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华东
(丰城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江西 丰城 331110)
何野云,明代江西丰城人。1990年北京图书馆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新修南昌府志》,是明万历戊子年(1588)范涞修、章潢纂《新修南昌府志》刻本影印本,该书第二十三卷第460页至第461 页载“司马头陀精堪舆……宋末铎长老术亦如之,国朝南昌刘子南、新建赵子方、丰城何野云,亦其流亚云”,把丰城何野云作为堪舆人物而收录《方伎》篇中,此为目前可查证的官方最早记载何野云为丰城人的史料。明、清时期,丰城县均属南昌府。后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陈兰森、王文涌、谢启昆编修的《南昌府志》第68 卷方伎篇第6 页,和同治十二年(1873)许应鑅、王之藩编修的《南昌府志》第53 卷方伎篇第6 页,均确认并基本上沿用明万历《新修南昌府志》的表述,只不过将丰城何野云列于明方伎人士之首而记载。需要说明的是,后来这两次编修的《南昌府志》,均把何野云的名称写为“何冶云”,号“半溪”。因为“野”和“冶”两字的读音一样(音同“雅”),容易混淆,就是在今天,丰城当地对这两个字的读音,依然是一样的。又据清乾隆十七年(1752)满岱编篆的《丰城县志》第22 卷杂记篇第20 页称“斗溪何冶云”,即何野云为何氏斗溪星桥分支(现为丰城市杜市镇何家村)人,故断定,清代人在编写《南昌府志》时,误把斗溪认为半溪,并误以为是何野云的“号”。因其精通地理①明代“地理”即风水术。何野云所精通的“地理”,主要为“寻龙点穴”术,也就是为逝者寻找合适的葬地。中国古代地理学与风水关系密切,所以风水又叫地理。参见申起明天津大学2017 年硕士学位论文《明代风水集成之作〈地理人子须知〉辩证解读》第44页。,云游四方,尤其在广东潮汕一带多有足迹,被后人尊称为“虱母仙”“龙尾爷”等而广为纪念。“龙尾爷”信仰主要以潮汕各地的“龙尾爷”庙为中心,在潮汕地区呈点状辐射分布。潮汕地区供奉“龙尾爷”的主要宫庙有:潮阳区贵屿何仙陵、仙湖福天宫、潮南区峡山龙尾庙、揭西黄山王公庙、潮州市鳌头龙尾庙、汕头市岐山古庙、金港龙尾庙、南畔寮龙尾庙、高埕古庙、佳和善社、合仔墘庙、东墩龙尾庙、五香溪龙爷宫、渔州龙尾庙、澄海区港口村龙尾爷庙、饶平县紫云村岐山古庙等。①据史志贤在《汕头日报》2019 年5 月4 日第8 版《鼎脐石与“虱母仙”》一文中统计,现潮汕祭何野云(龙尾爷)的庙宇达60余座,义社(父母会)龙尾圣王神坛多且零散更是无法统计。一个“异乡人”,去世后却得到潮汕人崇拜并发展成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信仰,这在潮汕地区乃至全国都是比较少见的。[1]然而目前学界对何野云的研究比较少,有的是居于传说,可信度不高,甚至误传。对此,本文加以研究,去伪存真,还其以历史本来面目,这对做好现在的群众工作,传播正能量,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由于距今600 多年的历史,有关何野云的许多传说,现已难以考证。2020年,丰城市杜市镇何家村人,联合省内其他30 多个本族分支②即一始祖均为后唐时期由南京迁居丰城的何珦(896-990年)及其后人的本族分支。的何姓人员,依据1914 年刻印的族谱,添加后来新增的人员信息,重新编辑成册并命名为《剑邑留台何氏大成族谱》(以下简称为《何谱》),其中,原文转录了旧谱全部有关何野云的记载。现据《何谱》及有关文献资料,对何野云生卒年、名号由来、陈友谅军师传说、规划建设明孝陵朱元璋墓说等逐一考证如下。
