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蕴慧 朱沁琰 [苏州市职业大学吴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江苏 苏州 215104]
古往今来,家庭建设备受中华民族重视,家风家训更是成为家风门范和家族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家训,不仅是来自于家族祖辈的言传身教和庭训格言,是祖辈对后世子孙持家治业、修身立世的期盼,更是成为家族道德标准和精神风貌接续的载体和标志。
吴郡苏州自古以来文化繁荣,世家大族勃然蔚兴。名门望族的繁衍延续,也成为苏州的文化标识之一。望族的赓续,离不开家风的陶冶。作为江南望族的吴郡陆氏家族被誉为“宰相世家,孝廉双全”,后世有“天下陆氏出吴郡”之说。吴郡陆氏是因战国时期齐宣王少子田通受封于平原陆乡(今山东平原县境内)而得姓。据记载,吴郡陆氏为陆通的直系后裔,其开山始祖为西汉时的陆烈。东汉时,陆氏发展为江东士族,三国时该家族登峰造极,号称江南第一名门。
陆绩(187—219),字公纪,东汉末庐江太守陆康之子,后出任广西郁林郡太守。陆绩自幼聪颖,知礼节,懂孝悌,“怀桔遗亲”的故事被列为“二十四孝”之一,代代传颂。陆绩博学多识且又胸怀大志,在军旅艰苦的环境中坚持著述,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太玄经注》,精通天文、历算。其为官清廉,造福百姓,两袖清风。陆绩从郁林返回苏州时以廉石压舱的事迹广为传颂,那块沉甸甸的压舱石,更是成为廉洁为官的象征和廉政文化的符号。
陆贽(754—805),字敬舆,溧阳县令陆侃第九子,人称“陆九”。唐代宗大历八年考取进士,开始了半生侍主的日子。任翰林学士时,接母亲进京近身照顾,母亲年迈去世后,解职回乡为母守孝。陆贽位居宰相时,革除弊政、废止苛税,极力挽救唐朝危局。他以“上不负天子,下不负所学”为人生信条,致力于执政清廉,时时为民,事事为民,深受后世敬仰,留下了“小心精洁,未尝有过”的美誉。
陆燿(1723—1785),字青来,芦墟人。自小深受父亲陆廷瓒“为官不名一钱”的影响,笃志于学、为好官,孝顺父母,忠于家国。虽然生活清苦,但不曾丧失志向,一心求学,终在乾隆十七年(1752)会试中举。乾隆在位时,陆燿以清廉为天下之首,官拜湖南巡抚,任上洁身自好,兢兢业业,面对民生问题,竭尽所能,以致积劳成疾。
陆润庠(1841—1915),字凤石,元和人。同治十三年(1875),一举夺魁,成为大清王朝第一百〇一名状元,也是苏州的最后一名状元。陆润庠为官数载,半生浮萍。辛亥革命后,留清宫,任太傅,后因母亲疾病而归乡返苏,总办苏州商务。陆润庠处世谨慎,清廉奉公,鞠躬尽瘁,始终如一。
从郁林太守陆绩到姑苏最后一名状元陆润庠,陆氏家族绵延了千余年。朝代的更替、时局的动荡,均未改变过吴郡陆氏的家风门范。陆氏家族笃孝悌、修操行,可谓“孝”“廉”兼备,难能可贵的是“克己奉廉”的家风家训更是历久弥坚,生生不息。
吴郡陆氏“克己奉廉”的家风家训以“廉”为宗旨——立德以筑廉、立业以成廉、治家以守廉,体现了“一人义则一家举义”的清风正气。陆氏世代子孙恪守“廉”道,在立德、立业、治家方面尽显家风家训之要义。
陆绩一生都将廉洁自律奉为道德标准,君来一叶轻舟,君去两袖清风。陆绩在郁林任职期间,拒贿肃贪,顾惜民力,深受百姓敬爱。虽说郁林是蛮荒之地,民风不曾开化,但却是奇珍异宝的出产之地,珍珠、翡翠、琉璃、象牙、香料等数不胜数。郁林的前任太守归乡,均是满载而归,唯有陆绩任满还乡时,行囊太薄,船只吃水太浅,不避风浪,只得在岸边搬了块石头,当作压舱石。陆绩身体力行,淡泊明志,立廉德、奉廉行。
陆贽清廉刚直,公私分明,有“不拘小节败名节”的觉悟。曾有人反映陆贽谨慎太过、不近人情。唐德宗获悉后也曾劝他不必事事严谨、过于刚正,偶尔接受馈赠未尝不可。陆贽不以为然且不为所动。他认为一旦接受贿赂、馈赠,便会有第二次、第三次,就无法约束自己内心。陆贽坚守初心,知羞识廉、行己有耻,以廉为德,知行合一。
陆燿为巡抚时,正是和珅当朝,受贿成风。但陆燿以廉修德,宣扬廉之理义,从来不送一物,面对权威无所畏惧。即使是赠送乾隆皇帝,也不过是寻常的土特产。幸而乾隆知其廉洁,不但不怪罪,反而乐意接受其微不足道的土特产。陆燿为山东布政使时,某次进京入觐,守城门的胥吏对封疆大吏入城必索重资,而陆燿实在是身无长物,只得乔装百姓入城。在陆燿看来,“惟明善,而性善乃可得而见焉”。他从“明善”出发,躬身实践,诠释着“清节”。
