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惠婷
(福建省惠安嘉惠中学,福建泉州 362100)
泉州南音,又称“南曲”等,是中国音乐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演唱、弹拨、箫弦”是泉州南音的音乐呈现形式,三部分相应相称,无不体现出“和”字。南曲唱腔是南音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南音传承的重要基石,其研究价值深厚。随着南音申遗成功后,针对南音各方面的学术研究不胜枚举,但大多停留在南音表演形式、乐器、史论等大方向的探究,南音唱曲方面的研究也是屡见不鲜,但是大多探究仅停留于演唱如何发声方面,对于南曲本体中唱腔如何咬字与做韵的进一步探究寥若晨星。笔者通过多次走访多个著名南音社团和民间南音馆阁,以及拜访多位南音名家,南音传承人等,同时结合本身近24年的南音唱龄,运用“理论与实践相验证”的方法,对以王昭君为题材的传统南曲展开研究。
经考察整理,南音论著中对昭君本事进行阐述的有:1.《南管指谱详析》:“西汉元帝刘奭在位期间,因宠信宦官,贪恋美色,导致皇权式微,朝政混乱不堪……昭君出了汉关,过了雁门关,跳江自尽”。2.《泉州弦管曲词总汇》在“弦管曲词中的人物典故”章节中简要概述了昭君历史典故。3.龙彼得先生在《明刊戏曲管弦选集》第84页中得知于《满天春》收录了十二首昭君本事剧目曲,并将昭君本事南曲分为“怨人”和“怨命”两类等等。
经走访泉夏两地历史较久的著名南音馆阁、由政府扶持的南音传承中心和民间南音社团,和采访国家级省级南音传承人、南音演唱演奏名家、南音社团社员、常驻南音听众,考察与分类了南音曲谱、古谱手抄本以及历经几代流传的挂谱,收集梳理了昭君本事南曲,其中“指套”有四套,分别为:《妾身受禁》《出汉关》《搬奏龙颜》《我只心》,“散曲”中能找出相应曲谱的有137首,此曲目量较之前研究学者所整理收集数目上翻两倍之多。未寻得曲谱的昭君本事南曲曲目仍有:《泉州弦管曲词总汇》P417-419中的《琵琶弹出》《记得阮今》《父母遭贬》《记得享受》《一家在东西》《人生莫做》《憶别神州》以及《思忆汉宫》《恨延寿》《忆着在冷宫》《我只处苦痛》《差毛延寿》、9首。众人周知,南音曲目不计其数,因此南曲中以王昭君为题材的南曲数目应不止此数。
南音中的“滚门”与“曲牌”归属“门头”分支,并且各门头对应各管门与撩拍,因此本文以“门头”概之,目前,弦友皆称南音门头有108个之多,但具体数目还存在争议,国家级南音传承人苏统谋认为或多于108门头,但不可否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七大门头,南音弦友称“七大枝(支)头”,分别是“大倍”“中倍”“倍工”“小倍”“山坡羊”“二调”“七撩倍思”,且每个枝头各自延伸出三撩拍(宽三撩)、一二拍(紧三撩)、叠拍等曲目。据可查资料,王昭君本事南曲的门头约有62个,且七大门头都有涉及,但此考察不能确定昭君本事南曲的具体门头数目,但可得知其曲目众多且涉及门头之广。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南音人和弦友的问卷调查,从大量调查数据得知《山险峻》《把鼓乐》《出汉关》《听见雁声悲》为昭君本事的经典南曲,其中,《山险峻》最具代表,因此,以传统南曲《山险峻》为例,深入探究腔韵之精髓。
南曲的咬字发音,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字头”的起声发音、“字腹”的拖腔、“字尾”的归韵收音。南曲的咬字结构可分为两种:
其一:收字腹咬字,咬字结构分为“字头发音——字腹收音”两部分,且字头发音短促,字腹拉腔时值较长。例如:曲词“路斜崎”中的“路”和“崎”属发字头音。
分解读音为:
路:lo(字头)—o(字腹)
崎:ki(字头)—i(字腹)
其二:收字尾咬字,即“字头——字腹——字尾”三部分,最明显区别于其一的特征体现在“字尾”的收韵。
例如:开头“山险峻”的“山”“险”“峻”三个字咬字结构皆为“字头发音——字腹延音——字尾收音”。
泉州方音拼读法:“山”读作:suã¹,“险”读作:hiam,“峻”读作:zun。
分解读音:
山:su(字头)—u(字腹)—uã(字尾)
险:hi(字头)—i(字腹)—iam(字尾)
峻:zu(字头)—u(字腹)—un(字尾)
俗言道“依字行腔”,咬字与发音是并行的。明朝魏良辅于《曲律》中所述:“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腔纯为一绝,板正为一绝”,“字清”位于“三绝”之首,可见咬字咬字清晰在演唱中的重要地位。并且曲词是表达乐思的重要媒介,因此曲词的咬字对曲意的情感表达有直接影响作用,同时南曲唱腔咬字的准确与否能初步体现演唱者的演唱水平。
