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景变迁与听觉演绎:网络音频播音创作的范式创新

2022-05-10 23:24李亚铭李波
传媒 2022年8期
关键词:音频主播创作

李亚铭 李波

近年来,网络音频平台与数字收听设备的快速发展,推动着数字声音景观的形成和听觉文化的回归,也使得网络音频产业日益成为互联网经济增长的热点之一。主播作为网络音频内容的生产者,其从业数量的壮大与专业水准的不断提高是提升产业自身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声音景观的变迁,促使主播不仅要在创作理念上进行转变,还要根据语境的变化将播音创作的内部技巧与外部技巧进行重新适配。笔者尝试从用户话语需求、听觉体验、话语共情、社会价值与流量四个维度为网络音频播音创作的范式创新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播音”原指在广播电视媒体的话筒或镜头前依据稿件进行创作的口语传播艺术活动。互联网时代,“播音”的形式和内涵又不断呈现出更加丰富的样态和形式。喜马拉雅、得到、蜻蜓FM等网络音频平台中业已成熟的有声书、新闻资讯、专业知识频道、文化艺术频道、健康生活频道以及部分公众号、APP中的短音频播报都是网络音频播音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手机、智能音箱、车载智能空间等收听场景的日益成熟,更助力互联网音频产业迅速崛起。主播作为网络音频产品内容的生产者、创作者,其从业数量的不断壮大与专业水準的不断提高是提升该产业内容竞争力的重要保障。有声语言的多元化塑造是网络音频播音创作的必由之路。面对用户移动化、碎片化的收听方式,主播们在播音创作过程中只有深谙网络音频传播的内在逻辑,将口语传播的艺术形式与互联网声音场景进行有效适配,才能在更好地服务用户的同时实现流量变现。

笔者在考察“声景”理论的基础上,尝试就网络音频播音创作的范式创新提出一些新的对策。本研究不仅对现有从事网络音频播音创作、编导的人员能够提供有效的方法论指导,也将为当前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课程改革与新媒体播音教学提供新的思路。

声音媒介的变迁致使声音景观在不同的时空中也相应地发生着变化。互联网音频产业凭借其产品的高保真、数字化、碎片化等诸多优势重塑了人们的声音环境。这种变化不仅使得用户的听觉感受变得更加精细,更加多元,也促使网络音频播音的创作理念发生着转变。

1.声景理论及其对网络音频播音创作的启示。“声音景观”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由加拿大学者谢弗提出并加以阐释的。他认为,“声音景观是任何可研究的声音领域。可以说一档广播节目是一个声景,一个声音环境是一个声景。我们能将声音环境独立出来作为一个探究的领域,正如能够探究的特定地景的特质一样”。此后,特鲁瓦克斯进一步进行了区分,认为声音环境是特定情境中所有声音能量的总和。但是声音景观更加强调声音环境是如何被身处其中的生命所理解的——人们事实上创造着声景。由于人的听觉感官无法屏蔽无用的“噪音”,所以“声景”本身就蕴藏了听觉方式。声音景观不单是对声音所属环境进行理解,更多的是一种身体的体验。听觉方式在培养能够听见什么、怎样理解声音外,同样也在培养着声音环境中的身体感受。

作为一种以口语传播创作为主要形式的数字产品,网络音频播音将声音消费重新带回到大众视野。面对快节奏的社会生活和海量冗余的视觉信息,网络音频凭借可选择、伴随性、弱化情绪等优势,以一种较为“潜匿”的方式填满了人们的碎片化时间。互联网时代人们的倾听呈现出了“深度”衰退、分心与“间断”听的形态,这种新的听觉形态导致了人们听觉感官变得更加敏锐、更加精细,这也使得用户对网络音频播音创作者提出了更高、更多元的要求。

2.声景理论视角下网络音频播音的创作理念革新。首先,转换音频播音创作立场,从内容意识转向用户意识。声音中潜藏了能引起直觉的符号集群,它在传播信息的同时,也传递了随之而来的理解、深思与宽容。互联网用户早已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内容需求,而是期望在众多复杂的信息池中能获取贴合于自身声音期待的产品。这样的消费需求变革,使得用户成为内容生产的“中心”。网络音频播音创作的立场迥异于既往广播电视播音以稿件为中心的模式,主播要将自己切换、置身于用户角度,去寻找他们的情感共鸣点、历史记忆点、情绪宣发点,还要根据用户对于声音的偏好,进行风格的调整。