关于何野云的生卒年,百度百科记载,生于1325 年,卒于1393 年,终年68 岁。据《何谱》记载,剑邑留台何氏第十六世何野云,生于元至正十四年9 月27 日(公元1354 年10 月13 日),卒于明景泰七年9 月9 日(公元1456 年10 月8日),享年一百有三。[2]444现经考证,《何谱》的记载比较可信。
第一,《何谱》有关何野云的记载源自其本人和何氏后人的记录,逻辑性较强,且可相互印证,因此可信度较高。自一世祖珦公(896-990年)由南京迁居丰城,至今何氏已经繁衍至三十六世,通过代代相传,形成如此惯习,每年族人之中如有生、学、仕、殁、葬、娶、适(嫁)等重要信息变化,一般都会于当年或次年载入本支家谱草谱,便于以后重修族谱时正式载入。从宋吏部尚书、六世何延世于庆历七年(1047)主修何氏族谱第一修,到近1914 年第十二修(后再两修),文字记载传承较好,未曾断代,除个别词语有误外,基本没有大的错误,史料价值比较高。明永乐十一年(1413),何野云主修何氏家谱第五修并作序。[3]11在家谱中记载自己的生、学、仕、娶等重要信息,因为族人皆知,不可能造假。在何野云去世后,因其而成为“堂堂仙宦名宗”[3]29的何氏族人进行过多次修谱,记载了较多的有关何野云的信息,并专门刻画了其遗像,连其葬于广教寺下手白马冈③白马冈,又名马岭岗,为今丰城市杜市镇何家村后约五百米远的山名,高不过百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兴建水库时,何野云墓曾遭破坏,后又遭数次盗掘,现仍可见古墓和古建筑砖石遗迹。,也记载得较为清楚。选取与何野云相近的世代,即何氏十四世至十七世家族成员的生卒年等有关信息进行考证,发现《何谱》记载也均比较详细、明确,合乎常理。表1 列出何野云祖辈至孙辈的生卒年等信息。由表1 可知,百度百科认为何野云出生于1325年之说显然不成立,因为这一年,何野云父亲才10岁,母亲刚出生。据表1推算,何野云祖父、祖母分别比何野云父亲大33 岁、24 岁;何野云父亲、母亲分别比何野云大39 岁、29 岁;何野云长兄分别比其父母小23 岁、19 岁;何野云娶有两个分别比自己小一岁、五岁的妻子,所生的五个儿子分别比自己小17岁、30岁、33岁、36 岁、39 岁,世代间隔年龄均为合理。这些都进一步表明何野云生、卒年是经过何氏先人认真考证过的。
第二,《何谱》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何野云高寿。查《何谱》可知,何野云家族世代长寿,平均寿命高于70 岁,百岁以上的有十二世梦成公(106岁)。自一世祖珦公至十五世爵公(何野云父亲)共15 名何野云嫡系前辈,平均寿命74岁。表1 可知,何野云5 个兄长、5 个儿子及10个孙子,平均寿命超过71 岁(殁年未详的两人未统计)。除家族遗传基因外,何野云还具备长寿的其他重要条件。一是心态好,淡泊名利,崇尚自然。“乐山水趣,志与天游”[3]11,“乐琴书而忘世虑,畅物外之高情”[4]91。二是有氧运动比较多,常年行走于山水之间,练就一身强健体魄。古时交通不便,省内外从事地理,主要靠步行,还经常需跋山涉水,没有强健的身体是做不到的。史料记载,何野云80岁左右还外出堪地。
表1 何野云近世代家族成员简表
明徐善继、徐善述在所著《地理人子须知》一书中转载了何野云本人的钳地记录:
宣德十年,岁在乙卯,予道经南昌之梓溪,因访刘氏季直……愿师一鉴之。予诺之,遂往观之,具其地诚为千秋松楸之所也,因留钳为后验云。[5]368
这清楚表明,宣德十年(1435),何野云81岁时还在南昌梓溪(今南昌县向塘镇剑霞村,距何野云家约50 千米)堪地。故百度百科认为何野云1393 年辞世之说不成立。三是受二房夫人行医的影响,懂得医术和养生之道。“野云翁之饶母,勤敏成家,明医道,堪称德义”[3]15,何野云二房饶氏不但懂得医术,而且“教诸子辨别文契,非深为于学者不能”[3]22,即教子有方。四是勤于著述,思维敏捷。“幼则聪明颖异”[3]31,成年后“著地理诸书数十卷,诗集数百篇”[4]92。多种因素叠加,何野云活到103 岁,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当时在南昌的明宁献王朱权(1379-1449 年,1403 年分封南昌府,自称衢仙)曾感叹何野云,“此其为神仙中人物也,天与其福寿康宁”[4]91。
