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长宁
木梨硔村,位于皖南休宁县溪口镇海拔近千米的苦竹尖山山脊,三面悬崖,仅南面与苦竹岭相连,建在山脊上的村庄,四季被山间云雾环绕,遂被誉为“云中村落”。这个村落的历史可追溯到明代万历年间。传说当时全村环姓村民有52户,166人,因家族犯案,集体从赣州迁逃到徽州,于此山隐居后又改姓詹。案情已不可考,想来是避讳不传后代的缘故吧。400多年来,他们深居大山自给自足,以种植林、茶为业,少许梯田种有油菜和水稻,依山势而建的民居呈阶梯状延伸到山里,村民引山泉入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成一方天地。
10月的最后一日,我乘车赶到溪口镇已是下午5点。暮日正慢慢坠落于崇山峻岭,“夕霞朵云下的村庄”隐约可见,好一幅天然水墨画,浓淡相宜,美不胜收。
在山脚下,预约的车将我送到前山泊车场时,夜幕渐浓,就像一口会变色的大锅,由淡到墨地从山顶上倒扣下来。面对上山的土坎路670级台阶,我们作为当天最后一拨背包客,彼此招呼着结伴上山。四周的寂静更显山涧溪流潺潺,峭壁秋风瑟瑟,密林兽嚎瘆人……攀爬山道腿越发沉重,但见一叶浅浅的弯月无声无息地升上山梁,蓝莹莹的天幕中晶星散落。当我们征服了“天梯道”,走在苦竹岭上的盘山路上的时候,脚下顿觉平坦了许多。抬眼望去,由远而近的木梨硔村夜市也渐渐明晰起来——沿路人家大红灯笼高高挂,杂货摊、土产铺、小卖部、茶叶店等应有尽有,一溜排农家乐式露天家庭餐厅亮着灯,明晃晃的。灯光下人影婆娑,喧闹声也似有似无,我们终于进了村。
我找到了旅游攻略中的“7号客栈”,此客栈主人名叫詹金根,2008年他当村长时,曾带领村民在山岭崖边凿岩开道,从山上到山下,共九拐十八弯。他们不仅筑出了水泥盘山路,还拓宽了登岭的“天梯”,一次可并行3人。老村长已退休四五年,看上去并不像年过六旬的老人,一面倒的头发被打理得很整齐,骨架子虽显瘦,却十分精神。一说起木梨硔古村落的沧桑历史,詹金根便打开了话匣。听詹金根口音夹杂着古代全浊声母的赣语,这大概就是400多年前他们的祖先从江西带过米的赣州语系发音,一代一代口口相传保留至今吧!
詹金根在少年时就不断听村里的老辈人叨叨,说木梨硔村交通阴断与尘世隔绝,进出山的密道唯有族长掌握,历任族长换届如常却秘不示人。所以,历朝历代的战乱都殃及不到这片世外桃源。史载,1937年12月中旬,日寇第十军的第十八师团进犯芜湖,木梨硔村的山下连日炮声隆隆,而山上照样鸡犬相闻。芜湖沦陷后,一小部分溃散的中国军人辗转藏匿在山中,靠挖野菜打猎生存,直到分散突围才陆续归建了国民党军的第三战区。抗战胜利后,一支共产党游击队也曾依仗木犁硔居住地的天险,坚持武装斗争直到全国解放。20世纪60年代初,木梨硔的数百户原住民靠山吃山,在山上见缝插针垦荒造田。梯田种下的水稻虽因灾害常常歉收,但有山岭阳坡上的山芋、苞米等杂粮的收成补缺,全村人不仅集体度过了灾荒年,还贡献出宝贵的余粮接济山下村民。
改革开放后的第一轮家庭土地承包制,全国是从1983年开始的。詹金根告诉笔者,木型硔却在1982年就开始实行了,正因为当时外人进入苦竹岭的交通不便,全村顶着政治风险搞的“包产到户”责任制得以隐秘进行,他们不仅实现了集体所有制下的家庭承包制,并以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形式开垦荒山。责任到人后,山村的经济勃发生机,村民生活大为改善,成为继凤阳小岗村之后,安徽农村走改革之路的又一先进典型。
在七八年前,进出山的道路终于打通了,休宁县的一位老师最先以视频形式将这个古山村传播了出去,闻风而至的摄影爱好者来了一拨又一拨,有一位知名摄影家捷足先登,将“山村云海”美景收入镜头,作品送展获得了大奖。随着“云中村庄”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视野,全国各地背包客纷至沓来,一些赴黄山的旅游团也纷纷增添了观光木梨硔的行程。木梨硔从此走红!
詹金根告诉我,他现在是七口之家,除了老伴负责带孙子,他和两个儿子及媳妇全扑在客栈的生意上,五个人每天忙碌得团团转。他甚至“抱怨”道:“現在雇人在山上帮工,比山下企业老板雇工开出的工钱要多一倍呢!”言语中仍然透出山里人的快乐和幸福。