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问题逻辑的高考思想政治主观题解题思路

2022-05-09 08:36湖南杨有平
教学考试(高考政治) 2022年2期
关键词:长江试题情境

湖南 杨有平

(作者单位:湖南省湘钢一中)

思想政治学科主观题一直以来都是学生难以应付的试题类型,其得分不高的原因主要有知识体系不全、问题把握不准、情境解读不足、作答层次缺乏、思维体系化不够等。本文笔者从问题逻辑的视角分析,提供问题化解、问题分解、问题拆解三种思路,以期提升学生主观题解答能力。

一、问题化解:将陌生术语化为熟悉的语言

【试题展示】【2021·全国乙卷·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甲企业是我国知名民族品牌汽车制造商,2008 年推出首款新能源汽车。经过多年努力,甲企业目前已拥有电动汽车核心零部件动力电池、电动机、电子控制系统等方面的自主专利,成为国内唯一一家掌握“三电”核心技术的新能源汽车企业。

甲企业最初在生产中坚持“垂直整合”模式:自行研发生产零部件,自行组装整车,自主开发汽车软件系统。甲企业由于坚持产业链自供体系,难以在细分市场保持优势,其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远低于行业平均增速。2017 年,甲企业开始打破垂直一体化传统,聚焦核心技术与整车生产业务,引入优秀供应商,采取电池对外供应、部分零部件向外采购、边缘业务剥离等策略。2018 年起,甲企业逐步全面开放汽车的341 个接口数据、66 项控制权限,向全球开发者提供一个多维的“供应链开放”平台,与供应商共同研究硬件整机集成与软件生态的本土化解决方案。

结合材料并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甲企业从垂直整合模式向供应链开放模式转型的经济动因。

【试题解读】情境逻辑方面:从情境呈现上看,试题以倒叙式呈现,先论述结果,中间的主体部分表述实现这一结果的过程。从情境内容上看,在试题的第一段对结果的论述中,一方面我们能确定企业所从事的行业是新兴产业——新能源行业;另一方面,我们可以把握试题的主旨,民族自主知识品牌,实现了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再到技术共享,展现了我国的大国气派和胸怀,站位高立意远。从试题的主旨内容中,我们可以发现,该企业实现了从“垂直整合”模式到“供应链开放”模式的转变,根据试题分析,垂直整合模式具有“自供自研自装自产”的特点,这种生产模式使企业难以在细分市场保持优势,其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远低于行业平均增速;供应链开放模式具有“共产共研共享”的特点,这种生产模式帮助企业实现了技术突破。问题逻辑方面:该题的设问类型是“经济动因”,主体是企业,主旨内容是企业发展模式的转变。试题立意方面:显性上来看,从闭环经营模式转变到开环经营模式,考查企业分工协作的意义;隐性是以企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来贯彻开放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

【方法运用】针对学科基础较好的学生,我们可根据两种模式的特征,将问题转化为“共产共研共享”是如何增加企业利润的。以此解读试题情境,可以分别得出以下分析:共研:开放供应链平台推进技术交流,激发企业技术创新创造活力,培育竞争优势;共享:引入优质供应商提升产品质量,使企业聚焦核心技术和核心资源,占据产业链高端地位;共产:加强分工和协作,提高生产效率,发挥比较优势,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针对思维活跃、生活经验丰富的学生,我们可以将问题转化为:如果你是一名从事新兴产业的企业管理者,你会选择自主生产还是合作生产?并说说你选择的理由。这一问题的转化要抓住两个关键,一是情境中的产业性质;二是企业发展的两种模式的特点总结。

