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静,惠振亮,齐玉洁,阮绍萍,吴鹏亮,徐海青,陈 均
(陕西省中医医院,陕西 西安 710003)
临床工作中发现,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在不断增加,发病年龄也愈加年轻化,我国是全世界范围内脑血管疾病病死率最高的国家[1]。脑卒中后,患者常出现肢体功能、言语功能、吞咽功能障碍等表现。研究显示,吞咽功能障碍的发生率约占30%~60%[2],称为“卒中后吞咽障碍”(Post-stroke dysphagia,PSD)。PSD的发生多与延髓麻痹或假性延髓麻痹有关,是由于脑干及吞咽相关脑神经核受损所造成的,主要表现为声音嘶哑、吞咽困难、饮水呛咳。长期呛咳带给患者的伤害,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重者可导致患者发生营养不良、吸入性肺炎,甚至还可因为出现窒息而危及生命安全[3-4]。因此,结合该病的生理病理特点,寻找一种切实可行、内外同治的有效疗法尤为重要。针灸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不仅安全,并且疗效显著,还可改善与协调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动作[2],并通过针刺不同穴位产生有效的治疗作用[5],从而提高吞咽摄食能力[6],运用针刺“启咽窍”之力,为临床提供新的治疗方式[7-8]。同时,联合本科室治疗特色,将中药制成棒冰,使得传统与创新相结合。基于此,本研究对陕西省中医医院脑病一科60例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两种治疗方案进行对照分析,旨在积极寻求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促进患者尽早康复,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录入陕西省中医医院脑病一科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共60例,均符合纳入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45~73岁,平均(57.77±9.93)岁;病程20~80 d,平均(52.60±18.00)d;出血性卒中12例,缺血性卒中18例。对照组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46~75岁,平均(58.40±9.25)岁;病程20~76 d,平均(54.87±15.25) d;出血性卒中13例,缺血性卒中1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获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例(%)]
中医诊断标准[9]:可见半身不遂、偏身感觉异常、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口舌斜、言语不清或失语。西医诊断标准:经头颅MRI、CT检查确诊为脑卒中,符合《中国急性脑卒中临床研究规范共识2018》[10]脑卒中诊断标准,并可见:①流涎;②饮水呛咳;③摄食困难,咀嚼无力,吞咽延迟;④食物从口角漏出;⑤进食费力、量少,声音嘶哑;⑥食物滞留在口腔或咽部等。
病例纳入标准: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发病20~80 d;能配合检查及治疗;洼田饮水试验>Ⅱ级;45岁<年龄<75岁;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病情不稳定者;不能配合检查、治疗者;卒中后吞咽障碍合并有肿瘤患者;晕针者;有严重出血倾向者;依从性差者。
60例患者均参与完成治疗,无脱落病例。治疗期间,除治疗组2例各出现1次轻微的局部皮下血肿,后自行消散外,余未见不良反应。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患者均接受卒中内科基础治疗配合吞咽功能康复治疗。内科治疗:改善微循环,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抗血小板聚集等常规治疗措施,必要时可鼻饲饮食。吞咽功能训练:口唇运动训练、颊肌运动、舌体运动训练、冷刺激、下颌运动及咀嚼训练、软腭训练、构音训练、口腔感知觉训练、促吞咽反射训练等,1次/d,40 min/次,持续1个月。
