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灵光 经纬六合
——演绎农耕的二十四节气

2022-05-12 08:27:58施立学
民主 2022年4期
关键词:秋分春分万物

□施立学 魏 琳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古人立国,以测天为急……察悬象之运行,示人民以法守”,地球绕太阳运行,二十四节气,阴阳互应、刚柔相济,大易天地,将其规定到24 个位置上,因而成了用于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民众的生产生活日用文化,其智慧的光芒,至今仍朗照着农耕文化的天空。

二十四节气源于《周易》仰观天文、俯察地理

上古时代,通天之黄河现神兽“龙马”,背上布满神奇的图案,圣人伏羲将其临摹下来,并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而做“八卦”。二十四节气,与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的《周易》异曲同工,窥测天文。浩浩苍天,湛湛星空,幽远深邃,哪一颗星座引领四时,北斗七星。先以长长斗柄,指向东南西北,人间遂现四时:春夏秋冬;地球围绕匆匆于黄经的太阳公转,一年转一圈360°,每丈量15°为一节气。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立”,为春、夏、秋、冬四季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立,建始也……”其农业意义为“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冬至、夏至,最长与最短的昼与夜;春分、秋分,平分日月而均寒暑,乃八节。二十八星宿助阵,经纬天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三代之上,人人皆识天文。二十四节气应运而生。

《易·系辞传》曰:“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二十四节气,俯察七十二候秋毫之末。

一察气象变化之万千。看天地间如何推出风、雨、雷、电、水、虹、露、霜、冰、雪。

风,“天之偏气,怒者为风。”立春东风解冻,小暑微风至,立秋凉风起。

雨,地气升为云,天气降为雨。獭祭鱼,鸿雁来,草木萌动为雨水。雨水时节,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谷雨源自古人的“雨生百谷”,这时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滋润,所以有“春雨贵如油”之谓。大雨行时,离明之极,幽类化明,至微之物亦化而为明,为大暑。

雷,阴阳相薄,感而为雷,激而为霆。雷,二月发声,至秋分而收声。未过惊蛰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开。春雷响,万物长。雷出一百八十日,万物荣,雷入一百八十日,万物歇。雷入地则万物随入也。

电,雷乃发生,始电,为春分。

水,水是金汤玉浆,灌满粮囤谷仓。《礼记》注曰:水本气之所为,春夏气至故长,秋冬气返故涸也。“潦水尽而寒潭清”,水涸乃秋分。水泉动为冬至。

虹,虹始见为清明。虹藏不见,天腾地降,闭塞成冬,为小雪。

露,气肃而凝,露结为霜,乃霜降。

冰,出门冰上走,为小寒。水泽腹坚,即水域中的冰结实、坚厚,一直冻到水中央,为大寒。

雪,“清明断雪,谷雨断霜”。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小雪封了地,大雪河碴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一月节,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

二察物候,看花、草、林木、鸟、兽、虫鱼等之于节候的反应。

花,桃始华,为惊蛰。桐始华为清明。菊有黄华为寒露。

草木,草木萌动为雨水。浮萍生为谷雨。王瓜生,为立夏。苦菜秀,靡草死,为小满。半夏生,为夏至。一叶忽先委,为立秋。暑藏禾登,为处暑。草木黄落为霜降。荔挺出,为大雪。

鸟,“毛羽者,飞行之类也,故属于阳。”鸿雁来为雨水。仓庚(黄鹂)鸣,鹰化为鸠为惊蛰。元鸟至为春分。鸣鸠拂羽,戴胜降于桑为谷雨。鹏始鸣,反舌鸟无声,为芒种。鹰始鸷,为小暑。鹰乃祭鸟,为处暑。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准备过冬美食,为白露。鸿雁来宾,雀入大水为蛤,雀鸟不见了,古人在海边见到蛤蜊,见其条纹及颜色与雀鸟相似,怀疑为雀鸟化身,此时为寒露。鹃鸥不鸣为大雪。雁北乡,鹊始巢,雉始鸲,即雁避热而北向飞,漂亮的雉鸟感阳气回升而鸣叫起来,为小寒。鸡始乳,孵小鸡,征鸟厉疾,即鹰隼盘旋于空捕捉食物为大寒。

兽,田鼠化为鹌乃清明。豺乃祭兽,豺狼将捕获的猎物,先陈列后再食用,为霜降。虎始交为大雪。

虫鱼,蜇虫始振,鱼陟负冰为立春。蝼蝈鸣,蚯蚓出为立夏。螳螂生为芒种。蝉始鸣为夏至。蟋蟀居宇为小暑。腐草为萤为大暑。寒蝉鸣为立秋。蛰虫坯户,用细土封垒洞口为秋分。蚯蚓结为小寒。