陆润庠虽为状元、贵为一品,但恪守勤俭、穿着如寒士。《清史稿》评价其“性和易,接物无崖岸,虽贵,服用如为诸生时”,“非济变才,而鞠躬尽瘁,始终如一,亦为人所难者也”。陆润庠不置田产,忠于朝廷,为人处世小心谨慎,以“和、易”二字保持廉洁。陆润庠为官终能允中守直,行稳致远,简约行事。
吴郡陆氏子孙立德修廉,将清廉、廉直、廉洁、廉政作为德行的标准,厚植德之根基,牢筑廉之堤防。
陆绩不仅有廉之高操,更有廉之实绩。陆绩任广西郁林郡太守时,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筑郡城、修水利、挖水井,改善了当地的生产、生活条件,尤其是饮水条件。陆绩开凿的井被百姓称为“陆公井”“怀橘井”。陆绩在落后而又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不气馁、不妥协,想方设法为民办实事,轻徭薄赋,爱惜民力;在贪腐成习的官场上不取丝毫、肃贪拒贿,官无长物唯求石。
陆贽以公私分明为律己之尺,以慎初守廉来度己之身。陆贽在任时,公忠体国,竭忠尽心,极力向唐德宗谏言,要求朝堂大臣生活勤俭,对百姓轻徭薄赋,使民安居乐业。陆贽深受百姓爱戴,常有百姓送来一些小礼品,他都拒之不受。陆贽后因时常向皇帝直言进谏而遭谗言,被贬谪到了偏远的忠州。但他仍旧心系黎民。当地疫疾流行,百姓困顿,陆贽便发奋摘抄医书,汇编成《陆氏集验方》五十卷,供百姓预防治疗。陆贽居庙堂之高,能为良相;处江湖之远,能为良医。其耿直清廉,终以天下为己任。
陆燿为官时曾说“利莫大于阜民财,害莫大于夺民食”。乾隆年间,盐价高涨,百姓因盐价过高,选择坚忍淡食。陆燿初任湖南,当地盐商抬来白金万两。陆燿问其故,盐商只说是老规矩,打点生意之道,陆燿果断拒收,如数平抑市面上的盐价。一时湖南的盐价一度低于其他地方,当地百姓一片叫好。陆燿认为,大臣贪、下级更是不能不贪,民生问题追究溯源还是源于大臣为官原则问题。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与清晰的自我定位,铸就了他清廉为民的政绩。
陆润庠砥砺廉隅,小廉大法。虽贵为帝师,陆润庠始终兢兢业业,忠于“当差”的职守。在职期间,他致力于推进政治和行政改革、为国选拔培养人才、改进官员考核方式,并协助张之洞创办三江师范学堂。光绪二十六年(1900),北京遭受八国联军侵犯,《永乐大典》沦于狼烟之中。陆润庠深知《永乐大典》的价值,暗中将其运回府中保存。经陆润庠之手抢救保存的《永乐大典》善本占现存总数的六分之一左右。陆润庠在世变推移之际,莫之为而为,“一力肩承,不辞劳怨”,创办实业,推动了清末民族工业的发展。
吴郡陆氏子孙立业成廉,为官兢业,恪尽职守,关心百姓,为民造福,终能坚守廉之初心,成就廉之美誉。
被誉为“郁林石”的陆绩,自小深受父母影响,研读经史,学习古圣先贤,幼时就懂得克制自己的欲望,谨记百善孝为先。长大成为国家之栋梁,也能恪守自我,为人为民。为官期满回乡后,其母见儿子两袖清风,颇感欣慰,并说:“若是满载财物回来,便不与之相认。”陆绩行囊萧然,却远胜衣锦还乡,其“官无长物唯求石”的事迹从此也铭刻在陆氏家训之中,代代相承。
陆贽以廉自守一亩心田、不与他人同流合污的品行,得益于寡母的谆谆教诲。陆贽自幼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其母韦氏是吴郡传统的水乡女子,虽深居简出、温婉尔雅,却十分注重子女的教育。韦氏克勤克俭、言传身教,使陆贽深得“廉”之要义。陆贽后虽官至宰相,仍是清廉度日,府邸之大,却是空空如也,没有装饰,没有古董,唯有些许书卷。陆贽谨遵母教,恪守奉行,使“廉”之家训得以知行合一。
陆燿教育子女亦是以“廉”为重心。在湖南巡抚任上,因有事要让他儿子还江南,临行前再三叮嘱随行的塾师陈驾千:“过郡县,勿使官吏知吾子。”其子亦是简单置办行李,一路无人知悉是巡抚之子过境。陆燿官至巡抚,生活却廉俭如初。他在箱子里一直珍藏着一件破棉衣,时常拿出来训诫子女:天寒地冻的时候,我日日去私塾读书学习,母亲不舍我吃受冻的苦,将自己衣裳中本就不多的棉絮补进我的衣裳里。陆燿睹物思人,借物言志,告诫子女及家仆随从勿忘以廉为本。
