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灿,徐松,巫海娣,吴玉霞,刘欢,莫永珍
尿失禁(Urinary Incontinence,UI)是指主诉有不自主的尿液流出,主要分为压力性尿失禁、急迫性尿失禁和混合性尿失禁3类。尿失禁对患者的行为、心理和社会功能造成不同程度影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1];同时尿失禁还增加焦虑、抑郁和跌倒发生风险;此外,尿失禁还使患者死亡风险增加27%[2]。尿失禁与众多疾病合并存在。近年来,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糖尿病与尿失禁的发病风险相关,可能与糖尿病患者自主神经病变所致的膀胱神经调节异常、高血糖所致膀胱逼尿肌功能紊乱、盆底肌肉力量减弱以及腹型肥胖导致腹部压力和膀胱压力增加有关[3-4]。本研究调查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尿失禁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旨在为制订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提供参考。
1.1对象 本研究获得江苏省省级机关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伦理号2020009),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江苏省省级机关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为调查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诊断标准[5];②意识清楚,能够完成问卷调查;③年龄≥18岁;④知情同意,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认知功能障碍、多发性硬化、脊髓损伤;②终末期肾病、膀胱癌、前列腺癌和盆腔器官脱垂;③近1个月内有泌尿系统感染。根据多变量影响因素研究的样本量估算方法[6],按自变量10倍计算共需190例,扩大10%样本量,需要最小样本209例。本研究共有效调查273例患者,男156例,女117例;年龄30~92(66.88±12.59)岁。
1.2方法
1.2.1研究工具
1.2.1.1一般情况调查表 自行设计,包括社会人口学资料,如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月收入、吸烟史、饮酒史、体重指数(BMI)、腰围、臀围和腰臀比;临床资料,如病程、入院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糖尿病并发症、治疗方式和慢性病史。
1.2.1.2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简表(International Consultation on Incontinence Questionnaire- Urinary Incontinence Short Form,ICIQ-UISF) 共4个条目,分别用于评估漏尿的频次(0~5分),漏尿的量(0~6分),尿失禁对生活质量的影响(0~10分)和尿失禁类型(不参与计分),总分0~21分。其Cronbach′s α系数为0.95,数据缺失水平低(平均1.6%)[7]。该量表还可以评估尿失禁严重程度:轻度1~5分,中度6~12分,重度13~18分,极重度19~21分[8]。中文版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81,重测信度的加权Kappa值为0.95~0.99,且其和尿流动力学在诊断尿失禁类型方面一致性较好,Kappa值为0.77[9]。
1.2.2资料收集方法 调查表当场发放和回收。由被调查者自行填写问卷,对于填写困难者,由研究者根据患者意愿代填。本研究共发放问卷287份,回收有效问卷273份,有效回收率95.12%。
1.2.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描述、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及logistic回归,检验水准α=0.05。
2.12型糖尿病患者尿失禁发生率 共135(49.5%)例患者发生尿失禁,其中轻度尿失禁9(6.7%)例,中度100(74.1%)例,重度24(17.8%)例,极重度2(1.5%)例;压力性尿失禁13(9.6%)例,急迫性尿失禁89(65.9%)例,混合性尿失禁33(24.4%)例。
2.2不同特征的2型糖尿病患者尿失禁发生情况比较 见表1。
表1 不同特征的2型糖尿病患者尿失禁发生情况比较
2.32型糖尿病患者尿失禁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以是否发生尿失禁为因变量(否=1,是=2),以单因素分析中两组比较P≤0.10的变量为自变量,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α入=0.05,α出=0.10。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原值输入)、HbA1c(原值输入)、周围神经病变(无=1,有=2)、卒中(无=1,有=2)、视网膜病变(无=1,有=2)和便秘(无=1,有=2)是2型糖尿病患者尿失禁的影响因素,见表2。Hosmer and Lemeshow Test模型拟合度检验结果显示,χ2=12.094,P=0.147,该模型能够正确分类77.9%的研究对象,模型的敏感度为75.4%,特异度为80.5%。
表2 2型糖尿病患者尿失禁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n=273)
