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东华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当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至关重要的。小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在小学阶段,学生逐渐对周边事物有了意义认知,在此期间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科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门重要学科,它能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获取真知中优化思维品质,提升科学素养。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的综合国力在不断提升,国民经济水平也得到了跨越式发展。在国民经济水平提高的背后,是科研人员在实验室不断地研究,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与创新,研发出更先进的机械设备,从而为国民的衣食住行做出了重大贡献。创新能力的基础是教育,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更要从小学开始高度重视,与时俱进。因此,小学科学教育应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积极强化创新思维的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小学科学课堂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21世纪是充满挑战的世纪,是一个弘扬创新的时代,创新就是研发人员对研发项目有了新的思路和新的想法,并对原有事物进行改良,使其更高效、更节省人力物力,简单来说就是进步、超越。而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它能让人对事物从多方面去分析、判断,从而将事物完善。创新思维是创新和思维的结合,它是人本身通过接触或间接接触新的事物后大脑产生前所未有的新东西。
小学科学是一门重要的启蒙学科,教育专家刘默耕曾对科学启蒙教育做过评论,“通过自然课的培养、训练,能让学生的头脑更清晰,能让他们大脑运作更快,遇到事物的应变能力得到提升。不管是学习,还是今后从事任何工作,干任何事情,有个聪明的大脑都是基础”。要想让学生拥有聪明的头脑和灵活的思维,需要科学教师日常默默引导,让学生在不断探索和了解未知事物的过程中,激发创新思维潜质。
素质教育目标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创新思维能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需要从小学教育开始着手,从而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夯实基础。因此,为了使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小学科学教师应充分发挥科学学科独有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既是为了学生在今后有效提升自己,也是为了让学生在步入社会后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生产力与生产技术与时俱进,要想学生在今后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众多互联网信息的冲击下,现今的小学生心智愈发成熟,他们对事物有了自己的认知与想法,而部分教师依旧在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及时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这就导致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没有明显成效。因此,在基于素质教育理念的前提下,小学科学教师应根据学情需要,及时调整和优化自身的课堂教学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发掘新事物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一)更新教学理念,预留创新思维空间
现今人们的交流愈发方便,网络上存在各种各样的信息,教育教学方面的信息也非常丰富。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今社会信息便利的优势,在网络上搜集众多的优秀教学案例,从中汲取优点,从而完善自身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在网络上搜集一些优秀的理念演讲,并与其他同事进行观看。观看结束后,教师可以认真写观后感,然后再相互分享心得,通过团队之间的交流,及时完善自身的教学理念。
教师的教学理念得到及时更新后,在课堂教学中应以师生互动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探究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可以在问题的设置上灵活开放一些,不能拘囿于所谓的“标准答案”,给学生留有质疑的思维空间,让学生主动自信地提问,积极地开发大脑。
例如,在教学“玩玻璃纸”这一课前,教师要先反复研读教材,找出既有益开发学生大脑,又能给学生预留创新思维空间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伊始,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玻璃纸吗?”问题提出后,部分学生回答“知道”,有部分学生回答“不知道”。教师适机出示玻璃纸,继续追问:“同学们,你们认为用玻璃纸和不用玻璃纸看同一个物体,看到的颜色一致吗?”学生各抒己见,最终双方都不能说服对方。这时,教师开始顺势激趣导学,由于学生带着好奇心听讲,课堂教学效率明显得到提高。当学生通过探究,明确“透过玻璃纸看物体,物体的颜色很可能会发生变化”后,教师可以适当地布置课外实践作业,让学生透过玻璃纸观看生活中的物体,并记录他们的颜色都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师通过布置灵活且具有思维想象力的课外实践作业,既能让学生不會感觉枯燥,还能让学生灵活发挥,从而更加高效地达到教师布置课外作业的目的。
(二)转变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创新内驱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后,他们不仅会积极主动地参加到学习中,还会使学习效率得到大幅提升。然而,不是所有学生的兴趣都是一致的,也不是所有学生的兴趣都是有利于学习的,这需要教师和家长在学生的周围构建一个有利的学习环境,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因此,小学科学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需要在后续的科学教学中,改变以往教师教、学生学的固有教学模式,通过创新和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创新动力。
例如,在教学“神奇的新材料”时,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了多种实验,尤其教师用蜡烛将纸杯的底部熏黑,之后往纸杯底部被熏黑的部位滴水滴,水滴在纸杯底部被熏黑的部位来回滚动,呈现球状,久久不散。在这个实验结束后,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用激励性语言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同学们,通过课堂学习,我们知道了水滴滴在黑灰上呈现球状,那你们还知道水滴滴在什么地方也会呈现球状呢?以教室已有的物品为例”,问题提出后,学生开始了积极的思考。思考时间结束后,学生的回答不一,教师将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其中有:零食袋子、光滑的桌子、水杯等。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操作演示,让学生通过肉眼观看,清楚地观看到水滴滴到这些物品上是不是呈现球状。实验结束后,教师布置课外实践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出两种水滴滴上后呈现球状的物体。教师布置这样新颖的课外作业,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他们积极探索周边事物,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注重课堂实践,鼓励学生动手操作