陆润庠曾在《百字铭》家训中写道:“贵自辛勤得,富从俭约来。”富贵来源于辛勤劳动,财富来源于勤俭节约。陆氏先祖、清代第十八位状元陆肯堂曾给祖孙留下告诫:不置田产,忠于朝廷,为人处世小心谨慎为上。陆润庠历同治、光绪、宣统三朝,始终谨遵祖训、忠君不渝,更能奉行至简之道,提携才俊、拒绝跑官要官之人,以俭养廉、以廉教化后辈子孙,不仅塑造了一个清廉的姑苏状元的形象,而且将家族的信念风骨、治家理念发扬光大。
著名作家马伯庸曾说:“一个家族的传承,就像是一件上好的古董。”古董有形,而传承则无形无质,每一点每一滴都需要一代代族人精心呵护与打磨,渗透到家族后代的骨肉血液之中。吴郡陆氏家族千年传承不衰的密码便是“克己奉廉”的家风家训,以“廉”教化后世,接续繁衍,世家大族正气绵延不绝,文武勋官列鼎铭者几千人,出现了“一门三代四尚书”的盛况,家族清官廉吏更是不胜枚举。
吴郡陆氏家族千年的绵延,得益于家风的熏染,得益于家训的教化。吴郡陆氏世代以廉根基,以廉为起承,以廉为发展,对家族成员立德、立业和治家具有深远的影响。纵观吴郡陆氏家族“克己奉廉”家风家训,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清如许”寓意着家风家训的传承似流水一般源源不断,绵延流长;“活水来”更是象征着家风家训具有自律性。奉行“廉”的宗旨和要义,离不开克制自己的欲望。
吴郡陆氏家族中陆绩清廉一生,归舟载石千秋赞,将清廉风气以家风家训熏染到后代子孙中,成就一代又一代的清官或名人。时间的流逝,没有磨灭先辈的足迹,吴郡陆氏家族以“廉”为家风家训教育后世子孙,促使陆氏子弟学会克制自我欲望,懂得礼义廉耻的真谛。对“廉”恪守与奉行离不开高度的自制和自律,离不开对欲望的节制和坚守。随着时代的更迭,“廉”文化已经与吴郡陆氏家族的精神文化交相融汇,成为陆氏家族延续、发展、壮大的密码。“克己”才能奉廉,“克己”方能自制。“克己”以一种无形胜有形的方式浸染后代,助力“廉”心。
从郁林太守陆绩到姑苏最后一名状元陆润庠,跨越的是千年的时空。历经千年,物是人非,而吴郡陆氏家族推崇的廉洁家训却在历经了朝代的更替、政局的动荡之后发扬光大,吴郡陆氏世代子孙取“廉”之精髓且深发“廉”之新意。前代的输出和厚植,后代的传承和反哺,这才促成了吴郡陆氏“克己奉廉”家风家训的传承。“一家善则一地向善,一地仁则一国兴仁”。吴郡陆氏“克己奉廉”的家风家训又与苏州区域文化相辅相成。吴郡陆氏一族的小“廉”融入并成为苏州区域精神文化特质重要内容,这也使得吴郡陆氏一门之“小廉”成为之影响更为深远、生命力更为强劲、传承更为持久的“大廉”。
光绪二十一年(1895),清政府因甲午战争失败而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允许日本臣民在苏州、杭州等地的通商口岸设立工厂。条约传出,国内轰动一时。《马关条约》的签订,更是激发了爱知识分子创办近代工业。陆润庠等人私下密商对策,决定在日本人还未勘清界限时抢先创设商务局,并在苏州开设了面积约为两千亩的商埠,使日本人无法干涉。随着洋人洋物的涌现,“开眼看世界”成为时代的必然趋势。光绪二十二年(1896),张之洞奏准朝廷任命陆润庠为“苏州商务总办”。从此,陆润庠开始亲力亲为、四处奔波,在苏州创办了苏纶纱厂和苏经丝厂。
在传统“重农抑商”的观念下,“状元开工厂”可谓轰动一时。陆润庠虽是为救清朝国运而创办实业、“经纶天下”,但对于满腹经纶的封建王朝官员来说,已经是艰难地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同时也将吴郡陆氏家训“廉”之要义进行了拓展和创新。作为中国近代工商实业史上第一位状元经理的陆润庠,致力实业救国并为之心力交瘁,始终清廉度日,以廉奉公,以廉办厂,将为官清廉延伸至实业清廉,使吴郡陆氏之“廉”与时俱进,格局更为高远。
吴郡陆氏“克己奉廉”的家风家训传承了千年,以立德筑廉、立业成廉、治家守廉为要义,被誉为江南四大名门之一。如今“廉石”不仅是吴郡陆氏一家“官无长物”清廉自守家风的写照,更是苏州廉洁文化的品牌和标志。吴郡陆氏以一家之廉倡导了一地之廉,以一家之义谱写了一地之义,其“克己奉廉”的家风家训在新时期也将滋养更多的家庭、成就更多的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