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探索与研究

2022-05-11 02:06王丙龙赵河明武瑞芳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年8期
关键词:竞赛实验室机制

王丙龙,赵河明,武瑞芳

(中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山西太原 030051)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之一。2019年2月,中央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提升一流人才培养与创新能力,加强创新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加强高等学校创新体系建设”。高等教育学校作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主体,担负着使大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需要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1-2]。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经过二十余年的探索发展,成果显著,但是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培养体系目前依旧面临着“观念性障碍、资源型障碍、制度性障碍”[3]。此外,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缺少从学生视角来评价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并积极探索该人才培养机制的内容、实现路径与效果。

1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的内容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是一个长期性、复杂性、系统性的工程,主要包括构建基于“创新设计思维”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阶梯式创新创业团队、基于实验室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校园创新创业文化建设、资金支持与保障体系,从而培养出“具有良好人文素养,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协作精神和社会担当能力,具备多学科知识面”的一流人才[4]。

1.1 基于“创新设计思维”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高校需要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5],从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该课程引入“创新设计和设计思维”的理念,进一步丰富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的理论知识。

“创新设计”主要介绍创新创业的方法,详细阐述了人类衣食住行、文化需求、商业模式等方面如何进行创新。“设计思维”主要介绍了创新创业的步骤,详细阐述了挖掘用户需求、技术可实现性、商业可持续性等内容。此外,该课程还引入知识产权保护内容,讲解专利和论文的撰写与申请、专利的答复、专利申请注意事项等知识产权内容,提高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能力。

1.2 阶梯式创新创业团队

教师是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管理者,是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指导者,是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的重要践行者,因此需要建设一支具有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6-7]。实验室建立了“指导教师-研究生-本科生”阶梯式创新创业团队,指导教师主要负责学生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创业能力课程的研究与构建,研究生协助指导教师负责本科生创新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本科生主要负责创新创业项目的实施与反馈等。

阶梯式创新创业团队加强了“双创”活动的组织建设,增加了“双创”参与者的沟通交流,从而提升了“双创”团队的创新创业水平与能力。

1.3 基于实验室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高校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之一,可以满足不同年级学生的需求,有效完成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阶梯式培养[8-9]。依托实验室开展创新实践教学,学生可以综合应用掌握的跨学科、跨专业的理论知识,从而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实验室制定了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并设有创新训练平台、创业训练平台、科技赛事管理平台、“双创”信息平台、知识产权服务中心等。此外,实验室还设有休闲区、讨论交流区、加工制作区等多个区域,鼓励学生通过科技竞赛等不断培养自身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1.4 校园创新创业文化建设

创新创业文化建设是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丰富创新创业教育内涵的重要措施,可以促进大学生的成长[10-11]。学校积极践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制定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管理办法》《深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意见》等文件,划拨了竞赛专项经费,制定了教师和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奖励制度,鼓励全校师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

学校建立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人才库,通过设立近80项创新创业实践类课程,支持“双创”教师的理论学习研究与实践。最终,学校形成了以国家、省、校、院四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创新竞赛、创业竞赛、创意竞赛、综合类竞赛为载体的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机制。

1.5 资金支持与保障体系

学校多渠道统筹安排资金,下拨专项创新创业经费,支持教师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理论研究,进行创新创业改革和实践。通过大学生科技创业园和校企联合,为创业大学生提供场所,资助学生进行创新创业项目。

学校通过实施全方位、多层次、导向性、激励性、可操作性的政策,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确保学生实现从知识层面向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转变,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的效果分析

在发展的环境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所以,对该人才培养机制进行效果分析是必要的。

2.1 理论适用性分析

本文依据柯氏评估模型,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对该人才培养机制进行效果分析。

柯氏评估模型由美国学者柯克帕特里克于1959年首次提出,目前该评估模型是培训领域应用最广和认同度最高的培训评估工具之一,该模型以受训者作为研究对象,从受训者和受训者组织两个角度,在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结果层四个层次进行培训效果评估[12]。

在该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中,柯氏评估模型关注学生学习的满意度、知识技能掌握和运用程度、科技成果获得情况等,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研究提供反馈。

该模型的反应层主要考查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的感受,根据学生的反馈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的培养过程提供参考。学习层主要是考查学生创新创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行为层主要考查学生创新创业知识在专利、论文、科技竞赛中的知识运用程度,结果层主要考察该人才培养机制的培养效果,如表1所示。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以学生个体为对象,结果层以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

表1 基于柯氏评估模型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

2.2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的效果分析

以实验室6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在该人才培养机制实施近两年后,从学生学习成绩、实验室的竞赛获奖、知识产权数量等方面进行定量对比。定性评价主要参考学生个人综合素质。

根据表2可知,实验室学生在高等数学、理论数学等相关专业课程成绩的平均分均高于相关专业学生的平均分,主要是学生在实验室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将专业相关知识应用到创新实践中,加深了对相关专业课程的理解与掌握。

表2 2018级实验室学生与相关专业学生成绩对比

依托实验室,在实施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后,学生的专利数量由3个增长为14个,论文由0篇增长为2篇,科技竞赛成果由11项增长为23项,成果数量增长显著,说明实验室形成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学生较好地掌握和运用创新创业知识,个人的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得到了提升,该人才培养机制在提升科技成果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

通过访谈的方式,对实验室学生在人文素养、独立思考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协作精神、社会担当能力、多学科知识等方面进行了解,结果表明:实验室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整体提高。

3 结语

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是高校改革的重要任务。本文依托实验室,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的课程体系、“双创”队伍、实践平台、文化建设、资金支持和保障体系等进行探索与研究。采用柯氏评估模型,根据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从学生个体和学生群体对该人才培养机制进行了效果分析,结果表明:该人才培养机制可以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有助于学生取得良好的创新创业成果,能够较好地培养出创新人才,具有一定的推广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竞赛实验室机制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我看竞赛
创新思维竞赛(3)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