3.12型糖尿病患者尿失禁发生情况 本研究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尿失禁发生率为49.5%,高于国外同类研究结果[10-11],可能因为本研究对象多为血糖控制不佳、病情相对较重需要住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本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尿失禁患者以中度尿失禁为主(74.1%),这与Mahishale等[12]的研究结果一致。可见,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尿失禁发生率相对较高,且程度较重。本研究还发现,急迫性尿失禁是2型糖尿病患者尿失禁的主要类型,与Bani-issa等[13]和Nazzal等[11]的研究结果一致。这可能与糖尿病本身的生理变化有关,高血糖导致的渗透性利尿,使尿量和排尿次数增加,从而导致逼尿肌过度活动,使急迫性尿失禁的发生风险增高[14]。
3.22型糖尿病患者尿失禁的影响因素分析
3.2.1年龄 本研究结果显示,年龄是2型糖尿患者尿失禁的独立危险因素,这与国外同类研究结果一致[10,13,15]。可能因为高龄患者的盆底肌肉力量减弱、膀胱和尿道的神经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尿道萎缩,尿道支持和关闭阻力降低。
3.2.2HbA1c 本研究发现,HbA1c每增加一个单位(%)尿失禁的发生风险将升高61.7%。Wang等[16]研究发现,HbA1c在6.5%~8.5%的糖尿病妇女中,HbA1c每增加一个单位,尿失禁的发生风险将增加13%;Chiu等[17]研究发现,HbA1c(%)每增加一个单位,急迫性尿失禁的发生风险将升高20%。Lee等[18]研究发现,并存尿失禁的糖尿病患者中,HbA1c≥9%的尿失禁患者日常活动受限程度较HbA1c<6%者更严重。因此,应关注血糖控制不佳患者,为其制订个体化的血糖干预措施,加强血糖监测,严格控制血糖,从而延缓尿失禁的发生和发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3.2.3周围神经病变 本研究发现,周围神经病变是2型糖尿病患者尿失禁的独立危险因素。Jackson等[19]发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尿失禁的发生风险是无糖尿病患者的1.9倍。Devore等[10]报告,合并微血管并发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尿失禁的发生风险是无微血管并发症者的1.70倍,这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本研究结果。此外,Brown等[20]发现,有周围神经性疼痛的2型糖尿病患者尿失禁的发生风险是无周围神经性疼痛的2.37倍,并提出尿失禁是2型糖尿病的另一种微血管并发症。因此,临床医护人员应指导2型糖尿病患者定期筛查并发症,及早预防和治疗周围神经病变,降低尿失禁发生风险。
3.2.4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表2显示,视网膜病变是2型糖尿病患者尿失禁的独立危险因素,这和Hsu等[21]在合并衰弱的老年糖尿病患者中的研究结果不一致。Jackson等[19]发现,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视网膜病变并未增加尿失禁的发生风险。而Cankurtaran等[22]发现,视网膜病变的严重程度与尿失禁症状和生活质量有关,随着视网膜病变的加重,尿失禁症状更重,且生活质量更低。因此,应及早预防、识别并治疗周围神经病变,延缓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发展,从而降低尿失禁发生风险,改善尿失禁症状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3.2.5便秘 本研究结果显示,便秘是2型糖尿病患者尿失禁的独立危险因素。一项Meta分析显示,女性便秘患者尿失禁的患病风险是无便秘患者的2.46倍,且便秘在亚洲地区女性尿失禁的患病风险最为显著[23]。可能机制:便秘导致尿道括约肌收缩,并反射性地限制自主膀胱扩张,从而加重膀胱刺激症状;便秘增加对骨盆支撑结构的作用力,从而增加尿失禁的发生风险[23]。而糖尿病与肌少症的发生有关[24],可能会进一步加重对盆底肌肉力量的损害,增加尿失禁的发生风险。因此,应加强对糖尿病患者便秘的预防与干预,以降低尿失禁的发生风险。
3.2.6卒中 本研究结果显示,卒中是2型糖尿病患者尿失禁的独立危险因素。尿失禁已被认为是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卒中预后、严重残疾及死亡相关的独立预测因子[25]。与卒中后逼尿肌亢进及功能下降,排尿意识受损,认知功能受损以及盆底肌肌张力及活动度下降有关[25]。而糖尿病的大血管并发症中,脑血管疾病较为常见。因此,应加强对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筛查,尤其是脑血管疾病,及早识别和治疗脑血管疾病,降低尿失禁的发生风险。
本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尿失禁发生率较高,其中急迫性尿失禁是其主要类型;年龄、糖化血红蛋白、周围神经病变、卒中、视网膜病变和便秘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尿失禁的主要影响因素。临床医护人员应早期评估和筛查,以降低尿失禁发生。此外,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教育中还应强调,良好的控制血糖可以降低尿失禁发生的危险,从而为糖尿病患者加强自我管理带来一定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