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阶段,他们在这个年龄段对新鲜事物都保持着极大的好奇心。教师在开展小学科学教学时,可以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强这一特点,通过让学生进行课堂实践操作,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此外,教师在课堂上也可以鼓励学生动手完成实验,这样既加深了他们对课堂学习内容的理解,也提高了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有助于他们得到更好的成长与进步。
例如,在教学“自制指南针”这一課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制简易的指南针。在上节科学课教学结束时,由于教师让学生准备了木塞、磁铁、平板等制作指南针的工具。在本节课教学制作指南针时,学生已经备齐了制作指南针的器材,这就为课堂实践打下了基础。在制作前,教师先用言语激励学生交流指南针的结构以及用法,“同学们,你们知道指南针是怎么构成的吗?”指名学生诉说自己的想法。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正确答案,而是直接出示指南针,引导学生说出指南针的结构,并让他们了解指南针的使用方法。当学生对指南针的用途有了认知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完成指南针的制作。预留的制作时间结束后,教师明显可以发现学生制作的指南针虽然略显简陋,但制作方法大多较为准确。教师让学生采取自荐的方式到讲台前进行制作方法讲解,让学生之间相互借鉴学习,从而完善制作方法。
(四)借助信息技术,活跃课堂探究氛围
随着时代不断向前发展,互联网技术应用于许多行业,教育领域也不例外。通过观察发现,现今的小学课堂时常会借助互联网辅助教学,但教师对互联网的应用还较为浅显,没有充分发挥出互联网技术在教学中起到的积极作用。基于此,小学科学教师可以时常应用互联网技术,以此开阔学生的视野,给学生提供不一样的感官体验。此外,由于科学学科没有列入升级考试,学生对科学学科的重视不足,部分教师在科学教学时,也时常采用课堂重点标记、学生课后记忆的方式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导致课堂的氛围不够活跃,学生的学习热情得不到有效激发。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活跃课堂氛围,激起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的探究兴趣。
例如,在教学“四季的天气”这一章节前,教师可以用互联网搜集有关四季天气的图片,还可以搜集一些四季独有的景色与事物,将它们进行划分整理,以便后续课堂教学所用。在教学开始后,教师可以用互联网播放有关夏天的天气,让学生分辨图片所属的季节,之后再用言语勾起学生对夏天的回忆,如“同学们,你们印象中的夏天是什么样子的,夏天都有什么事物是其他季节所没有的呢?”问题提出后,学生开始了积极思考。在后续的教学中,教师依旧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春秋冬三个季节有明确认知,并引领他们思考找寻各季节独有的景色与事物,间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引领互动生成,提升创新思维质效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落实,小学课堂教学方法不再局限于教师讲、学生听,而是愈发趋于多元化教学,尤其是师生互动教学,被广大教师所用。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与学生及时进行互动,可以有效将学生的思路引到教师所讲的内容中,这样对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大有益处。
例如,在教学“推和拉”这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在班级留出一片小的空间,并放置一张桌子,以这些为基础开展一个小的游戏活动,活动内容是让学生用手将这张桌子移动50厘米,活动采取让学生自荐的方式,很快就有两名自荐的学生完成了将桌子移动50厘米的任务。活动结束后,教师提问:“同学们,这两位同学很好地完成了活动要求,你们知道他们是怎么完成的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老师,他们是通过推桌子的方式完成的。”这时,教师顺势追问:“这种推桌子的用力方法可以用在我们生活中的哪些地方?”问题提出后,学生开始动用自己的大脑进行思考,并很快说出了推力可以应用到生活中的地方。
(六)注重因材施教,彰显学生创新潜质
每个班级都有几十名不等的学生,班级中的学生经历与家庭环境也各不相同,这就导致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与思维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班级中的每名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各不相同,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需要认识到每名学生身上存在的优点,并将他们的优点充分发挥,缺点尽量淡化,做到因材施教,彰显学生的创新潜质。
例如,班级中有一个同学,他在记忆书本知识点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考试成绩不是非常理想,但他实践操作能力名列前茅。为了提高他的考试成绩,教师将书本记忆的知识点改成实践操作方面的问题,他每次都能很好地完成教师安排的实践操作任务,但成绩还是得不到有效提升。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开始和他进行沟通,并引导他将实践操作引入考试习题中,通过教师耐心点拨,他的考试成绩得到了明显提高。在此基础上,他开始自我创新,自己将课本内容改编为实践操作习题,借助实践操作弥补自己在记忆书本知识方面较弱的缺点。
(七)基于课堂实际,适时课外拓展延伸
在学生步入社会前,家庭和学校是对学生影响最深的两个地方,家长和教师则是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人。教师对学生所能起到的作用不仅是传授课本知识,还有激励和引导学生灵活运用课本知识的义务。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局限于传授课本知识和让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记忆,还要基于课堂内容,适当地进行课外延伸,以此让学生灵活运用课本知识。
三、结语
创新代表着进步,发展代表着更好的前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仅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还能帮助学生从小学阶段开始培养创新意识,为他们夯实成才基础。从课堂教学角度出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从学生长远发展来说,又是教师真正职业价值所在。因此,教师可以从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式等方面着手,在提高学生学科成绩的同时,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让他们在获取真知中优化思维品质,提升科学素养。
(邱瑞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