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汝成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产业发展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只有产业发展起来,乡村振兴才有源头活水。因此,产业发展离不开土地的支撑和保障。
广西财经学院欧胜彬教授领衔团队发表的专著《为有源头活水来——广西特色农业扶贫的理论与实践》,是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滇黔桂石漠化片区特色农业发展对农户脱贫的影响机理与对策研究”(17YJA630074)的学术成果基础上撰写的,目前已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著作内容分为四大板块:第一板块为特色农业扶贫“理论溯源”。该部分主要阐述产业扶贫思想的理论渊源,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回顾广西特色农业扶贫的历程。第二板块为特色农业扶贫“广西部署”,主要阐述广西特色农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包括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特色农产品改良和技术推广、推动特色农业发展的土地政策等;论述广西特色农业“扶贫动车组”模式,即产业链前端的科技支撑、中端的生产组织和后端的市场营销。第三板块为特色农业扶贫“广西实践”,主要论述广西特色农业扶贫的支撑要素,包括土地、新型农业主体、农业生产技术、资金投入等。该部分从自治区级层面、市级层面和县级层面,分别剖析广西特色农业扶贫的典型案例。第四板块为特色农业扶贫“广西答卷”,主要论述广西特色农业扶贫取得的主要成就、典型特色和基本经验,展望如何巩固脱贫攻坚重大成果,续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该著作还阐述了“十三五”期间,广西如何有效盘活农村土地资源,落实土地流转政策,以多元手段畅通农村土地流转的渠道,为支撑特色农业扶贫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截至2020年6 月,广西特色农业示范区土地流转面积15.33 万公顷,支付给农户的土地租金27 亿元。其中,54 个贫困县获得土地流转租金11 亿元。精准施策,稳扎稳打,确保了广西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的目标和任务。
该著作同时回顾了广西特色农业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广西特色农业扶贫的政策与支撑要素,总结了广西特色农业扶贫的经典模式,剖析了广西特色农业扶贫的典型案例,提炼了广西特色农业扶贫中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这对于剖析特色农业发展与农户脱贫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揭示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之间的重组与报酬变化规律,促进特色农业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为全面进入小康社会之后,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该著作对如何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提出了积极建议。一是推动农村土地管理政策创新,助力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发展特色农业要因地制宜、各有侧重。例如,桂中地区着重发展糖料蔗种植;桂西地区着重发展芒果和圣女果种植;桂北地区着重发展以梨、李、桃、柑橘、优质稻、油茶为主导的特色产业;边境地区着重发展澳洲坚果、桑蚕、烤烟等作物种植。二是推动农用地提质改造,推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提升高标准农田比重。分类整治农用地,改善耕种条件,提高耕地等级,同时坚决遏制耕地非粮化,以产业振兴为引领,优化土地资源利用,坚持科技兴农,抓好生产技术,创新生产组织方式,强化品牌培育,推动特色农产品质量提升,稳健推进乡村振兴,使特色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该著作既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分析,又有详实的典型案例支撑,对全面深入剖析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融合以及相关领域的前瞻性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写作团队深入广西贫困地区,用眼观察特色农业扶贫发生的历史巨变,用心感受新时代飞速前行的脉搏,用情倾听贫困农户的质朴心声,他们集体智慧的结晶,将为我们深刻地理解特色农业扶贫效应提供崭新的样本,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续写乡村振兴新篇章,构建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产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