音,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的外部舆论环境。
二、文化软实力与硬实力并举:新时代精神文明发展话语建构的理论自信表征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文化软实力与硬实力并举,旨在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使得新时代精神文明发展话语建构的理论自信底子更厚实。
(一)突出重点,提升文化软实力
彰显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当前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迎来难得的时代机遇,提升文化软实力,就是要彰显理论自信,正确处理话语与价值、思想、文艺等重大关系,向世界阐释推介富有中国精神和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文化的影响力首先是价值观念的影响力,这是决定文化性质方向之最深层次的要素,居于“灵魂”地位。因此,新时代文化软实力建设,其重点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创新融入机制,将外在教育融合到自我教育中。我们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更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期取得理论贯通实际的显著效果。提升我国话语权,离不开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功能。因此,我们致力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增强捍卫真理的理论底气。我们建构了“为人民做学问”“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等生动话语,这也是展现文化自信与文化软实力之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文艺源于人民、造福人民,在社会主义文艺发展中,我们强调以人民为中心是其根本原则。在这样的原则指导下,我们呼唤加强文艺队伍建设,创作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
“一带一路”文明交流彰显共赢的地位和作用,自古以来,中华民族拥有开放包容胸怀,容纳世界不同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遵循文明生成与发展过程中交流融合的规律,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导丝路精神,可谓新时代精神文明理论话语建构的重要举措。我们打造了“丝绸之路文化之旅”品牌,还强调建设21世纪数字丝绸之路,强调以文明交流超越隔阂、文明互鉴超越冲突。
(二)贯彻新发展理念,提升文化硬实力
新理念是新认识的反映,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的重要理论标识,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的极具代表性的理念。在精神文明建设领域融入新发展理念,有助于提升文化硬实力,推进其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传统需要焕发出新的光彩,文化创新发展意味着着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萃取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持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当下,还要抓好文化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文化理念、内容、业态协同创新,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和手段。新型传播平台有助于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的版图,智能技术的发展等为文化创新提供有力支撑。以乡村文化振兴为突破、以区域文化协调发展为推动、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为重要内容、以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协调发展为内在要求。在整体上,要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奏响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交响曲;在具体上,要促进文产融合,调整和优化文化产业结构,补齐发展短板,促进文化资源与现代消费需求有效对接。
绿色发展是时代的要求,是高质量发展的鲜明特征之一,堅持和谐共生、建立健全良好的文化生态和生态文化,弘扬真善美、凝心聚力,提高用网治网水平、维护文化安全,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确保文化薪火相传、推陈出新,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消除傲慢与偏见,反映了绿色发展理念在精神文明建设领域的生动践行。文化企业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清晰而深刻地揭示了文化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在精神文明领域,就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而言,新时代建构了“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等话语;就文艺繁荣而言,我们的文艺要积极走出去,在开放的当今世界,文艺需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就传统文化而言,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要不断地走向世界,登上国际舞台;就文化旅游而言,其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桥梁与纽带;就文化交流而言,我们要以讲好中国故事为着力点创新推进国际传播。因此,新时代精神文明发展话语建构,具有文化开放发展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统一、引进来与走出去统一、互容与互鉴统一、安全与发展统一的内在理路。
三、格局构建和制度完善结合:新时代精神文明发展话语建构的制度自信表征
体制制度是发展的保障支撑。大宣传格局的建构,成为新时代精神文明发展制度性话语建构的体制支撑。制度逐步完善,是新时代精神文明发展制度性话语建构的直接呈现。
(一)体制:构建大宣传格局
大宣传格局旨在从事物的总体和全局上、从要素的联系和结合上优化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其内在要求完善体制机制,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推动整个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增强“四力”。
在大宣传格局建构中,我们要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推进具有强大凝聚力、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使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宣传的重要阵地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其次,坚守好价值观领域前沿阵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筑牢意识形态安全根基。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上,注重宣传教育、示范引领、实践养成相统一。再次,着力做好舆论工作,加强和改进内容建设。把凝聚民心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化媒体融合发展,打造全媒体形态的主流媒体,讲清楚成就背后的发展逻辑、制度原因,增强主流意识形态领域传播效度。最后,强调抓责任落实,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使得意识形态领域态势积极健康向上。我们要敢于亮剑、主动作为,做到眼睛亮、见事早、行动快,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在大宣传格局建构中,我们要将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增强“四力”①作为一项基础性工程。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为此,我们强调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要增强“四力”,使之制度化。“四力”这一话语深入人心,是环环相扣、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我们坚持把实践和基层当作最好的课堂,夯实脚力服务大局,切实关注民生贴近民生,做到所有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都有利于党和人民的事业;坚持提升眼力明辨是非,守好主流媒体网络主场;坚持深化脑力凝心聚力,推动思想理论往实里走、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反映时代、传承文明、传播知识、育人化人;坚持增强笔力沟通世界,增强国际话语权、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二)机制:完善文化制度
进入新时代,我们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推动文化制度更趋完善,为精神文明发展提供坚强保障,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更是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的构建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提供重要保障。2017年3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设计了基础性制度、针对性制度,筑起了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法律制度体系的框架,对于落实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为群众改善公共文化設施、产品及服务提供了重要的制度支持。如今,我国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逐渐完善,布局更加均衡,到2020年,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服务辐射2 760个县级图书馆。[9]面向未来,我们将抓好制度落实,完善效能评价机制,统筹加强软硬件建设,促进文化惠民。
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机制的健全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提供重要支持。其历史逻辑是中华民族自古崇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现实逻辑是中国已经进入文化旅游融合新时代。以文化和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为取向,以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以“记得住乡愁”为要求,以国际文化旅游合作为拓展。在制度化实践中,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强调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文化和旅游部出台了《文化和旅游规划管理办法》,文旅产业行业组织依法制定行业自律规范。为满足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文化产业促进法”的制定中要明确强调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同时,要推进文化和旅游领域深层次改革,不断完善相关制度机制,建立健全以信用为基础的文化和旅游市场新型监管机制,参与标准国际化工作,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
