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继宗 高飞 王艳霞 汲世花
摘要:目的:评价聚四氟乙烯膜与编织排龈线2种材料排龈效果差异。方法:选择我院修复科2019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108颗需进行全瓷冠修复病例,按就诊顺序编号,随机表法分成两组,牙体预备后记录预备体肩台位置,分别为龈下≤3mm或>3mm。随机将患者分为聚四氟乙烯膜组和编织排龈线组(单线排龈法),其中:聚四氟乙烯膜组54颗,龈下≤3mm者28颗,>3mm者26颗;编织排龈线组54颗,龈下≤3mm者27颗,>3mm者27颗。排龈后对预备体排龈效果和印模质量进行评价。结果:对预备体和印模质量进行观察,当肩台位于龈下≤3mm时,聚四氟乙烯膜组和编织排龈线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龈下>3mm时,观察预备体排龈效果有显著性差异,印模质量两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与编织排龈线比较,聚四氟乙烯膜用于龈上肩台或肩台在龈下3mm以上时,操作较简便且无创;当深度>3mm时,聚四氟乙烯膜的排龈效果优于编织排龈线。
关键词:排龈;预备体肩台;硅橡胶印模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2)07--01
在牙体预备后需要取得精确的肩台印模,就需要排龈,排龈方法和排龈材料对修复体肩台位置的密合性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评价聚四氟乙烯排龈与编织排龈线排龈效果的差异。用于指导临床排龈使用,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1月~2022年1月在山东省青州市潍坊牙科医院修复科就诊需要牙体预备的患者80例,基牙108颗。筛选标准:患者口腔卫生良好,患牙牙周无急性炎症,探诊出血阴性,探诊深度深度<4 mm,因牙体缺损或牙列缺损需要采用全冠或固定桥修复的患牙。患者签知情同意书,实验操作者及检查者各为1名医师,以减少误差。对检查的医师采用单盲法,即对实验对象的分组情况不知情。治疗前1周,超声洁治所有患牙并行牙面抛光,按全瓷冠标准备牙,制备为1mm宽直角肩台,牙体预备后用牙周探针测量预备体肩台的位置,分别记录为龈下≤3mm或>3mm者。随机将患者分为聚四氟乙烯膜组和编织排龈线组,其中:聚四氟乙烯膜组54颗,龈下≤3mm者28颗,>3mm者26颗;编织排龈线组54颗,龈下≤3mm者27颗,>3mm者27颗。
1.2材料
编织排龈线(ULTRAPAK,美国),聚四氟乙烯膜(牙医公园,中国),取模硅橡胶(沪鸽,中国),排龈器(康桥,中国)。
1.3治疗方法
①聚四氟乙烯膜组:使用常规排龈器排龈,龈沟内放入聚四氟乙烯膜,粗细以压至平齐牙龈缘为准,环绕一周。保留10分钟。②编织排龈线组:使用常规排龈器排龈,龈沟内放入排龈线,粗细以排龈线最粗位置平齐牙龈缘为准,环绕一周。保留10分钟。使用硅橡膠制取印模,采用改良一次法取模,先将盛有重体硅橡胶的托盘放人口内制取初印模,放入2秒立刻取出,吹干唾液,将聚四氟乙烯膜/编织排龈线取出,将轻体注入基牙周围,轻体也注入初印模内,再将托盘放入口内复位,等待5分钟硅橡胶固化后从口内取出。超硬石膏灌模。取模与灌模部分均由专人按统一标准操作完成。
1.4疗效评价
①排龈后的牙体观察结果的评价标准:基牙与游离的龈缘完全被排开,龈沟开阔,牙体肩台
清晰可见并呈连续状态,牙龈无渗血,龈沟干燥洁净为效果满意;基牙与游离的龈缘界限不明显,牙体肩台粗糙呈不连续状态,牙龈仍有少许渗血,龈沟内不干燥洁净为效果不满意。②评价印模质量:采用2.5倍放大镜直视下记录印模缺陷和气泡。三种分类:模型上肩台处完全无气泡,连续光滑;模型上肩台处有直径<2mm的缺陷,在可接受范围内;模型上肩台处有直径>2 mm的缺陷,肩台边缘不清晰,有局部血凝块或断裂等,不能用于制作修复体。
1.5统计学分析
根据排龈后取模得到的模型上肩台的观察结果,分别建立排龈效果的统计,其中排龈效果的一分类和二分类并为临床可接受的结果。采用SPSS26.0软件,组间各指标率的比较采用x2表示,当P小于0.05表示两组排龈、取模、灌模后观察的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排龈后肩台观察聚四氟乙烯膜组54颗,龈下≤3mm的28颗,质量一类者22颗(占78.57%),二类者3颗(占10.71%),三类者3颗(占10.71%),满意25颗(占89.29%);龈下>3mm的26颗,质量一类者13颗(占50.00%),二类者8颗(占30.77%),三类者5颗(占19.23%)满意21颗(占80.77%)。编织排龈线组54颗,龈下≤3mm的27颗,质量一类者21颗(占77.78%),二类者3颗(占11.11%),三类者3颗(占11.11%),满意24颗(占88.89%);龈下>3mm的27颗,质量一类者10颗(占37.04%),二类者6颗(占22.22%),三类者11颗(占40.74%),满意16颗(占59.26%)。对排龈后印模质量的观察,当肩台位于龈下≤3mm时,聚四氟乙烯膜组和编织排龈线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肩台位于龈下>3mm时,2种排龈方法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
用编织排龈线收缩牙龈是传统方法,通过专用的排龈器将排龈线压置于龈沟内。由于机械性的压迫作用和排龈线中的药物作用,可促使龈缘在短时间内起到可复性的退缩效果,排龈线达到止血排龈效果至少需要10分钟[1]。在冠修复中,牙龈缘与修复体间最重要的问题是保护牙齿的生物学宽度。减少修复体等对生物学宽度的侵犯[2]。从组织学证实不同排龈材料对龈沟上皮的损伤程度是不同的,排龈线可造成结合上皮的变性退化甚至缺失。聚四氟乙烯膜是一种机械排龈方法,不含有血管收缩药物,对牙周组织和全身系统不会造成影响。该法对于肩台在龈下3mm以下者效果更好。因该法属于机械压迫排龈法,不含有止血剂,对有明显牙龈出血或龈沟液渗出者效果略差。
4结论
当肩台深度>3mm时,聚四氟乙烯膜排龈的效果明显优于编织排龈线排龈的效果。当肩台深度≤3mm时,采用两种操作方法效果相似。
参考文献:
[1]张津京刘玉华.排龈时间对排龈效果影响的临床研究[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11,25(5):351-354.
[2]陈桂军.排龈技术对牙周健康影响的临床评价[J].口腔医学研究.2004,20(3):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