《山险峻》被誉为“最美十三腔”是因其十三个门头优美转调且无缝衔接而得名。其撩拍为一二拍(紧三撩),一二拍的速度相当于中速(Moderato),但南曲演唱不受限于严格的节奏与速度,开头一般节奏放慢且自由,但必须对应不同撩拍进行处理,演唱速度一般是慢头、慢尾,曲中匀速或根据乐思表达情感需要进行节奏与强弱处理,可理解为开头起唱速度稍慢,后回原速,尾声放慢直至结束。“十三腔”南曲的演唱速度应适中,不能随性。该曲管门为四空管(F宫调系统),首腔与尾腔管门相同,但在速度上虽是慢头慢尾,但却有所区分,慢头中还带有散板,第二腔到第十二腔的门头不断变化与交替转换,若离若聚,旋律优美动听。唱听弦友们说道“最难不过大撩四空曲和十三腔”,意思是三撩以上的四空管南曲和“十三腔”不好唱,所以被弦友们归类为“功夫曲”,这与个人的声线条件有关,若声限较低的演唱者会比较惧怕四空管的南曲。“十三腔”由于转音多,音域宽,对演唱者声线条件和音准把握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
南曲的润腔做韵和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师承关系,声线条件,生活阅历,情感体验以及对同一首曲子不同的理解等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关系。因此演唱者们演唱同一首南曲润腔做韵或近或远。根据采访国家级传承人苏诗咏(40年代南音演唱名家代表)和国家级传承人杨翠娥(70年代南音演唱名家),分别探析其演唱南曲《山险峻》的润腔做韵。
南曲《山险峻》由13个门头唱腔衔接而成,每个门头的句副长短不一,整首曲子由多个不同曲调的曲段组成,乐曲中又多处出现高昂拖腔的大韵,因此,笔者选用该曲,分别对二位名家进行采访录音,试探其唱腔的润腔做韵。
谱例一:
谱例一为南曲《山险峻》起唱第一曲段,即中滚门头曲段的琵琶弹奏谱。
苏诗咏演唱《山险峻》的润腔做韵记谱:
杨翠娥演唱《山险峻》的润腔做韵记谱:
从二人的润腔做韵唱法,可直观看出,苏诗咏习惯将断句前的第一个主音加一个上滑音,以此可以让声带稍作休息,在四分音符的骨干音多半加花修饰成十六分音符,来丰富主旋律。而杨翠娥的润腔修饰则显得较为简单而干净,每个断句的第一个主音皆用“引”的做韵方法,加入一个高于主音大二度的十六分音符,作为倚音,让旋律上扬,显得更为明亮,在四分音符的骨干音做韵修饰上则唱成后十六,使润饰后的旋律仍与骨干音更为贴近,因此,杨翠娥的润腔做韵显得比较言简意赅。但二人演唱此乐段时,皆遵循在门头特征主旋律规定的基础上进行润腔加花,即采用高于主音大二度或小三度,有时会出现大三度(此情况较为少见),也可以采用低于主音大二度或小三度。
谱例二:
谱例二为南曲《山险峻》望远行门头曲段的琵琶指骨弹奏谱,该曲段的音域较高,将整首曲子的情绪推向第一个高潮。
苏诗咏演唱《山险峻》的润腔做韵记谱:
杨翠娥演唱《山险峻》的润腔做韵记谱:
综上所述,腔韵在乐曲中占有重要地位。南音人常评论某个演唱员的唱功,皆以其咬字与做韵的成熟度为评判标准。若咬字清晰了,只会依照曲谱的骨干音进行演唱,曲调则会显得单一枯燥而让人乏味,只有加上润腔的做韵修饰才能丰富曲子的旋律,才能赋予南曲演唱的活性。故,做韵在南曲演唱中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作用。
本文选择以王昭君作为南曲唱腔研究对象,不仅是出于个人对其的偏好,更是昭君精神发扬了中国固有的“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思想,昭君和亲文化促使了历史民族平等和谐的新关系,这是区别于其他南曲中历史人物偏向儿女私情的价值所在,并且南曲中昭君本事曲涉及了七大门头,以及跨及所有管门,因此,值得深入挖掘昭君本事南曲的作品内涵,及唱腔艺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南曲唱腔作为一门艺术,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将一首南曲唱得有功夫,有味道,关键在于对该曲作品的深入理解,曲词咬字的清晰,润腔做韵的到位,以及曲中人物情感的把握与表达,才能将该曲真正的乐思传达给观众。
笔者试收集整理南曲中昭君本事的传统南曲,并以其中曲子为例探究南曲的唱腔,旨在为今后学术界学者们研究相关方面的南曲提供参考,以及对南曲演唱初学者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与运用价值,同时有益于对南唱演唱的传承与保护。
注释:
①门头:具有曲调的特征意义,是南管弦友分辨曲调与管门的根据。
②管门,相当于调式(宫调系统),(如常见管门五空管=C调(C宫系统)、四空管=F调(F宫系统)、倍思管=D调(D宫系统)等)。
③撩拍,相当于节拍,(如常见撩拍七撩=8/2拍、三撩拍=4/2拍、一二拍=4/4拍、叠拍=2/4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