1.2.2 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针刺加中药棒冰刺激中医特色治疗:①针刺:舌三针(上廉泉、上廉泉左、右各旁开0.8寸)、风池、翳风、哑门、风府、人迎、天突、百劳、金津、玉液。操作方法:选用0.25 mm×40 mm的华佗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针刺部位用75%的医用乙醇常规消毒,舌三针向舌根方向刺入,进针0.8~1.2寸;风池穴向鼻尖方向斜刺0.8~1.2寸;翳风穴直刺0.8~1.2寸;用哑门穴透风府穴;人迎穴避开动脉,直刺0.3~0.5寸;天突穴直刺0.3寸后针尖向下沿胸骨柄后向下刺0.8~1.2寸;百劳穴直刺0.5~0.8寸。以上穴位针刺得气后,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 min。金津、玉液点刺放血:让患者自然将舌伸出口外,如舌不能伸出者,可由医者用纱布固定舌体于口外,用毫针点刺金津、玉液,使其少量出血即可,不必留针。以上操作每日1次,治疗1个月。 ②中药棒冰刺激:通关散[11]加解语丹加减[12],将白僵蚕、羌活、胆南星、地龙各10 g,菖蒲、天麻各15 g,丹参、木香、远志各12 g,白附子3 g,全蝎6 g,甘草9 g加水煎至较高浓度状态,约50 ml;冰片粉0.3 g、麝香粉0.1 g溶于3 ml白酒中,再与中药液充分混合均匀。将医用大号棉签放入中药液中并保证棉签充分浸透,4根一组装入医用一次性检查手套(分别放入每个指套中),冷冻保存。治疗时去掉冰棒上尖锐的冰碴,保证冰棒光滑,嘱患者张嘴,用中药棒冰依次刺激患者的软腭、腭弓、舌根以及咽后壁,每处1支,每次刺激时长3 s(不宜太久),同时嘱患者做吞咽动作,治疗时注意刺激强度适中,密切观察患者的表情,必要时使患者休息后再刺激治疗。30 min/次,2次/d,持续1个月。
1.3 观察指标
1.3.1 洼田饮水试验(WST)[13]:结果分为5级,等级越高,吞咽功能越差。患者端坐,5 s内喝下30 ml温开水,观察所需的时间和呛咳情况:Ⅰ级(优):能顺利在5 s以内喝完;Ⅱ级(良):需分两次或以上喝下,没有呛咳、卡顿表现;Ⅲ级(中):虽可一次喝下,但伴有呛咳、卡顿表现;Ⅳ级(可):需分两次或以上喝下,伴有呛咳、卡顿表现;Ⅴ级(差):出现屡屡呛咳、卡顿,不能全部咽下。
1.3.2 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14]:该量表分为3个部分,总分最低分为18分,最高分为46分,分数越高,说明吞咽功能越差。统计治疗前后的积分,用以比较脑卒中患者治疗前后吞咽功能改善程度。
以上WST、SSA指标均于治疗前、治疗第14天、第30天分别记录、采集1次。
1.3.3 吸入性肺炎发生率、胃管留置时间长短:吞咽障碍患者常需要胃管辅助进食,并且吸入性肺炎是其常见并发症,危害程度极高。统计肺炎发生率及胃管留置时间,以比较卒中患者治疗前后吞咽功能的改善程度。
1.4 疗效标准 吞咽功能正常,可正常进食,WST Ⅰ级为临床治愈;吞咽功能显著改善,WSTⅡ级为显效;吞咽功能有所改善,能部分进食,WSTⅢ级为有效;治疗后吞咽功能无明显变化,WST评定Ⅲ级以上或无改变视为无效。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结果比较 见表2。经治疗后,治疗组洼田饮水试验中Ⅰ、Ⅱ、Ⅲ级的14、30 d人数构成百分比明显高于同级别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结果比较(例)
2.2 两组患者SSA评分比较 见表3。治疗前,两组患者的SS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SSA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3 两组患者SSA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4。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2.4 两组患者吸入性肺炎发生率和胃管留置时间比较 见表5。治疗组患者吸入性肺炎发生率、胃管留置时间均小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5 两组患者吸入性肺炎发生率和胃管留置时间比较