二十四节气源于《周易》含吐阴阳

《周易》历经数千年之沧桑,已成为中华文化瑰宝。易道讲究阴阳互应、刚柔相济,它认为世界万物是发展变化的,其变化的基本要素是阴和阳,“一阴一阳之谓道。”

千姿百态的万物万事,都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积阳之热气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积阴之寒气为水,水气之精者为月。日月之淫为精者为星辰。天受日月星辰,地受水潦尘埃。”

二十四节气,察阴阳之易,圭臬农耕。春为一岁之首,农为百行之先。神农氏尝百草分五谷,开始了农业,前三皇后五帝都把农业提到朝议上。一岁农耕从寒收北陆,气转东郊,周朝天子立春日,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方八里之郊迎春,祈求丰收的打春牛开始,“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土肥地喧;三打三阳开泰,四打四季平安;五打五谷丰登,六打六合同春;七打七星高照,八打八节康宁;九打九九归一,十打天下太平。”打去了一冬慵懒,打来了一岁丰稔。鞭打毕,抬春牛沿地垄缓缓前移,行120 步(象征一年12 月),将春牛放置垅顶,拿镐头向正南方“农祥星”方向奋臂刨土,以示该年农事活动已经开始。

四立二分二至,为二十四节气之经纬。周天子始,每“立”之日,都要到东西南北郊外,举行迎祭活动。立夏节气,古人称“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莲生八戕》中写有:“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这一天在天文历法上,太阳行至黄经45°。《后汉书·祭祀志》记载:“立夏之日,迎夏于南郊,祭赤帝祝融。” 夏天,万物繁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假”,即“大”,夏季“万物并秀”,蓬勃长大。出于对司夏之神的敬畏与对夏粮丰收的祈望,周天子要亲率三公、九卿、大夫到都城南郊“迎夏”。君臣皆着朱色礼服,配朱色玉佩,马匹、车旗均朱红色。《山海经》上说,祝融“兽面人身,乘二龙”,祝融奏《九天》乐曲,在天地间回荡,居于衡山,传下火种,教会人类用火。“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祭祀归来,天子还要出行田野,慰劳农夫,令司徒官去各地巡视,督促耕作。

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后汉书·祭祀志》载:“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收……”传说蓐收是秋神,左耳有蛇,乘两条龙,是白帝少皋的辅佐神。有人说蓐收是白帝之子,司秋。据《淮南子·天文训》载“蓐收民曲尺掌管秋天……”就是说蓐收分管的主要是秋收科藏的事,车旗服饰皆白,歌《西皓》、八佾舞《育命》之舞。并有天子入圃射牲,以荐宗庙之礼,名曰躯刘。杀兽以祭,表示秋来扬武之意。到了唐代,每逢立秋日,朝廷也祭祀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等五帝。《新唐书·礼乐志》载:“立秋立冬祀五帝于四郊。”

太阳到达黄经225°为立冬,《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冬”的解释是:“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秋季作物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吕氏春秋·孟冬》:“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斋。立冬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还反,赏死事,恤孤寡。”皇帝亲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北郊六里处设坛祭祀,举行迎冬之礼,并有赐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

据《淮南子·天文训》:“子午、卯酉为二绳,丑寅、辰巳、未申、戌亥为四钩。”子午、卯酉四辰像两条直绳,丑与寅、辰与巳、未与申、戌与亥相互钩连,划分出春分与秋分,夏至与冬至。清潘荣陛著《帝京岁时纪胜》中写到“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春分祭日,秋分祭月,向被视为国家大祭。春分,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太阳位于黄经0°。这天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北半球是春分,南半球是秋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秋同义。”如清明埋蛋兆丰收,立夏斗蛋决蛋王。春分有个竖蛋习俗,是一个小小的椭圆形(鸡蛋)与一个大大的椭圆形(地球)的对话,是对“二月春分八月秋分昼夜不长不短,三年一闰五年再闰阴阳无差无错”真伪的重要测评。秋分,《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云:“秋分者,阴阳相伴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分者平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分就是半,这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点。《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就是夜晚祭祀月亮。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而祭月无月则是大煞风景的。所以,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

夏至,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淮南子·天文训》:“日夏至则斗南中绳,阳气极,阴气萌,故曰:日夏至为刑。”夏至,斗柄向南正当省“绳”处,阳气达到顶点,阴气开始萌生,所以说,夏至产生肃杀之气。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至于清代,每逢夏至,大祀方泽,为国家大典。《淮南子·天文训》:“日冬至则北斗中绳,阴气极,阳气萌。故曰:冬至为德。”阴气极则北至北极,阳气极则南至南极。冬至,《清嘉录》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转换,是上天赐予的福气。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兴作,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乃大吉之日。因此,汉代以冬至为“冬节”,官府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场流行互贺的“拜冬”礼俗。《后汉书》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魏晋六朝时,冬至称为“亚岁”,民众要向父母长辈拜节;宋朝以后,冬至逐渐成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庆日。冬至又被称为“小年”。“冬至郊天”,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为明、清两代祭天大典,布德令以施惠兆民。历朝历代四时八节对天地的祭祀,都是祈望上天佑护,天下太平,五谷丰登。

