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平, 欧丽贤
(1. 广州大学 教育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06; 2. 广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06)
全球化、知识经济以及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新旧职业的兴起与消逝,对各国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多变的世界格局,美国、英国、澳大利亚、韩国和日本等国家较早地在中小学开展了生涯教育改革,也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近年,我国在实施新高考、劳动教育等改革中,也逐渐意识到将生涯教育向中小学阶段推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然而,如何构建与新的社会发展相匹配的中小学生涯教育课程体系,是我国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面对人工智能、人口老龄化等带来的挑战,2016年日本政府提出构建“超智能社会”的国家发展战略,对学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开展了中小学生涯教育课程改革[3]。鉴于此,本研究通过剖析超智能社会下日本中小学生涯教育课程改革的缘起、理念与内容,为我国在人工智能社会背景下开展生涯教育提供一些借鉴。
近年来,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发展迅猛,全球化的国际竞争逐步进入白热化阶段。日本政府充分认识到,智能技术创新是提高其国际竞争力以及推动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因此,2016年初,日本内阁府在《第五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中正式提出构建“超智能社会”的国家发展战略。同年8月,厚生劳动省颁布了《未来工作方式2035:为了人人出彩》报告,系统全面解析了未来社会发展所需的新型生产方式以及职业的具体要求。随后,2018年内阁府又出台了《面向超智能社会的人才培养》报告,指明了未来超智能时代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毋庸置疑,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超智能社会下的日本社会正在发生颠覆性的变化,特别是产业结构和经济形势的变化直接导致了雇佣形式和劳动生产方式更加多样化,劳动力的流动性也大大增强。因此,日本的下一代将会在职业生涯规划、生活方式选择上面临更加复杂而严峻的形势,这也使得生涯教育成为影响劳动力发展与社会技术进步的重要因素。作为中小学阶段职业启蒙与准备的重要领域,传统的生涯教育课程面临巨大的挑战,如内容仅偏重升学和就业指导,缺乏对于新型劳动生产方式、未来生存方式、信息技术发展的实时关注;课程体验活动较为单一,容易流于形式;缺乏有效的课程评价工具等。这些问题制约了课程实施的质量。特别是学生对于自身生涯规划的意识不强,甚至有逐年减退的趋势。2015年的国际学力测评结果明确显示,在对学习的乐趣与意义、自我生涯发展与社会的互动上,日本学生的肯定性回答比例较低,抱有明确职业梦想和目标的学生比例也多年来未有提升[4]。为了进一步落实超智能社会发展战略的要求,日本以生涯教育作为主要抓手,积极实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旨在通过提升学生的数字、信息与技术能力,提升个体的生涯规划能力,最终使其作为劳动者可以胜任未来职业的专业技术要求。
为回应超智能社会变革下人才培养的要求,2017年至2018年文部科学省相继修订了中小学阶段的《新学习指导要领》(以下简称《要领》),确定了基础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指导方案,并为生涯教育课程发展指明了方向。新时期,日本将“为了人人出彩”“面向社会开放”两大核心理念确立为本次生涯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