四、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新时代精神文明发展话语建构的文化自信表征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关键在于能够处理好继承和创新性发展的关系,坚定文化自信,要落实到行动上。创造性转化,侧重与时俱进,旨在激活生命力;创新性发展,侧重完善创新,旨在提升影响力。归结起来就是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文脉,要赓续革命文化这一血脉,还要守正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一)传承文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要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以新作为贡献于新时代、贡献于人类文明。
从整体推进来讲,我们要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期间,我们建构了“记得住乡愁”这一话语,就是要保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重要回信,为弘扬中华文明提供了根本遵循。[10]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我们要实施中华文明探源等工程,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要创造性实施中华文物全媒体传播计划。
从具体落实来说,我们要科学规划建好长城、黄河、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这对整合具有突出意义的文物和文化资源,增强文化自信,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持久影响力具有重大意义。提起中华文明,人们会想起万里长城,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进取精神是新时代需要提倡的品格;黄河是孕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们要讲好黄河故事,延续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大运河等重大工程则是古时中华文明形成之关键因素,凝结着世代匠心,坚持河为线、城为珠、珠串线、线带面,系统保护大运河,这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
(二)赓续血脉:革命文化
我们要以革命文化的继承为抓手,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把革命文物利用好、革命传统弘扬好,做实理想信念教育的常态化、制度化,形成赓续血脉的长效机制。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首提伟大建党精神,深刻阐明了传承弘扬这一精神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伟大建党精神作为革命文化的代表,内含马克思主义理论精华和中华文化精髓,亮出了中国共产党的特质基因,其既是历史的结晶,又是现实的升华,更是未来的指引,为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丰厚滋养。
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泉,中国共产党人在砥砺奋进进程中形成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精神谱系。“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作为革命文化的一个标志性话语具有丰富的内涵,其在新时代闪耀光芒、影响深远。从物的承载来看,中国共产党人形成的红船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在新时代需要发扬光大,继承下去;从地的承载来看,中国共产党人形成的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特区精神等在新时代需要发扬光大,继承下去;从人的承载来看,中国共产党人形成的铁人精神、焦裕禄精神、雷锋精神、劳模精神等在新时代需要发扬光大,继承下去;从事的承载来看,中国共产党人形成的长征精神、抗战精神、抗美援朝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探月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在新时代需要发扬光大,继承下去。
(三)守正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深厚支撑。《“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在第十篇专篇提出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党百年之际,我们加强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在中国法学会成立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在生态环境部成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均有助于守正创新,打造研究宣传高地、传播推广平台。在守正创新的基础上,我们坚信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和谐共生、永续发展,这是我们所倡导的生态文化的题中之义。弘扬生态文化,加快建设美丽中国,事关民族永续发展,有利于提升我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其历史逻辑是绵延5 000多年的中华文明所孕育的丰富生态文化,理论逻辑是中国共产党人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现实逻辑是新时代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培育普及生态文化理念。
公平正义、良法善治,这是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守正创新的重要价值内蕴。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具有重大意义,彰显了人民主体地位且以人民利益为目的的先进文化。我们强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当代法治建设,完善“中国之治”,自2014年起,我国将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使得宪法精神在新时代得到大力弘扬。2020年12月,《法治社會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公开发布,要求充分发挥法治文化的引领、熏陶作用。2021年4月,《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公开发布,强调使法治文化成为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
积极健康、向上向善,这是网络文化创构的理性取向。互联网已经走入千家万户,融入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国网民数量世界第一,网络文化深刻影响着精神文明发展。随着文字数字化的深入发展,文化新业态成为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支撑,网络文化竞争力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志。网络文化建设成为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紧抓其建设刻不容缓。我们强调文化资源数字化,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将中华文化元素融入网络强国建设,发展数字创意、网络视听、数字出版等业态,以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为关键,以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追求。
结 语
我们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扎实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离不开精神文明的持续发展进步。新时代精神文明发展话语体系的创新性、系统化建构,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征程中所取得成就的具体体现。诚如《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所揭示的,我们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11],进一步丰富、深化、拓展新时代精神文明发展话语体系,切实增强文化软实力。
注释:
①“四力”具体指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提出的总要求。2018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2).
[2]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与行动价值[N].人民日报,2021-08-27(3).
[3]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厚植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品格 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的意见[N].解放日报,2021-06-28(1).
[4]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1(2).
[5]做好美育工作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N].人民日报,2018-08-31(1).
[6]国家统计局.2019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5%[N].中国信息报,2021-01-06(1).
[7]杜占元.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外宣介 更好展示中国故事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N].学习时报,2021-09-01(1).
[8]罗华,宁楠.国际传播中讲好中国故事的影像话语建构——以纪录片《中国脱贫攻坚》为例[J].电视研究,2021(5):61.
[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光辉篇章[N].人民日报,2021-08-13(10).
[10]樊丽明.弘扬中华文明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重要回信学习体会[J].中国高等教育,2021(11):19.
[1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