目前大多数媒体,例如潮州日报①《潮州日报》2018年12月25日第6版《何方神圣‘虱母仙》一文认为,何野云为陈友谅军师邹普胜化名。和百度百科“何野云”词条等,在登载有关何野云的文章时,均称其为陈友谅军师邹普胜化名,这主要是基于光绪十年(1884)《潮阳县志》卷十三杂录篇中的记载:
明初有虱母仙者,精于青乌之术,至潮为人择地,而多不钎穴,听人自得之,矢口成谶,后吉凶皆如券。每遇其蹲坐处,则多吉地,故人往往阴适之以为验。或曰:即何野云也,从陈友谅而败,佯狂来此,然终不得而祥。居止无定,多在凤岗卢家,其乡外有冢累然,传为所葬处。[6]
然据《何谱》记载,何野云,赐名野云,字德宏,号南塘,行尚六[2]444。现经考证,此记载可信,何野云名号源自明成祖朱棣所赐赠词,非陈友谅军师邹普胜的化名。
《何谱》记载,文皇帝②指明成祖朱棣(1360-1424年),明朝第三位皇帝,1402-1424年在位,年号永乐。谥号文,故称文皇帝。赐何野云“仙在人间”匾,并赠词赞:年少心灵,名重两京。踪似野云,心如景星,识富贵于掌握,寻龙脉于眠前。朕闻贤智召厝皇陵,兹隐山林短句赠行。[4]91
明崇祯元年(1628)第六修何氏家谱序载:
文皇亦高其名,遣赐礼聘。钦赐钦天监正,更赐以词曰:踪似野云,心如景星。荣君赐,遂号野云。[3]14
这些均清楚表明,依据明成祖朱棣的临别赐词“踪似野云”,何野云从此以“野云”之名号自称。此后,何野云在南昌与宁献王朱权交往时获赞:“文章若海霞之灿,踪迹如野云之行。”[4]91可见,当时作为朱元璋第十七子的朱权根本就没有认为何野云是陈友谅军师邹普胜的化名。
据(清)周昂撰《元季伏莽记》第三卷“盗臣传”所载:
邹普胜,麻城人也,铁工也。徐寿辉尝获鉴铁十斤,普胜居耦寿辉,夜梦有黄龙蟠其铣砧。明日,寿辉携铁过之,蹲坐砧上。普胜心异之,告之曰:“今天下尚须耰鉏活耶?当炼一剑赠君耳。”于是两人深相结,阴谋举大事。会彭和尚妖党作乱,乃与众共推寿辉为主,以红巾为号,从者日众,遂决意反。至正十一年(1351)十月,寿辉僣号于蕲水,以普胜为太师。十二年正月己未,寿辉遣普胜陷武昌,威顺王宽彻普化湖广行省平章政事,和尚弃城走。继而寿辉为伪将陈友谅所杀。友谅自立为帝,仍以普胜为太师,后为明将所诛杀。[7]
又据《麻城县志续编》第十五卷第5 页所载,元末起兵邹,其普胜墓在城内杨基塘侧。[8]
上述考证表明,陈友谅太师(后人称为军事)邹普胜在战场上被明朝将领诛杀,葬于家乡麻城县内。
另据考,1363 年8 月“大明兵与伪汉兵大战于鄱阳湖,陈友谅败绩而死”③(明)宋濂等《元史·卷四六·本纪第四六·顺帝九》,中华书局1976年出版,第964页。,即陈友谅与朱元璋大战于江西鄱阳湖,并中箭身亡。此年何野云才9 岁,不可能成为陈友谅的军师。再则,以何野云不愿为官的性情,怎肯接受敌方的聘请,为死敌朱元璋勘墓?朱元璋的儿子朱棣即皇帝位后召何野云规划建设朱元璋墓,朱元璋另外一个儿子宁献王朱权分封南昌府时为何野云写赞词,何野云不可能这么张扬深入敌方核心圈而不被发现。这些均可作为何野云非陈友谅军师邹普胜化名的佐证,
综上,《潮阳县志》关于“即何野云也,从陈友谅而败”的记载可能有误。至于何野云是否如《潮阳县志》所载葬于现潮阳区贵屿镇凤港乡,有待与《何谱》记载的“葬广教寺下手白马冈取天马饮泉行申寅兼艮坤向”等史料联系在一起作进一步考证。