2018年内阁府决议的《第3期教育振兴基本计划》中明确提出,面向未来的学校生涯教育总体目标为,“在培养学生自主与自律精神的同时,重视建立学校教育与学生职业和生活的联系,培育学生勤勉的劳动态度,培养其基础通用能力,最终实现学生的社会自立和职业自立,促进与发展开拓职业人生的原动力”[5]。超智能社会下人们将从“为了生存”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转变成“为了自我实现和存在价值”而工作,劳动方式、职业形态、雇佣模式将趋向自由且多变。日本教育界普遍认为,面对新的时代变革,人类更需要发挥有别于机器的独特优势,因此学校教育应当培养学生挖掘自身潜力、积极应对变化、主动开拓更好的人生、创造更优质的社会形态的能力和素质。正如《未来工作方式2035:为了人人出彩》所指出,生涯教育要作为能让学生实现个性化的社会自立和职业自立的教育,即“站在(学生)本人的角度实现其‘选择喜欢而擅长的道路’的教育”[6]。
基于此,《要领》将中小学特别活动设定为实施生涯教育的最主要场景,在该活动新增了“生涯发展与自我实现”的内容,也规定在出路指导中要引导学生在审视个人兴趣、能力、适应性的基础上选择符合自身生涯发展的道路[7]。但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生涯指导并不完美,日本生涯教育专家儿美川孝一郎教授指出,其危机在于“社会经验尚浅的中小学生们容易拘泥于探索理想的职业,而忽略了对社会现实的考量及未来职业能力的培养”[8]。因此,新时期的课程改革要求学校要引导学生考量外部环境,包括审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理解多样的生活方式等,特别要重点讲授超智能社会下新型劳动方式、新型职业形态等内容。
《要领》提倡“面向社会开放的教育课程”的理念,即学校教育要将社会与世界的发展纳入视野,开放性地与地方社会共享与合作,充分利用地方社会的人力、物力等资源,将课程建设作为与社会联系的重要媒介[7]。自中小学生涯教育实施伊始,日本便通过开展职场体验活动等方式与政府、社会、家庭建立协同关系[9]。本次课程改革呈现出以下一些新特点:第一,通过开设与社会协同的课程或增加体现外部社会变化的课程内容,让孩子们与复杂多变的外部社会进行互动,体验多样的职业形态,进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个体发展可能性,奠定其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第二,鼓励学校开发激发学生乡土情怀的生涯教育课程。超智能社会中,新型雇佣方式导致人们对企业等组织的归属感降低,对地方社区中的互助需求提升,可能形成与地方社会共生发展的新型关系。因此,文部科学省2017年颁布以《培养地方发展的未来人才,推进生涯规划事业》为代表的一系列教育政策,鼓励学校结合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涯教育课程,培养热爱乡土文化的未来人才。第三,学校与政府、社会、家庭的协同互动逐步走向数字化。例如,文部科学省建设了“成为孩子与社会桥梁”等网络平台,实现了学校生涯教育课程研制与社会资源支持的实时互动与双向交流。
本次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目标旨在培养面向超智能社会的基础通用能力;课程内容关注生活自立、新型劳动、职业与社会、生存方式;课程实施采用探究性体验学习的策略;课程评价则以“生涯护照”为工具实施过程性评价。
日本中小学遵循文部科学省所制定的生涯教育目标,即培养学生获得社会自立和职业自立所需的基础通用能力[10],具体包括:建立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的能力、自我理解与自我管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建立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的能力”要求学生掌握理解他人的想法和立场,听取他人意见,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接受当下环境并承担自己的责任,积极与他人合作,参与社会活动进而推动社会发展的能力。“自我理解与自我管理的能力”指的是,在与社会的互动中了解自己能做的、感到有意义的、想做的事情并主动采取行动,自主地掌控自我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掌握发现、分析工作中的问题并制定恰当的计划,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提出学生要能够理解工作的意义所在,并根据自身的立场及角色调整工作,在了解多种生活方式的基础上自主地判断、选择及规划组合自己的职业生涯。
