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水彩色彩表现与风格

2022-05-10 06:51张宇婷
大众文艺 2022年8期

张宇婷

(华北科技学院文法学院,河北廊坊 065201)

明清时代“西学东渐”,西方水彩的引进让中国在原有的环境和文化背景下,渐渐成长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彩画。这一时期的水彩画更多的是来自对西方水彩画的临摹,随着中国水彩画家对西方技艺的研究学习,逐渐改良创造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水彩画。

一、中国水彩发展进程

1911至1949年,中国孕育出一批卓越的中国水彩画画家,这一时期的水彩作品蓬勃发展,迎来了中国水彩史上的一个高峰。1949年7月2日,全国文艺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平召开,同时在这期间,第一届美术作品展览也成功举行,本次展览中556件艺术作品中就包含水彩作品。1954年8月,在北京举行了“全国水彩、速写展览”,本次举办也是水彩画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次重要突破。在稳步发展的阶段,不少从海外归来的画家也贡献出自己的力量,画家吴冠中也提出水彩画是非常特别的。然而中国水彩画只迎来了短暂的春天,1966年至1976年,在这动荡的十年中,水彩画画家在极左势力下被迫终止作画,有些受到迫害批评,这一时期,中国水彩画发展受到阻挠,停滞不前,即使有画家不减热情作画,也只能独自欣赏,不被世人知晓。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中国水彩画又再次迎来了崭新的面貌,各地水彩画展览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地方区域水彩画风格也应运而生,风格迥异,多样丰富,同时也更注重水彩画画家的人才培养,无论从理论基础还是实践都并驾前驱,稳健发展。

二、中国水彩风格特征

中国水彩在经历从西方艺术传入,被中国水彩画家们学习模仿,到逐渐摸索研究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彩作品,再到逐渐大胆提出创新,历史见证了中国水彩不同背景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形成。继而衍生出了写实性,多样化,地域性,创新性等多种水彩风格。

(一)写实性水彩风格

中国水彩的良好环境形成离不开新中国成立以来文艺工作的苏醒。随着各类展览和学术活动的推进,中国水彩的基础知识和技艺也逐渐推广开来,从而形成大范围传播的趋势。五六十年代以来,中国不同年龄段的水彩画家运用水彩画揭示中国新面貌,跟随时代的变迁,这一时期的中国水彩受到“现实主义”的影响形成了写实性水彩风格。这一风格也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民审美相契合,成为中国水彩画稳固发展的根基。

在景物外观上,细致刻画,注重绘画手法,强调画面的空间感;在精神层次上,既反射历史全貌,又传达出真实情感。无论是景物外观上面的写实,还是精神世界的写实,这一时期的水彩作品无不在诠释真实二字。

(二)时代性水彩风格

在早期的水彩绘画选材中,主要体现在水彩画和商业之间的联系,这一时期的选材主要集中在能够符合大众的喜好,既有画家创作出迎合西方的“西式”水彩,又有中西合璧水彩作品的尝试。

在后来的战乱年代中,当看到众多百姓流离失所,遭受苦难时,不少水彩画家义愤填膺举起画笔抒发难以言表的情怀。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水彩,水彩作品选材多集中在体现底层民众,传达爱国之情以及必胜的决心。作品中透露出对百姓的怜悯同情,对祖国的慷慨热忱,无不触动着人民的心。更有水彩画家深入重灾区,真情实感地描绘,记录历史。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也让水彩作品风格发生了转变,在这个具有纪念意义的时代,涌现出不少时代性作品。同时这一时期国家开始重视文艺工作,水彩画家们积极响应各项文艺政策也诞生出许多具有教育意义的作品。

(三)多样化的水彩风格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水彩也得到了精神上的解放,水彩作品更多地聚焦在普通百姓的生活,对社会环境的关注。这一思想的转变也让中国水彩作品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特点,通过拓展选材面积,增加语言表达创意,突显画面氛围感,中国水彩画家所产出的作品风格呈现多样化趋势。

水彩画在历史上也记录承载了太多不一样的意义,赋予了水彩画使命感。从最开始单纯地将水彩画作为一种“宣传式”的展示到逐渐给予它灵魂和内涵,开始将情感注入水彩作品中,做到真正融入人民心中,反射出人民的生活。在第十三届全国美术展览中,在水彩画区域中,多幅水彩作品勾勒出我们生活中那些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民群体,他们虽身处不同的岗位,有着不同的职责,但却一直传递着温暖,画面营造出的氛围感也让观赏者引发精神上的共鸣。