其次,强化听觉场景思维,从平面语感转向立体语感。声音景观强调的是一种声音形象,它超越了传统意义上声音表达的现实“呈现”命题,而直指心理感知维度的现实“再造”。面对智能设备、移动终端对各类生活场景的占领,单纯基于文字进行播音创作的日趋单一化、扁平化,无法满足用户在互联网媒介生态中既有的认知体验。音频载体的迭代,使用户更加注重场景与听觉器官的适配。要充分调动多重声音符号,施与受众立体化的听觉感受,以此来更好地还原现实。

再次,重塑播音叙事逻辑,从线性叙事转向时空叙事。在声音景观中,时间与空间的含义不仅是一种物质化的存在,更是意义形成的有效载体。面对网络音频播音产品的全场景化传播,用户收听时间被无限延展,收听的空间束缚也被打破。传统广播播音的叙事结构主要是遵循线性叙事,是以重大事件为节点,时间为线索进行的历史叙事。其时间结构较为固定,空间感塑造不突出,降低了用户对音频产品的黏性。声音往往携带着显著的时间信息和空间信息,如时间维度上的“过往”和“事件”,空间维度上的“地点”和“场景”。主播对于时空叙事的塑造,除了要通过其音调、节奏、情绪的变化加以呈现,同时要更加重视场景、人物活动、环境空间等音效的综合辅助,形成跨越时空的融合。

最后,实现创作角色转变,从单一转向全能。传统广播电视播音中创作者只承担了播音员角色,对于受众的期待拘泥于自我设定和想象。互联网语境中的声音景观提醒着我们在强调声音本身的同时,要更加注重身处在声音环境中人的全面的听觉感受。面对用户的多元听觉需求,网络音频主播既要具有专业的有声语言创作功底,还要熟悉各种音频剪辑技术,掌控各种传播渠道、媒介的新功能和新技术。亟待由之前单一的播读角色转变为复合播音、编导、策划、产品经理等多重能力的全能型融媒体人才。角色理念的转变,不仅消解了传统播音在内容生产过程中各部门之间的壁垒,也使得内容生产的成本大大降低,提高了音频产品的有效性、整体性。

播音是诉诸听觉的创意性劳动,它借助有声语言搭建了传受主体之间融通的桥梁。声音景观的变迁带动了播音创作理念的革新,也为网络音频播音实践的重构提供了依凭和思路。传统播音中以稿件和播讲者的主体感受为中心的创作手法,亟待转向以用户为中心的听觉营造与铺陈。其主要路径是诉诸有声语言的内部技巧与外部技巧的结合。

1.优化有声语言的内部技巧,有效增强用户收听黏性。情景再现、对象感与内在语是传统播音创作中有声语言内部技巧应用的主体部分,作为对口语传播艺术一般规律的总结,在互联网语境下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沉浸式体验已成为数字声音景观中一种常态化的听觉需求。情景再现这一创作手法,也逐渐向着一种涉身性、自我沉浸式的方向发展。主播应通过自身音调、语气、节奏、风格等的变化塑造适配讲述方式,设身处地地将信息中的思想、情感传达给用户。要加强语气助词、叹词、形容词等能够刺激听觉感官词语的重音处理,以此增强用户对于形象的具体感受。面对声音产品市场垂直领域的不断细分以及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对象由之前的模糊“遐想”,变为了当下可由用户画像分析出的“精准”个体。主播要利用大数据技术得出用户群体的习惯偏好、使用场景等,针对自己所传播的内容,精准触达每一位用户。网络媒介使用主体的多元化、扁平化使言说环境的高语境性不断加深,大量网言网语的生成、使用、传播本身就是网络文化的重要表征。主播应深谙互联网话语的内容与规律,不仅要做网言网语的使用者,还要成为其创造者。在此基础上进行音频播音创作,才能将网络话语表达中含而不露的意涵传达到位,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用户黏性的有效增强。

2.强化有声语言的外部技巧,适应碎片化、场景化收听需求。声音景观的变革以及用户个性化的听觉需求使重音、停连、语气、节奏等有声语言表达的外部技巧也在逐渐发生着改变。场景化、碎片化是当下信息传播和消费的主要特征,用户对于有声语言的获取多以个性化的自我需求为出发点,期待在特定的场景中实现符合自身的沉浸式体验。碎片化传播和多元化场景成为网络音频播音创作过程中需要时刻关注的情境因素。场景分析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提供特定场景下的适配信息或服务。停连、重音、语气、节奏作为有声语言听觉形式构思和传达的外部技巧,要通过适配场景使内容与用户产生深度连接,提升多元场景下用户的收听体验。碎片化的消费结构导致有声语言内容向精简进行转变。在传统播音创作中,重音、停连通常是在人物、数据、地点以及形容词、语气词等方面加以应用,節奏和语气一般都较为舒缓。在碎片化情境中,由于用户要在短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重音和停连的应用逐渐变少,顿挫时间更短暂。在节奏和语气方面,变得更加轻快简明,轻巧明丽。这样的有声语言处理方式不仅为用户精确地获取信息节约了时间,还扩大了单位时间的信息输出。