上述四项能力是涵盖了青少年生涯发展的能力和素质的综合性概念。“自我理解与自我管理的能力”是个体生涯发展的关键能力,贯穿个体生涯发展的全过程。但是,生涯发展同个体与他人和社会的互动密不可分,因此,“建立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的能力”是个体生涯发展的基础能力。在发挥“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对问题的过程中,个体与他人和社会进行互动,从而逐步认清自身的角色及作用,提升对未来的感知,促进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发展[11]。面对超智能社会带来的新挑战,通过生涯教育培养中小学生掌握上述的基础通用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特别要重点培养学生根据环境变化主动洞悉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调整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和素质。上述四项基础通用能力之间相互联系,但学校在实施中需依据个体生涯发展规律在各学段教育中做到有所侧重。因此,2011年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对不同学段的生涯教育进行了具体的规定,包括:小学阶段作为出路探索与选择的形成阶段、初中阶段作为尝试阶段、高中阶段则作为探索社会并向社会过渡的准备阶段[10]。通过对不同学段的具体划分,生涯教育目标呈螺旋式向上递进的状态,从而打通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与职业生活之间的壁垒。
本次课程改革的内容,由生活自立、新型劳动、职业与社会、生存方式四大模块组成。日本学校的生涯教育课程采取学科融合的实施方式,以小初高的特别活动(每周1课时)为主要场景,在综合学习(探究)时间(每周2课时)的实践类课程,小初高的道德科,小学的生活科、家庭科,初中的家庭与技术科,初高中的社会科(公民科)以及高中阶段与职业相关课程等也融入生涯教育内容。
(1)生活自立
生活自立始终是日本中小学生涯教育的目标之一,也是其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领》将与生活自立相关的中小学生活科和家庭科定位为“对日常生活和步入社会有益,对将来生活很重要”的科目[7]。生活自立主要包括个人生活管理、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的建立与管理,体现在衣、食、住等方面的自立。小学阶段,在低年级的生活科(每周3学时)开展学习自己穿衣、洗漱等独立生活的相关技能;中高年级的家庭科(每周1—2学时)学习烹饪方法、裁剪缝纫、生活空间整理、衣着装扮等个体自立的内容,以及开展饮食值日、校园清扫等集体活动。初中阶段,家庭科目增加金钱管理、消费者行为等消费生活的内容,以及安全生产、防灾减灾等人身安全的内容。高中阶段,增加消费者需求、生活服务等生活产业的内容,开展生活、家庭主题的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通过与他人、家庭、社会的协作解决生活自立问题。
(2)新型劳动
超智能社会发展要求日本教育要重点培养能够掌握新型技术以及创造新型商业模式的人才[3],因此本次课程改革增加了新型劳动的内容。以初中的家庭与技术科(每周1—2学时)为例,技术模块涉及材料与加工技术、生物培育技术、能源转换技术及信息技术等四个主题。材料与加工技术包含材料与加工技术的原理和规律、制作工艺、制图、安全防护、废弃物处理等。生物培育技术涉及农林水产业的种植和养殖技术的原理和规律,以及生物培育环境的营造、培育中的跟踪和管理等。能源转换技术包括电路和电磁特性、机械运动,光、热、动力、信号等能源转换和传送等。信息技术部分则注重培养利用计算机编程等信息技术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基于超智能社会构想,日本中小学非常重视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文部科学省规定,2020年开始将计算机编程教育设置为必修内容之一增加到小学的综合学习中[12]。
此外,新型商业人才的培养同样得到重视。为了培养能够开展跨行业、跨领域经营的新型商业人才,2016年以来文部科学省推广实施“中小学创业体验推进计划”,致力于培育一批中小学创业教育优秀示范校并将其经验推广到全国[13]。
(3)职业与社会