【经验总结】问题化解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模块知识的互化,如2021 年山东卷第17 题“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阐述建立健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对优化营商环境的作用。”企业家和涉企政策更加侧重经济生活,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往政治生活方向进行思考,将其转化为公民和政府决策,以此来解答试题。再如2015 年全国Ⅰ卷第38 题第(1)问“结合材料一和所学政治知识,说明政府应该如何强化预算管理。”财政预算管理侧重于经济生活术语,而问题是考查学生的政治生活知识,预算管理围绕的是政府行权的问题,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将“强化财政预算管理”转化为“行使好权力”,那么问题就可以转化为“结合材料和所学政治知识,说明政府应该如何行使好财政预算的权力。”学生可以根据权力行使的四个环节:协商—决策—执行—监督来进行思考。二是将学科知识向生活知识转化。问题中有一些陌生的专业化术语,我们可以将其转化为生活语言进行思考。如2020 年山东卷第16 题第(1)问“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完成下列任务:(1)本是竞争对手的各方,为什么要聚合经营?”从问题中可以看出“聚合经营”对学生而言是专业术语,根据材料我们可以将该问题转化为“假如你有一笔资金投资一个饮食店,有一个地方比较偏远,竞争不大,但客流量较小;另一个地方竞争较大,但是客流量很多,你会如何选择?说说你选择的理由。”这一生活性的转化,让学生真正融入试题当中进行思考,化解思维僵化的困境。

二、问题分解:复杂大问题分解为简单小问题

【试题展示】【2020·江苏卷·37(节选)】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基因宝库。长江曾经是一条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的生态河流,中华鲟、白鳍豚、白鲟等都曾在这里畅游。而如今,中华鲟岌岌可危,白鳍豚、白鲟相继灭绝,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长江渔业的天然捕捞量也从1954 年的42.7 万吨下降到现在的不足10 万吨,渔民陷入了越捕越穷的恶性循环。

长江禁渔势在必行。2019 年1 月,在“长江大保护”的总体战略下,国家决定“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对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实行全面禁渔,从2020 年1 月1 日起,为期十年。禁捕范围涉及14 省市,纵贯长江上中下游。11 万条渔船,约30 万渔民,将告别长江。

“长江禁渔十年”政策出台后,解决基层执法中存在的“有案不送”“以罚代刑”问题和合理保障渔民生计、引导渔民退捕转产成为政策落实的当务之急。更需引起重视的是,长江江河岸线长、非法捕捞成本低,渔业资源一旦恢复增长对退捕渔民的利益诱惑更大,管理难度会随之增大。维护长江生态安全,推动长江大保护,任重而道远。

(2)有观点认为,长江禁渔获得成功要靠政府依法行政。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对此观点加以评析。(6 分)

【试题解读】情境逻辑方面:情境以因果递进的逻辑呈现,第一段从现实的视角论述了长江禁渔的紧迫性,第二段从国家的层面论述了长江禁渔的国家战略要求,第三段阐述现实政策实施存在的困境。问题逻辑方面,本题属于评析类试题,可以根据评析类试题的常用角度,即正确点、不足点、模糊点和补充点四个方面进行思考;试题的关键内容是长江禁渔成功要靠政府依法行政,关键词在于“靠”和“法”。从试题立意上看,以法治建设来推进生态环境的保护。

【方法运用】根据问题,我们可以紧紧抓住“靠”和“法”两个关键词,将问题划分为三个层次的小问题:长江禁渔获得成功要不要靠政府依法行政?长江禁渔获得成功为何要靠政府依法行政?长江禁渔获得成功能不能只靠政府依法行政?三个问题内在的逻辑为:要不要靠—为何要靠—怎么靠。其答案组织为,要不要靠:长江禁渔获得成功需要政府依法行政。为何要靠:我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我国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具有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职能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长江禁渔获得成功需要政府充分履行职能,合理保障渔民生计,引导渔民退捕转产。怎么靠:要想取得长江禁渔的成功还需要渔民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正确好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经验总结】问题分解有两种形式,一是抓住问题逻辑中的关键词进行分解,比如“管得越多的政府越是好政府。请你对该观点进行评析。”此问题中,关键词在于“管”和“好”,以此我们可以根据关键词进行思考:政府能不能管;政府应怎么管,管得多越位,管得少缺位,不管理失位,乱管理错位;好的标准应该是法治政府、有限政府、阳光政府、智慧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再比如“运用经济生活知识,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减税降费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的理解”。其中的关键词是“减税降费”,以此我们可以将问题分解为“为什么要减税降费?”“减税降费为什么要算大账、算长远账?”以此得出减税降费的必然性、重要性和可行性。二是根据问题逻辑的层次进行分解。如“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该公司为何在中国投资建设新能源汽车工厂。”这一复杂问题可以分解为两个问题:“该公司为何要在中国投资建设新能源汽车工厂?”“该公司为何能在中国投资建设新能源汽车工厂?”“为何要”强调的是投资的外在条件,可以从供需条件角度进行思考;“为何能”强调的是投资的内在条件。