范式的意义在于把实践中规律性的、重要的规则抽取出来,以便于为其他研究者和践行者们提供借鉴与参考。作为新媒体语境下网络音频播音创作的范式创新,不仅仅是传统广播播音创作范式的传承和转变,还是一种新环境、新认知和播音创作新观念再转变的动态过程。

1.以用户话语需求为导向,精准定位创作预期。人们经由听觉过程形成对声音环境的印象,这不仅来源于声音本身内容的文化意蕴,还取决于听觉活动中用户的涉身体验。用户海量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应用在互联网行业愈加普遍,有效整合后的零散、孤立信息对于有效把控用户话语需求,实现精准定位提供了便利。网络音频主播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和预测,不仅能够站在用户自身角度提供更多符合用户自我偏好的声音内容,还让声音中潜藏的理解、深思指向变得更为清晰和精准。敏锐、精细的听觉感受,强调的不仅仅是信息内容的精确,更注重的是人的听觉反应。在互联网声音消费场景中,音频主播不管是话题的选取、有声语言的表达、还是音效的制作,都可通过精确的用户画像进行定制化、精细化创作。

2.以用户听觉体验为保障,进行场景化播音叙事。特定的声音只有与特定的空间场所相互交融,才能创生出特殊的精神内涵或交感体验。时间与空间的无界限互融,使得用户对于特定场景下的信息适配与自身感知变得更加敏感。社会场景是形成主播口语传播行为模式框架的根基,每个特定的场景都有其详细的规则和角色。网络音频主播要在有效的时间内,将所叙述的主题加以放大、强调,通过对事件、环境、人物形象的口语化加工,多重刺激用户听觉感官,以此构建出能够引起用户听觉沉浸感的时空场景。同时,还可以借用音效符号,在主题、感情基调、风格以及人物角色上进行渲染,使有声语言创作与人工音效相得益彰,增益、催化整体传播效果。

3.以话语共情为指向,进行个性化有声语言呈现。互联网媒介生态中的声音场景在催生人们唤醒记忆、引发情绪和左右抉择等方面施加的影响越发凸显。声音往往以辅助阐释历史或事件来建构新的空间形态。具体来说,在情感互动沟通、意识形态建构等个体及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声音作为一种媒介,中介了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网络音频主播要基于自身情感经历将所传播的内容信息进行有声语言再创造,通过鲜明、生动、有趣的口语传播,唤起用户情感上的认知记忆。在明确用户群体情绪共识的基础上,既要利用对象感、情景再现等有声语言内部技巧塑造有态度、有情感的话语内容,同时要借助停连、重音、节奏等有声语言外部技巧强化用户的话语感受,以此达到传受双方协同“共情”的效果。

4.以社会价值与流量为落点,进行播音创作的价值变现。音频产品消费的普及对社会舆论、群体观念和互联网行业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主播们在网络音频播音创作过程中要坚持对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的双重追求,这既是我国的国家体制决定的也是互联网产业的经济规律决定的。流量是网络音频节目价值的重要指标。网络音频主播要将原有的节目制作观念转化为产品创意的观念,将流量作为播音效果评价的重要指标,这不仅是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内在逻辑使然,更代表了工作机制的根本转变。对音频播音社会价值的追求,不仅与流量变现不冲突,反而是一种重要的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表了当代中国文化的要义和发展走向,以此作为创作立场将为经典音频播音作品的涌现和流量的持久变现提供坚实支撑。

网络音频市场的蓬勃发展,使得声音消费的发展潜力变得更加巨大。面对听觉文化的回归和声音景观的多元再生,网络音频播音不仅要保持创作理念与声音景观的高度契合,还应保持有声语言样态与场景、内容的高度适配。在有效服务用户的同时,实现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丰收。未来,媒介技术的突破以及用户声音消费习惯的演变必将持续向前推进,作为研究者与实践者们也必将与时俱进地创生出更新、更贴合时代的播音创作范式。

作者李亚铭系陕西科技大学口语传播研究中心副教授

李波系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本文系陕西科技大学2020年一流本科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口语传播学导论”(项目编号:2020Y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孙航】

猜你喜欢
音频主播创作
On Doors
Egdon Heath (Extract from The Return of the Native)
Beethoven’s Centenary1 (Extract)
电视双城记:川渝主播共护长江源
Jazz
当主播需要什么装备?
网络主播:近半月收入不足5000元
网络主播:近半月收入不足5000元
创作失败
创维超级芯片VCT 3803彩色电视机电路分析(6)音频信号处理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