职业与社会是本次课程改革的另一重点,这是由于学生对职业与社会的认知直接影响其职业生涯规划及未来生活方式的选择。小学阶段,在特别活动或综合学习时间中,学生们通过调查家庭成员的工作体验、观察街头商店的工作形态、探访当地的手艺人、体验农家生活、栽培农作物、参与志愿者活动等方式,理解劳动的意义,体会劳动的艰辛与快乐,发现自己喜欢的事物,建立初步的生涯探索意识。初高中阶段,学生们在特别活动和综合学习(探究)时间中开展职场访问、职业见习与实习等体验活动。在《要领》指导下,初高中体验活动从“体验”转向“探究”,学生围绕“职业选择与社会贡献及自我实现”“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及社会责任”等主题开展探究性体验学习[7]。此外,初高中的社会科、公民科更新了产业、经济、法律、劳动等内容,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超智能社会下现代产业和社会变化的理解,引发对职业、劳动、生活方式等问题的关注。课程内容主要涉及产业结构变革与创业、经济和金融与商业、财政及税收、市场经济的功能及局限性、全球一体化、老龄化社会、劳动法律法规与契约、劳动者权利与义务、雇佣与劳动问题、职业选择、劳动与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生活与工作的平衡等。
(4)生存方式
初高中的生涯教育课程中设置了出路指导模块,旨在为学生未来的升学及就业服务。但是,超智能社会下,年轻一代的生活方式将发生巨大变化,人生和职业道路的选择更加多样化。因此,《要领》指出,出路指导不能仅仅停留于功利性的升学或就业层面,要培养学生探索新的生存方式的能力和素质[7]。这一变化在特别活动等课程中体现为增加了“探索生存方式”主题的内容,旨在引导学生思考未来的生存方式,规划人生道路,启发学生将学校教育与未来的人生联系起来,并提前思考应对离职、失业等未来人生风险的方案。以广岛县教育委员会2017年制定的《中学生出路指导手册》为例,教学内容分为“自我理解”“寻找梦想”“理解社会”等主题,涉及“了解自我”“开展职业调查”“探索职业意义”“思考升学的目标和意义”“重新思考生活及未来的目标”“访问学校”“体验职场生活”等内容[14]。在上述内容的指导中,教师要根据每个个体的发展特征,为学生提供可充分探索和试错的空间,引导其客观分析所选择的未来生存方式的优势和风险,最终使学生获得探索自我认同的生活方式的能力和素质。
《要领》提出,生涯教育要以体验活动为载体,并重视体验学习实施的探究过程。探究性体验学习指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体验活动中选择探究性课题,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过程[7]。具体包括:课题的设定、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分析、总结与展示(成果)四个主要步骤②(见图1)。首先,学生从体验活动中发现问题并将其设定为探究性课题。接下来,学生带着问题,通过访谈或体验等途径收集信息,并进行整理、归档、保存。然后,学生梳理收集到的各类信息,明确整理和分析的方法。最后,学生结合各学科知识开展探究性学习,并通过报告、海报等方式展示成果。在生涯教育中,探究性体验学习作为一种典型的课程实施策略,从学生感兴趣的、关注的现象或问题入手,探究或解决生涯发展问题以及与其相关的职场、社会问题,最终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生涯发展所需的基础通用能力。
图1 探究性体验学习的过程
为了揭示探究性体验学习的过程,这里以日本富山县立富山北部高中的商业科课程为例。该课程致力于通过经营一家模拟公司——“富山北部设计工坊”[15],培养学生的职场人意识及参与商业活动的主动性。该课程的学习贯穿整个高中阶段,高中一年级的课程目标为培养以沟通能力为主的基础能力,引导学生将本课程的学习与商务基础、商业设计、信息处理等其他课程进行融合;与此同时,任课教师会定期邀请校外实践导师到校对学生进行商务培训等。高中二年级,则要求学生围绕具体问题开展探究性学习,做好企业运营的准备。到高中三年级时,学生需要应用所学的各种基础知识,真正开始经营这家模拟公司。学生们通过经营这家模拟公司,针对富山县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改革方案。具体的学习过程如下:第一,课题设定阶段。学生们以“富山”作为关键词确定探究性学习的方向,形成不同的小组。例如,有的学生小组致力于宣传富山的地方特色,尝试为政府制作当地的旅游宣传手册和网页;也有的学生小组与当地企业合作,致力于开发面向全球市场的地方特色产品。以制作宣传手册和网页的小组为例,学生们通过街头访谈和商业访谈等方式,听取各方对宣传手册和网页在形象、设计、概念等方面的意见。基于对课题的认识,学生们撰写商业企划书,在小组内部进行讨论。第二,信息的收集阶段。学生小组需要深入富山县各地开展实地调查,将调查结果整合进商业企划或应用在商品设计上,进一步提炼宣传手册和网页的设计理念。小组成员根据每个人自身的优势分担设计任务,再分成不同的小组构思多个设计方案。其间,任课教师邀请校外实践导师给学生授课,并开展针对性的指导。第三,整理与分析阶段。各个学生小组需要制订商品生产计划,深入分析商业模式,制作展示品或样品,并在小组汇总展示中选出最优方案。第四,总结与展示阶段。学生们构思学习成果展示的过程,分配成果演示中的角色和各项工作,之后进行公开演示,接受来自校外的实践导师的点评。