(四)地域性水彩风格

伴随全国水彩展览和地区联合展览的召开,各地区水彩画家在不断探索研究的道路上也逐渐萌生了互相比较的意识,引发了区域差异的思考。这种差异不单单体现在地区水彩历史发展情况中,也体现在了水彩画风格的差异。这一差异也是由于水彩画推广范围,时间等因素导致的。例如广东上海等地最先接触了解到中国水彩,因而这些地区的水彩画风格趋于画面千变万化,新颖别致;洞庭湖两岸的湖南湖北受到当地文化和地理位置的影响,从而孕育出古典优雅的风格,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共情力;江浙地区则极具江南水乡风格特色,烟雨朦胧的意境给人一种祥和宁静的感觉。受到大环境影响,一些地区的水彩画家所创作的画作并不与自己本地的水彩风格相似,而是会结合地域之间的差异而发生改变。

江浙等地的民俗风情和生活观念也影响着该地区水彩作品的风格,整体风格婉约清丽,非常符合那时中国人民的审美,烟雨朦胧的江南美景也为水彩作品罩上了神秘的面纱。湖南湖北两地的水彩文化更是历史悠久,在最早的40年代就已经有水彩画家对水彩画开展了研究学习,在后期达到发展鼎盛时期时,风格已经十分饱满。

(五)创新性水彩风格

21世纪是中国水彩达到质的飞跃的一个世纪,随着中国进入信息时代,社会经济的提高,政治思想的进步让中国水彩画家也得到了极大的鼓舞和支持。这时的中国艺术理念也悄然发生了转变,中国水彩不仅要发扬中国特色,还要做好和世界的交流互动。在经历绘画艺术的不断改革后,中国水彩画家们开始关注日常生活,捕捉日常生活中的亮点,找寻创作灵感,并不断开拓创新,风格也是不断转变。

在过去的20世纪中,西方艺术文化的冲击对中国水彩有着一定的影响,同时也对未来中国水彩的创新埋下了伏笔,逐渐摆脱思想上的禁锢,形成开放发散性的思维模式。由于中国画和水彩画之间都以水作为媒介,这也为二者相互交融搭建了桥梁。在这些水彩作品中,我们既能够欣赏到中国的水墨技艺,又能够感受到画面所传递出的旺盛生命力。

三、中国水彩色彩表现

最开始的中国水彩是受西方水彩的影响,可参考学习的资料也仅仅是西方画家的部分水彩创作作品和西方传教士手中的印刷资料,资源匮乏,中国水彩画家深知本民族文化特色的重要性,因而踏上一条求知摸索的道路。在探索的过程中,西方水彩的明艳色彩和中国传统观念中的“固有色彩”大相径庭,因而一时不被接受认可。在新中国成立前,部分中国水彩画家通过海外求学,系统全面地学习了解了西方的文化和内涵,在色彩表现方面也引发了新的思考和认识。一部分画家在接受了西方艺术文化学习后逐渐接纳了西方水彩色彩的体现形式,并在个人作品中运用了这种西式水彩的表现手法;另一部分画家取其精华,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特色融会贯通,开辟出“中国式”水彩色彩样式。

(一)“中国式”水彩色彩表现

“中国式”水彩色彩表现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第一,水彩画和中国传统画的选材是非常相似的,二者都以水为载体,融合色彩作画,这也是让中国画家愿意为之探索的重要原因,且从传统意义上来说,中国人十分擅于传达水光天色的感觉,水彩画也显示出中国人文精神的关怀。第二,西式水彩在传入中国早期,带有殖民色彩,中国画家在研究西方文化技艺的同时,虽有模仿,但仍不忘初心,仍然想将民族特色融入其中。

(二)“西式”水彩色彩表现

在“中国式”色彩表现出现的同一时期,也诞生了一批结合西方水彩画的用色方式,着重突出画面色彩,客观描绘自然景观形态。关广志曾赴英国皇家美术学院学习,并在多国考察,深得西方水彩画精华,在其创作的《故宫角楼》中,色彩表现偏向于西式,色调整体清透明丽,自然景观还原度较高,他的水彩画色彩表现独树一帜,展现了“西式”水彩特点。