《周易》与二十四节气:道与器

《周易》的主要特点是以八卦、六十四卦、象数为模型、以占筮为形式,模拟演绎、预测宇宙万物的起源、结构、运动变化的规律。其卦爻象符号系统和卦爻辞文字系统互相渗透补充,构成“任何数目都可以套进去”的“宇宙代数学”。周易与二十四节气的差别,可以用一句经典的话来定义和解释:形而上者之谓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周易讨论的是道,二十四节气研究的是器。

二十四节气是田园文化的《天工开物》,是农耕文明的百科全书。每届时令,均有警策与教诲。

“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农耕立国,昭示人们,春日降临,耕犁务勤,风调雨顺,利国利民。雨水节,雨水代替雪。雨水非降雨,还是降雪期。春雨贵如油。雨水到来地解冻,化一层来耙一层。水满塘,粮满仓,塘中无水仓无粮。水是金汤玉浆,灌满粮囤谷仓;“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农谚也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准备养蚕。“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立夏到小满,种啥都不晚。过了芒种,不可强种。”提示不违农时。

“多插立夏秧,谷子收满仓”“立夏小满正栽秧”“秧奔小满谷奔秋”“夏至棉田草,胜如毒蛇咬”。在“大暑小暑,有米不愿回家煮”的酷热之下,尤为关注稼穑。“小暑小禾黄”“伏天的雨,锅里的米”“大暑连天阴,遍地出黄金”“立秋忙打靛”“头伏芝麻二伏豆,晚粟种到立秋后”“立秋处暑在八月,拔草放垅晒水田”“处暑雨,粒粒皆是米”“处暑根生谷,无水长不足”“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处暑高粱遍地红”“处暑高粱白露谷”“处暑萝卜白露菜,秋分种麦人不怪”“处暑糜穗日夜长”“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齐”,“秋分无生田,准备动刀镰”,秋分白云朵,处处好田禾。”强调立秋农事依然重要。“小麦种在寒露口,种一碗收一斗”“霜降见霜,谷米满仓,霜降刨葱,立冬割菜”“寒露收割完,霜降把地翻。寒露到立冬,翻地冻死虫。今年麦盖一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畅想又一岁丰稔,“立冬小雪天气寒,积肥修埂好种田”“小雪到来天渐寒,越冬鱼塘莫忘管”“大雪小雪不断雪,来年必是丰收年。”

二十四节气,关联顺天应时的饮食养生。“萝卜上了街,药铺不用开。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冬补三九,夏补三伏。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冬至进补,开春打虎”“气始于冬至”,冬至是养生的大好时机,从冬季开始,生命活动由盛转衰,由动转静。此时科学养生有助于保证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江南水乡春风早,北国阡陌花开迟。一首《二十四节气诗》,唱出了万里中华间的二十四节气,风俗殊异南北,文化各领风骚:“西园梅放立春先,云镇霄光雨水连。惊蛰初交河跃鲤,春分蝴蝶梦花间。清明时放风筝好,谷雨西厢宜养蚕。牡丹立夏花零落,玉簪小满布庭前。隔溪芒种渔家乐,农田耕耘夏至间。小暑白罗衫着体,望河大暑对风眠。立秋向日葵花放,处暑西楼听晚蝉。翡翠园中沾白露,秋分折桂月华天。枯山寒露惊鸿雁,霜降芦花红蓼滩。立冬畅饮麒麟阁,绣襦小雪咏诗篇。幽阖大雪红炉暖,冬至琵琶懒去弹。小寒高卧邯郸梦,捧雪飘空交大寒。”

二十四节气,是在尊重自然、效法自然、利用自然中,唱出的一首辞旨幽远的中华农耕文明歌谣,描绘了一幅色彩缤纷的九州田园画卷。其天人合一的理念,作为无与伦比的中国文化精髓,早就强有力地推进了世界人类文明进程。

猜你喜欢
秋分春分万物
万物皆可折
万物生
今古文创(2022年33期)2022-08-19 10:20:12
农事 春分
今日农业(2021年5期)2021-05-22 01:32:42
二十四节气之秋分
新教育(2018年27期)2019-01-08 02:23:16
二十四节气之白露·秋分
二十四节气之惊蛰·春分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艺术启蒙(2018年7期)2018-08-23 09:14:10
春分
秋分
假如万物会说话,绝对会把你萌化
哲思2.0(2017年5期)2017-09-03 10:3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