2020年4月,文部科学省推出“生涯护照”(キャリアパスポート)这一评价工具改革中小学生涯教育的课程评价[16]。鉴于中小学特别活动是生涯教育的主要实施场景,文部科学省提出应将“生涯护照”作为辅助教材融合到每周一次的特别活动中,并按照特别活动每学年的教学计划制定了关于职场体验、梦想展望与生活方式思考等活动的评价模板。评价模板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年度评价模板。该模板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们自由记录过去一年中所感知到的自我生涯发展情况;第二部分是学生们对照所在学段的生涯教育目标进行自我评价,学生们在“熟练掌握”“基本掌握”以及“稍微掌握”的三段式中进行自我评价;第三部分是教师、家长和企业等其他评价主体自由记录学生的年度表现。另一类为日常活动评价模板。该模板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学生们自由记录某一活动前后的想法,二是教师、家长和企业等其他评价主体记录学生的表现。
“生涯护照”的具体使用步骤如下:第一,以特别活动为主要场景时,教师引导学生定期回顾参加过的生涯教育活动,并展望下一阶段的学习和生活,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再填写指导意见,实施个性化的生涯指导。评价中涉及家长对学生的评价部分,需父母配合完成;评价中涉及企业对学生的评价部分,由职场体验活动的校外实践导师配合完成。第二,学科教学为辅助场景时,学科教师一方面通过“生涯护照”了解学生在其他课程或活动中参与生涯教育的情况,另一方面教师增加学科教学中生涯教育活动的过程性评价信息。“生涯护照”可以将学生在各学段的生涯教育情况汇集成人手一册的个性化生涯档案,有效加强了学科教学、校内外活动之间的衔接。它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生涯教育课程评价的整体性、系统性与衔接性。
基于面向社会开放的教育课程的理念,《要领》倡导社会各界与学校加强协作,共同承担孩子们未来成长的工作,学校也要以开放的姿态与社会各界进行共享与合作[7]。基于该理念,学校通过协议会促进地方社会各界参与学校的运营,而生涯教育是该制度实施的重点内容之一。在中小学生涯教育方面,学校与政府、社会、家庭协同互动的机制有效保障了其课程的实施。
政府在该协同互动机制中扮演着顶层设计的关键角色,为各类社会资源投入学校生涯教育搭建了平台,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见图2):
图2 学校与政府、社会、家庭的协同互动
第一,文部科学省通过实施教育政策构建学校与社会的协同互动机制。2013年至2015年,文部科学省专项资金支持推动《地方生涯教育支持协议会设置的促进事业》,致力于推动各地方设置“生涯教育支持协议会”。该协议会由地方政府教育部门主导,各学校、劳动部门、经济产业部门、企业界、家长联合会、校长会等参与其中。协议会成员定期召开会议商议当地的生涯教育实施方针及策略等,协议会为地方生涯教育课程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支持基础。然而,在生涯教育活动实施中仍存在各主体之间沟通不到位的问题。为了解决该问题,2017年文部科学省在《培养地方发展的未来人才,推进生涯规划事业》这一文件中提出,在地方教委设置“生涯规划导师”职位,聘请专人作为协调人统筹和调配生涯教育的校内外资源,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职场体验和就业实习等实践活动。除了引导外部资源入校,文部科学省在《要领》中也强调,生涯教育活动要从单纯的体验走向探究,特别是引导学生探究当地社会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方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寻找个人生涯发展的道路,使得学校生涯教育的成果服务于地方社会发展。
第二,经济产业省、厚生劳动省等部门也配合文部科学省的工作,引导以企业为主的社会资源支持生涯教育的实施。经济产业省在2011年前后相继颁布了面向企业的《生涯教育支持指南》《生涯教育工作手册》等,从社会责任的角度动员企业参与到生涯教育中,但近年来则投入更多资源构建产学合作实习项目,从共育的角度激发企业的参与积极性。厚生劳动省通过设立公共的职业支持机构为未能如期就业的学生提供生涯咨询服务,也通过在企业中普及生涯规划理念间接地提升职场人对生涯教育的认知。文部科学省、经济产业省和厚生劳动省还定期合作举办“生涯教育推进合作者表彰”“生涯教育大奖”等表彰大会以及“生涯教育推进与合作研讨会”等交流活动,一方面肯定企业对教育的支持,另一方面促进企业间的经验交流。