报道显示,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发生,是由于受损的颅内病灶区引发皮质的脑干束、皮质下行纤维受损、延髓吞咽中枢麻痹,锥体外系等受损所致吞咽中枢被破坏[15-16],引发舌肌、咽喉肌的功能麻痹、障碍所致。其中延髓、双侧大脑半球受到损伤后发生吞咽困难的患者较多[17]。患者会因饮食吞咽困难、频繁呛咳而引发吸入性肺炎,导致肺部感染时常发生,从而影响治疗进程及病情恢复速度。针对此状况,临床主要是采用鼻饲来解决患者的饮食问题,但鼻饲饮食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并且长期的鼻饲还容易引起患者并发感染等一系列问题[18]。因此,尽早为患者进行有效的、可行性的康复治疗,不仅能改善患者对疾病治疗的信心,同时可以最大程度地恢复患者的吞咽功能,改善生活质量。
卒中后吞咽障碍归属于中医学中“喉痹”“暗痱”的范畴,治疗以行气活血、利咽通痹为治疗原则[19]。常用的治疗方式为中药结合针刺,但对于吞咽障碍的患者来说,口服中药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基于这样的弊端和临床思路,我们的研究便将传统治疗方法与现代医学治疗方法相结合,即将传统针刺与现代医学的咽部冰刺激治疗相结合,同时冰刺激使用中药作为治疗材料,一举多得,方便且费用低廉。针刺治疗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比服用药物更安全[20],不仅能使病变部位血液循环、淋巴回流加速以促进局部新陈代谢,还可提高受损器官、神经、组织活力[21],改善吞咽肌群功能,达到通利舌咽经络,清利咽喉的功效,以促进吞咽功能恢复。舌三针中的上廉泉属于经外奇穴,具有活络、利咽的功效,主治吞咽障碍、语言障碍、哑不能言、流涎、舌强,三针同时针刺,加强舌根部刺激,疏通经络,激发舌部经气,使咽部受损的功能得以恢复;风池是足少阳胆经和阳维脉的交会穴,为祛风要穴,《针灸聚英》中记载,风池可治:“气塞,流涎不止,不语。”《类经图翼》云:“风池治中风不语,……汤水不能入口”;风府为足太阳经、督脉和阳维脉三经交会穴,且足太阳经与足少阴经(循喉咙,挟舌本)相表里,可间接治疗“经脉循经所过之病”,具有平肝熄风之功,主治中风舌强语謇。《针灸甲乙经》载风府治“暴喑不能言”;哑门穴贴近吞咽反射中枢,《针灸甲乙经》载哑门可治“舌缓,喑不能言”;人迎为足阳明胃经穴位,治食不下;天突位于气管部,故可治疗咽喉气管诸疾。颈百劳位于颈项部,既能近治咽喉、舌部的病症,还可改善椎基底动脉的血液供应。金津、玉液属于经外奇穴,《千金方》载:“治舌卒肿,满日溢出如吹猪胞,气息不得通……刺舌下两边大脉,血出,勿使刺著舌下中央脉。”卒中后吞咽障碍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经络瘀滞,可有舌体僵硬,舌下脉络紫黯迂曲,故点刺放血,以达通利舌脉之功。
中药棒冰咽部刺激作为该临床研究治疗方式的一部分,是以中药棒冰为媒介,以低温刺激为治疗方式,以中医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通过刺激吞咽障碍患者的舌根、咽后壁、腭舌弓、腭咽弓黏膜等处的肌肉,来达到对吞咽动作相关肌群的锻炼,以及对吞咽反射过程中反射弧开始部分-感受器的激活,使吞咽动作的运动传入感觉更灵敏,感觉信号传入增强,吞咽动作的阈值降低,从而促进吞咽,使患者的吞咽功能尽早恢复。但仅靠咽部冰刺激治疗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因此将冰刺激除与针刺治疗结合外,还与中医药相结合,制作成中药棒冰,使得在冰刺激的基础上发挥中药优势,通过口咽黏膜给药,并通过局部吸收,将利咽、化痰、开窍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的舌根、软腭、腭弓、咽后壁。局部用药优势较多,药物浓度高、作用强、起效迅速,而且不通过血液循环,避免了药物在肝脏的首过效应,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另外,还可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最重要的是克服了PSD患者无法口服药物的弊端。
综上所述,对于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采用针刺结合中药棒冰咽部刺激治疗,是将中医特色结合康复治疗,以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其疗效确切,能明显改善患者吞咽功能,减少致残率及并发症,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