三、问题拆解:复杂术语拆解其中内在的构成

【试题展示】【2021·湖南卷·17(节选)】(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材料一

改革开放40 多年来,我国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1.13 万所职业学校、3 088 万在校生,全国职业学校共开设1 300 余个专业和10 余万个专业点,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各领域。当前,全国技能劳动者约1.65 亿人,仅占就业人员总量的21.3%,高技能人才4 791 万人,仅占技能劳动者总数的29%。

材料二

技能报国,人人出彩。职业教育书写了许多“技能改变人生”的精彩故事。

(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8 分)

【试题解读】情境方面,该题以并列式结构进行情境的呈现,采用职业教育中的三个小故事,三个故事的主要产业共性是实体经济,展示了人才在不同实体产业中的作用。从问题逻辑来看,试题任务是要求学生分析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是一个复杂型的试题任务,包含的专业术语较多,影响主体较多,有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意义。从试题立意上来看,显性上考查技能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突出技能人才的重要性,呼吁工匠精神。隐性上强调人才在供给侧结构改革中的重要意义。

【方法运用】根据问题和情境的层次性,本题可以以关系类试题类型进行设问拆解,在问题的一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即高技能强调故事二中的新型农业主体的培育,高技术强调故事一中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高素质强调的是故事三中的导游服务,三个情境都指向实体经济;在关系的另一端,要分析其分别对经济与社会的意义。以此可以得出以下分析:总概括: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够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为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撑和人才支撑;分概括:培养更多的制造技术(制造业),能够扩展产业应用空间,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制造强国和社会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的技能人才(农业),能够提升农业技术,培育新型农业主体,提升农业质量和农村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导游服务),拥有一技之长,提高就业收入,增强幸福感,推进共同富裕。

【经验总结】问题拆解有两种形式,一是根据问题逻辑中的要素拆解,可以把复杂的要素拆解为简单的要素,如“政府放宽市场准入规则会增加市场活力,最终使消费者受益。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放宽市场准入规则是如何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使消费者受益的。”问题逻辑中有三个要素:放宽市场准入、市场机制和消费者受益。我们既可以根据学科知识对市场机制进行拆解,拆解为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供求机制;也可以将消费者受益进行拆解,消费者受益主要包括物美(使用价值)、价廉(价值)和量足,然后厘清其中的内在逻辑,发现供求机制注重的是消费者量足的问题;竞争机制注重的是物美的问题,价格机制注重的是价廉的问题。二是在主体不限制的情况下,对主体进行拆解式分析,如“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碳市场交易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可以从国家、企业和个人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对消费者:引导消费行为,形成绿色消费观念;加快生态宜居,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对企业:调整经营战略,激发技术创新活力,倒逼产能落后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优化产品结构,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利用市场机制,激发先进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对国家:引导资本流向,优化能源使用结构,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降低生产能耗;培育绿色新兴产业,推动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审好问题、厘清逻辑是解答主观题的关键一环,也是学生急需提升的一项能力。学生能力的培育和主观题的训练都需要一定的过程,只要教师在日常的复习教学中引导学生以多维视角去解读问题,培养审读问题的习惯,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读问题的能力一定会得到提升。

猜你喜欢
长江试题情境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长江之头
情境新颖的概率问题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长江之歌(外二首)
长江图(外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