第三,文部科学省搭建学校生涯教育资源需求与社会供给的双向互动网络平台。随着课程实施的资源需求与校外资源供给不匹配的问题日益突出,2015年文部科学省创建了“成为孩子与社会桥梁”的门户网站,一些有能力协助开展生涯教育活动的企业或社会团体可以在该网站录入“可提供的支持”,而学校则可以录入“期待获得的支持”。2020年,文部科学省又建设了“小学生涯教育交流及协作学习的支持内容”网站,该网站汇集了“职业博物馆”“明日教育城”等网络资源,小学生可通过该网站了解各行业人士的工作体验及职业成长故事。这些网络平台为中小学生涯教育活动的实施提供了一个实时更新的资源库,有助于实现学校需求与社会供给的双向交流。
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家庭、社区也参与到中小学生涯教育活动的实施中。家庭层面,学校主要以家长教师联合会作为主要媒介,向家庭普及生涯教育理念,邀请家长参与到学校生涯教育的实施中[10]。小学阶段,学校邀请家长参与到校外研习、家务劳动、班级活动、劳动生产活动中,辅助生涯教育的实施。初高中生的家长们参与学校生涯教育的方式则更加多元,如成为职业访谈对象、担任校外实践导师到校授课、在职场体验期间帮助孩子适应职场、参与职业规划的面谈,或提供校外资源协助学校开拓体验场所等。社区层面,社区通过在“星期六教育活动”等社会教育中邀请职场人士、企事业主开设生涯教育课堂或实施职业体验、志愿者活动等方式,支持生涯教育活动的实施。
虽然本次生涯教育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本次生涯课程改革取得了如下具体成效。
(1)实现了课程体系基本结构的调整
自2016年“超智能社会”国家发展战略颁布后,文部科学省等教育部门迅速调整学校人才培养战略,着手修订中小学的《要领》。生涯教育课程改革由此开启。本次改革调整了中小学生涯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结构。在实施内容上,2019年商工会议所实施的《教育支援与合作活动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016年以来,企业实施的职场体验活动中,编程、机器人、无人机等数字产业和振兴地方发展的活动数量正在逐年增加,有效扩充了课程内容[17]。随着改革的深入,在学科教学中融入生涯教育的策略得到了学生们的充分认可,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据2020年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公布的调查结果,90.7%的高中生充分肯定了通过学科教学实施生涯教育这一方法对他们在未来生存方式及出路选择上的积极影响[18]。该数据比2013年同期结果的41.4%,提升了将近50%[19]。总体而言,日本中小学正在有序地推进生涯教育课程改革,使其可以更顺应超智能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由于本次课程改革仍在推进中,学校需要着眼于社会、经济、雇佣环境的变化,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以进一步巩固课程改革的成果。
(2)有效优化了课程实施的保障机制
自生涯教育实施以来,文部科学省牵头并协同产业经济省、厚生劳动省等多个部门,已实施多项举措构建其课程保障机制。在新时期,文部省及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主要通过建设生涯教育网络平台,设置开发生涯教育项目的岗位,导入“生涯护照”作为评价方式等多种手段,积极优化该保障机制。以高中生涯教育的协同情况为例,2020年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实施的《生涯教育综合性研究第一次报告》显示,学校与“企业和事业单位等”的合作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毕业生组织(同学会等)”、“家庭和监护人(包括PTA的委员会等)”以及“公共的职业支持机构”等,其合作内容主要是开展职场体验和实习活动,占62.7%[18]。以企业参与生涯教育情况为例,2019年商工会议所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有效回答的408所工商会议所中,有321所实施了生涯教育活动,实施率达到78.7%[17]。在学校与校外各主体的协同途径上,网络资源和生涯教育协调人的利用比例近年来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特别是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背景下,教育部门联合企业共同建设、开发的网络电子资源成为生涯教育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之一[20]。