图1 关广志《故宫角楼》40年代

(三)充满“时代感”的水彩色彩表现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人民饱含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希望,难以掩饰胜利的喜悦,中国水彩画家们也都投身于水彩画创作中,因而这一时期的中国水彩画作品侧重于讴歌党,歌颂人民,弘扬国家惠民政策,色彩表现中也是充满“时代感”特征。在色彩运用上,这一时期的水彩作品色彩主要以草绿、天蓝、暖黄为主。这一时期的水彩作品颇多,水彩画家们利用最质朴的画面表现手法和真挚的情感刻画着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

(四)“融合性”水彩色彩表现

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和沉淀,中国水彩画家也对水彩画有了新的认知,既不能盲目模仿西式的水彩艺术而不顾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也不能执着于固守原有的传统而不去接纳现代的水彩技艺和考虑未来的发展前景,因而形成了“融合性”水彩色彩表现。

不同于以往单一的写实性,在着色方面,由于水彩画的最大特点在于轻盈生动,因此单次着色备受推崇。随着不断地研究改进,此时的“融合性”主要表现在画面空间和色彩的融合,水彩画家通过比对色彩变化来展现空间联系,水彩选题的拓宽,让色彩可以打破空间的禁锢。很多水彩画家在作品中大量使用纯色形成较为抽象的艺术形态,并运用反差感鲜明的对比色,这样的作品不仅能抓住眼球,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也突显了“融合性”的水彩色彩表现特征。不少水彩作品不再只局限于细节的刻画,更注重于精神情感的表达和呈现出画面意境氛围。

(五)“个性化”水彩色彩表现

21世纪的今天,艺术领域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同作品之间已经产生风格差异,与20世纪不同之处在于,20世纪中国水彩处于一个摸索学习,融入民族特色的过程,而在21世纪则是探究中国水彩在世界水彩中的地位。在20世纪末,中国水彩开始向其他艺术类别和西方现代艺术发起进一步探索研究,这一探索也让中国水彩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

龚玉的茶馆水彩系列一直深入人心,创立这个系列也是机缘巧合,之前带学生外出写生时总喜欢到茶馆去坐坐,她喜欢观察茶馆里面的市井百态,喜欢里面的氛围。茶馆将形形色色的人联系到一起,也给她的创作提供了无限可能。在《散场后的茶馆》中,龚玉用个性化的色块记录下围坐在桌前打麻将的人,围坐在一起闲聊抑或是打盹的人,鲜活的人物表现状态跃然纸上,看似简单实则丰满。

图2 龚玉《散场后的茶馆》

图3 龚玉《交通茶馆》

四、中国水彩展望与思考

当中国水彩和中国美术,油画,中国画等相提及时,会有画种“界限”壁垒一说,这一“界限”是由不同画种间文化背景,创作形式,内容承载等不同因素形成的。但全国性的美术展览,艺术座谈会的召开也让不同画种得到学术上的交流,水彩画的优点在于轻盈、生动,但画种彼此间相近的特点又让大众一时分不清,但这一“界限”并不会阻挠中国画家们前进探索的脚步。除了画种间的“壁垒”,精神层次上的追求也是中国水彩画家们为之不懈探究的方向,中国各高等院校也为中国水彩领域培育出一批优秀的人才,他们的水彩理论知识丰厚,技艺精湛,但很少有作品能真正走进民众的内心,引发灵魂的共鸣。因此这就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细心观察人民生活,多去了解民众所想,在一定程度上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今天的中国水彩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如今发展的目的已不仅仅是最初吸收外来文化,融会贯通,探究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水彩,而是要同时做到和国际接轨,同频互动,交流沟通思想。未来中国水彩还会有很多发展问题等待画家学者们的深入研究探讨,也正是这种严谨专业的态度才让中国水彩焕发出无限活力和生机。

结语

本文简明阐述中国水彩发展进程,展现了不同时期中国水彩画家们的不断研究探索。通过对中国近现代水彩作品的探究,从不同时代背景出发,分别从水彩风格特征和水彩色彩表现两个层面来分析,水彩风格具备写实性和多样化等特征,提出了“中国式”“西式”、充满“时代感”“融合性”“个性化”等水彩色彩表现形式,并对中国水彩提出展望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