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管理结合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在急诊颅脑外伤患者中应用研究

2022-05-09 05:40凌晓蓉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2年3期
关键词:外伤颅脑神经功能

凌晓蓉

(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江西 赣州 341000)

颅脑损伤是临床常见疾病,具有较高致残率和病死率,患者多伴有头痛、意识障碍等表现,严重者甚至出现水电解质紊乱,发生脑死亡等,严重威胁生命安全[1-2]。

颅内压增高是造成颅脑损伤患者病情急剧恶化的重要因素。颅内压变化是判断颅脑外伤预后的重要指标,目前多采用常规监测心率、血压等指标,以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情况,但该种方法难以直接监测到患者颅内压变化情况,不利于患者恢复。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能够及时了解患者颅内压变化和脑水肿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但颅脑外伤患者发病原因多样,且病情变化难以预料,影响患者疾病康复[3-4]。

危机管理模式通过预先分析可能出现的危险因素,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制定相应防范方案,给予患者针对性、预防性护理服务。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在急诊颅脑外伤患者中采取危机管理结合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的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4 月至2020 年4 月本院采取常规管理期间收治的颅脑外伤患者52 例作为对照组,另选取2020 年5 月至2021 年5 月本院采取危机管理期间收治的颅脑外伤患者52 例作为观察组。

纳入标准:经颅脑影像学检查确诊为颅脑外伤;年龄≥20 岁;患者知晓本研究且自愿参加。排除标准:伴严重感染性疾病;合并严重心血管疾病。研究获医学伦理委员会通过。

观察组男32 例,女20 例;年龄23-64 岁,平均年龄(45.59±5.86)岁;疾病类型:急性硬膜下血肿22 例,急性硬膜外血肿18 例,多发脑挫裂伤12 例;实验室检查结果:血常规:红细胞(RBC)3.1-5.0×1012·L-1,平均(4.64±0.13)×1012·L-1;血红蛋白(Hb):110-146 g·L-1,平均(125.86±2.23)g·L-1。对照组男33 例,女19 例;年龄23-65 岁,平均年龄(45.68±5.83)岁;疾病类型:急性硬膜下血肿23 例,急性硬膜外血肿19 例,多发脑挫裂伤10 例;实验室检查结果:血常规:红细胞(RBC)3.0-4.9×1012·L-1,平均(4.61±0.12)×1012·L-1;血红蛋白(Hb):108-145 g·L-1,平均(125.80±2.21)g·L-1。比较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管理:医院接到120 电话后立即接诊、抢救;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发生异常立即汇报处理。

观察组采取危机管理结合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1)组建危机管理小组。由护理经验丰富的1 名护士长和5 名责任护士组成危机管理小组,全面评估患者病情,分析护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制定针对性危机管理方案。(2)强化护理人员危机意识。每月开展1 次危机管理讲座,采用图片、PPT 等方式,讲解护理工作中可能发生的风险,预先准备好抢救用药、器械和手术室用品等。(3)院前急救危机事件。包括120 出诊地址不详等,具体护理措施:急救人员接到患者后,立即电话联系急诊科护理人员,反馈患者情况,及时为其建立静脉通路,维持呼吸通畅。(4)院内抢救危机事件。包括护患沟通不畅、医疗器械准备不完善等,具体护理措施:患者进入急诊科后,依据病情进行明确分工,合理安排各层人员,联系相关检查科室,及时开通绿色通道,采用轻柔语气与患者及家属交流,适当采用握手等方式,定时抽查检验护理人员病历书写情况,发现不合格病历立即整改。(5)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术中放置颅内压监测传感器,探头置于硬膜下或脑室内,颅内压<20 mmHg时,无需进行降压处理;颅内压20-40 mmHg 时,采用抬高床、遵医嘱应用甘露醇等脱水药物,以降低颅内压;颅内压>40 mmHg 时,采取手术减压。(6)危机后期管理。每月召开1 次工作总结会议,及时评估危机事件,分析危机事件发生原因,小组讨论提出有效整改方案,总结经验教训,全面整改存在问题,调整管理方案。干预至患者出院。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神经功能、昏迷程度、不良事件发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1)干预前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5]评价,从视野、面瘫、感觉等11 个维度评价,总分42 分,得分与神经功能呈负相关。(2)干预前后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CS)[6]从睁眼反应(1-4 分)、肢体运动(1-5 分)及语言反应(1-6 分)等3 个维度评价,总分15 分,得分越低表示昏迷程度越严重。(3)记录两组医疗器械准备不完善、护理记录填写不完善等不良事件发生率。(4)统计两组电解质紊乱、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风险。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NIHSS、GCS 评分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NIHSS评分较对照组低,GCS评分较对照组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1。

表1 两组NIHSS、GCS 评分比较(,分,n=52)

表1 两组NIHSS、GCS 评分比较(,分,n=52)

2.2 两组不良事件比较

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良事件比较[n(%),n=52]

2.3 两组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少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比较[n(%),n=52]

3 讨论

颅内压增高是造成颅脑损伤患者病情急剧恶化的重要因素,及时有效的救治和控制颅内压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常规急救流程是由急诊医师接诊,再对患者进行诊断、检查,连续性较差,常存在科室协调不到位、护理人员配合不当等问题,影响救治效果[7-8]。

危机管理模式依据患者病情和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预防管理方案,可最大程度减轻危机的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NIHSS评分、不良事件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GCS 评分高于对照组,表明急诊颅脑外伤患者经危机管理结合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干预后,能够改善神经功能,减少不良事件及并发症的发生。

在急诊颅脑外伤患者中采取危机管理,加强护理人员规范化培训,可使其意识到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提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护理服务。护理过程中采取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通过放置颅内压监测传感器对颅内压水平进行持续观察,有利于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能够降低颅内感染发生率[9]。

加强护理工作监督和管理,及时指出工作错误并积极改正,有助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定期召开工作总结会议,全面分析已发生的不良事件及各种情况,制定针对性改进方案,可有效规避不良事件,实现管理体制持续质量改进,对于患者疾病康复具有积极意义。

陈美芳等[10]研究结果表明,颅脑外伤患者接受危机管理模式,能够提高患者神经功能,降低不良事件和并发症发生风险,与本研究结果一致,进一步证实危机管理模式的应用效果,可为临床提供参考、借鉴。

综上所述,危机管理结合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在急诊颅脑外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良好,能够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减少不良事件发生,减少并发症发生。

猜你喜欢
外伤颅脑神经功能
橡皮生肌膏在手外伤术后皮肤软组织坏死中的应用
优化急诊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改良外伤大骨瓣手术在重型脑外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羊常见外伤、创伤的治疗方法
多脑池沟通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进展
集束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