本次生涯课程改革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1)亟须提升生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专业质量
当前日本中小学生涯教育课程的实施主要通过学科融合的方式,因此学科教师往往成为实施生涯教育的主要力量。正如《生涯教育综合性研究第一次报告》显示,学科教师对学生在选择未来职业道路或生活方式上产生了巨大影响[18]。然而,当前小学和初中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仍存在较大问题。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小学学科教师缺乏专业化的生涯教育培训。据调查,小学学科教师参加过生涯教育培训的比例相对较少。以2016年为例,当年参加培训的学科教师占总人数的14.8%,2016年之前的统计结果显示仅有13.6%[21]。针对这一问题,日本生涯教育专家藤田晃之提出专业师资短缺是日本实施生涯教育的最大问题,应大力提升学科教师参与生涯教育培训的比例,并积极地扩充校外生涯教育师资[22]。地方政府积极通过设置“生涯规划导师”岗位,引入“校外实践导师”等方式,努力建设中小学生涯教育师资队伍,但是这些兼职的校外师资并不能提供稳定的教育支持,师资短缺的问题并未真正得到解决。因此,如何建设一支专业化的生涯教育师资队伍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2)亟待建设一个统一的课程质量评价体系
“生涯护照”这一评价工具的导入,是新时期日本中小学生涯教育课程评价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但实际调查结果表明,基于“生涯护照”实施课程评价的认可度并不理想。例如未实施校本的“生涯护照”的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比例分别接近70%、60%和50%[18]。其原因在于:一方面,大部分中小学阶段的教师对“生涯护照”缺乏了解,对其质量评价效果也并不完全认同;另一方面,“生涯护照”并非官方推荐的标准化评价工具。因此,“生涯护照”只能发挥出其收集个体过程性评价数据的基础作用,却无法为生涯教育整体的质量监测提供客观数据,也难以与高考等标准化统一考试实现对接。如何实施课程评价专项的跟踪调查,并将“生涯护照”所收集到的基础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确立相对具体的评价指标,建设一个统一的课程质量评价体系成为未来课程评价改革的主要方向。
我国也面临着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及人口老龄化等挑战,加之我国正在推进新高考改革、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及职业教育改革,将生涯教育向初中、小学阶段推进的需求愈发迫切。借鉴日本的经验,我国中小学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生涯教育课程建设:第一,立足于人工智能时代的中国战略,明确中小学生涯教育的定位,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策略、课程评价以及实施保障等方面进行课程建设。第二,尝试将生涯教育融合到学科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各学科学习分别与自身未来生涯发展、国家战略发展的关系。遵循《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在高年级劳动教育课程中加入职业规划要求,设置生涯教育相关的课程内容,并与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建立有效衔接,形成生涯教育、劳动教育、职业启蒙教育三者协同发展机制。第三,做好保障中小学生涯教育顺利实施的协同机制建设,特别是引入并高效利用企业、社区、家庭等校外资源。
注 释:
① 高中的职业相关课程涉及农业、工业、商业、水产、家庭、护理、信息、福祉等内容。
② 图1引用自日本文部科学省所颁布的《高中学习指导要领解说综合学习时间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