何野云辞世后不久,成化二十三年(1487)中状元的明朝内阁首辅、江西铅山人费宏(1468-1535 年),有感于何野云嫡孙何翼海(1421-1491 年)为其祖坟堪地[5]156,为留台何氏宗祠题赠“仙宦名宗”匾[4]12。该匾①《何谱》卷首二第18 页载,明崇祯元年(1628),时任江西提刑按察使程子鳌,应邀为何氏族谱第六修作序,“予奉皇命为江右闲史,适遇何氏修家谱,舟君与予夙契,请予为伊家谱文翰序。予援笔作是序,并为‘仙宦名宗’四字,以献望何氏诸君纳诸”,即照费宏题赠的,也题写同样的四个字。现何氏宗祠悬挂的“仙宦名宗”匾(2019 年翻修),究竟是费宏还是程子鳌所题,有待考证。经2019年翻修后至今仍悬挂于何氏宗祠中。今杜市镇何家村东残破的门头上,嵌有三百多年的红色大理石刻“仙宦世家”,乃为清初何氏后人为纪念何野云而参照“仙宦名宗”匾命名所建。这块“仙宦名宗”匾和“仙宦世家”石刻成为目前所知的存世稀少的何野云为丰城人而不是陈友谅军师邹普胜的重要物证。
1413年前后,何野云因闻名“两京”而被明成祖朱棣召至南京规划建设明孝陵朱元璋墓,事业达到顶峰时期。对此,官方史料未见记载,下面据《何谱》等有关史料,考论如下。
《何谱》记载,何野云“颖异奇特、少通经史、过目不再”[2]444,即天资聪慧,少年时便熟通经史,且记忆能力超强。这为以后学习地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明代江西方术文化繁荣,其中以堪舆突出。明代江西的堪舆文化在全国独树一帜,具有重要的影响。[9]受堪舆热的影响,青年时期的何野云,“遨张元岭遇白鹤仙师传书,挟是书遨游”[3]11,即在张元岭②“张元岭”,《何谱》也有记载为“张原岭”,从字面理解应为一个山名或地名。拜白鹤仙③作为一种术数学,堪舆早于道教而产生。当道教问世之后,堪舆又成为道教术数的一个重要方面内容。何野云自称为白鹤仙人左弟子,为其本人杜撰出来的,神化自己修道成仙,以博取世人的信任和敬仰。封建时代,科学不发达,“无神论”者极少,就连皇帝发布命令也称“奉天诏曰”,何况何野云这样以“地理”术谋生的人。见卿希泰和詹石窗著《道教文化新典》(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版,第751页)。为师并获书三卷。“自从得受仙书从,黄昏灯火看余篇”[4]92,挑灯夜读,钻研地理术。
“予兄弟六,皆事家人产。惟予少敏,不能鄙事,乐山水趣,志与天游”[3]11,意为他五个兄长皆在家耕种劳作,惟有他本人鄙俗农耕家务等琐细之事,经常在外览山游水,实际上是专门从事地理术。
“一时王公将相皆目为异而敬礼也。虽然予亦何异之有,惟夙夜匪懈救贫惜孤,泽及枯骨积德种种,为子孙植耳。”[3]11由此可见,何野云在外拜师学艺,刻苦钻研,并在实践运用方面获得广泛认可,尤其是权贵阶层的赞许。这点从解缙(1369-1415 年)的赠诗“雄名夙昔驰两京”[4]92和朱棣的赐词中,也可以得到印证。
通过上述考证,可以得出何野云成名的主要原因和经过:凭借自身的天资,拜师学习,日夜刻苦钻研,不断地跋山涉水,进行实际操作,因此得到较多的王侯将相认可,为日后获朱棣重用创造了条件。
明孝陵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翌年马皇后去世葬入孝陵。《明史·卷四·本纪第四·恭闵帝》记载,洪武三十一年(1398)闰五月,太祖崩。辛卯,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以明年为建文元年,是日,葬高皇帝于孝陵。明代上至皇帝,下至寻常百姓,皆重视为去世的家人择地安葬。建文帝朱允炆临朝时,何野云是否参与朱元璋墓勘定不得而知。1402年,朱棣取代朱允炆成为皇帝,修朱元璋墓是当务之急的朝廷大事。其时,朱棣听闻何野云“名重两京”,“五侯七贵争相迎”[4]92,于是“朕闻贤智召厝皇陵”,即召何野云来南京继续规划建设朱元璋墓。永乐三年(1405)基本建成,至永乐十一年(1413)建成“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整个孝陵建成,历时长达30 余年。[10]1413 年,明孝陵完全建成后的当年,朱棣论功行赏,赐何野云(南京)钦天监监正、(应天府) 府丞[4]33。由此推论,1402 年朱棣即皇帝位至1405 年朱元璋墓基本建成的这三年期间,何野云就开始作为主要规划者之一参与了朱元璋墓的规划建设,理由有三:
理由一,朱棣已登位,不可能会照搬建文帝朱允炆的设计方案继续建造朱元璋墓。朱棣对安葬自己父亲的明孝陵非常重视,入主南京临朝前先拜谒孝陵,建文四年六月己巳日(1402 年7 月17 日),“谒孝陵,毕,入城”①(清)谷应泰撰《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六》,中华书局1977年版。。永乐二年(1404),明成祖大兴工役为孝陵建碑[11]。据此推断,很可能在朱棣即位的当年,即1402 年就召何野云来南京,按照他自己的意图重新规划建设明孝陵。
理由二,何野云如果不是主要规划者之一,那么在后来1413 年明孝陵全部建成后,也不太可能获钦天监监正这么大的赏赐,何况他的两妻杨氏和饶氏也分别获赠“淑人”和“安人”荣誉称号。由于“明代两京官署志大部分已失传,只能据传世书目等文献考证其信息”[12],并且“明崇祯六年,南京钦天监监生施瑞云编修的共8 卷的官署志《南京钦天监志》已失传”[13],因此,何野云是否任钦天监监正,正史无从考证,只好依据现存世的民间史料《何谱》中的皇帝诰命来考证。
理由三,从何氏族谱第五修耗时四年多来看,何野云应该参加了明孝陵的规划建设。《何谱》明确记载,族谱第五修编撰人员共有4 人分别为:纂修(即主修)野云、副修尚祥(1361-1449 年)、膳录文公(1384-1460 年)、总理尚智[4]6-7(1347-1409 年)。参与修谱的野云四兄尚智1409 年辞世,因此,何野云担任何氏家谱第五修纂修的时间最早为1409 年或之前,直到1413 年何野云作序,何氏家谱第五修方才结束。修一次家谱,前后至少耗时4 年多的时间,这只能说明修谱期间,何野云主要在南京规划建设朱元璋墓,因为只有这样的朝廷大事才能让何野云延期修纂家谱的家族大事。
通过上述考证,基本可以认定,何野云在1402 年至1405 年间(大概率为1402 年)被朱棣召至南京,作为主要规划者之一,参与明孝陵的建设,直到1413年明孝陵全部建成。
明孝陵建成后,惯于“乐山水趣,志与天游”的何野云便向朱棣请辞,获准“兹隐山林”。离开南京后,步入花甲之年的何野云继续从事堪舆,并著述颇丰。《何谱》载,“著地理诸书数十卷,诗集数百篇”。清乾隆年间和同治年间编写的《南昌府志》②(清)陈兰森、王文涌、谢启昆《南昌府志·卷六十八》,台湾成文出版社1989年版。均载“今铜板馆古今图书集成内载其所著书”③(清)许应鑅、王之藩《南昌府志·卷五十三》,台湾成文出版社1989年版。,即何野云等人所著的书籍。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何氏族谱第九修总序载,“著人子须知何氏沙法诸书,现存于世”[3]92。明代徐善继、徐善述著《地理人子须知》,将“《何家沙法》,明丰城南塘何德宏著”[5]28记载在“引用诸名家堪舆书目”之中。遗憾的是《何家沙法》现已失传。
综上所考,结论如下:何野云,字德宏,号南塘,明代堪舆名士,江西丰城人,生于公元1354 年10 月13 日,卒于公元1456 年10 月8 日,终年103 岁。永乐年间,被明成祖朱棣召至南京,成为明孝陵朱元璋墓的主要规划建设者之一,获赐南京钦天监监正、应天府府丞,名号“野云”系其本人根据朱棣临别赐赞“踪似野云、名如景星”而自称。由于条件所限,本文未能就其如何闻名“两京”、如何获得解缙和朱权等与其同时代的历史人物的赞誉、所著《何家沙法》是否还存世以及所葬何处等作深入考证,期待学界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